淺談青年應有的美德 —— 孝與戒YIN
(三)
锺茂森博士 敬述
接下來,我們再介紹一位聖人,他從另一個層面,也把孝的含義給我們揭示無疑。
2.佛家──述之以恩德
這位聖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知道,他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即現在的尼泊爾)的太子,名叫悉達多。公元前六世紀中期,有的書記載是公元前565年降生的。當時的中國正值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他與孔子幾乎是同一歷史時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悉達多太子看到人間生老病死的痛苦,決定捨棄了宮廷富貴的生活,出家求道。經過五年的參訪、拜師求學,又經過六年的苦行,樹下悟道,終於成佛,證得圓滿的智慧之後,又到處講學,幫助眾生覺悟,離苦得樂。佛教是公元67年,漢朝時正式傳到中國來的。當時中國皇帝正式修建河南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寺院),迎請印度高僧及佛教經典。以後又敕令在全國各地建寺院,推廣佛教。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跟中國的儒家是孔夫子的教育一樣。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49年,其中他講了一部《父母恩重難報經》。這部不朽的經典,詳細記述了婦女從懷胎一月至十月所經歷的辛苦,胎兒吸收母親精華生長的情況。釋迦牟尼佛以佛眼觀眾生的疾苦,比現在X光透視更清楚。佛闡述父母對兒女的恩德,特別是以母親為例,說出父母對子女的十種深厚恩德:
第一、懷胎守護恩。佛告訴我們,胎兒在母腹中,逐漸長大。使母親有山壓下來的沉重感,若胎兒在母腹中亂踢亂動,使母親有地震風災的感覺。母親心驚肉跳,擔憂腹中的胎兒,沒有心思打扮自己,連梳妝鏡和漂亮的衣服都閒置一邊了。
第二,臨產受苦恩。十月懷胎之苦總算熬過去,一朝分娩,如生重病,血流滿床,疼痛難忍,但是母親還是牽掛祈禱著讓小兒能平安降生。
第三,生子忘憂恩。母親經過一場生死掙扎的痛苦,生出了孩子,而且知道小兒平安無事,她就不以自己的苦為苦,臉上露出了笑容。
第四,咽苦吐甘恩。父母對子女的照顧不捨晝夜,對子女的愛重情深,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要子女能健康溫飽,父母就感到安慰。
第五,回干就濕恩。如果直解就是小兒尿床,弄濕被褥(古代還沒有現代的這些尿片紙巾)母親趕緊把孩子移到干爽之處,自己睡在又濕又冷的地方。引申意思是父母總是把好東西給兒女享用,自己雖然沒吃好,沒睡好,而毫無怨言,只求兒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長大。
第六,哺乳養育恩。佛說,母親如同大地,父親如同蒼天,子女被父母的愛所覆蓋滋養。即使你長得很丑,父母還是愛你,即使你是殘缺手足的人,父母還是不厭倦地照顧你。父母的養育之恩,在點點滴滴,在日日夜夜。父母的愛是偉大的,是無微不至的。
第七,洗濯不淨恩。母親為孩子每日洗滌,操持家務,這個恩也是說不盡的。母親原本是花容月貌,玉手纖纖,而過度洗滌不淨之物,包括孩子的屎尿,雙手變得粗糙起來,母親原本紅潤青春的面孔,也因日夜操勞而憔悴。只為愛子女,慈母改容顏。
第八,遠行憶念恩。愛子遠去他鄉,或求學或出差或工作,父母早晚懸念,祈禱兒女平安。如果兒女不懂事,或離家出走,或外出毫無音信,父母會為兒女傷心落淚,肝腸寸斷。
第九,深加體恤恩。父母看見子女受苦受累,總是想盡辦法幫助子女,為子女分擔。看見子女辛苦,父母心不安。正如佛所說的:「子苦願代受,兒勞母不安。」父母的恩德是這樣偉大,對兒女之愛,永無枯竭。
第十,究竟憐憫恩。佛說:「母年一百歲,常憂八十兒,欲知恩愛斷,命盡始分離。」父母對兒女的愛,伴隨一生,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父母對子女的愛是這樣永恆,這樣長久,這樣無微不至!不管子女處順境,還是逆境;不管子女是呀呀學語的兒童,還是踏上社會的青年;不管子女是默默無聞的平民百姓,還是光宗耀祖的名流顯貴,父母的愛永遠常相隨!父母對兒女這樣無私、博大、真誠、長久的愛,這種富於犧牲精神的愛,佛說:「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這句話說,假使有人為於父母獻出骨髓,經過百千劫的漫長歲月,也不能報盡父母恩啊!
釋迦牟尼佛所講述的《父母恩重難報經》,從我們的具體生活說起,父母的一生都在關心幫助子女,而子女的一切,從胎兒到出生,到讀書工作,成家立業,沒有一樣離開父母的關懷。讀罷此經,沒有人不為之感動的!讀罷此經,方知自己是忘恩負義的人。看看今天的社會,有多少人或為功名,或為妻子,或為金錢而疏遠父母,甚至嫌棄父母,背離父母,虐待父母。我們甚至聽到新聞報道河北有為賭博還債殺害父母,北京有為婚前同居不遂殺害父母,陝西有為搶奪財產殺害父母,種種大逆不孝,令人痛心不已。所以,當時佛的弟子們聽罷此經,「垂淚悲泣,痛割於心……深生慚愧,共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深是罪人,雲何報得父母深恩?」我們都是罪人啊,我們怎樣才能報父母恩呢?
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為於父母讀誦此經,為於父母忏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受持齋戒,為於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獄人。」
這段話主要的精神是開示我們只有宣揚孝道,實踐孝道,才能談得上報恩。佛家,重視孝道。釋迦牟尼佛,以身作則,為人演說孝道,成佛以後,親自為父母講經說法,告訴他們宇宙人生的真相,啟發他們的智慧而徹底離苦得樂。在他父親去世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守在他父親身邊,安慰他,開導他,讓父親放下一切憂慮煩惱,念阿彌陀佛,往生一個美好的世界──極樂世界去。給予父親臨終的關懷。父親過世後,佛親自抬棺材,安葬父親。釋迦牟尼佛在另一部著名的經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成佛的正因之一。成就佛道,就是成就了最圓滿的智慧,而這種最圓滿智慧的基礎,第一步就是孝養父母。
在去年(2004年7月份)我們看到一則新聞報道:中國江蘇省泰州高港區口岸鎮第二中學校長姚總傑非常重視弘揚孝道。以此作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該校在2004年6月13日舉辦了「如何孝順」的座談會。辦得很成功。該校校長老師都認為不僅要給孩子們說孝道,還要讓他們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比如,要求學生對父母講話態度要恭敬,不頂嘴,不發脾氣,不讓父母生氣,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在學校進行的有關這方面的測試題中,曾問:你父母的生日是幾月幾號?你最關心的家中事有哪些?等等。促進孩子們對父母的關心思考。姚校長還教學生唱孝歌:「父母養兒女,恩情重如山;人老年紀大,千萬不能嫌;衣被勤換洗,飯菜應煮爛;生病請醫生,侍奉在床前;入冬添衣被,老人怕天寒;入夏蚊子多,掛帳睡得安……」因此這間中學的孩子們都逐漸學習從生活中體現孝道。
我們還聽到中國海口孝廉國學啟蒙中心的老師們,在全國各地乃至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澳大利亞等國家宣講孝道,把孝道融入「幸福人生講座」,廣為勸化,將儒家啟蒙教本《弟子規》作為人生第一規,而第一規的第一條就是「聖人訓,首孝悌」。
中國古代著名的唐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唐詩。詩中描述的是一件生活中極平常的事,兒子要出遠門了,母親為他縫制衣服,一針一線,密密地縫,就怕縫得不結實。因為兒子外出不知何時歸來,要是縫制得不牢固,兒子離鄉背井在外,會帶來不方便。就是這麼一件小事,母親的愛,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已融進裡面了。所以詩人感歎地說:母親的恩德就像太陽,作子女的如同小草。小草啊,如何報答太陽的偉大恩德呢!
我們真是感謝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出了一部《父母恩重難報經》,我們才清楚地知道,父母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