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記篇
天寧古剎遷址修復碑記
巾子山位居臨城東南,後枕北固,前瀕靈江。雙峰屹立,兩塔差肩。寺觀羅列,林幽木美。前人譽為“一郡游觀之勝”,良有以也。
斯山之勝,莫過於天寧景區。古天寧禅寺址在西麓,初創於唐開元間。鑒真駐錫,宗泐住持,為台州名剎。寺側有多寶塔,上有千佛存焉!歲月流逝,寺宇摧朽,僧徒漸離,流芳暫歇,不其惜乎?
今國運亨泰,故而選勝南山,遷修天寧,奈因資金短少其事難成。我寺僧人檀護,廣發弘願共結佛緣,事在必成!所賴者,唯人民政府之關切,諸方大德之至誠,十方三寶垂慈護被,當可復此千年道場,重作娑婆之慈航耳。承蒙善信人士同發菩提大心,成此千秋之舉。現大殿重修工程告成,所有功德必超先亡鹹生安養,亦庇現眷各獲福慶。故立碑石刻樂助者姓名,既用以徵信,又願施主永叨法益。共祈
國家昌盛,人民安樂,世界和平,*輪常轉,法界有情,同圓種智。望垂察焉,是為紀!
臨海天寧寺住持妙梵 都監式願立
邑人林克智撰文 天台齊 鳴書
佛歷二五三一年歲次丁卯 吉旦
公元一九八七年七月 日
復建後嶺觀音閣並新建彌陀院碑記
臨海城北後嶺嘉應廟,舊有觀音堂,復建於清光緒初年(1880),百余年來木朽梁折、聖像蕩然、教內善信人等失朝禮所。嘉應主殿原為紀念鮑瑤所建,瑤字潤玉,山東濟寧人,梁承聖間(552—555)官刑部侍郎,避地至台,精於易卦之學,嘗應邑人之請,為祈禱大雨浃旬,卒後立祠於此,祠之對面山上,其墓存焉。廟內為世人求福之所,□身忝佛子之列,理當領眾自行化他、廣利有情,善信年邁者更當力修念佛三昧,以求生西方樂土為期,□有鑒於此,遂在修整殿宇之次,再發恢復觀音閣、新建彌陀院之願,奈需款十余萬之巨,怎能成辦?幸蒙護法有應,承臨海善信嚴華、蔡森法、姚慶榮、吳老八、周小妹、陳仁德、毛如堂、凌恩賜、王菊妹、俞招鳳、楊桂香、王春芳、馬花女、朱阿蓮等大力協同集資鸠工,斯得今日梵宇恢宏、金像燦然,特將諸護法善信芳名泐石於後,以垂久遠! 並祈
佛日增輝,*輪常轉,國家昌盛、人民安樂、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後嶺弘法寺監院釋靈舜立石
優婆塞 覺智林克智 撰文
佛歷二五三五年 釋迦牟尼佛吉祥日 吉旦
(功德芳名分列左右各碑,略)
後嶺弘法寺啟建地藏殿碑記
臨海後嶺弘法寺,為弘正法,正人心,擬建地藏殿,良有以也。地藏菩薩誓願弘深,大士雖久已證窮法性,而不住寂光、不證佛果、以大慈悲遍周塵剎。隨類現身、度脫有情、而常居幽冥救拔地獄極苦眾生。良以眾生心性本與佛同,由迷昧故,於真常中妄生迷惑。起貪瞋癡,造殺盜YIN,以致輪回六道了無出期。生人天時少,墮三途時多,菩薩特垂慈愍多方救濟,使其返妄歸真,以復其本具之真如佛性而後已。慕敬禮拜地藏菩薩有十大好處:一土地豐壤,二家宅永安,三先亡超升,四現在益壽,五所求遂願,六無水火災,七虛耗辟除,八杜絕惡夢,九出入神護,十多遇聖因。慕敬、供養、稱念洪名得大怙恃,得出五濁,生彼九蓮。上求下化以菩薩之心為心,以菩薩之事為事,庶可不孤佛化,不負已靈也已。建殿之議既出,合寺護法皆應。承吳全钗、王躍法、周小妹、陳興法、嚴華、姚慶榮、楊秀滿及後山廣大村民等鼎力贊助、勸募,並承毛連璋先生規劃設計、監工督造,使工程質量得以保證。諸施資者各捐淨錢,即以財施而成法施,事一舉而兩得,矣其為功德何能名焉。檀信功德另碑詳錄,此不備述。普為發起捐資隨喜者回向,祈
佛天雲護,吉慶骈臻,*輪常轉,國泰民安,家門清泰,福壽康寧,現身獲箕疇之五福,後裔納伊訓之百祥,是為記。
後嶺弘法寺管理委員會、主持釋靈舜 立石
菩薩戒優婆塞邑人林克智 撰文
佛元二五四三年歲次己卯 觀音菩薩誕日 吉旦
龍潭岙延慶橋功德碑
臨海西郊龍潭岙村,有古剎名曰延慶,乃梁代古寺。其他依山旁水,風光秀絕。山有飛瀑直瀉於潭,潭水清冽,深不可測,傳為藏龍之所,故名龍潭。春天山花爛漫,秋日怪石嶙峋,游人絡繹於途。怎奈龍潭側旁溪流經道,雨季水漲,過澗矴步難行,路斷徑絕。為便村民過往之便兼利游人,有善信王素雲者,首倡建橋之議。一唱百和,旋即橋成。此為佛子繼傳統造福社會之善舉,眾議以寺名橋,遂為名延慶。為嘉解囊相資與助工者之善,特立碑記其始末雲爾。
邑人 林克智撰文
公元一九九五年歲次乙亥年仲秋 吉旦
(樂助芳名列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