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與天台宗的圓融觀
韓煥忠
內容提要 生活禅與天台宗的圓融觀頗相契合。生活禅非常強調樹立正確的佛教信仰,主張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運用禅的智慧,進行禅的修行,體現禅的境界。生活禅的諸多觀點,與天台宗圓融教理“重在初心”、“一行一切行”、“一心三觀”、“一念三千”等可謂異曲而同工。注重對天台宗圓融義理的開發和吸收,對生活禅的進一步發展將不無裨益。
關鍵詞 淨慧 生活禅 天台宗 圓融觀
淨慧法師於1991年提出生活禅的概念,從1993年起連續舉辦生活禅夏令營,使生活禅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影響遍及於海內外。在其發展過程中,生活禅與天台宗的圓融教理發生了關系。兩者之因緣,略而言之,約有三端。其一,雙方具有共同的經典依據。淨慧法師編有《禅宗七經》一書,可以視為生活禅的經典依據。其中,《法華經》是天台宗的宗經,智者大師據以判釋各種佛教經論,指導止觀雙修,建構自家圓融無礙的教理體系;《維摩經》是智者親自操筆注疏以進呈晉王的經典,《金剛經》智者講疏也是非常重要的天台教典。天台以講經演教立宗,上述諸經,皆其擅場,禅僧讀之,自當受到台家義理的影響。其二,生活禅直接引用了天台宗的教典。如淨慧法師《何處青山不道場》一書所附《調五事》一文,即摘自智者大師《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又名《小止觀》)之一書。其三,淨慧法師於2003年又升座為智者大師所建並於其地演說《法華玄義》、《摩诃止觀》的道場…湖北當陽玉泉寺——的方丈。淨慧法師素以開發寺院歷史文化資源著稱,他之主事玉泉寺,自然會非常重視智者大師講經說法於此的文化意蘊,在廣泛開展生活禅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更多地資取天台宗的圓融義理。而兩家觀點的諸多相似之處,則使這種資取成為可能。
一、當下生活與一念三千
生活禅的“生活”二字與天台宗“一念三千”中的“一念”,都是包羅繁富、極具含攝性的佛學范疇,於兩家義理具有奠定基礎的重大意義。
從淨慧法師的說法中,我們可以看出,生活禅的“生活”二字,至少具有兩層意思。其一,世俗義,即我們通常話語中所使用的那種含義。我們通常所謂的生活,包括穿衣、吃飯、趕集、上店、打油、買菜、走親、訪友、讀書、學習、上班、出差、思慮、營謀、睡覺、唱歌、跳舞、看電視、作游戲,舉凡待人接物、立身處世等等世間諸事,均在其范圍之內,諸佛說法,不壞世法,世俗生活具此意義,淨慧法師所倡—生活禅中的“生活”,亦許如此諸義之成立。具體到僧家,行香、上香、過堂、打坐、參禅、祈禱、念誦,亦屬生活之世間義所攝。其二,殊勝義,在生活禅中,“生活”二字尚具有超出世俗所謂生活的獨特意義,即其中充滿禅意和禅機。“從自然現象來說,滿月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黃花是禅;滿天星斗是禅,皓月當空是禅;驕陽似火是禅,好風徐來是禅;皚皚白雪是禅;細風無聲是禅。從社會生活來說,信任是禅,關懷是禅,平衡是禅,適度是禅。從心理狀態來說,安詳是禅,睿智是禅,無求是禅,無偽是禅。從做人來說,善意的微笑是禅,熱情的幫助是禅,無私的奉獻是禅,誠實的勞動是禅,正確的進取是禅,正當的追求是禅。從審美意識來說,空靈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生活中一切寓有真、善、美的地方都是禅,簡言之,好的生活本身就是禅。生活之世俗義與殊勝義並非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殊勝義就在世俗義之中,但百姓對此日用而不知,淨慧法師慈悲開示,警起迷情,指點世人。動靜雲為,思慮營謀,一念之間,迷凡悟聖,此固是禅僧家常,佛門極唱,而一經淨慧法師以詩一般的現代語言表達出來,即給人以智慧的靈動之感。
天台宗以“一念三千”之極唱,將一切世間出世間之法均收歸人們的當下一念之中。佛教所謂眾生,大分可有十界之別,自低而高,依次為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其中每一界又同時具有其余九界,此稱“十界互具”,共成百界。每一界都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百界共成千如,百界千如與國土世間、五蘊世間、有情世間三種世間共成三千世間。就三千世間皆無自性而言,是三千即空;就三千事相宛然而言,是三千即假;就三千皆是中道佛性而言,是三千即中。合而言之,即是一念三千即空即假即中,此即天台宗三谛圓融之大旨。智者認為,眾生當下一念,即具三千世間,而這一念之心的性質,就決定著他的界屬,如一念貪即屬地獄,一念瞠即屬餓鬼,一念癡即是畜生,一念慢即屬修羅,五戒屬人,十善屬天,寂滅屬聲聞,遠離屬緣覺,慈悲屬菩薩,圓滿屬佛,念念不息,遂有輪回六道,流浪生死。既然一念即具三千世間,那麼觀照此心,止息惡念,發起善心,即可出離苦海,獲得解脫。因此我們說,智者大師將三千世間攝歸一念,是中土高僧對人性的深刻、真切的體會,是天台宗圓融佛教各種經典和理論的依據,同時也為天台宗止觀並運、定慧雙修找到了著力點與下手處。
生活雖包羅萬象,然在時間的展現中,卻只能表現為念念相續,當機觀照,終落一念,是以說智者大師的教理可以成為生活禅的指導思想。念念相續,構成在時間中流轉不已的人間生活,因此講智者大師的教理可以在生活禅中得到實證。
二、強調正信與重在初心
淨慧法師非常注意入門教育,強調發心修禅的人首先要對佛法形成正確的信仰,而智者大師確立的天台宗,正是將自家圓融教理的重心放在發心修行的最初時刻。
樹立正信是禅修獲得正確方向的保證。《生活禅提綱》所制“修行三要”的“第一要”,即是“具足正信: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以因果為正信的准繩,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以解脫為正信的歸宿”。淨慧法師在一些場合曾對此作過詳細的解說。
“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意謂佛、法、僧三寶是佛教信仰的中心內容。淨慧法師將佛喻為醫生,將法喻為藥方,此古德習用,而他將僧喻為護士,則是別出心裁,於今日尤覺貼切。淨慧法師指出,信仰三寶要具足,即對佛、法、僧要同時信仰,不能只信其一,不信其二。佛,是指釋迦牟尼佛,由於釋迦牟尼佛的金口親宣,世人方曉有三世十方諸佛,不信釋迦牟尼佛,對其他佛的信仰也就無從談起。法,是指釋迦牟尼佛說法教化所留下來的言教,以及根據這些言教進行修行所獲得的經驗和境界。淨慧法師特別強調“法爾如是”,即“法是釋迦牟尼所說,但不是他創造的”,“佛說出來了,這個法是如此;佛沒有說,這個法也是如此”。以法為客觀存在的真理,佛只是發現者而非創造者,正是禅僧本色。僧,即“僧伽”的簡稱,意為“和合眾”,指“沒有爭執、煩惱少、清淨、正派的修行集體”,這裡否定了對僧侶個人的信仰。
“以因果為正信的准繩”,就是站在佛教的立場上,將“因果”作為判斷一個人信仰正確與否的標准。淨慧法師對佛教因果思想予以極高的重視,認為“因果是佛教賴以建立的一個最根本的內容”。在他看來,一個人即便聲稱信仰三寶,自居佛徒,但如果不信因果,就是沒有正見、正信,不能算是一個佛教徒。面對那些聽法的眾生,淨慧法師強調因果的真實不虛,指出“十方世界一切事一切物、世出世間都是因果所成”,佛教所說的因果,較之世俗哲學所謂的因果,具有無比的深刻性,因為“佛教的因果,既是起於當下一念,也是通於前世、今世和來世”,是釋迦佛與歷代祖師親身證得並向眾生慈悲開示的客觀真理,系於人們的當下一念之間,真正的佛教徒對此須堅信不疑。與歷代高僧大德一樣,淨慧法師也非常重視佛教因果思想的教化意義,苦口婆心地勸導人們正信因果,“多行善事、多造善業;不行惡事,不造惡業。這樣就不會感得惡的果報”。佛教由此而起到淨化社會風氣、增強道德意識的作用。
“以般若為正信的眼目”,就是要用佛教的智慧去指導修行。在淨慧法師看來,佛教的智慧,即“般若”,和世間智慧不同的地方,就在於“相信或能夠洞徹世間因果和出世間因果”。佛教智慧分三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和文字般若。實相般若指一切事物的真實面目,觀照般若就是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思考、認識、修證,文字般若指佛教的各種言教、文字、語言。淨慧法師指出,由文字般若而起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而證實相般若,是佛教修行的一般過程,而佛教信仰和修行之需要智慧,就如同乘船需要航向、飛機需要導航一樣重要。
“以解脫為正信的歸宿”,意謂信仰佛教的最終目的就是止息煩惱、解除無明。淨慧法師認為,“解脫”與“涅槃”是“同一個意思”,修行、打坐、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內心清淨,“那一刻就是解脫,就是現證涅槃”。努力修行,就是使這種解脫和現證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
淨慧法師關於佛教正信的開示,主要是對那些對佛教有些好感,還沒有跨人佛門或剛入門不久的人。這些人沒有太多的佛學知識,甚至對佛教還存在著一些誤解,此時淨慧法師告訴他們信仰佛教就是信三寶、信因果,就是按照佛教的智慧去思考和認識事物,求得對煩惱的解脫。淨慧法師的這些說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言簡意赅,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非常契理契機。
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智者大師,將自己講經說法的重點放在“初心”,即眾生剛剛開始發心信仰和修行佛教的時刻。他在講經說法中,不時地提醒聽眾,“一家教門,正在初心”,即是這一苦心孤詣的自我表白,而且還在他對佛教次位的判釋上有著集中的體現。天台宗將全部佛教經典所含義理判分為藏、通、別、圓四教,每山教各有不同的修行次位。如,藏教立五停心、別相四念處、總相四念處、暖、頂、忍、世第一法等七賢位,隨信行、隨法行、信解、見得、身證、時解脫羅漢,不時解脫羅漢等七聖位;通教立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等十地;別教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等五十二位;圓教次位名數同於別教,唯於十信位前加五品弟子位。智者大師著重解說藏教的“五停心”、“四念處”,通教的“干慧地”,別教十信第一位“信心”,圓教的五品弟子位。因為這些次位正符合聽眾的實際,易於他們信受和操作,能使他們獲得現實的法益。對於那些較高的次位,即所謂的“高位深心”,智者大師出於經典解說的需要,也作了解釋,但只是進行簡略地介紹,或僅存名目而已。智者大師雖四教並判,但以圓教弘宗。在智者大師看來,圓教次位之優越處,就在於“初心即知究竟”上,即於圓教發心修行,雖未證得佛教的究竟果位,但已可以知道佛教最高的真理。由此可見智者大師對每一位初人佛門的善信抱持的真誠尊重與殷切期望。智者大師是中國佛教史上最善講經說法的人,有“東土釋迦”的美譽,其能深契眾生之根機,自不待言。
智者大師生當陳隋之際,彼時佛法昌明,佛教正執學術界和思想界的牛耳,其地位和聲望遠在儒道二教之上,文人士夫固喜親近學僧,即便愚夫愚婦、販夫走卒,對於佛教一般知識和話語,也是耳熟能詳,故而智者大師圓音一演,座下頗多契心之士。頗獲今日佛門之欣羨,或謂“其時去聖不遠,又值大士出世,眾生根利,能於言下大悟”。殊不知此實是思想文化之積累使然。千余載後,佛教漸趨衰落而不振,精義漸至沉埋而不明,佛學知識逐漸淡出學術界、思想界,乃至最終將要從人們的日常話語中漸行消失。驟語佛教,人或以為迷信鬼神;演說佛法,聞者往往如墮雲裡霧中,不知所謂。又何怪乎仁人歎息“去聖時遙,眾生根鈍”!淨慧法師於此時倡導生活禅,強調對佛法的正信,正是大乘菩薩“不捨眾生”之慈悲精神的體現,此舉可以熟練眾生之根機,促成人們對佛教的正確理解,增加佛教在社會生活中的話語積累,使佛教發揮“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巨大作用,與智者大師重視初心、揭橥“初心即知究竟”的悲心若合符契。
三、生活即禅與止觀修行
生活禅通過對生活的禅化,使禅與生活相即,從而將佛教的修行落實到人們的當下生活之中。這種理念與天台宗的圓融教法非常一致。天台宗素以實修著名。天台宗關於止觀並運、定慧雙修的圓融教理不僅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且極為全面、系統,是中土高僧在修行實踐的基礎上,對佛教經典所作的概括與總結。隨著生活禅的進一步開展,天台宗的止觀學說將成為生活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
淨慧法師將生活禅歸納為菩提心、般若見、息道觀、生活禅等四個核心內容。根據淨慧法師大致的分法,“菩提心和般若見可以說是見地,息道觀和生活禅可以說是功夫。”
菩提心是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一切法門的開端和根本,是佛教修行免墮二乘和邪見的保證。具體地講,菩提心就是大乘佛教的四弘誓願,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樣地學佛,“心量就廣大”,從而突破只為一己之私的局限,成為有利於人群、有利於社會的人,“我們大家彼此之間的關懷幫助理解同情就會建立起來”,使佛教在現代生活中起到淨化社會、維系人心的作用。
般若是正信的眼目,此已見上述。既已對佛教發生信心,就要按照佛教的教導進行精進修行。因此說,般若除了是衡量正信的准繩以外,還是判定人們言行是否符合佛教的標准。淨慧法師所說的般若見,具體指“破除了我執法執後所顯示、所證悟、所獲得的這種正智”。淨慧法師堅信,佛教信眾對此心向往之,努力修行,總有一天會達到這個目標。
息道觀是佛教禅修的一個基本法門,即通過數自己的呼吸而人定的一種觀門。淨慧法師指出:“息道觀講得最好、講得最詳細的是天台宗。”淨慧法師經常向信眾,包括生活禅夏令營的營員們,傳授息道觀,他依據的教典就是智者大師的《小止觀》一文。從他的講說來看,他自己身體力行,非常精通,而且獲得了很大的受用。在淨慧法師看來,即便是不信佛教的人,只要如法修行,也可以得到受用。
淨慧法師總結的四句口訣,可以代表生活禅的基本精神。第一句“將信仰落實於生活”。這是針對某些信眾將信仰與生活分為兩截,不能在現實生活中落實信仰來說的。第二句“將修行落實於當下”。這就是要求信眾“時時刻刻要安住在佛法當中,修行在佛法當中”。第三句“將佛法融化於世間”。這不僅意味著要努力用佛法去淨化世間法,還包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世間法來弘揚佛法。第四句“將個人融化於大眾”。這是要求信眾永遠置身於眾生之中,不要脫離社會,走上自了的道路。淨慧法師有時又將這四句口訣概括為“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八個字,他認為,“這八個字比較准確地概括了菩薩的根本精神,揭示了佛教在這個時代所擔當的使命。”在此我們可以看出,淨慧法師所倡導的生活禅,是對大乘佛教精髓的吸收和消化,是對祖師“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實踐中的人生佛教,是當代的人間佛教。
生活禅這四個核心內容,菩提心是遠大的理想和信念,般若見是實現理想和信念的智慧,息道觀是獲取這種智慧的一種基本方法,生活禅的四句口訣具體見之於生活之中的修行原則。四者如高屋建瓴,一瀉而下,必落於實地而後止。
在大多數場合,淨慧法師之說具體的修行方法,一般只說到天台宗的息道觀,或稱數息觀。此自是因聽眾的佛學知識有限,多說不能接受,反增其厭煩之心,而此法最為切己實用。天台宗素以實修著名於世,其修行方法非常豐富,遠不止此。天台宗傳有三種止觀:圓頓止觀,見之於《摩诃止觀》一書;漸次止觀,見之於《釋禅婆羅蜜次第法門》;不定止觀,見之於《六妙門》;智者大師臨滅之際,囑咐門人,有《觀心論》。以上諸書,都是針對脫離世網的出家僧人而說,在家之人,未必能夠遵行,所以智者大師又親自操筆染翰,寫出《修習止觀坐禅法要》,又名:《小止觀》一書,以授在俗信眾。智者大師同時又是中國淨土信仰的先驅,著有淨土修行方面的專論傳世。智者大師對佛教修行方式所作的全面、系統的總結和概括,莫不融以親證,因而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遠非一般口耳之學所可比。其後學亦多勤修之士,而對智者大師之學表彰發揮,使之獲得極大的發展,同時在不同的角度上完善天台宗的修行方法。淨慧法師之說息道觀,相對於天台宗固有之修行方法,固是暫展冰山之一角,先露寶藏之一粒,聊作誘進之階梯。若聽者於此得個人處,而又與天台教法頗為有緣的話,淨慧法師既已主持智者大師之道場,必將導之人於天台寶藏矣。
〔韓煥忠,1970年生,山東曹縣人,哲學博士,蘇州大學哲學系教師,主要研究中國佛教思想史,曾發表專業論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