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孝法師關於禅修的開示
如孝法師主講
孫飛向根據錄音整理
無始的輪回中,我們能夠認識到自己的發心,能夠認識到佛法的可貴,能夠謹慎的對治自己的煩惱,這是在這個時代最無上的一種福報。在佛法的大海中,因為法界的規則而顯現的這種道次第它始終以禅修為他的攝受、受持方便。所以無論我們的發心、我們的實踐,或是我們的回向在這個初善、中善、後善具足圓滿的一切儀軌當中,能夠完整攝持成為無漏出世正因的唯一方便就是禅定。在禅定當中所有的一切作意、所有的一切善,所有一切我執的破滅都以禅定遏制他的要點。讓我們的心真正從煩惱執著分別雜亂的當下來獲得究竟的清淨和堅固,在這種清淨的根本處就是我們所著力的一個點。
在初發心的行者他只是一個以勝解作為修道的方便。什麼叫做勝解呢?你所了解的佛法的真理,你所發起來的這種出離心,暫時在你的心裡面因為感受的程度不同,它還只是一個粗淺的、感性的甚至是一種概念性的。那麼這種概念性他游離在你生命的外在的意識當中,還沒有潛入到你生命的的潛意識當中,他就是勝解。這種勝解他非常的殊勝,能夠直接通向無漏的佛果,所以他可以拿來用。就是說我們的這種當下的作意就是清淨修道的初分——初步的方便,這是一切禅定的開始。就是說首先我們從煩惱執著分別的當下讓身心安靜下來。安靜下來的當下,我們以道的次第來攝持整個我們對佛法的了解,這種串習到我們觀察我們生命的根本,一切現象都是我們當下。我們的生老病死,這是屬於我們的生命,正是因為我們的生命是生老病死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才開始修行。在修行的當下我們就是抓住這個契機來展開我們自我內心的征討。那麼內心有無窮無盡的煩惱的起因,他非常的微細,我們了解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往往(在)展現出來的時候,我們才知道我有這樣的煩惱,或有這樣的認知或者我有這樣的煩惱分別。但是在當下可以說已經失去了控制他的機會了,所以煩惱已經戰勝你了,煩惱已經發生現行的時候,我們所做的努力是非常的有限。所以我們要主動的去修行,這就是禅修。
禅修有它具體的方法是一個部分,還有它不共的口訣是一個部分,還有最後的回向和發願又是一部分。在我們的禅修當中,我們的竅訣是不共的。首先在這個訣竅當中,我們的如理作意教義攝持了佛教幾千年的修法傳承的一些經驗,這個是來源於實踐,來源於各種不同根基的眾生,他們的在不同的時代的一種傳承而形成的對峙,這是粗淺的就是說共同的道。
我們首先要具備一種自信,這種自信是對整個佛法認知了解思維過後你自己確定的一種目標。比如說你今生想得到解脫,這是非常真實非常具體的層次,而且是你確定了就不更改的一種目標,這種目標你一生不能輕易的改或者說輕易的確立。還有你想在這一生當中以自利為根本,而且也要兼顧著利他,那麼這個目標也是很殊勝的。還有一種目標就是你今生想要獲得一種成就,這種成就在大乘來講就是信心。無論我們身心在一種松散中,還是在一生成佛的這個境界當中,他的善根他的願力都是不會退失的。哪怕他下一世來到人間,他的生命和他的過去式能夠對接起來。他來自心的力量,心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最直接開發的是他的願力,間接開發的是他對苦、空、無常、無我的觀察,這就是智慧。還有對他人對自己的究竟生命的探索,這叫慈悲。所以我們一切的修法,我們一切的方便,我們一切的發心在確定了今生自己的目標以後,剩下來的就是對慈悲、願力或者智慧的不同的培養而已,所以這是一個大的框架,你在這一階段的修行當中你知道自己在培養什麼資糧。這有什麼好處呢?因為你知道培養這種資糧的時候你對佛法基本上是能夠兼容並包的,就是說你所學習的理論在實踐的時候你不會因為實踐的境界,不知道理論的正確而失去自信,這是非常關鍵的。
但我們真正在佛法中展開實修的時候,有的人就是執理費事,有的人是執事費理,他很難把自己真正的各個方面的不共的因緣和善根展開,在這個方面因為他缺乏一個傳承的攝持,要麼他偏於理的,要麼他偏於事相的,偏於事相的信心比較多,偏於理論的人智慧比較大。這是禅修的目標和輪廓是這樣的。
關於禅修的方法:因為我們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就是教大家一種禅修的方法,在我們的傳承當中是有規矩的。你們想真正展開禅修的話,必須依靠這個規矩來,這個規矩當中有你看得見的,也有你看不見的加持,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們不必要有過多的思考,只是照這個做就可以了。那就是說我們的禅修是來源於大乘的金剛秘密禅而展開的一種方便。他所擁有的見地是佛門通達的,所有顯現的我們的煩惱執著都是心所,而不是心的本體,他是生生滅滅的,沒有任何關系,哪怕是生老病死也是緣生緣滅的一種現象。他不停的變化,像宇宙無始無終一樣,而我自己究竟的本心,就是我的本體,對於這些境來說沒有任何的關帶。我不需要關帶,我現在把我自己的心放在我的本體上。
本體如何去認知呢?就是說我們的本體是本自清淨究竟光明的,心佛眾生無差別的。當然我們只是理解,這種理解當中有他的保障,就是說你已經發了無上菩提的大願。有這麼一種心力攝持他,以無上的這種傳承的加持成就他,以這個廣大的福慧資糧培養做你的斷障法。因為你有福報,或者說你有這種願力,能夠攝持住這種境界。如果沒有,心佛眾生無差別就是一種我慢而已,不能在你的禅修當中發揮真實的作用,所以這是屬於我們思維的。這一段非常的重要,如果這一段你能夠思維的話,你的心已經注入一種不帶因緣的禅境。無有動搖的禅境,或者說已經以法界為體而入得法界的本體。所以他可以說是以果位去修行的一種方法。所有的方便是勝解,不共的因緣是自信,秘密的成就是加持。所以這是一種規矩,我們修法之前一種見地上的引導,一種因緣上的成就。
在這個廣大的壇城當中,因為密乘不共的上師本尊護法他們的攝持,他們發的心能融入到我們的心,我們的心當下因為和他們溝通而獲得他們的功德,這就是說已經入了相應的也就是瑜伽密教的本。瑜伽密教也就是秘密禅。秘密禅他要落實上師、本尊、護法的教誡,在中間發生作用。關於這一部分是非常的復雜,他基本上牽扯到佛法的事法界,而不是在佛法的理法界,而我們平常了解的都是理法界。舉一個例子來說,眾生的心本來都是清淨的,而眾生的生命形態非常的寬廣不可思議。地獄道的眾生,六道的眾生,光這一個道裡面又有六種區別,有福報大的,智慧大的,嗔恨大的,各種各樣的這就叫循環無盡,六道當中又有六道,六道當中又有六道,這就是事法界。如果從理法界去理解的話有六種形態,事法界就無量無邊。而修行是從事法界開始從理法界去入。理法界很容易,事法界就很難。最根本的原因我們過去的冤親債主、煩惱我執在修行的時候基本上生命是順著這種趨勢和力量往前走。你現在要想修禅是要拉回來,所以在這個時候產生生命這種激烈的碰撞。他的程度就好像直升機突上突下的。所以當我們開始禅修的時候,基本上有些境界如果你開始沒有認清,入了境界後就很難分辨了,你的心要變得純粹又純粹、簡單又簡單。可能連吃飯也不知道,吃的什麼也不知道。所以禅修的時候你要守持好,秘密禅當然要快。他所需要的勝解一開始就要整理清楚,這個不是我們自己整理的,而是來源於信心,對於上師、本尊、三寶、護法他們的護持首先要相應。相應就要祈禱,祈禱來源於不共的信心,在這之前所有的發心就是整個佛教最根本的,叫做對於生命生死無常的出離,是我們修道的方便。我們修的就是這個,它是佛法最根本的目標。
你在依靠三寶的同時,依靠就是皈依法。在皈依法成就的當下,秘密禅要求你要緣一切眾生發這種菩提心,菩提心也就是對慈悲的培養,她也是一種資糧。所以這種出離心就是真實的智慧,他來源於智慧,智慧觀察這種生命的可怕,智慧就叫做菩提心。當我們觀察這種菩提心真實的他就叫慈悲,以無上的這種自他承擔的這種心就叫大願,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去培養這三種資糧,是大乘秘密的不共禅,他在達到的一種方法,實際上就是修行這三種資糧而已。
在我們開始禅修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調整身心,身體應該如何坐呢?這大概是共通的,你每天在規律的生活上能夠在固定時間修行是最好的。每日要有兩座的修習,四座是比較正常的,兩座是禅修保證相續的,沒有增長的,三座就是平常的,四座是正規的禅修應該保持的,藏傳佛教基本上每日四座,在我們禅宗叫靈性四止四開,實際上就是說每日四座,止就是止境,開就是開境。四止四開,或者基本上都差不多,每天分這麼四個時間段。實際上大乘禅生起禅定的不共的因就是這三種不共的資糧,他的心馬上會得定,他是共同的。但是它的竅決是什麼呢?
坐姿單雙盤都可以,脊柱一定要直,下巴稍微收,壓著喉結就可以,耳朵對著肩頸,舌抵上颚稍微凹進去的地方,放松腰帶,身體的每一個關節從頭發到皮膚到手指都要放松。身要減,心要減,語言要減,語言就好象斷了弦的琴一樣,語言是禅修最大的障礙。身體像山一樣的,最忌諱動搖,或者僵直,心就好象斷了細水的河流一樣,整個心的瀑流一定要停下來,這是一個要點。在這之前可以觀兩個:一個是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都是念一遍,但是不共的竅訣是念的時候念念的非常的慢。心——所謂心是什麼,是我們的念頭,剛才我在想什麼,前面我在計劃什麼,這些都統統地放下,我們在禅修的時候就是為了一個目標,今天晚上我不會再想別的什麼了,我必須放下,以這麼一種心,所有過去的計劃和你當下的安排都全部放下,如果在這方面有任何干擾你的話,再回過頭來再觀想一遍,這是身心兩方面的調整。那這個時候我們的意念放在哪裡?基本上在初級的時候,我們通過觀想這個身,之後落在這個鼻尖,意念是這個鼻尖讓他慢慢的往下沉,這都是理解不是像修氣功一樣。只是理解而已。這時心念慢慢的往下收,慢慢的往下降,降到丹田,這個時候諸法無我,身心都非我所有。而我們這時候展開的就是皈依法。意念皈依,皈依上師、皈依本尊、皈依佛、法、僧三寶、皈依護法。念的時候基本上是一種昏沉的心是可取的,就是說不是明顯對因緣的。因為在禅修初始的時候你的妄想多,所以這個時候以昏沉對峙妄想。沉下來至少念三遍或者六遍皈依,然後念四發心:願諸眾生具足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遠離痛苦及痛苦因,願諸眾生永不離失無苦之樂!願諸眾生遠離愛憎親疏住無盡平等捨。念三遍,念的時候要非常的慢,甚至你對的意理不是很清楚,只是內心在念就可以了。
下面就是進入我們的禅修,黑如嘎的百字明,黑如嘎的百字明他本身是一個以法界為緣起的一種修法,他中間攝持的是秘密的不共的禅定。他在覺囊派有兩種的修法,一種是有念的修,一種是無念的修。但是要求是修十萬遍。竅訣很簡單,在昏沉掉舉當中出聲念七遍不出聲再念七遍,靜下來幾分鐘。這是他的禅修法,出聲念的時候要慢,心一直在丹田,頭頂上一直在降甘露,這些都是比較模糊的並不是說以止觀為目標的,而是以調心為目標的,不是明顯的。為了修持或者為了一種排障,排障法是屬於除障法,百字明的禅修有一個除障法,有一個無念還有後面的就是真正的解脫法。覺囊派有些僧人修百字明成就的很多,他的禅修法就很容易成就。
(師父念誦百字明咒)
這個當中如果你在妄想升起來的時候就是我開始念的那幾遍非常的慢,把心沉下來氣往丹田收,如果昏沉不能對境,念的已經不知道了,記起來我後面念的非常快的。還有就是一種沒有分辨的非常平靜的,由三個去調整,調整三個七遍換二十一遍。一個半小時中108遍就基本能夠安持,達到禅,最後會非常的堅固不可動搖的,清晰而有力。一切煩惱和執著在這種清靜中都可以獲得解脫的。是通過念誦而去修禅的最快的一種方便。他可以觀分,觀心,正好修。觀心是禅宗的修,觀分是四念處修止的境界,都比他要快,而且穩當。他培養的色身裡面的一種金剛念誦中的一種金剛氣脈的成就,如果那種金剛氣脈成就了,你當下就可以獲得一種不可退轉的在佛法上的一種堅固。心完全脫離你的身,你的身所有關於生老病死的,所有的痛苦都要注入你的甚深的禅修的體會當中,他就可以脫離你的肉身對你的限制,所以他是一種不太一樣的禅修,你如果修過其他的禅修你就可以知道他們之間的差別,沒有修過也不要緊,但是你要深深的記住這種經驗,就是三個階段的調整,這是得來的非常殊勝的禅果。最後這種心念只是一個作意,無論是生死自在,無論是當下煩惱的破除都能夠獲得力量。
所以修行是以獲得內心的一種自在為根本的目標,一切諸法都不可靠,唯有自心的種種堅固他就叫般若。般若的起是清淨的,清靜就叫無我,他的境就是緣一切境不被迷惑,無論是生老命死,還是黑夜白晝對你的影響,他會慢慢的獲得增長,在這種增長當中你會斷無明塵沙惑、見思惑都會斷。所以百字明也是總持是緣法界體性的—出魔法。內密外密的障礙他都能破的,最後那個“啊吽呸”,“啊”就是法界的根本智;“吽”,就是從這個當中顯現出來的大力,“呸”就是一切會破除。無論你自身內外病障魔障業障他都會破除。我們禅修不能取得進步和發展就是這三個障的作怪,不能顯現自己的本心。大乘禅就是你的本心是本來清淨的,但是不能夠顯現,所以密咒的加持和法界的緣起再加上自己的持誦,他會破除這種。所以百字明是不共的,非常的不共,非常甚深的秘法,他是福報。你今生對禅修的目標還是靠你自己修持才能獲得。另外他還是一個延壽法,他又屬於普賢的法。金剛薩埵,特別是黑如噶印是法界總持印,法界總持印有它不共的力量。就是染淨本來清淨,本來無二的。這個都是理上的,真正的開發是無止境的。
鍵陽活佛在網上有一個念誦,把他背下來,在每一座的禅修當中以出離心攝持自己的正念,之前調身方便,剩下來發起菩提心以作意而修,很簡單。但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和上師本尊護法溝通,皈依是非常重要的。在每一座的修法之前一定要憶念,不然你獲不得一種傳承的加持效率會很低的。如果你一座一個半小時修一百零八遍咒,這個當中觀察出離心5分鐘,祈禱三寶就要十分鐘,念咒就要一個小時二十分鐘,念一段停一段,這是一個禅意和清淨不動搖現前就安住。半個月左右就能夠深入的。但是不能斷,開始修就不能斷。他可以破除你內外的氣脈的錯亂和思想的混亂,實際上在密法他叫氣脈的混亂。各種人個性方面的對佛法的理解偏執都會獲得平衡。所以佛法的好處就是這樣的。
因為這種行持獲得自己的見地那才是你自己的佛法,要不書本上是老佛爺的,給你說了你也不懂。你只能去執著分別而已,只能在這種錯和對當中去觀望,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是傳承。傳承屬於實踐法門,理論是佛教共同的依托點而已。傳承是縱向的是歷史性,其他的是空間性的東西。生命的相續好像一個河流一樣的,真正要改變破除世間三世的迷惑為主,三世的迷惑一破智慧自然增長,過去的那種業障魔障和病障在這一點上就像一個很重的力能鎮得住他,這就是百字明。百字明你會獲得一種自在,所以我們大家轉個身換這一口氣,換了這口氣你就朝著解脫的方向走,開始是最難的,沒有總持不行,在這個基礎上你可以展開各種其他的百千三昧的修行都是可以的,有這個基礎。聲音是一切根本的根本,殊勝中的殊勝,密咒又是方便中的方便,加持又是傳承中寶貴的東西。你都具足了所以你必然會快。修的時候很簡單就是重復,串習。一切你對法尚不明白的地方,你的境界都會上的很快,所以不要固執己見,只要做就行了。
我們回向: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以保身
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