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佛教的背景和它的成立原因
第一節 佛出世前印度的思想界
【佛教產生的背景】大凡一種宗教的產生,必有它的背景,決非無緣無故,突然出來的;佛教當然也不能逃出這個公例。原來印度古代有婆羅們教,婆羅門是梵音,譯為淨行,是事奉天神的一種宗教,他們教徒,自稱為梵天的後裔,世世拿道學為職業,操行清淨,所以稱淨行。距現今四千余年以前,雅利安民族從中央亞細亞,入居西北印度,漸漸移植到恆河上流;這地適當溫帶,氣候清和,物產豐富,這族人逍遙快樂,感謝天帝的恩寵,就生崇拜的信念。彼等以為天空的光明,就是神靈的表現,那向日、月、星、辰、電光等各方面,虔誠禮拜,以為可以清災求福,因此有供獻的祭物,贊美的祭歌,久而久之,儀式愈繁,普通的人,未必能夠熟習,於是有專司祭祀的僧侶,另成一種階級,就叫做婆羅門。
【婆羅門的教典】大凡原始社會的初民,沒有不敬畏天神的;並且認為天神是和人類差不多,總是有人格的,有意志的。婆羅門族人的思想,也是這樣。彼等所做的祭歌,贊美天神的偉大,認為人格的天神,含有道德的性質;對於下民,有行使賞善罰惡的職權;經歷年代較久,這種贊歌和祭祀儀式,自然帶有神秘的意味,因此編集成功一種教典,就是古來所傳有名的吠陀聖典(吠陀譯為明智)。這種聖典有四種:第一種、叫梨俱吠陀,譯它的意,是贊誦明論;中間所收錄的,全屬宗教的贊歌。第二種、叫沙磨吠陀,譯它的意,是歌詠明論;中間收錄的,屬於祭祀儀式的頌文。第三種、叫夜柔吠陀,譯它的意,是祭祖明論;中間收錄祭祖儀式的歌詞。以上三種吠陀,在祭祀天神時候,各由僧侶分別諷誦。後來又有一種,收錄世俗相傳的咒術,和供神卻沒有關系,別名叫做阿婆吠陀,譯它的意,是禳災明論;合前三種稱為四吠陀。這四吠陀,是婆羅門形成宗教的聖典,也是印度古代的思想淵泉。
【婆羅門的神秘學風】婆羅門僧侶,因掌管祭祀的緣故,在社會方面,自然成一最高階級。因為要永久保持他們優越的地位,於是拿從來傳習的贊頌和儀式,認做一族專有的東西;把文句定得十分詳密,義理說得十分幽玄,形成一種繁瑣神秘的學風。他們處處稱天意做事,任何事件,都含著秘密意味。他族的人,對婆羅門自然只有尊敬,那敢和他平等呢!然而阿利安民族慢慢地向南方移植,占有印度全部,因風土的轉移,思想上也發生重大變化;這茫茫宇宙,漸漸脫離神話的范圍,要向理智去探索了,這也是人類知識發展二正的過程。所以到了吠陀末世,就有根據吠陀經典,用系統的哲理眼光,去考察宇宙大原的一種哲學產生,就梵的觀念,加以解釋,不認它為人格的神,而認它是抽象的絕對原理;這原理是宇宙的本體,能夠出生一切萬物;這派哲學,就是有名的優波尼沙昙所創的唯心主義。然猶不過就吠陀思想,離開神話的領域,移到哲學的領域,沒有力量在吠陀思想以外,另豎一幟。
【自然派哲學的產生】後來又有出乎吠陀思想以外,主張個人自由考察、創立自然派哲學的:起初一派,就宇宙的具體物質加以說明,如她論、服水論、火論、風仙論等都是。更進一步,又有一派,就宇宙的抽象觀念加以說明,如時論、仿論、虛空論等都是。從此,各種思潮紛紛的起來,或是合流,或是沖突,派別愈多,復雜愈甚。然而對於吠陀思想,總不外乎傳統和改革兩派:傳統派是主張繼承吠陀聖典,加以解釋的;改革派是主張離開狀陀聖典,自由探索的;因此,印度思想就陷入混亂狀況。宗教革新機運,漸漸成熟,這是佛教第第一個背景。
第二節 佛出世前印度的社會
【印度的四姓階級】印度的社會,因人種、政治及職業的關系,自然而然造成四姓的階級:就是婆羅門種,剎帝利種,吠捨種,首陀羅種。婆羅門譯為淨行,前面已經說過,因為他們專門掌管祭祀,所以占四姓中最高的位置。剎帝利譯為田主,因他為世間大地的主,就是執掌政權的王族,所以居第二位。吠捨譯為商賈,就是普通的人民,居第三位。首陀羅譯為農人,就是被阿利安民族征服的土人,專為農民供田主驅遣的,所以居第四位。
婆羅門種既靠著宗教的力量,保持他們的地位;又造出種種神話,說四種族姓,都從梵天降出:婆羅門是從梵天的口中生出,剎帝利是從梵天的臍中生出,吠捨是從梵天的脅間生出,首陀羅是從梵天的腳下生出;所以惟有婆羅門最為尊貴,應該居第一位。他們又想到要保持這階級制度,單靠神話力量還不十分充足,於是又制定政教混合的摩孥法典。這法典既然頒布,那麼階級的分別,格外嚴厲;四姓的中間,不但不許通婚姻往來,並且上下貴賤的種種待遇,亦遂不平等 。
然此階級制度的不平,人心極端不能自由,那裡能夠永久維持下去。意志薄弱的人,在這階級壓制底下,感歎身世的不自由,多傾向那厭世思想;意志堅強的人,就對這宗教起了懷疑。加以婆羅門教發達到了頂點,僧侶專橫,多有不道德的行為,處處失卻人心。宗教革新的運動,更有新進展的勢力,這是佛教第二個背景。
第三節 佛教成立的原因
【理智的高等宗教】印度思想界和社會,既有上面所說的兩種背景;這時候有大教主佛陀,應運出世:拿那些混亂的思想,著手整理,叫它歸於統一,創立理智的高等宗教;又打破當時的不平等階級,拿慈悲平等的精神,來普度眾生。這種革新宗教,適應乎大多數人心心的要求,無怪印度人民,沒有一個不歡迎,不久就普徧全國哩。
婆羅門教,是完全建築在神秘上面的;那些傳統派和改革派,又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學理的根據,既不確實;對於人生的苦痛,又沒有真正解脫的方法;那裡能夠和佛教抵抗呢?所以佛教一經成立,婆羅門教和各派哲學,都不能立足,幾幾乎到了銷聲匿跡的地步。當時佛門中人,因為佛教是佛陀從自己心內實證得到的;不似婆羅門教和各派哲學,是從心外追求的;於是就稱佛教為內學,稱他教為外道 。
【佛教的平等精神】印度的階級制度,最受壓迫,絲毫得不到自由的,就是居第四位首陀羅賤族。然而這等賤族在四姓中間,比較占了大多數,佛陀打破種姓階級,正合他們的心理。原來佛陀是剎帝利王種,是次於婆羅門的貴族;貴族的人,立出來主張賤族應當平等,除了婆羅門一族外,那裡還有不贊成的呢?所以佛教不單是教理遠勝於他教,就這主張平等的舉動,是應受大多數人的歡迎的。
問題
一婆羅門教的內容如何?
二印度哲學有幾派?
三印度四姓階級的由來?
四佛教如何可稱為高等宗教?
五佛陀對於階級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