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綱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什麼叫做佛學
【佛陀的意義】這個「佛」字,是從印度梵文裡翻譯出來的名詞;如果拿梵文聲音,完全翻出,就是「佛陀」兩字;它的意思,就是覺者。這覺者又含三種意義:一曰自覺;二曰覺他;三曰覺行圓滿;什麼叫做自覺?就是說佛自己先能覺悟;什麼叫覺他?是說佛不單是自己覺悟,並且化導他人,叫他人也能覺悟;什麼叫覺行圓滿?是說佛自己覺悟,又覺悟他人,這兩種德行,已到了圓滿無缺的地位。然這「佛陀」兩字,平常習慣用省略的稱呼,就叫作佛。
【佛教與佛學】世界無論那種宗教,各宗各有依據的哲理;然多少總帶些迷信的色彩;惟有佛教的基礎,是完全建築在理智上的;所以包含的哲理,很高很深,非但任何宗教所不能及;就拿東西洋的各種哲學來比較,也沒有那一種哲學能夠趕得上的;我們略去佛家的宗教形式,單拿它的學理來講,也就覺得包羅萬有,趣味宏深,這是稍微涉獵的人所公認的;用這等方式,當作一種學問去研究,就可以叫做佛學。
第二節 研究佛學怎麼樣下手
【大藏經與一切經】佛家的經典,全部整個兒的,稱為大藏經,又叫做一切經。這名詞是什麼時候起的呢?那是隋朝開皇元年,命京師以及諸大都邑地方,一律用官家經費抄寫一切經,安放在各寺院裡;又另外抄寫一份,藏在皇家的秘閣裡面;就是藏經和一切經兩個名稱的來源。照此看來,藏字最初是含有貯藏的意味;到後來又加添了包藏豐富的意味。
【經律論三藏】藏經的內容,分為三大部分:一曰經藏;二曰律藏;三曰論藏。經藏的梵音,叫做素呾纜,乃是記錄佛的言說。素呾纜的本義,是用線去貫串花鬘(花鬘,是印度人的裝飾)的意思。佛的言說,能夠貫串一切的道理,所以拿素呾纜來做比喻。我國古來解聖人的言說為經,經字的義,訓為常,訓為法,其意是指聖人的言說,就是常道,是可以為世間所取法的;並且織布時,直線為經,橫線為緯,也有用線去貫串的意思。所以古時翻譯的人,就譯素呾纜藏為經藏。律藏的梵音,叫做毗奈耶,乃是佛所定的戒條;毗奈耶的本義是滅,謂佛弟子遵守這種戒條,可以消滅身口意三業的過惡的意思。 (我們有所造作名為業,一切造作的業,不外身的動作,口的說話,心的主使,這叫做身口意三業。)和我國的律令,意味相同。所以古時譯毗奈耶藏,為律藏。論藏梵音,叫做阿毗達磨,阿毗譯為「對」,達磨譯為「法」,就是用對觀真理的智慧,得到的涅槃妙法的意思。(涅槃是梵音,譯為寂滅,佛家超脫生死,到得不生不滅的地位,名曰涅槃。)換句話:論藏所收錄的大抵是菩薩(菩薩是梵音,譯為覺有情,言其既能自己覺悟,又能度脫眾生;眾生有生命情感,故稱有情;菩薩之地位,次佛一等。)發揮經義,教誡學徒的議論;學徒得這種教誡,就能觀察其理,發生智慧,照此方法修行,可以超脫生死的苦,到達不生不滅的境界。
【研究藏經的下手方法】提到大藏經,那就是一部二十四史,正不知從何處說起了。這部龐大的經,卷帙的繁多,義理的高深,文字的古奧,三件的中間,有了一件,就能叫學者望洋興歎,況且這三件都是完備的呢!然而我們不要害怕,凡是一種學問,無論怎麼樣艱難,總有下手的方法。這方法,先要提綱挈領,曉得它的來源和大概,尋到入門的徑路;然後就我們天性所近的,去細加研究;研究時當然要用泛覽和精讀兩種功夫。
但是佛學進中國以後發達經過幾千年,恰從來沒有人為初學做過入門的書。近數十年中,方才有人注意到此,出了幾部佛教初學課本、佛教問答等書;著者亦曾做過佛學大要、佛教淺測兩書,然而不是失之太深,就是失之太略。這也難怪,凡百事體,在草創的時期,這種毛病,總是免不掉的。如今做這部佛學綱要,就要竭力達到詳略得當、文理明白,叫讀者容易了解的地步。
第三節 佛學和學佛須要分別清楚
【佛學與學佛是兩件事】佛學是一件事,學佛又是一件事,二者驟然看來沒有分別,實則大有分別,學者不可不先弄清楚。怎麼叫做佛學?就是深通經典,精研教理,成為博聞強記的學者;這種全在知識方面用功,可以叫做佛學。怎麼叫做學佛?原來我佛教化眾生的本意,是叫人依照他的方法去修行,得以超出生死苦海,方算成功,所以佛所說的種種經典,那是對眾生的種種毛病開的藥方;並不是叫人熟讀這張藥方裡的藥名,就算了事,是要拿藥吃下去,除掉病根的;病根果然除掉,這藥方就用不著的了;我們能夠依照佛法修行,從精神方面用功,方可叫做學佛。
【說食不飽的譬喻】佛經上常常提到一句話:叫做「說食不飽」。(「如人說食終不能飽」語見楞惑經卷一)這話是什麼意思?是說我們饑餓時,總要想吃;吃時,總要想飽;那是人人相同的。倘然有一種好說空話的人們,對著饑餓的人,說得天花亂墜,羅列許多山珍海味,單有空名,並沒有食物,結果枉教饑餓的入,聽是聽得有味,腹中仍不得一飽,這就叫「說食不飽」。就是譬喻佛經裡面的道理,窮高極深,我們單從知識方面,去求廣博的學理;不從精神方面,去求實在的受用;那麼和「說食不飽」毫無兩樣。所以我們起初研究佛學,結果還是學佛要緊。
問題
一研究佛學和尋常學問不同之點?
二經律論三藏之意義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