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心
如孝法師主講
孫飛向整理
大乘不是說別的,就是說心。心是最圓滿的那一部分,心是最究竟的那一部分,心是最了義的那一部分。從這個方面展開的雖然大,但是我們能夠實踐多少都不影響,這都不要緊,就是說行,我們要從最能落實的那一部分去做,但是我們的見一定要從最高點來入,來俯視。這對個人提升是很有幫助的,因為什麼呢?生命無常。這個當中絕對不是說傲慢,也不是輕視根本乘的佛法。我們對根本乘的這種護持和信心非常地堅固,沒有一點點的動搖,不打一點折扣,。但是我們從認知上,從見地上還要再拓展,要把自己的心量打開。這種見地當你這樣去思維的時候就是一種法門。這種法門和你實有的法門不會形成任何障礙。它是圓融的。所以我們有時候要修秘密法,有時要修對治法。在不同的時候我們要把自己拓展開來。我們的身心有高低不同的周期性變化。你要對自我觀察得清清楚楚,在心太弱的時候培養信心,在色身堅固的時候就趕緊修點苦行,不要在身體一點都不行的時候你還要修苦行。這個就適得其反,諸佛也不會贊同。我們要培養的一個是大願,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慈悲,這三種資糧都要去培養,不能偏廢,這個到時候會出問題。當那個問題出現的時候,你就沒有反手的機會,你就沒辦法調整了,你在這個佛法上就沒有前途了。凡事預立則不亂,則成。
是禅、是淨土,或者是什麼,這個時候純粹是從心性內外圓融得已經沒有法門的分別了,我們修任何善,修任何法門,最後都要回歸極樂。在這個時候開始的方便都是以持念,管住自己的念頭為最初的下手處。在這個之間不斷調整,積累經驗。在這個當中你會面對身心的各種不愉快,這是你積累經驗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少不了。過去的人說要大死大活,最後你才能知道死是什麼,生是什麼。修行當中要是一種很舒服,一種很清淨,那可能很危險。都是要有階段性的調整,不管是從覺受上還是從心性上都會有調整,都會有一個痛苦的自我觀察的過程。這個時候恰恰是你要進步了。我們仔細觀察,社會生活也是這種周期性的規律。所以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哪怕你是煩惱的可能都會增長智慧。
和習氣做斗爭本身就是方向性的錯誤。不能做斗爭,要從根本上認識它,知己知彼,它的弱點,它自然就散了,不攻自破。佛法就是這樣,你一定要從根本上去認知,你才能找到一個突破口。習氣沒有錯,因為你的佛性沒有淨化前它只能展現在你的習氣上。佛法大部分都是在思維當中獲得解脫。你對佛的一句教言才真正明白它指的是什麼,不會對他恭敬得只是迷信他的法義,這個不是受持佛法的精神。這是一個大乘的道,它比較自在,也符合佛法的根本精神,而且也不會說流於沒有規矩,這是一個比較容易實踐的中道觀、法門觀,能夠圓融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法。
弟子:“有時念佛,念得很喜悅,有時心就很散亂,怎樣才能把心思集中在佛號上?”
要穩下神,放松。雜念每個人都有,沒有雜念就不正常。要積累經驗,你不能追求喜悅感,那種喜悅感時你過去世積累來的一個善,但是這個善是一片一片,一點一點的,所以我們現在還需要從根本上再去修,到了一個堅固了,你就不會再有那種惑。不要著急,學佛是一個高難度的事情。要用心,不要對當下一些不容易把握的現象放不下,要積累經驗。學佛雖然難,但是是有意義的。在佛法來講如果你不面對這一種難,在生活中你永遠是一個失敗者。這種經驗會讓你獲得更大的安樂。所以要忍,要有長遠心,要知道佛法的根本是什麼,要自己鼓勵自己。這是一條人天正道。世間的事都誤人,只有修行不誤人。無論是對你的家庭還是對你的福報還是對你的精神,只有佛法能夠真實的非常現實地存在你的生命當中,你必須面對。佛法不可以說一下子怎麼樣,那是不現實的。我們在世間都是這個規律,所以首先要面對它去積累一些經驗,就是一句話,它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