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華方田教授:小乘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小乘禅

華方田

小乘禅最有代表性的是四禅、八定和九次第定。

小乘禅法的突出特點為離染厭世,強調通過修行達到遠離雜染痛苦進入清淨寂滅的禅定狀態。

佛教中的“禅”,種類繁多,可以大分為小乘禅與大乘禅兩大類。小乘禅即小乘佛教的禅,一般都有比較固定的內容和行法。小乘禅又分為許多種類,如四禅、四無量、四空定、八解脫、八勝處、十遍處等,其中又有世間禅和出世禅等不同的劃分。概而言之,小乘禅最有代表性的是四禅、八定和九次第定。

四禅亦稱“四靜慮”,是佛教用以治惑、生諸功德的四種基本禅定。據說修四禅死後可生於色界四禅天。其體性為“心一境性”,其作用為“能審慮”。總的特點是已離欲界感受,而與色界觀想和感受相應。按其修習次第,四禅的思維活動形式和心理感受、精神境界分別為:初禅,修習者通過尋(尋求、覺)、伺(伺察、觀)的思維活動而厭離欲界,在精神上生起一種前所未有的喜、樂感受。二禅進一步斷滅以“名句文字義”為思慮對象的“尋”、“伺”而形成內心的信仰,稱為“內等淨”,由此獲得的喜、樂感受並非源自離欲而是來自禅定本身,故名“定生喜樂”。三禅進而捨去二禅的喜樂感受,住於非苦非樂的“行捨”境地,並以“正念”、“正慧”繼續精進修習,由此產生“離喜妙樂”的感受。四禅又捨去三禅之妙樂,名“捨清淨”,唯念修養功德,名“念清淨”,並產生不苦不樂的感受。這些思維活動和心理感受都是在“心一境性”的禅定狀態中進行的,所以屬於“自性支”。

八定是在上述色界四禅之外再加上無色界之“四無色定”。“四無色定”也稱“四空定”,是指為對治色的束縛、滅除一切對外境的感受的修行活動及由此達到的四種精神境界。它們依次是:“空無邊處定”,指超越四禅的色想、以無邊虛空為觀想對象的禅定;“識無邊處定”,是指超越空無邊處的觀想而以內識為對象的禅定;“無所有處定”,指進一步超越識無邊處的觀想而靜觀“無所有”的禅定;“非想非非想定”,指超越無所有處的觀想而達到的非有想、非無想的絕對寂靜狀態的禅定境界。據說修習此四無色定者,死後可生於相應的四無色天。

實際上,四禅八定並不是佛教的專利,佛教之外的其他教派也有類似的修行方法,甚至可以說它本身就是來源於外道。因此,佛教並不把這類禅定放在最高的地位上,也不認為修此禅定就可以超脫生死輪回,佛教只是把這類禅定看成是接受其教義並進一步修習其他各種禅定的基礎。

在其他禅定中,“滅受想定”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此定與上述八定合在一起,就是所謂的“九次第定”。 “滅受想定”又稱“滅盡定”,是止息一切心識、滅盡一切思想和感受的一種禅定。在小乘佛教看來,依次修習“九定”中的前八定所產生的境界仍然在生死流轉的世俗世界之內,因而八定還只是有漏定——世間定,只有“滅受想定”才是出世間的無漏定,它是小乘禅定的最高境界,是佛教中的“至者”所修行的法門,可以由此超出三界得到涅槃解脫。

小乘禅法的突出特點為離染厭世,如五門禅(又稱五停心觀)中的不淨觀(觀人身種種不淨)、因緣觀(觀世間無常)、數息觀(觀呼吸的變化)、界分別觀(觀外境的空幻)和慈心觀(對苦海中眾生的慈悲救拔之心),都是強調通過修行達到遠離雜染痛苦進入清淨寂滅的禅定狀態。

出自: 《競爭力 》 2009年11期

 

上一篇:華方田教授:永明延壽與禅教會通
下一篇:華方田教授:大乘禅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