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華方田教授:大乘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乘禅

華方田

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

色法與心法、外境與內心、能觀與所觀融為一體,使禅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即大乘禅時期

大乘禅即大乘佛教的禅法。大乘禅是在小乘禅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乘禅的許多內容和方法都為大乘禅所繼承和發揮。與小乘禅法相比,大乘禅的范圍更加擴大,內容愈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宗密在《禅源諸诠集都序》中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

事實上,大乘禅法的形成與發展確實與大乘佛教理論的產生與成熟密不可分。例如,般若類經典的出現促成了觀法的進步,使空觀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從原來意義上對現實世界的否定和厭離轉向對外境實相的認識,從觀色無常轉向觀色是如,從色相是空(假)轉向色體是實(如如不動)。這樣便形成了通過禅觀而證悟諸法實相之理的大乘禅法——實相禅。實相是指事物的本相,即空;實相禅是把禅法和空觀聯系起來,即在禅觀中既要看到事物的空性,又要看到一切事物的作用。實相禅是把禅法作為證悟般若空觀的方法。

涅槃類經典的出現又促成了對佛身的深入理解,使原來念佛法門的觀佛色身發展成為觀佛法身,觀佛常恆不變的法身又與真如觀、佛心觀聯系在一起,色法與心法、外境與內心、能觀與所觀融為一體,使禅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即大乘禅時期。

最早的大乘禅法則是念佛禅。念佛禅的出現時間很早,小乘修行法中的“十念”之首就是“念佛”,“五門禅”中也有以“念佛”取代“界分別觀”作為五門禅法之一的說法。佛教經典對解脫成佛之後的清淨莊嚴的描述和對淨土世界的贊美,是念佛禅形成的理論基礎。念佛禅包括念佛、念淨土兩方面,念佛又分為念佛名和念佛身,念佛身又分為觀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和觀佛法身。可以說,念佛禅意味著大乘禅法的肇始。早期念佛禅主要是觀念佛土(淨土世界)和觀佛色身,後來發展成為淨土宗的念佛名號及與各種大乘思想相結合的各種念佛禅觀。大乘念佛禅中較有代表性的是“般舟三昧”,“般舟”意為念佛,“三昧”意為定。《般舟三昧經》在介紹這種禅定時,一方面宣揚專心念佛可使十方諸佛現於面前,另一方面又特別強調大乘佛教“人法皆空”觀點的重要性,並把它作為達到般舟三昧的前提。經中還以大乘般若學的非有非無理論來解釋“佛”,認為只有不執著於佛,才能最終成佛。《觀無量壽經》也說通過觀想念佛而見到諸佛現前,就可體悟到諸佛如來皆唯心所現的大乘佛理。《文殊說般若經》所說的通過念佛而進入“一行三昧”,更是將念佛禅觀看成是證得般若空觀的重要方法。

大翻譯家鸠摩羅什綜合印度大小乘禅法,編譯成《禅秘要法經》,倡導五門禅觀。他雖然在禅定的修持方法和禅觀的組織方面,基本上承襲小乘禅法,但是又以大乘般若學為統帥,強調在禅觀中要用般若智慧去觀照諸法實相,成功實現了大小乘禅學的結合。他的這種融貫大小乘禅學的思想,架起了禅觀與空觀溝通的橋梁,對後來中國禅學的發展軌跡和方向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出自: 《競爭力 》 2009年11期

 

上一篇:華方田教授:小乘禅
下一篇:覺明法師:《觀音寶典》緣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