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楞嚴說通卷五(劉道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楞嚴說通卷五

  巴縣居士了庵劉道開編演

  成都沙門離指方 示鑒定

  ○此下證釋別有結元之疑也。舊注謂此牒前不見所結雲何知解而重問。若是。則無謂之甚。良以上文明說六為賊媒。自劫家寶。詳示根結之由。解根之法。何阿難忽又不知六根是結。而勞佛重答耶。當知阿難已領六根是結。而今更請之結元。即俱生無明。生死結根也。不知六根當體即是。離此別無。故佛下答汝欲識知俱生無明。生死結根。惟汝六根。更無他物是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雲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回不落三有。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伫佛如來無上開示。

  此別索生死結元也。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詳示根結之由。及解根之法。已知六根是結矣。但不知離此六根。向上還別有深根。以為結之本元否。我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所結之元。終不能解。豈惟世人。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所以然者。我等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一出母胎。或啼或笑。不待教而自能。謂之無始虛習。亦名俱生無明。由生至滅。滅而又生。展轉浪流。常淪生死。我雖得此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然得開悟時。暫似解脫。而入塵勞時。依舊被縛。所謂說時似悟。對境還迷。乍寒乍熱。如隔日瘧。此皆俱生無明力之所使。惟願大慈。哀愍淪溺。的示今日我等身心。雲何是結之本元。作何法以解之。不惟現會大眾。普獲利益。亦令未來眾生。得免輪回三有之苦。作是語已。(雲雲)無上開示焉。阿難之意。蓋疑俱生無明。方是生死結根。而為結元也。豈知六根即是哉。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為未來一切眾生。為出世因。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難頂。即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於彼世界來祗陀林。灌如來頂。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此諸佛共證六根為解結之元也。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大眾。及為未來眾生。為出世因。使之修證有賴。作將來眼。使之信解不迷。於是以手摩阿難頂。表以頂法開示也。即時十方世界。六種震動。表六根將必解除也。十方如來。各有寶光。從有頂出。自彼世界。來灌如來頂。表此根中妙性。無上頂法。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也。是諸大眾。得此希有之瑞。又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而告阿難曰。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而為結根者乎。即汝當下六根便是。無他物也。蓋此根性。即是俱生無明之元首。固結生死之深根。離此六根。更無結元耳。且不但只是妄元。仍是真元。蓋罪之魁。而功之首矣。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以如如智。證如如理。令汝速證四德斷果者乎。亦汝當下六根便是。非他物也。所謂解鈴即是系鈴人也。諸佛同宣如此。可見非一佛之私言。而尤當信受矣。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雲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過於常蘆生必二莖交抱而立單則僕矣。又其體外實內空。今長行惟取交倚不能自立。偈頌則仍取外實內空。以喻根塵。空有俱非也)是故。汝今知(即內之意根)見(即外之五根)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此細釋結解皆由六根也。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故復請問輪生死。證妙常。雲何皆是六根更無他物。意疑如來常說法相。最要略者。亦有十八界等。今何惟是六根。而六塵六識。皆不與耶。世尊抽條引蔓。復與诠注。而告之言。我之獨舉根而不舉塵者。非遺乎六塵也。良以根之與塵。執相而觀。則根為內身。而屬有情。塵為外器。而屬無情。似永異也。然相見二分。皆依自證而起。本惟一心妄分情器。溯流窮源。仍是一體。惟根塵同源。故縛則同縛。脫則同脫。而縛脫無二。唯無二。故舉根而塵在其中矣。所以不舉識者。以識性無源。乃前塵虛妄相想。猶若空華。了無實體。既非縛結之本。又非解脫之要。故舉根而識亦在其中矣。六塵既無別體。六識又極虛無。故諸佛同言結解唯是六根也。且根塵何由而立乎。阿難。由外六塵。而後發六根之知。是根托塵而立也。因內六根。而後有六塵之相。是塵托根而立也。塵離根。固無獨立之自性。根離塵。亦無獨立之自性。是則相(塵)見(根)二法。交倚而生。同於交蘆之二莖相抱。單則僕地。不能立矣。況交蘆外實內空。亦可喻根塵之空有俱非也。夫根塵既無兩體。是以縛脫但惟在根。是故汝今。若不達空有俱非之旨。而於有知有見六根之性上。妄立空有二知。如凡夫迷六根之性為有。二乘晦六根之性為空。皆立知也。凡夫俱足五住。而長淪分段。皆迷有以為之本。二乘尚余第五。而未出變易。皆晦空以為之本。即此立知。非即無明本乎。若於知見之根性上。而無空有二見。如凡夫除執有之見。二乘除偏空之見。皆無見也。凡夫除前四住。先得有余涅槃。二乘除第五住。究竟無余涅槃。即此無見。非即涅槃無漏真淨乎。知見立知。是結以根結也。知見離見。是解以根解也。結惟根結。而更無他物能為結元。解惟根解。而亦無他物能為解元。雲何是結中解中。而可容他物以為本元哉。然則汝之別請結元者。真為誤矣。

  ○問。此之知見。與法華知見。及本經圓彰三藏之後所說知見。同耶。異耶。答更無別法。但泛切不同耳。法華標名。未及釋義。泛之甚也。斯經金口自釋。圓彰三藏。即佛知見。亦取眾生本具。非取修證所成。然於眾生現前。未曾指其具於何處。是猶未的切也。今此處。於眾生現具六根中性。指出如來知見。方甚為的切而非泛也。蓋以知即內之意根。見即外之五根。而此根性。既周遍常住。為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而三藏圓具。非如來知見而何。單傳直指。亦密指於此而已。

  ○前雲因明立所。此雲知見立知。立之為害如此。故有道者。見無所見。知無所知。一法不立。則立處皆真矣。

  ○宗鏡雲。世間生死。出世涅槃。皆從知見文字所立。若無知見文字。名體本空。於妙明心中。更有何物。為緣為礙。

  ○瑞鹿遇安禅師。得法於韶國師。嘗閱首楞嚴至此。乃破句讀雲。知見立。(句)知即無明本。知見無。(句)見斯即涅槃。於此有省。有人語師曰。破句了也。師曰。此是我悟處。畢生不易。

  ○賀雲。知見二字即前文所謂見聞覺知。蓋指六根也。若於知見處。明暗妄形。黏湛發見。流逸奔色。即此知見。便是無明根本。若於知見處。不隨前塵。脫黏內伏。內瑩發光。即此知見。便是涅槃根本。立知即無明本。故曰輪轉生死。唯汝六根。無見即涅槃。故曰安樂妙常。亦汝六根。阿難問雲何是結。從何名解。知見立知。即是結也。知見無見。即名解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偈分二科。一祗夜。此雲應頌。即頌上長行也。二伽陀。此雲諷頌。不因長行。但諷美而頌之也。

  真性有為空。(真淨謂其語倒應雲有。為真性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即起滅而本無起滅。則二義齊銷圓實義也。對起滅。而立無起滅。則二皆非實權小義也)。

  此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也。法相宗。五位唯識。前四有為。第五無為。應頌之意若曰。甚矣。根性之為用大也。若論識耳。有為之識。無真自性。悉是虛妄。以其仗因托緣而生。故喻之如幻。無為之識。對起滅而立無起滅。二皆不實。喻若空華。然則識之有為。與識之無為。二皆非實。我故曰。識性虛妄。猶如空華也。

  ○賀雲。諸注引掌珍論釋此四句。謂雙破有為無為。玩本文。似與掌珍論不同。蓋四句總是一意。正顯有為即無為耳。有為。通指根塵識。前雲決定棄捐諸有為相。又雲汝但不循十二諸有為相。阿難將謂離此有為之外。別有無為。故疑雲何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言。汝今分妄分真。總未達根塵之源耳。源者何。真性是也。以真性觀之。諸有為法。當體即空。全是無為。所謂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求起滅不可得。求真妄不可得。求能所不可得。何必離縛求脫。離結求解。離有為求無為哉。

  言妄顯諸真。妄真同二妄。猶非真非真。雲何見所見。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盧。

  此頌根塵同源也。夫識性虛妄如此。言妄。則顯諸真矣。然而對妄所顯之真。二俱成妄。畢竟非真。何以故。以妄居真外。則妄實有體。反乃不成妄義。如影有實體。影義不成也。真居妄外。則理不攝事。反乃不成真義。如鏡不現影。鏡義不成也。二義不成。故二俱同妄矣。既不成真。是非真也。又不成妄。是非非真也。對妄顯真。猶非真。非非真。真妄尚無二體。況能見之根。與所見之塵。雲何乃有異源乎。所以根塵相倚而立。中間無有各自實性。但如交蘆。有二相而無二體矣。我故曰。根塵同源也。

  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此頌縛脫無二也。根塵既無二體。所以縛脫惟是六根。故結則同結。解則同解。結解皆是此根。同所因也。結則為凡。解則為聖。聖凡皆是此根。無二路也。然則離六根豈復別有縛脫哉。我故曰。縛脫無二也。

  汝觀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此重頌根塵同源也。且根塵二法。喻若交蘆。不但取其相倚而已。汝觀交蘆之體性。外實內空。適言其有。其中元空。適言其空。其外元實。以喻根塵。適言其有。則其體空廓。自在無系。適言其空。則其用圓融。周遍法界。蓋空有二俱非焉。必極於空有俱非。而同源之義始盡也。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此重頌縛脫無二也。惟根塵二法空有俱非如此。所以凡夫迷六根為有。則失其自在無系之體。二乘晦六根為空。則失其遍現互融之用。故俱墮五住二死。而迷晦即是無明。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也。若翻迷發悟。而不復著有。轉晦成明。而不復沉空。則遠離五住二死。而發明便是解脫。所謂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也。至是而縛脫無二之義。尚有余蘊哉。

  ○祗夜頌上長行竟。

  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選擇圓通。入流成正覺。

  此開後绾巾示倫冥授選根科也。諷頌之意若曰。夫縛脫既惟是六根矣。根之結也。元有次第。則根之解也。亦必因於次第。雖然。非一非六者。根也。若總解除。尚不名一。六雲何成。故六解則一亦亡矣。然又非於六根而遍解之也。根貴於選。而選根貴擇最圓通之根。若選而擇焉。而得其所為真圓通者。則一門深入。從入流忘所。乃至寂滅現前。頓成無上正覺矣。

  陀那(此雲執持)微細識。(深隱而非淺顯曰微。精妙而非粗浮曰細)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此頌六根當體即是八識也。陀那者。第八識受轉之別名。權小欽仰陀那。而忽慢六根。不知此根性即是陀那微細之體。我前判二種根本時。即呼根性為識精明元。職此故也。是則即妄而真矣。然是陀那所持種子。謂之習氣。以此習種。能引生諸趣。根身器界。流轉無停。故如瀑流。是則即真而妄矣。由其即是陀那細識。故真。由其帶持瀑流習氣。故非真。我若說其為真。其奈帶持種子。妄習不除。眾生將迷妄為真。未免瀑流漂轉也。我若說其為非真。其奈體即微細。離此無真。眾生將棄真為妄。未免向外馳求也。真與非真。二俱難言。是故非時非機。我寧常秘之而不言。不令眾生墮彼二種之迷耳。是知此法秘密時乃說之。非常說之法也。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

  此承上科真與非真二俱易迷如此故此憫其迷而示以出迷之要也。且夫迷雖易迷。悟亦易悟。原其最初。但因不悟見相二分。惟一自心。而乃誤以能見之心。妄取所見之境。是自心取自心也。由是從無人無法。非幻境中。攬塵結根。幻生法相人相。所謂從非幻而成幻法也。前既妄見攬塵。橫生幻法。今乃旋根脫塵。不復取著。即此不取工夫。不惟無幻法也。並非幻亦無之。非幻且無。人法俱空之境。尚亦不生。而法相人相。種種幻法。豈能存立乎。苟能了此。則破妄出迷之方。亦甚簡要直捷矣。

  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

  夫此根性法門。眾生現具。如蓮之方華即果。是名妙蓮華。而為法華之堂奧也。抑此根性法門。最堅最利。名金剛王寶覺。而為甚深般若也。兼備二經之尊勝。豈不為諸經之王哉。

  如幻三摩提。(此雲等持。謂定慧平等任持也)彈指超無學。

  又此根性法門。知真本有。達妄本空。無修而修。無斷而斷。謂之如幻三摩提。而非如權小染實之修也。由其如幻。故一修一切修。一斷一切斷。而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已與無學齊等。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即超無學遠矣。何況俱空不生。乃至於無上知覺乎。

  此阿毗達摩。(此雲無比法)十方薄伽梵(即如來也)一路涅槃門。

  極而論之。此根性教法。非他教法可比。故曰無比法。而是無比之法。乃三世十方諸佛共由之達道。直至萬德周融。五住永寂。究竟無余涅槃。極樂果地。不過此根中圓湛不生滅性。以為因地門戶而已。豈有他岐捷徑。別可遵循者哉。夫既為無比教法。而又與涅槃為門戶。足顯斯經。以無上醍醐為教相。而非酥酪之可及矣。

  ○不因長行諷美而頌竟。

  ○證釋別有結元之疑竟。

  ○賀雲。當知此偈。總是發明如幻之意。首提緣生如幻。次明結解俱幻。然後以自心取自心。結成如幻三摩之意。故次卷觀世音如幻聞薰雲雲。可見此偈。已暗選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矣。後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又以如幻結之。

  ○此下绾巾以示倫次也。前偈雲。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正開此科。故阿難蹑此二句作兩節而問。佛亦作兩節答之。正脈謂喻中六結。實有次第。法中六根本無次第。故以六結但喻根中豎推之六重。斯亦有理。然細玩經文。則汝六根亦復如是。分明以結喻根。似無容鑿。今斷自六解一亡亦復如是以上。仍以六結喻六根。由汝無始心性狂亂以下。兼喻六根中各各具有之六重。庶前後俱不相悖矣。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祗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心目開朗。歎未曾有。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施以法音。洗滌沉垢(沉垢即細惑也)。

  此因領悟而復請未明也。於是阿難(雲雲)伽陀。文如織綿。義若貫珠。而雜糅精瑩。真妄交陳。根塵互舉。而妙理清徹。但覺心目開明。不復認攀緣為心。浮根為目矣。歎未曾有。未嘗開演者。今始開演矣。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知無不言。言無不了。略無遮護。此皆從大悲心中流出。此根性又淨。又妙。又常。為最真最實之法句。我心已得領悟矣。所未達者。六自為六。一自為一。何故六解而一遂亡乎。結固同結。解亦同解。何故舒之與結。皆有倫次乎。惟垂大慈(雲雲)洗滌沉垢焉。

  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涅槃僧。(裡衣也)斂僧伽梨。(大衣也)攬七寶幾。引手於幾。取劫波羅天(時分即夜摩天)所奉華巾。於大眾前。绾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绾疊華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绾疊華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亦復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為結(疊華西天之帛。價值無量。今天獻尤為貴重可知)。

  此先示結有倫次者。欲顯因有六種迷根。而一巾遂成六結。如明暗發見。動靜發聽等是也。夫言相並彰。令人易省。即時如來於師子座。整頓裡衣。收斂大衣。攬七寶之幾案。外手於幾。取夜摩天所奉疊華之巾。於大眾前。绾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眾。俱白佛言。此名為結。於是如來又绾一結。又如此問。阿難大眾。亦如此答。此亦名結。如是次第。绾至六結。一一結成。一一持問。阿難大眾。次第酬答。皆曰此名為結。即示結時。元有倫次顯然矣。

  ○正脈謂不是橫喻眼耳等六。以彼根結。元非先眼後耳等。然佛語圓妙。無所不可。即諸先眼後耳。亦無不可也。

  佛告阿難。此疊華巾。先實一條。(此在次二句正脈以為倒亂。恐是譯寫之誤故正之)我初绾巾。汝名為結。(此是首二句)第二第三。雲何汝曹復名為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華。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來一绾得一結名。若百绾成。終名百結。何況此中祗有六結。終不至七。亦不停五。雲何如來祗許初時。第二第三。不名為結。

  一巾。喻業識也。六結。喻六根也。一巾應成一結。何故成六。故佛又反诘雲。此疊華巾。先實一條耳。我初绾成一結。汝名為結矣。至於第二第三。雲何亦名為結。若是乎巾一而結多耶。阿難答言。世尊。此疊華寶巾。緝績所成。雖是一條。本無多體。然我思維。一绾而得一結。若百绾。即名百結矣。今此巾祗有六結。多不至七。少不停五。明明六結。非屬強名。雲何如來祗許初結為結。而第二第三。即不名結耶。此科诘問。要令阿難答出巾體是一。因結成六。以顯六結全是一巾所成也。

  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绾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巾體是同。因結有異。於意雲何。初绾結成。名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我今欲將第六結名成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歷生。盡其明辨。如何令是六結亂名。佛言如是。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復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此亦故問反激令其自辨可不也。佛告阿難。此寶華巾。汝既知其元是一條。因我六绾而有六結矣。汝又詳審觀察。未結之先。巾體是同。一相不立。六相何有。既結之後。因結有異。六相定別。一相奚存。於汝意下雲何。因初绾而名第一。至六绾而名第六。我今欲將第六以當第一。如將意根作眼根用。如是得不。世尊以性中相知。故難其可能以六成一也。阿難答言。不也。世尊。六結現存。斯名第六。終非第一。縱竭我歷生聰明才辨。亦不能令此六結錯亂而名。尊者以用中相背。故答六結不可亂名也。佛迎而許之雲。汝言如是。六結雖然不同。若還顧本因。元是一巾所造。但一既成六。一不可見。六不可亂。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現前六根。亦復如是。未結之先。元是一體。本無異同。既結之後。各有界限分隔。則意不可為眼用。眼不可為意用。從畢竟同中。而生畢竟異。蓋真心本體。一相尚不可得。六結豈可得哉。所謂畢竟同也。及其從真起妄。而六結已成。則其序尚不可亂。而其六豈能暫忘哉。所謂成畢竟異也。

  ○正脈謂六結喻豎出六層。於同異二字。終說不去。蓋一動。二靜。三聞。四覺。五空。六滅。只可雲次第。不可雲同異也。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不成。願樂一成。復雲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是非鋒起。於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生。則無彼此。(六根方可言彼此。若喻豎推六重豈可分彼此耶)尚不名一。六雲何成。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

  此復審以明六解一亡也。佛告阿難。我绾華巾成結。汝必嫌之而不欲其成六結。惟願其還成一巾者。用何籌策。方可得成。阿難言。六結若存。則彼此各有定位。復有定名。若以六作一。則诤論鋒起。決不可得。以此結非彼結。彼結非此結故也。如來今日。若將六結一總解除。既無有結。即無彼此。彼此既無。即一尚不可得。而況六乎。佛即就喻以印之雲。所謂六解一亡。亦如此耳。蓋六根全體是個識精。由粘妄發光。故在眼名見。在耳名聞等。故六根解而識精空。猶六結解而一巾空也。然一亡。亦非並其真體而失之。但是不對乎六結。自不立乎一真而已。

  ○答六解一亡竟。

  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華相。

  此答舒結倫次之問而先示結生次第也。夫六根雖同六結。而六根中。又各具六重結相。由汝無始以來。妙明本覺心性。橫起無明為狂。無明所生三細為亂。此即第一結成。圓通中。當於滅結也。於是知見妄發。見法實有。乃法執位。即二三結成。圓通中。當於空覺二結也。於是發妄不息。勞見發塵。見我及我所。乃人執位。余三結成。圓通中。勞見即當根結。發塵即當動靜二結也。所謂勞見發塵者。譬如勞目之睛。則見狂華。於湛精明中。無因亂起。可見一切世間山河大地。諸有為相。生死涅槃。諸有為法。皆是心性狂勞中顛倒亂起之華相而已。豈有真哉。由六根中。各各具此六重。故從真起妄。自細向粗。而結之倫次。歷然可見矣。

  ○此涅槃。對生死而立。即二乘執相見為無。而墮法見者。張拙謂涅槃生死等空華。正謂此也。

  阿難言。此勞同結。雲何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阿難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復以手偏掣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難。我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雲何解成。阿難白佛言。當於結心解即分散。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解除。當於結心。

  此復問解結之方而密示其要也。阿難問言。此勞見發塵之勞。即是一巾所成之結。不知用何等工夫。方得解除。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問雲。如是解不。曰不也。世尊。此譬凡夫之滯六根為有。而長淪生死。豈能解根也。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如是解不。曰不也。世尊。此譬二乘之觀六根為空。而永晦涅槃。安得圓通也。蓋空有二執。皆是以結去結。盡屬偏邪。俱不能解。於是佛告阿難。我今左右各牽。既不能解。汝有何方便。方可解得。阿難答雲。世尊。當從結心下手。解即分散矣。所謂從命根下一刀。千了百當是也。向後二十五聖。無非從結心下手。以破除識陰。故皆證圓通耳。佛印之雲。如是。如是。若要解結。信非結心不可。夫結心雖譬中道。然非兼彼空有。合成中道。亦非離彼空有。別立中道。乃是悟此根性。體自在而無系。本不屬有。不迷為有而已。更不勞於觀空破有也。達此根性。用遍現而互融。本不屬空。不晦為空而已。更不勞於觀有破空也。如後耳根圓通既不執有。亦不觀空。惟一反聞。忘塵頓入。由是而二空漸證。妙體現。而有自破也。俱空不生。大用起。而空自離也。是則反聞自性。即是結心。雙超空有之中道矣。前人不達。強以別安三觀。其說支離。真蛇足哉。

  ○諸家以斷常為左右。中道為結心。詳前後文。都無此意。蓮師曰。左右者。解於結之末也。故勞而無功。結心者。解於結之本也。故逸而有成。良由虛妄狂心。迷而取境。因此成結。此結心也。若不於結心中解。其余解法。左之右之。捨一取一。莫能得也。則所謂斷常空有等種種諸法。亦攝盡矣。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如是乃至。恆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頭數。現前種種。松直棘曲。鹄白烏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此激其欲從結心必選圓根為發悟之緣也。阿難。我前此痛斥因緣矣。然而佛法未嘗不從因緣生。但我所說之因緣。非取世間四緣和合而生識。三緣和合而生人。二緣和合而生物之類。今說因緣。是欲揀選圓根。一門深入。發明大事因緣也。然我觀察六凡四聖。世間出世間法。一一知其本因。皆從緣出。如六凡以善惡不動業為因。以趣生時所見憎愛二境為緣。四聖以多生積薰諸乘教理為因。以所遇善知識開導為緣。如是乃至極難知者。如恆沙界外雨滴。皆知其數。現前松直棘曲。鹄白烏玄。皆了緣由。佛智如此。則所說解法。決無差謬。所許證取。決不賺誤。是故阿難。汝當確信選根從六根中。選一圓根。一門深入。根結若除。塵相自滅。即五根應拔圓脫也。諸妄鎖亡。不真何待。即雲何不成無上知覺也。捨選根而求結心。吾不知之矣。

  阿難。我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绾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雲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

  此明解有倫次也。阿難。我今問汝。此巾六結現前。我將同時解其萦系。可得應手同除。不須次第不。阿難言。不也。世尊。是結本以自一至六。次第绾生。今欲解之。亦當自一至六。次第而解。何也。六結雖同巾體。而绾結元不同時。則佛言同除。無有是處。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蓋六根之結。雖非先眼後耳。先鼻後舌等。然六根中。各各具有六重結相。則未嘗無次第也。既有次第。而解欲同除。可乎哉。

  ○蓮師曰。結解次第。非眼結解已。次解耳結。次解鼻結之謂也。六結不能一時齊解。必須一根先解。次五根任運而解也。六根解除亦復如是。當屬上文。此根初解以下。別是一意。上明解結次第。下明結解所得之功能也。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以解之次第言之。根之結也。由心性狂亂。以至勞見發塵。自細向粗。以順而成。則根之解也。由勞見發塵。以溯心性狂亂。由粗反細。以逆而銷。是以此根初解。先得人空。蓋初忘動塵。(入流忘所)為除第六結。次忘靜塵。(動靜不生)除第五結。此當須陀洹果。斷於我執分別即見惑也。次盡聞根。(聞所聞盡)除第四結。此當後三果。斷於我執俱生。即思惑也。既得人空。則人執已除。而所謂勞見發塵。一切世間生死俱盡矣。由是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先捨智愛。(覺所覺空)即斷法執分別。為除第三結。次捨理愛。(空所空滅)即斷法執俱生。為除第二結。蓋空人而不空法。但得空之少分。而非圓明。故法解脫位。方得圓明。既法執已除。則所謂知見妄發。出世間涅槃俱盡矣。由是解脫法已。俱空不生。由證人空。則分別俱生二種我見不起。由證法空。則分別俱生二種法見亦亡。然雖證二空。尚有二空相在。此復空其二空。故曰俱空不生。(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為除第一結。而所謂心性狂亂者俱盡。山河大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此其時矣。解結至此。是名菩薩從三摩地之妙因。得無生忍之妙果。菩薩住此忍中。不見有少法生。不見有少法滅。故謂之無生忍。而入發心住也。汝問舒結倫次。其序如此。而六解一亡。亦無余蘊矣。

  ○鐘雲。得人空者。於我無著。破煩惱障也。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則破所知障。得法空矣。俱空者。人法俱空。而俱空亦空。是從正受得無生忍矣。如澄濁水。沙土自沉。此之謂也。人空法空。六根之人法也。根根有人法二執亦根根有人法二空。雖有先後。法爾如然。無先後中之先後也。

  ○此正結心解除之實也。譬如有人。本因元氣受傷。標現寒熱二症。愚者或服熱藥。或服寒藥。皆不能愈。智者不用熱藥。亦不用寒藥。但用直扶元氣之藥。則此病初愈。先退熱症。熱症平復。寒症亦除。寒熱除已。調理亦忘。法中根性被縛。如元氣受傷也。空有二執俱結。如標現寒熱二症也。凡小用空有二邊。皆不能解。如愚人服寒熱二藥。皆不能愈也。今經令不著空有。如不用寒熱二藥也。惟令旋根脫塵。如惟用直扶元氣之藥也。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如此病初愈。先除熱症也。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如熱病平復。寒病亦除也。解脫法已。俱空不生。如寒熱除已。調理亦忘也。

  ○答舒結倫次竟。

  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即始覺)覺(即本覺)圓通(即六根互用)得無疑惑。一時合掌。頂禮雙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無礙。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世尊。我輩飄零。積劫孤露。何心何慮。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若復因此際會道成。所得密言。還同本悟。則與未聞。無有差別。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退藏密機。冀佛冥授。

  此正請圓通本根為入華屋之門也。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於慧覺圓通之理。雖未豁然而證。實亦決定分明。了無疑惑矣。於是合掌頂禮。而白佛言。我等今日。由悟六解。故身無礙。一亡。故心無礙。然雖悟知六解一亡。實猶未達六根中。誰為圓通本根。而為我所當選用者。世尊。我輩飄零。流轉諸趣。積劫以來。無師導引而孤。無德庇身而露。何心何慮。為佛之弟。預佛天倫。於流轉時。忽沾法乳。如失乳兒。忽遇慈母。自慶出於望外。若復因此際遇。得成聖果。不負為如來之弟。今我雖得如來開示密語。猶是多聞記持。非己智分。還同數他家寶。未有一毫新證。實與未聞之時。無有差別。惟願垂大慈悲。惠我秘密妙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究竟全分之慈誨。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即起默聽。退藏於密。冀佛冥授。蓋望佛的指一門。令得深入也。曰冥授者。意含不必佛說也。是則大權施設之宜。師資簧鼓之意。於茲備見之矣。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菩薩亦稱無學者。志公雲。不起絲毫修學心。無相光中常自在。是菩薩無學之明證也)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不言七大者。六塵攝前五大。根識攝後二大也)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此令二十五聖各陳圓通以答阿難之請也。爾時世尊。不復自言。但告會中諸大菩薩。大阿羅漢雲。汝等生於我法之中。勤苦修行。得到無學田地。吾今問汝。最初從那一法上。發菩提心。悟此十八界中。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汝當盡言無隱。我將擇而取焉。

  ○問。此下各陳圓通。與宗門見色聞聲入道者。同耶。異耶。答。不盡同。而亦不盡異也。宗門人。據現生悟處。未必是彼修習法門。如靈雲豈以桃華為修門耶。但是參究疑情。逼拶功極。忽於見色處。瞥的透露而已。今四谛不淨。嘗藥觀法。多是所修法門。功久證入。若此。則未敢言同也。然宗門人。亦有差別因緣。具眼師家。能預知之。如緣在聲處。決不於色處悟。乃至於人於經。棒喝言句等。皆各一定。不得錯亂。推其過去。未必不是彼熟習使然也。不然。則師家何預知之。若此。則與諸聖。亦未敢言異也。惟香嚴跋陀等。聞香覺觸等。似一時忽然之事。則與宗門現生之悟相似耳。智者審之。

  ○鐘疏雲。二十五聖證圓通處。頭頭拈來。頭頭皆是。其著眼下手。不知從何悟入。從何透出。不待證果之後。即因地已極圓通矣。宗門一派。分明是諸老逗出。

  ○又雲。但言十八。則已攝七。故前雲。十方如來。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又此十八。只是六根。而各開根境識三。則但言六。其義亦周。故前文雲。令汝生死輪轉。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憍陳那(此雲火器)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在鹿苑。及於雞園。(皆古帝王養畜之地)觀見如來最初成道。於佛音聲。悟明四谛。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此雲解)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

  此陳聲塵悟入也。爾時憍陳那五比丘。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昔棄佛。在於鹿苑雞園。各自修行。及佛成道。先來度我。故我觀見如來最初成道。佛為我等。三轉四谛。皆借音聲。我等悟明四谛。亦賴音聲。佛問比丘。誰得悟者。惟我最先解悟。故如來即以解名印證於我。且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得解。當說四谛時。實行聲聞。但領生滅之旨。而妙音密圓。徹於無作四谛。惟我密發深解。證圓實理。即音聲而悟入無聲三昧。得大乘阿羅漢。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音聲為上。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故集經者。以陳那為始。而觀音為終也。

  ○如來藏妙音。即音之實相密圓者。密悟圓理也。四谛。苦集滅道也。

  優婆尼沙陀(此雲近少亦雲色性謂微塵是色之少分故)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離沙陀。塵色既淨。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此因色塵悟入也。優婆尼沙陀(雲雲)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因多貪欲。佛令作九想觀以治之。觀此身內。有三十六物。外則九孔。惡露常流。從生至死。終無一淨。轉好心而成惡心。生大厭離。悟諸色性。始從不淨。歸於白骨微塵。畢竟是空。以色為病。以空為藥。既歸於空。則病愈藥除。空色二無。忽然證入。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即名色性。於是相盡性現。普觀諸色皆是佛色。皆即如來藏心。周遍法界。密而且圓。是故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蓋佛法從因緣生。而我以色為入圓之因也。

  ○九想者。一胖脹想。二青瘀想。三壞想。四血塗漫想。五膿爛想。六蟲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燒想也。

  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木非空。非煙非火。去無所著。來無所從。由是意銷。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塵氣倏滅。妙香密圓。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以妙香莊嚴法身故號香嚴)。

  此因香塵悟入也。香嚴童子。(雲雲)白佛言。昔者我承如來教我於一切處。谛觀根塵識等。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坐晦息。於清齋之中。但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夫香亦有為中一法也。我即谛觀此氣。非木也。而不從自出。非煙火也。而不從他出。非和合也。而不從共出。非空也。而不從無因出。四性皆無。倏聚倏散。去無所著。或斷或續。來無所從。由是意銷。入無分別發明無漏。達熾然香體。即如來藏心。故如來印我。得香嚴號。從此相盡性現。塵氣倏滅。妙香密圓。一切香。皆是法身香。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即我所證。香嚴為上。

  ○此與跋陀。酷似宗門悟處。而尚多假於分別。宗家未必若是。然宗家悟後。見谛雖同。而證之淺深。隨於宿根。實不可定。此之諸聖。洞見藏心。亦無不同。而初心證位。定在七信以上。通於初住。是證亦同也。不然。則不可同語圓通位矣。後皆放此。

  藥王藥上二法王子。並在會中五百梵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無始劫。為世良醫。口中嘗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如是悉知苦醋鹹淡甘辛等味。並諸和合。俱生變異。是冷是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蒙佛如來印我昆季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今於會中為法王子。因味覺明。位登菩薩。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此因味塵悟入也。藥王藥上二法王子。(雲雲)而白佛言。我從無始劫來。為世良醫。口中嘗此世間諸味。名數凡有十萬八千。悉知其五味之味。與無味之淡。並眾味共成之和合。直爾采用之俱生。修煉炮炙之變異。其中或冷或熱。有毒無毒。悉能遍知。承事如來。宿習不忘。即從味處觀察。了知味性。舌與藥觸。熾然味現。故非空。雖觸舌現。實無形相。故非有。舌即身也。舌識即心也。諸藥不來。則舌與識。不自現於苦等。故非即身心。舌識不嘗。諸藥豈能自現苦等。故非離身心。分別味因。一一追究味因何有。忽爾悟得熾然諸味。元不從於諸藥及與身心。本如來藏妙真如性。蒙佛如來。印我兄弟為藥王藥上二菩薩名。蓋如來塵劫為我導師。如是印我。故我今於會中。為法王子。約初發悟時。但因味覺明。藏心開悟。以至位登菩薩。雖復高證。元不改其初名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味因為上。

  跋陀婆羅。並其同伴十六開士。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宿習無忘。乃至今時。從佛出家。令得無學。彼佛名我跋陀婆羅。(賢守亦雲賢護)妙觸宣明。成佛子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此因觸塵悟入也。跋陀婆羅並其同伴(雲雲)白佛言。我等先於威音王佛時。聞法出家。遇隨僧浴。忽悟水因。當沐浴時。以身觸水。以水觸身。中間熾然冷暖觸現。由是追究此觸。因何而有。若言因洗塵垢而有耶。則塵本無情。何能現觸。是不因洗塵而現觸也。若言因洗勝義根之覺體而有耶。則覺知之體。非洗可著。是亦不因洗體而現觸也。推塵推體。兩楹中間。安然自在。得無所有。達此觸塵。杳無來處。從此悟入妙真如性。故在威音時。已得見谛。今從佛化。又得無學。昔為初心。今證深位。彼佛名我跋陀婆羅。從此一觸。則觸處道場。觸目菩提。而妙觸宣明。證於初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觸因為上。

  ○水因者。即水為導悟之因也。此科當勿迷於論觸。蓋觸之為塵。以身根而合色塵。中間覺其冷暖澀滑者。是其相也。

  ○蓮師曰。塵體二字。眾說不一。不足深辨。只重悟水因耳。此水洗塵乎。塵自無體。何塵被洗。此水洗體乎。體屬四大。四大本空。何體被洗。外塵內體。內外既無。安有中間。為水洗者。夫觸之為義。以水與我交涉而得名。今皆無之。觸果安在。無觸而觸。觸實無觸。非因非緣。及與自然。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故曰妙觸宣明也。雖然。此亦義解。將此當悟。尚未。尚未。

  摩诃迦葉(大飲光)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往劫。於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我得親近。聞法修學。佛滅度後。供養捨利。然燈續明。以紫金光。塗佛形像。自爾以來。世世生生。身常圓滿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屬。同時發心。我觀世間六塵變壞。(法塵為總。前五為別。蓋觀前五塵謝落影子兼總別而稱六也)惟以空寂。修於滅盡。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猶如彈指。(今持金襕袈裟。於雞足山入定。待彌勒下生。此其證也)我以空法。成阿羅漢。世尊說我頭陀為最。(頭陀此雲抖擻。以能抖擻法塵也)妙法開明。銷滅諸漏。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此因法塵悟入也。摩诃迦葉(雲雲)而白佛言。我於往劫。值日月燈佛。聞其法而修學之。此佛滅後。我則供養捨利。然燈以繼續光明。常以紫光之金。塗佛形像。以此二種勝因。故感歷劫紫金身光。袒衣吞日。此紫金光比丘尼等。乃我眷屬。與我同時發心者。故身光亦同也。我觀世間總別六塵。托意識暫現。剎那剎那。念念生滅。厭此變壞。加修空觀。入滅盡定。此定能滅意根。空法塵。定深。則身心不動。忘處忘時。甚久同暫。度百千劫。猶如彈指。我以空法。觀破法塵。相盡性現。悟入藏心。成阿羅漢。以能抖擻法塵故。世尊說我頭陀為最。惟其不縛於塵。故六塵皆妙。遍一切處。頭頭皆是入路。動作施為。無非佛事。華飛钏動。並可棲神。法融藏心。故妙開明。藏心既入。永無漏落。故銷滅諸漏。此果之實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法因為上。

  ○六塵圓通竟。

  ○此下陳五根圓通也。六根缺一者。留耳根為殿後。所以當此方之機也。兼詳五根。四中俱有旋反字面。以根性法門。均是旋根脫塵之旨。塵識不然。細玩可見。

  阿那律陀(此雲無貧。亦雲如意。乃白飯王之子。佛之堂弟。過去以一飯施辟支佛。感九十一劫受如意樂也)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诃我。為畜生類。(咄咄胡為睡。螺蛳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我聞佛诃。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世尊示我樂見(即旋見忘塵)照明(即發本明耀)金剛三昧(天眼現前如金剛。堅固不可破壞。非如肉眼易破壞也)我不因眼。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即如來藏心發本明耀心眼洞開也)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既開本。均屬內秘。凡所修證何法不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

  此因眼根悟入也。阿那律陀(雲雲)失其雙目。幸世尊示我以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此全是反見見自性之功夫。由修此三昧得天眼通。以蒲桃朵而換天眼。於是明不循根。寄根明發。不假肉眼。觀見一佛世界。精真洞然。如觀掌果。此則位齊初果。如是漸增。見所見盡。則位齊七信四果。故如來印我。成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其見以見性。曰旋見。不循塵而循根。曰循元。旋見循元。斯為第一方便而已矣。

  ○樂見照明。略似修淨土之作日觀。目雖不見。而以心目樂見。樂見之極。忽得照明也。不失不壞。故名金剛。

  周利盤特迦(此雲繼道。亦雲蛇奴。即誦帚比丘也)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我時觀息。微細(得定則微細)窮盡(定深則窮盡)生(初起曰生)住(不斷曰住)異(漸微曰異)滅(已斷曰滅)諸行(即四相遷流也)剎那。(最短也)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此因鼻根悟入也。周利槃特迦(雲雲)白佛言。我昔過去。為大法師。秘吝佛法。不肯教人。感愚鈍報。阙於記持。無多聞性。以宿善故。最初值佛。聞法出家。如來以苕帚二字。當一句伽陀。使我憶持。於一百日中。得苕忘帚。得帚忘苕。佛乃愍我曰。此人之愚也。遠因雖本於暗鈍。近緣亦由於雜亂。遂設方便。教我安居。端坐而數息焉。初數漸調。心息相依。心漸微而息亦漸細。我又默默返觀。於息微細處。又窮其生住異滅。乃至推窮一念復具九十剎那。一剎那復具九百生滅。如此專力既久。向冷灰裡。一粒豆爆。便得心息兩忘。豁然虛通。得大無礙。所謂一息不存。道將來契也。從此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惟是反窮氣息。至極細處。亦歸於空。意所謂圓通者。斯為第一。而無復有加耳。

  ○昔莫將尚書。谒南堂靜禅師。咨決心要。堂使其好處提撕。適入廁。聞穢氣。急以手掩鼻。遂有省。乃呈偈雲。從來姿韻愛風流。幾笑時人向外求。萬別千差無覓處。得來元在鼻尖頭。此亦從氣息邊。打失鼻孔也。

  ○調息興數息不同。天台止觀。離風氣喘等。而幽綿自在。調息也。數出不數入。雙數則病。數息也。

  憍梵缽提(此雲牛呞)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賜之數珠教嘗念佛)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消塵。法眼清淨(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即此意也)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此因舌根悟入也。憍梵缽提(雲雲)白佛言。我昔過去。因見老僧無齒而食。笑其似牛。故世世生生。感生牛舌。嘗如牛之虛噍。輕弄之報如此。幸遇如來。為我遮謗。賜我數珠念佛。斷諸雜緣。純一淨念。是為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既教其止散入寂。故我得滅心。先入念佛三昧。又教其從寂起照。故我觀察嘗味知性。非從根體。亦非從物味。良以外味不來。根不自嘗。故非體。舌不觸知。物不自味。故非物。非體非物。應念之間。忽然悟入。本是如來藏性。頓超諸漏。如日出霜消。於是內脫身心。解根脫縛。外遺世界。超越器界。達三有本空而遠離之。更無依正纏縛。如鳥出籠。所向無礙。離垢銷塵。法眼清淨。宛然信滿入住。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非同小乘之果矣。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味有多種。知無兩般。反觀嘗性。悟入藏心。斯為第一。

  畢陵伽婆蹉(此雲余習。宿有尊貴習氣。如罵河神為婢是也)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法門即苦谛也)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此因身根悟入也。畢陵伽婆蹉(雲雲)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出家。數聞如來說四谛中苦谛。如三苦四苦八苦等。俄而乞食城中。心思此苦谛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毒延於身。舉身疼痛。因念不可樂事。遂觸不可樂境。亦碎啄同時也。我念先有知痛之知。方能知此深痛。正當知此深痛時。不為痛轉。即便觀察此知痛者。即是身覺。覺有深痛。而我本覺清淨心體。痛所不及。實無有痛。能痛此覺心者。如是詳思。正痛之時。有知痛之覺。有痛所不及之覺。豈此一身。寧有雙覺。身既是一。覺豈有二。所謂一則真。二則妄也。如此推窮。攝念一處。惟隨順無痛清淨之真覺。而不復隨順知痛之妄覺。攝念之極。真純妄絕。未久之間。身覺俱忘。三七日中。漏心都盡。藏性現前。而欲有無明。了不可得。位齊四果七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宛然信滿入住矣。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唯一圓融清淨寶覺。更無身相。斯為第一。

  ○宗家如臨濟三問。而三次遭棒。庶幾純覺遺身。從痛處得入者。

  ○鐘雲。木石無知。故刀割香塗。了無所覺。我惟有知。故知此痛。身空。故無痛者。心空。故無覺痛者。純覺遺身。身心俱遺。不言心者。省文也。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明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此因意根悟入也。須菩提(雲雲)白佛言。我曠遠劫來。已證空性。心得無礙。無隔陰之昏。出胎之昧。自憶受生。如恆河沙之多。當初在母胎時。即知五蘊皆空。生體了不可得。此正報空也。自母身外。洎山河大地。悉同空寂。此依報空也。此猶屬於自空也。及至出胎。廣化眾生。同悟空理。各各證得空性。則具足二利矣。宿因已是如此。又蒙如來。為我發明性覺真空。性空真覺之理。知此空性圓明。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由證此覺。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與如來把手共行。此即寂同於佛矣。又得同佛知見。如前圓彰三藏。所謂大智慧光明者。此則照同於佛矣。於是如來印我。成此無學。人法俱空。一切解脫。所證空理。乃一真本有。真空不空之性體。窮盡空理。更無加尚。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自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及與法相。皆入於非相。而能非與所非俱盡。初以空。空諸相。而人法雙空。次以空。空其空相。而藥病雙除。唯旋此心法。(即意根中知性非法塵也)歸畢竟空。斯為第一。所謂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也。

  ○別經明須菩提。乃過去青龍如來。觀此自說深心。無復隱秘。於十地大人。復何所歉。而舊解皆作小乘分判。抑深為淺。抗佛誣聖多矣。

  ○五根圓通境。

  ○此下陳六識圓通也。夫經初征破識心。诃為生死根本。眾生誤認。枉入輪回。權小依修。竟無實果。何今復可入圓通乎。蓋前於識大遍周中。已申斯辨。今請重申。夫識雖塵影。虛妄之極。而離一真見分。無別自體。譬影之於水。雖極虛妄。而離水無別自體。但迷執者。認識忘真。而橫成流轉。譬癡人認影忘水。而誤遭淪溺。利害非細。不得不诃也。倘悟者即識見真。而識非真外。圓通何疑。如智者觀影知水。而影非水外。尚可得水之用。豈遭其淪溺乎。故此六聖。並後彌勒。皆能即識見真。故皆證於圓通而無礙也。問。如何不即令人即識見真。而必教人依根以入乎。答。偈雲。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初心入正定。遲速不同倫。正以塵識皆遲。而惟根最速故也。譬诃二乘。豈是終不成佛。但劫經塵點。遲鈍之極。故诃初學勿發是心也。

  ○又眼耳鼻舌身五識。頗似無分別之根性。故與前五根混。而隨念分別。頗似意識之計度。又與後意識混。愚法聲聞。罔不迷之。不可不辨。今請略明眼識之相。余四准知。如眼照鏡時。一念不動。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此眼根之見性也。於中用目循歷。黑白大小。多少善惡等性。歷然不混。不帶名言。隨念粗略分別。即眼識也。由是次第標指。追究分析。無量差別。此遍執名言計度。即眼家俱意識也。今但取於第二眼識。而根性與俱意。俱不得混濫之。然則性宗學者。當勿忽於法相可也。

  捨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即眼識)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於路中。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兄弟三人名見目連通中)宣說因緣。(佛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此四句即藏通別圓四教。而鹙子所解決徹圓理也)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二句簡別於羅睺)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此因眼識悟入也。捨利弗(雲雲)白佛言。我從曠遠劫來。眼識明利。如是受生。如恆河沙之多。於世間。出世間。差別幻妄。種種變化。但眼識一掠而過。洞然無礙。不勞意識深窮細究而後知。多生如此。其在今生。未嘗知佛也。偶於路中。逢迦葉波兄弟。相逐而行。為我宣說四句因緣。一聞此偈。便得悟藏心周遍法界。含吐十虛。無有邊際。於是從佛出家。向之見地雖徹。尚未能窮深詣遠。登峰造極。至此則眼識明圓。事事明了。無不徹透。而說法具四無畏。蓋恐畏生於不足。惟見之徹。故說之無歉耳。從此成阿羅漢。而智慧第一。身德俱長。為佛長子。因問佛說而悟法身。是從佛口生也。在教法中。長養聖胎。法身從微而著。是從法化生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從眼識證徹而發光明。其光明與眼識。俱極於無際。斯為第一而已矣。

  ○別經言身子乃過去金龍如來。則知七日達法。半月證果。皆示現而已。

  普賢菩薩(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此非地前菩薩。與文殊皆古佛影響。故陳敘中亦與眾聖稍異。但言久證。而末後方表出本因元從耳識也)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即耳識也)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於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明自在。斯為第一。

  此因耳識悟入也。普賢菩薩(雲雲)白佛言。我自無量劫來。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矣。紹佛家業。助揚佛化。凡十方如來。教其弟子具菩薩圓頓根者。修普賢行。如十大願王。一色一香。俱周法界者是。凡修我行。皆從我立名。亦名普賢。垂范之廣如此。世尊。我於爾時。但用耳識。分別眾生知見。擇普賢行而成就之。若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隨其發心。我即乘六牙象。分無量身。而至其前。障輕者。得見於我。則顯然加被。障深者。未得見我。則暗中摩頂。於以擁護之。令無魔障。安慰之。令無退墮。而淺位深位。無不成就焉。佛問圓通。我雖歷劫久證乎。若還溯本因。亦有最初方便。惟用耳識。隨念分別。普照群機。得大自在。以斯為入圓之第一而已矣。

  ○按文殊。普賢。觀音。勢至。諸大菩薩。皆非迦文弟子。故不言得印成果之事。溯其助宣大教。不過如普化之於臨濟耳。然一佛既提正令。諸佛皆拜下風。何先後名位之足拘哉。

  孫陀羅難陀(此雲艷喜佛之親弟)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谛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消。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此因鼻識悟入也。雖陳鼻識。而亦不取嗅香時鼻識分別。但取觀息之意也。孫陀羅難陀(雲雲)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學道。雖秉佛戒律。而於三摩地中。心常散亂。未獲無漏。愛心鼓動。定心不成。難以破惑。故未克果。世尊教我。及拘絺羅。共禀鼻識法門。攝其散心。觀鼻尖白相。我初谛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一般。蓋息由風火而起。鼓煩惱濁。故其狀如黑煙。昧者不覺。惟谛觀能見之。淨觀發明。則定相漸成。煩惱漸消。內徹五髒。外徹大千。內明外虛。而煙消成白。由是藏心顯現。煩惱無余。諸出入息。黑煙變白者。又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合心境而一如焉。於是世尊記我當來成佛。證圓果矣。佛問圓通。我以逆銷鼻息。由黑而白。由白而光。息久發明。相盡性現。光明圓滿。諸漏消滅。斯為第一。

  ○鐘雲。前調息依根。所以攝心。此觀息依識。所以駐心。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冤。消滅諸漏。斯為第一。

  此因舌識悟入也。滿慈子(雲雲)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二乘權義。深達實相一乘實義。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或久默不說之法。或半明半暗之法。或言東言西之法。我皆能微妙開示。曲盡其意而發揚之。既極其善巧。又得四無所畏焉。今在如來會下。世尊知我有大辯才。於身口意三輪中。專以音聲一輪。令我助揚佛化。是故我於佛前。助佛轉輪。上輔佛教。因師子吼。下化眾生。始於利他。終於自利。成阿羅漢。世尊在法華會上。印我為說法無上焉。今佛問圓通。我以舌識法音。內而降伏心魔冤尤。因說破而除滅。外而降伏天魔冤害。因顯發而消藏。消滅諸漏。入於圓通。斯為第一。

  ○問此何不取別味而獨取於說法乎。答。二俱舌識功能。而說法為勝。故偏取之。然說法似須意識深細分別。而今獨用舌識。亦見說法自在。但用隨念。不勞計度。而發無不盡也。

  ○法華會上。世尊說諸大弟子。皆是內秘外現。助佛揚化之人。故在楞嚴會中。諸大弟子。方敢恣口自陳遠因。皆非一劫兩劫種善根。悉從無量劫中種善根者。其稱無漏無學阿羅漢。亦非尋常證人空之流。所得並驅也。

  ○鐘雲。說法乃舌根。而咀嚼法味。則舌識也。

  優婆離。(此雲上首又翻近執)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逾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貪欲欲漏也諸漏有漏及無明漏也)承佛教戒。(先授二百五十條聲聞戒也)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此菩薩戒也。行住坐臥律儀各二百五十。對三聚成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萬一千復配貪嗔癡及等分四分煩惱。成八萬四千也)性業(謂所戒之法。體性即惡。如殺盜淫等也)遮業。(謂所戒之法。體性非惡。但能開諸惡門。為前方便故。止絕以遮諸惡。如酒等。是也)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此因身識悟入也。優婆離(雲雲)白佛言。我是如來為太子時親近執侍之臣。最初隨佛逾城出家。左右不離。親觀如來道未成時。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道既成時。降伏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等漏。於是承佛教我比丘二百五十戒。乃至三千八萬菩薩具戒。性業遮業。悉皆清淨。由比丘戒以寂其身。由菩薩戒以滅其心。因戒生定。而身心寂滅。即因定生慧。而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上首。如來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無上。佛問圓通。我初因比丘戒以執身。身得自在。而無毀犯。次因菩薩戒以執心。心得通達。而發定慧。然後身心一切通利。從身識而證入圓通。斯為第一。

  ○此不取覺觸之用。而但取持戒功能。亦以覺觸之用。劣於持戒故也。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此雲木瓜癃。胸前有癃如木瓜故)伽耶那提(伽耶山名。那提水名)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檢非世間和合粗相也)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娑著身。須發自落。我游十方得無掛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惟世尊。十方如來。歎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此因意識悟入也。大目犍連(雲雲)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等三迦葉波。為我宣說如來因緣深義。非比小乘所證淺因緣法。於是我從意識。頓發菩提心。即由意識而頓入圓通。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須發自落。皆佛神力。隨言成就。我游十方。得無掛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既得意識圓通之體。又發意識圓通之用。從此證果。成阿羅漢。寧惟世尊。即十方如來。鹹歎我之神力。全發性真而圓明。遠離依業而清淨。無不如意而自在。無能推制而無畏。總皆由意識而獲此神通也。佛問圓通。我以旋意識而復妙湛。致令心光發妙。妙用顯現。旋識如澄濁流。發宣如成清瑩。轉意識而證如來藏心。斯為第一。

  ○問。前言意識起滅無端。今言圓通。何以致然。答。了見意識起於藏心。離藏心無別意識。由是即入藏心而圓證也。

  ○六識圓通竟。

  烏刍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入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暖氣。(冷字譯誤。應雲諸暖觸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冤。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心暖觸。無礙流通。諸漏既銷。生大寶焰。登無上覺。斯為第一。

  此因火大悟入也。火頭金剛。於如來前。合掌禮足而白佛言。不言從座起者。金剛不坐也。我常憶久遠劫前。在凡實因。性多淫欲。爾時有佛出世。名曰空王如來。說多淫之人。本由暖觸迫發。生為欲火。死為業火。業力增盛。成猛火聚。教我遍觀百骸四支中火大。欲其知懼而頓息淫心。然後將錯就錯。可成妙觀。於我禅觀中。神光內凝。見遍身中。惟一火聚。既怖且厭。而遠離欲念。然火雖熱惱。而體具光明。今淫心既息。而無復熱惱。惟見光明。即是轉多淫心。而成智慧火。故我渾身住在火光三昧中。從是諸佛。皆以火頭呼我。雖表其名。亦同印許矣。我以火光三昧力故。遍十方界。惟一火光。由此正受。成阿羅漢。發如來藏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成因地心。證七信以去。入於住位。又以火光三昧。雖是內境。能現外相。火烈。則魔望而畏之。我乃發心。但遇諸佛成道時。願為力士。為伏魔冤。其證果發願有如此。今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中欲火。皆由淫心。身心暖觸。總目火大。淫心已滅。而不成業火。故無礙。神光智火。融於藏心。周遍法界。故流通。以智慧火。燒煩惱薪。何所不盡。故諸漏皆銷。以火大圓通之妙用。摧魔護法。無量威力。故生大寶焰。從此登無上覺。則大本齊佛。而示居輔化之位矣。所問圓通。意者惟斯為第一乎。

  ○按諸聖德位相侔。而跡有權實。言有隱顯。學者當略跡取本。得意忘言。不可妄分大小也。

  ○蓮師雲。三大災。水從貪致。火因嗔生。今以多淫為猛火者。法無定喻。自淫心漬漸。潤生死根。則喻水。自淫心昌熾。枯清淨種。則喻火也。

  持地菩薩。(先平外地。因了心地。遂持本悟圓證藏心。故名持地)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阛(市垣也)阓(市門)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捨浮佛。(此雲遍一切自在)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唯取一錢。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捨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故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回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此亦可悟妄想生出世界及法華授記佛土清淨之義)。

  此因地大悟入也。持地菩薩(雲雲)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在世時。我為比丘。專修平地苦行。於一切陸地要路。水程津口。其間田地。或高深而險。或迫狹而隘。有不如法而妨損車馬者。我皆平之。填之。或作橋梁以利津口。或負沙土以治要路。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不少懈怠。又修捨力之行。或有眾生。於阛阓處。要人擎物者。我為擎之。至其所詣之處。放物即行。而不取其顧直。豐時全捨如此。當毗捨浮佛時。世多饑荒。我為背負饑人遷移就食。無問遠近。惟取一錢。饑年節取如此。積劫願行。故感福報。而具神力。或有車牛。被於泥溺。我以神力。為其推輪。而拔其苦惱。神力拔苦又如此。夫平地之行。志在普利。效力之行。不檢親疏。其心亦已平矣。然猶屬事相平心耳。時國之大王。設齋延佛。我於爾時。即修佛過之路以待之。毗捨如來。憫我事行久勞。攝受加持。令其歸理。乃摩我之頂。而謂我曰。世界之不平。天地之有憾也。奚用是勞勞為哉。但當平汝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矣。故知娑婆心險。感陵谷之高深。極樂心平。致地平之如掌。此其驗也。我時一聞此語。即便心開。悟得身微塵為內地大。世界微塵為外地大。此二地大。等無差別。既無差別。則身即界。界即身。自性本空。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外地大類也。以觸內地大之身。如斬光截影。了無所傷。所謂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也。自曠劫為事行菩薩。至莊嚴劫尾。方斷見思。悟無生忍。成阿羅漢。且取生空。譬如打鐵。粗垢先落。及賢劫初。即回向真乘。入菩薩位中。聞賢劫四佛。及十方現在如來。法華會上。說佛知見。契我地大。故我先為證明。而為法華上首。今佛問圓通。我以谛觀身界二塵。所謂內外二地大者。等無差別。但是如來藏性。循業妄現。發此塵相而已。塵銷智圓。相盡性現。成無上道。已入最上一乘之知見。由從凡入聖。自權尚實。皆持地大為起行入理之門。以當圓通。斯為第一而已矣。
  月光童子。(童子乃菩薩別名。表童真德也。儒者聞大權經說孔子為定光童子。則怒其[(白-日+田)/廾]小。不知文殊為釋迦九世師祖而亦稱童子。何有[(白-日+田)/廾]小之意乎)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窺牕觀室。唯見清水遍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盻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捨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欲知羅漢有病無病。當明子果二縛。宿種今種應召來果而尚未受身者。謂之子縛。宿種所召。今已受身。即身應受。謂之果縛。若實行聲聞。新證四果已。將子縛斷盡不受後有。然現身尚未灰滅。則果縛猶存。所有病苦。即應身受故。捨利頭痛。畢陵眼痛。皆斯類也。若入滅後。悲願再來。則二縛俱無。更無實病苦矣)雲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此因水大悟入也。月光童子(雲雲)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以前。有佛出世。名曰水天。此佛亦從水大入圓者。故教諸菩薩。皆修習水觀。而入三昧。水觀若何。先觀身中水性。不相乖異。初從涕唾。以至津液精血。大小便利。無不窮盡。涕唾便利。近外水相。津液精血。涉內水相。由外及內。自內而外。而身中旋復。又涕唾津液。水之清相。精血便利。水之濁相。清濁雖異。而水性一同。如是用觀。觀內既熟。引伸外廣。見此身中之水。與世界外。華藏海中。有大蓮華。其蓮華中。有無量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華。上擎二十重剎種。累高如幢。曰浮幢王剎。其中諸香水海。更無紀極者。等無差別。觀心所融。故身水非小。海水非大也。我於是時。初成此觀。觀力尚淺。但見其水。水相未亡。全水即身。身相猶在。去無身尚遠也。更憶一事。當為比丘。室中坐禅時。弟子窺窗。惟見清水滿室。戲擲瓦礫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捨利弗。為鬼所掌。出定頭痛一般。我乃念曰。今我已證得阿羅漢道。子縛已斷。況是久證再來。果縛亦無。久離病緣。何故忽有心痛之病。將無退失道心。而致此耶。爾時童子。乃前說投瓦之事。我則告言。汝若更見此者。當開門而除去之。童子奉教。果復見水。果除瓦礫。然後出定如初。不復病矣。夫水相系獨影境。惟自見之。而乃能令他人見之。豈非觀力殊勝。不思議境哉。從茲以還。更經多劫。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出世時。則深觀方成。執破蘊空。此身既空。水觀亦空。方得與所謂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周遍者。打成一片。無二無別矣。是則前之淺觀。雖雲久證羅漢。而斯之深觀。方是超過七信。而入於初住也。今者得逢如來。預此會中。具童子之真德。證菩薩之法空。雖由宿因所積。敢忘法乳之恩耶。佛問圓通。我以身中水性。一味流通。與界外剎海無異。性合真空。得無生忍。證徹法界。圓滿菩提。斯為第一而已矣。

  ○問。月光入定。童子投瓦。此一瓦礫。畢竟在心內。在心外。若在心外。不應作痛。若在心內。則此瓦礫。從何處入。答。瓦礫且置。即此室中之水。畢竟在身外。在身內。若在身外。入定之後。此水從何處出。若在身內。出定之後。此水從何處入。若知水之出入。即知瓦礫之內外矣。

  ○問。室中之水。是從何來。答。定心所化。定果色也。昔外道以堅執心化石。則定心化水。何足異哉。漢州綿竹縣水觀和尚。跡全類是。

  ○蓮師曰。幸是瓦礫。止令心痛。脫投刀劍奈何。經言。初成此觀。未得無身。身存因有小苦。觀成終無大害。縱投刀劍。亦止心痛。不能傷也。未無身者。身水為二。猶有我身。同彼水也。亡身者。身水為一。求於我身。不可得也。既無身矣。誰能苦之。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恆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聲乃臍輪風起鼓之而出。此亦名合風大)開示菩薩本覺妙明。(本覺即法身。妙即解脫。明即般若)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聞。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此因風大悟入也。琉璃光法王子(雲雲)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沙劫前。有佛出世。名無量聲。此亦從萬竅怒號邊證入故。無量聲如來。開示菩薩。本覺妙明。性具三德。以為發照之源。能觀之體。即令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為依為正。皆屬風力所轉。由妄心緣動所感。搖明風出。而風力又能轉此器界根身。總為所觀之妄境也。我於爾時。如法修觀。觀此界之安立。由於風輪執持。觀世之遷變。由於風氣密移。觀察此身。一動一止。皆是風之所鼓。觀察此心。念念遷流。新新不住。皆是風之所搖。如此觀察世界身心。諸動不同。究其所因。皆從一念無明風動而有。等無差別。我時了知此群動之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宛然風體。若實有從有至。即非虛妄。既無從無至。可見十方微塵顛倒眾生。皆顛顛倒倒於風中。而同一虛妄而已。推而極之。乃至三千大千。盡一佛所管世界之內。所有眾生。譬如一器之中。貯百蚊蚋。其聲啾啾亂鳴。不出分寸器中。鼓發狂鬧。豈不淡哉。觀破群動如此。所以逢無量聲如來未幾。即了來無所從。去無所至。萬法當體皆無生滅。速入無生忍位。已悟無生。故本覺心開。見動中不動。而親於東方不動佛國。與不動如來。為法王子。乃至遍事十方諸佛。無不克肖。又不獨紹隆一佛而已。由是了妄身心。皆屬風力。見法身真心。放大光明。洞徹無礙。如淨琉璃。而琉璃光之名。所自來矣。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而了妄。悟菩提心而達真。入三摩地。而證性空真風。性風真空。合十方佛。而上同佛果。傳一妙心。而下化眾生。以當圓通。斯為第一。

  ○鐘雲。東為群動之首。而佛名不動。即動而靜也。傳一妙心者。證無動本覺也。

  虛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即十身中虛空身也。與法身雖無異體。而法身遍融一切。此則偏融空大)爾時手執四大寶珠。(舊注誤因後文四大無依之句。即以地水火風為四珠。不知四大是所觀之境。須取能觀之智。應是人空法空俱空真空四珠也)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諸幢王剎。來一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虛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谛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此因空大悟入也。虛空藏菩薩(雲雲)白佛言。憶昔我與如來。同在定光佛所。得無邊虛空身。有大神力。非同凡小所取頑斷沉冥無用之境。爾時以得四智。手執此四大寶珠。照見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是會色歸空也。又於自心。現大圓鏡智。從一鏡智。而現十智同真。如是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悉成嚴妙。是融空即色也。但見諸幢王剎海。來入法身鏡內。由理攝故。涉入色身毛孔。身同虛空。不相妨礙。由事攝故。是攝剎入身。無身非剎也。又見身能善入微塵國土。隨機普應。廣行佛事。自利利他。得大隨順。是分身入剎。無剎非身也。如上會色融空。攝剎分身。諸大神力。果何以臻之哉。蓋凡外小乘。執四大心外實有。成大障礙。由我谛觀此四大本無所依。元從妄想生滅而有。終歸於空。既又觀察虛空無二。佛國本同。是則空不異土。土不異空。乃於色空同處。忽然發明。得無生忍。寂滅現前。入圓通境焉。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虛空無邊。入三摩地。故得空色無礙。身土相入。而妙力圓明。以斯為第一矣。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此遠因實事不必回互)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谛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圓成如麻。依他如繩。遍計如蛇)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此因識大悟入也。彌勒菩薩(雲雲)白佛言。我憶往昔微塵劫前。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身雖出家。心慕豪貴。好游族姓。親近國王大臣。爾時日月燈明如來。教我修習唯心識定。令其通達萬境惟我心識變現。一如夢幻。生滅非實。豈可不究明心識。而反重其所變之境乎。由是但自觀察唯識。止其外慕馳散。而定心成就。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恆沙佛。唯識定深。萬境如電。外輕內重。無復馳求。故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時。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蓋前所習者。不離五位唯識。尚屬權宗。至此窮極識理。所謂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融入如來藏性矣。一者。世界唯識。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從變識。不自外來。二者。諸佛唯識。世尊。我既了此唯心識故。從法身識性中。流出報身應身。無量如來。如來尚從識性流出。況余九界眾生。流出可知。夫窮極唯識。圓證法界。既見諸佛依正。皆是自心。而自心豈不成佛。故得授補處記。即補釋迦佛位。次當作佛。佛問圓通。我以谛觀十方唯識。識心圓明。圓滿成就諸法實性。既入圓成實。悟證真實體性。不復為名相所迷。遠離有相無性之依他。及有名無體之遍計執。而得無生忍。證入圓通。斯為第一。

  ○依他起性。即業識。及業識所現相見二分也。遍計執性。即從相見二分。復生周遍計度。所謂我法二執也。遠離依他遍計。即是圓成。

  ○蓮師曰。不悟唯識。故背心逐境。若了唯識。則攝境歸心。視世間名聞利養。如夢如幻。尚何惑著哉。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無量光。無邊光。無著光。端嚴光。愛光。喜光。可觀光。不思議光。無等光。不可稱量光。映蔽日光。映蔽月光。超日月光。是為十二如來也)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鐘雲。如人負債投於王家。債主莫敢誰何。所依者勝也。眾生修念佛三昧。皈命於佛。則生死眾魔莫敢侵嬰。蓋生死海中。唯佛為可恃耳)。

  此因見大悟入也。獨舉見者。見該六根故。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類五十二菩薩。(雲雲)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而成一劫。其最後佛。名曰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若據理念。念即始覺。佛即本覺。若據事念。冥記不忘之謂念。放光接引之謂佛也。念佛若何。譬如有二人於此。一人專憶。一人專忘。專憶。故若逢若見。專忘。故不逢不見。若二人俱憶。二憶俱深。必定相逢相見。乃至從生至生。如形影相隨。而不相乖異矣。夫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即一人專憶也。然子若逃逝。雖憶何為。即一人專忘也。子若憶母。如母憶子。即二憶念深也。則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也。而念佛可知矣。若眾生心。憶佛焉。而兼事相圓融二種觀門。念佛焉。而兼事一心。理一心。二種三昧。則現前必定見佛。或於定中見。或於夢中見也。當來必定見佛。報終陰壞。見佛接引。彈指往生。華開睹佛也。然西方極樂。只在當處。非真有十萬億國土之遙。故去佛不遠。更不必別假方便。而得心開。近佛染佛。故心亦成佛。如近香染香。故身亦成香。故知心開非同淺淺。應是本覺佛現也。以念佛香光。莊嚴法性本佛。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一念不生。六根湛寂。遂至信滿入住。證無生忍。今於此娑婆世界。威力加持。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具足二利如此。佛問圓通。我於根中。無所選擇。一心念佛。則六根都攝。如眼不取色。是眼念佛。乃至意不緣法。是意念佛。惟其都攝六根。故得淨念相繼。得三摩地。而證圓通境。現位雖在等覺。初心一同眾之信滿入住。以當圓通。斯為第一。

  ○一心念佛。與決志參禅者。本無二致。故念佛之後。而繼之參禅也。則知此方唯有二門。為入道之要路。蓋觀音勢至。皆彌陀輔弼之臣。一以念佛接人。一以參禅誨眾。皆是就此界根機。各開戶牖。乃世人例以參禅為高。而卑視念佛者。吾知其不惟不知念佛之奧訣。亦不知參禅之妙旨也。苟不以一心不亂之訣去參禅。則禅決不悟。若不以如貓捕鼠之心去念佛。則淨土必不生。勿謂念佛易。而參禅難。當知難則俱難。易則俱易。是在當人。信力淺深。習氣濃淡耳。

  ○七大圓通竟。

  通論二十五門。尋常六塵皆始於色。今始於聲。而復留耳根在最後者。正以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故始於音。而終於聞。所以為教體之綱領。而獨當此方之機也。又七大始於地大。而此中火大為先。以多淫召火。合此經墮淫起教。所以警多聞人先除欲漏也。又七大終於識大。而今終於根大者。以勢至念佛圓通。稍次觀音。觀音所修。乃諸佛一路涅槃門。泥洹極果。今令不能修自心泥洹者。其次莫若念佛求往生也。此因經文不終彌勒而終勢至之深意與。

  ○本卷至後卷選擇圓通竟。俱備闡決定第二義之旨。

 

上一篇:智敏上師: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五講
下一篇:智敏上師: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四講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