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學習佛法
經常會聽到一些道友或居士們在談論佛法上的問題,那種對佛法的熱情很讓人感動。但從討論的本身來看,我個人覺得有所欠缺,以下就談談個人的想法。
首先對佛法的基本概念要有一定的了解,至少對所討論內容的基本概念要先知道。比如討論“色即是空”,第一步肯定要知道“色”為何物?“空”為何義?然後再討論為什麼說“色即是空”的原理,其他的法類也是如此。像三法印、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你要想討論佛陀為什麼在《心經》中說四谛、十二因緣等無所得,你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四谛、十二因緣,還有“無所得”是何義?了解之後再來討論為什麼無所得,不然就無從討論。
第二點我覺得要厘清幾個概念,就是語言文字與義理的關系,還有概念的認識與感覺(或者說感知)。首先來說語言文字與義理的關系,書本上的文字跟我們平常的講說只是一種符號,但這符號目的在於說明一種理論或者義理,兩者是不同的,但又不能說完成沒關系。符號為了幫助我們去透視背後的義理,佛陀說法也是如此,乃至為我們留下的三藏典籍也是如此,只是作為引導我們契入真理的符號而已。
至於概念的認識與感覺,比如我們說“苦”,這是一種概念的說明或者是一種概念的認識。但一般來說,當我們說“苦”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苦”,這是為什麼?是因為我們在說“苦”的時候,只是一種概念的說明,並不是一種“感覺”。所以從概念的認識到感覺,這須要修行的經驗,也是我們要轉化的一種過程。
有感覺了我們才會真正對佛法產生信心,如果我們長期以後的學習卻都是沒感覺的話,就會出現一種現象,那就會慢慢懈怠下去,最後佛法對你來說已經是可有可無的了,有也行,沒有也可以。或者有些人干脆把他當做一種知識來了解,最後還是越學越沒感覺。在佛法中我們常用的一個詞“法喜充滿”,其實這個詞對學法者來說非常的重要,“法喜”說明佛法對你來說是真正受用了,真正納入於你的內心了,這是有感覺的,有“法喜”的感覺你才會繼續探求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