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李向平教授:佛教中的“真與俗”對立嗎?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中的“真與俗”對立嗎?

李向平

任何一個宗教體系之中,必然會內涵有一個特殊的精神信仰結構,從而分離出神聖與世俗之間的雙重關系,否則,它的基本信仰就難以被建構成功,宗教就不會成立了。

但是,對於這雙重關系的理方法,卻是格外的重要。可以說,處理這種雙重關系之方法的相異,在極大程度上就會造就了各個宗教間的諸種差異。甚至可以說,宗教的差異,即在於各個宗教體系在神聖與世俗關系間的處理方法上的差異;或者說,任何宗教在信仰層面上的差別,往往就是這些處理神聖與世俗雙重關系的制度、組織所建構出來的。

佛教的經典教義之中,本來就涵有對神聖與世俗之別的把握方法。佛教教義之中,本有真與俗二谛之別,表示了佛教對神聖與世俗關系的關注和處理。

真與俗二字乃相對而言的概念,故依相對而演為入世與出世、在家與出家等對應。真與俗二谛之意義,在大小乘諸經論之中所說不一。一般而言,真與俗二字,常有如下幾種彼此對應的涵義:

1、事與理的別名。

2、在假空中三谛中,假是俗,空、中是真。

3、世間是俗,出世間是真。

4、在家是俗,出家是真。

大乘有宗曾經以本體和現象二元的區分為標准,建立真與俗二谛說。其以事物的構成元素為勝義谛,以剎那存在的和合現象為世俗谛,如同《順正理論》所說的那樣。

“有和合聚,雖破為多,彼覺非無,猶如水等。若以勝慧析出余法,彼覺方無,亦世俗谛。……若物異此,名勝義谛,謂彼物覺,彼破不滅,及慧析余,彼覺仍有,名勝義谛。”

“諸和合物隨其所有,總有二種性類差別:一可以物破為細分,二可以慧析除余法。謂且於色諸和合聚破為細分,彼覺便無名世俗谛,猶如瓶等。”

在這裡,真谛又稱勝義谛、第一義谛,指真實平等之理;俗谛又稱世俗谛、世谛,指世俗差別之理。與此相應,真、俗亦為事理之異名;因緣所生之事理,稱為俗;不生不滅之理性,稱為真。

印順法師指出,緣生有為法,安立二谛;它們之間,一是自相之實有,一是眾緣和合之假有。涅槃無為法,則約一切法的寂滅不生而說。它實根本沒有,連假有也談不上。它說明,眾生所執緣起個體事物的實在性,是第一性;第二性則是否定了個體實在性的、建構起來的普遍實在性。前者虛幻,後者真實,它們可以被處理為空有關系,整合在一種特別的處理方法之中。

大乘空宗對於真與俗關系的處理,則強調事無自性,緣起性空,轉以空-有關系來處理。如《大智度論》主張:

“諸法一性無二,一性所謂畢竟空。無二者,無畢竟不畢竟。一法性,即是無性畢竟空。”、“有為法名因緣和合生,所謂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無為法滅無因緣,常不生不滅入虛空。”

因此,世界上任何的存在皆為空無自性,緣起性空。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 天台宗的“一念三千”,一心三觀;華嚴宗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禅宗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大致都在論說這樣一個現象,即“性本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我本元自性清淨,識心見性,自成佛道。”甚至要明確指出,“性本清淨,是以無相為體。”

中國佛教諸宗,在主張世出、世入的關系處理層面,強調煩惱即菩提,凡夫即佛,即妄即真、即體即用,自在解脫。一念之間有迷悟,觸類是道,立處即真。隨順世間任運而行,最終做到平常心即道,努力把此二者的關系打通,不要使其相互分割。其所謂“真俗不二”, 真谛即俗谛,俗谛即真谛。此雖系中國佛教天台宗之別教、華嚴宗之終教以上所立之說,同時也是諸宗處理真與俗關系的中國化路徑。其結果,真如可隨緣為諸法,故諸法即真如。真谛诠空,俗谛诠有,性空不稱相有,相有也不離性空,理事無礙,故為不二。

至於“空假中三谛”, 乃天台宗所判立“通教”之谛理。空者,即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此系依因緣而生之自性空。假者,謂諸法既無自性,故依因緣而生,非實性之有;此系依因緣而假名為有。然則諸法以空之故,非為假有;以假之故,非為實空;又以空谛之故,為實空;以假谛之故,為假有。如是非假有,非實空;亦實空,亦假有,即是中谛。

因此,佛教基本教義以“因緣生起”為核心,強調“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即以諸法由緣而起,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變化,都有相對的互存關系或條件。“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於是,世間、出世間萬事萬物,皆由眾多關系普遍聯系、相依相持而形成,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

真與俗二谛的關系,被處理為空有二谛。空有無礙,才是真俗二谛的正觀。世俗谛的有,是世間萬事萬物的現象;真谛的空,是世間萬事萬物的本性。緣起才能性空,性空才能緣起。實際上,真與俗關系,如同空-有關系,是一種事物的兩個方面,相輔相成,對應而非對立。

 

上一篇:李向平教授:佛教的和平特征
下一篇:李向平教授:中國佛教的和諧理性模式——從“心”開始的功德本體論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