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仁煥法師:以道德規范家庭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廣東化州南山寺2010年農歷三月念佛七法會

(初三上午) 以道德規范家庭

本次法會我用前三天專門講家庭教育,後三天專門講佛法的修養,讓你們後三天懂得如何使用佛法來改變家庭。

人有修養就表示人有道,修養到沒有脾氣、沒有煩惱就叫有德。

修養分有兩個層次,一種是生命的修養,也叫精神修養;一種是做人的修養,也叫形象修養。生命修養是在家庭來講,做人的修養是在社會來講。沒有生命修養的基礎,做人的修養也很難做到位。

經常有人講,道理雖然知道,但是很難做到。很難做到就表達沒有生命的修養,也就是不良的禀性太嚴重。隨著後天壞的習性加重,人就越來越不行了。

講到家庭生命的修養,建立家庭必定以愛心立家。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生命來自父母的情愛,父母成家才有我們的生命,所以愛是立家的起步。但是,愛,往往容易有兩個極端,要不變成捨不得的愛,要不變成怨恨的愛,所以要讓這個愛永恆不變,那就要用道德來規范。

道,就是家庭要有良好的家風。家庭一般都分有三個層次:長輩、同輩和晚輩,儒家叫做家庭倫常。生命在家庭來講是相連的,因為有老祖宗才有父母,有父母才有我們,老祖宗是樹根,父母是樹干,我們是樹果。

家庭教育的作用來自什麼呢?老祖宗要有豐富的做人經驗傳播給後代,後代能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叫做繼承老祖宗的家風,有繼承就有依靠,有繼承就有希望,有繼承就表達有知恩,有繼承就表達有感恩,有繼承就表達有報恩。人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說明這個家已經沒有道。

作為長輩,要做良好的形象影響後代,不要做壞的形象影響後代。如果能做好的形象影響後代,就叫做“龍生龍,鳳生鳳”;如果做壞的形象影響後代,就叫做“老鼠生仔會打洞”。

道就是各守本分,各占其位。沒有道,就占別人的位了,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你說我不聽,我說你不聽,這樣就叫占位,沒有守本分。

有道就互相尊重、互相禮讓,沒有道的家庭就互相占位、互相挑毛病,成為矛盾的家庭,也叫地獄的家庭。

沒有道就成為無德;走到反面極端上去,就叫缺德。無德的家庭是衰敗的家庭,缺德的家庭是災難的家庭。

道和理,有道的家庭不爭理,有家風依道不依理,依理氣死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誰有理?有道不需要講理,因為各守本分,還需要講什麼理呢?

道理、道理,你所說的話,要以道來說,才成為道理。說話沒有道,叫有理沒有道,最後變成無理的話。沒有道的家庭,長輩缺少教育方法,晚輩就不懂得尊重老人。

有德的人就懂得反省自己,沒有德的就專門埋怨別人。埋怨人是無德,懂得反省自己,找自己錯在什麼地方就叫有德。家庭出了問題往自己身上想,不要在別人身上找原因,這就是有德的家庭。

缺德的家庭,本來不好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不但不懂得反省自己,還動不動就打人罵人,這就是缺德。對發生的事情沒有耐性,不能用心解決問題,就用暴躁的手段把人整死,這樣的家庭就是缺德的家庭。

無德,就是埋怨人,怪別人不好;缺德,就是打人罵人,征服別人沒有征服自己。

怎樣才是有德的人?有感召力,合家人人都佩服你,叫做有德。有德的人說到做到,不說空話,後代非常恭敬。後代想到老祖宗、父母的威德,就非常信仰老祖宗,非常崇拜老祖宗。所以小孩都不聽我們的話,我們有德嗎?

道就是修養的道路,德就是修養的圓滿。有修養的家庭後代一代超一代,沒有修養的家庭就一代不如一代。在座的同修,如果你的後代一代不如一代,不要問別人為什麼,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德。

如果你過去確實沒有德,小孩都不聽話了,怎麼辦呢?樹根好樹果就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糾正自己後代自然好,不要老是怪後代不行,老是怪後代就表示自己沒有一點光輝了。

所以希望同修們不要經常講“我無德無能”,你為什麼做一個無德無能的人呢?誰叫你做呢?為什麼不懂得做有德有能的人呢?不是別人不給你做,是你不願意做。能改變過來,願意做了,怎麼樣都做得來。

要轉變肯定有些難度,但是我給大家說:做到不難,不願意做到就難了。做到一定有改變,不願意做到,不但沒有改變,而且越來越難,越來越嚴重。所以應該轉變過來,說話算數,說到做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耐心通大道,能忍萬事成!

 

 

上一篇:仁煥法師:覺悟的表現
下一篇:仁煥法師:以孝順興旺家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