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華方田教授:永明延壽與禅教會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永明延壽與禅教會通
華方田
永明延壽是開啟宋以後中國佛教禅淨雙修之風的代表人物。若從延壽的思想體系全體來看,其主要的思想傾向則是“禅教會通”。
延壽主張“萬法唯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雖然“心該萬法”,“萬行由心”,但也不能“守愚空坐”,還需“廣行諸度”,即廣泛修行以六波羅蜜為核心的佛教實踐。
永明延壽(904—975),是唐末、五代、宋初的著名法眼宗禅僧,曾得禅門五家中法眼宗創始人清涼文益的弟子天台德韶(890—971)印可,密授玄旨,是文益的再傳弟子。後相繼住雪窦山、靈隱新寺、永明大道場等地,授徒傳法。因其思想中具有鮮明的會通禅教、性相的融合傾向和倡導“萬善齊修”、“理事雙修”的實踐特點,而受到後世僧俗的廣泛推崇,對宋以後的佛教走向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至南宋時,延壽又被立為淨土宗六祖,成為宋以後中土影響最廣的兩大佛教宗派的共同祖師。其所著以《宗鏡錄》100卷和《萬善同歸集》3卷為代表作,而傳為其所作的《四料簡》則最為後人所樂道,幾乎成為倡導“禅淨雙修”的標志性語錄。
永明延壽無疑是開啟宋以後中國佛教禅淨雙修之風的代表人物,這一點是為人們所普遍承認的。但是,若從延壽的思想體系全體來看,其主要的思想傾向則是“禅教會通”,“禅淨融合”只是題中應有之義。延壽生活的時代,佛教各宗之間或自是非他,相互攻擊,或固守己說,相互隔絕。禅門流弊已生,日益偽濫,漸漸失去了“曹溪一味之旨”。這種情形不僅違背了佛教的真精神,也導致了佛教的整體衰落。針對這種狀況,延壽“舉一心為宗”,從禅宗的立場出發,以“一心”統攝萬法,融合禅教、性相,高揚禅教會通,試圖從佛教內部對佛教進行全面的整合。
延壽的《宗鏡錄》100卷就是集中唯識、華嚴、天台三家學者進行討論,“分居博覽,互相質疑”,最後,由延壽以“心宗”為准繩加以“折中”編輯而成。他在《宗鏡錄》自序中說:“舉一心為宗,照萬法為鏡”。他所宗的“一心”所統攝的無非就是禅與教,一關禅門,一照教門。《宗鏡錄》開宗明義地標明:“祖標禅理,傳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門,立诠下之大旨。”而正宗的禅理與教門的大旨,都是佛的一味教說,必然相互契合融通,相輔相成。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禅宗通史》言“延壽的特點是用法相家證成萬法唯識,用華嚴家明萬行的必要,用天台家檢約身心,去惡從善,從而使一切經教全部納入禅宗領域”,大大拓寬了佛教內部禅教會通的道路。
如果說《宗鏡錄》的主旨是“一心”,是“理”,是從“理”上圓成“禅教一致”的話,那麼,《萬善同歸集》則主要陳述“萬行”,是“事”,是具體的修行實踐,是從“事”上、從“理事無礙”的角度進一步會通禅教。他說:“萬法唯心,應須廣行諸度,不可守愚空坐。”雖然“心該萬法”,“萬行由心”,但也不能“守愚空坐”,還需“廣行諸度”,即廣泛修行以六波羅蜜為核心的佛教實踐,這種佛教實踐,延壽稱之為“禅宗之骨髓”,“教網之紀綱”,傳諸佛祖,載於經典,見於僧行。《萬善同歸集》開篇即說:“夫萬善所歸,皆宗實相”,一切的佛教修行,都以佛教的最高理想——涅槃境界為歸趣,而萬千法門、點滴善行都可以使人趨向解脫,“八萬法門無非解脫,一念微善皆趣真如”。
出自: 《競爭力 》 2009年12期
|
|
|
|
|
|
上一篇:華方田教授:人間佛教實踐的先行者——簡論慈航法師的三大理念
下一篇:華方田教授:小乘禅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