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佛光法師:解讀《圓覺經》之普賢菩薩篇 第十一講 認識如幻和三昧力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一講 認識如幻和三昧力

我們昨天講完了文殊菩薩的請問,今天說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給我們標明了一個境界,所謂的圓覺清淨性,是告訴我們修行的目的;普賢菩薩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是以什麼為中軸線呢?知幻,以此為中軸線去體會境界。不能了知何為幻,心就不得解脫。普賢菩薩代表我們請世尊開示這個問題,能夠方便我們修習,永離諸幻,離幻就能顯真。

我們看世尊怎麼開示“爾時世尊 告普賢菩薩言 善哉善哉 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修習菩薩如幻三昧 方便漸次 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

關鍵是我們先知道什麼是幻?幻有幾種意思,首先是恍惚不定稱為幻;不實稱為幻;無常稱為幻;組合(因緣和合相)稱為幻。簡單地理解:就像夢一樣,夢裡頭有,醒來卻是沒有,但是不能說它沒有。否定它有、否定它沒有都不是,是幻有。我們知道“幻”對於理解認識現有的身心境界很有意義,幫助我們知道如何面對整個的身心世界。

當我們有足夠的認識去理解、面對身心世界的時候,就知道該如何去安置身心,讓心得安詳。心得安祥了,一切法的緣起才會平靜祥和。心不得安祥,所依的境界就會產生不穩定的因素,所謂的幻起幻滅的生滅相就會發生。

我們大概地理解一下“幻”,這是世尊開示給諸菩薩和末世眾生的。這裡為什麼把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兩類放在一起?諸菩薩是已經明理的人,知道去尋求解脫,尋求智慧,這一類發心(明事理)的人叫菩薩(覺悟的有情)。

不要把佛經想得很遠很高深,與實際脫離是不對的。我們現在看待這個問題,要從自己整個生活境界裡去看。哪種人叫菩薩呢?明白道理的人叫做菩薩;不明白道理的叫眾生。什麼叫明白道理呢?人家知道去遵理而行,覺悟的有感受的這一類的人群。我們比起所謂已經修行很久的菩薩來說,可以叫不懂道理。

道理是什麼?是指我們生命真實理體。因為沒有辦法去駕馭生命實際的狀況,所以稱為不懂理的人;我們有辦法駕馭的時候稱為懂道理的人。我們現在沒辦法駕馭(掌控)自己生命整個運動的方向和脈絡,很多時候是茫然的。做事沒有具體的詳細的方法和策略,是莽撞的。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都很迷糊,這就叫不懂道理。

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去懂道理,能認識自我,駕馭自我整個的生命脈絡(也可以叫脈沖、脈搏也好)。對整個生命的脈絡都看得很清楚,能駕馭的時候,對你自己的認識那就是另一種感受了。那我們現在不懂道理的時候就要去學修、去請教,依止三寶修行。

修行的目的是叫我們進入到清淨圓覺的境界,發起不被周圍環境、不被自己身心錯覺所干擾的判斷力和感受的認識,這叫智慧。而發生智慧的緣起就是必須得懂道理,道理是我們生命的本質(一切現象的本質)。這就是所謂的佛法的真谛!我們知道佛法是為了研究這個的,所以說我們要去學修它!

我們平常理解的佛法只是一種認識,這種認識不符合真實。我們對佛的認識不徹底的時候只是在一定時期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普通人學佛修行的時候,對佛法的信心有局限,局限在哪兒就在那個地方有作用。相信佛可以幫助他往生,可以幫助他的親人往生(只是這方面有信心),所以他在這方面就有感受,會見到這方面的很多現象;有些研究佛法(當學問研究)的人,認為佛法就是一種理論,一種認識,一種知識,一種文化,他就會看到在他的認識世界裡產生這種現象。老太太們認識佛法可以保佑平安可以祈福消災,在她的認識裡就會產生這種作用,開始念佛的時候她會得到這種利益。

現象根據什麼來的?就根據對佛是哪種信心,哪種理解,力量就會產生。這一切源自於自心,佛沒有分別。種種心,種種見,種種相是眾生的分別。我們現在知道了這個道理,這種現象就叫如幻。如幻是一體的幻化!但是我們平常理解“如幻”這倆字是假的、不實的。對不對?佛告訴你如幻是一體的幻化,不實的跟真實的是一體性的。“如”是真如本體,真如本體幻化一切的力量是真實的,這叫如幻之義!

我們偏偏就是不知道這個如幻之義,沒有辦法去修如幻三昧。我們一說如幻三昧,就說觀一切都是假的,這是絕對性的錯誤。以這個認識觀不成,因為這個東西就不存在。你的心能是假的嗎?心不是假的,是如幻的,是一體的變化,怎麼能說它是不存在的呢?它的確是存在,是一體兩面性的作用!從這個角度去修習的話,慢慢的方便漸次就可以進入如幻三昧的境界。這個如幻是可以通過你心的變化和現象的變化,這叫修如幻三昧。

什麼叫如幻三昧?我們的心可以變,可以幻生幻滅。我們的心可以在一切境界裡頭如幻地變什麼樣都行,變好變壞變善變惡。因為它是如幻不實的,幻有。但是你要知道,變的什麼,馬上境界就會變,這就叫如幻三昧。受(三昧是正受)就會產生,有這樣的心就有這樣的受。

我們很煩惱的時候,肯定身上很難受,因為身就是境界。由於心的變化,身就會變化(境界變了)。想得通吧?因為你有心的變化,身就會變。因為身心一如,一體性的,三昧力就會產生正受。

正受是什麼?正受不是正確和是非的受,是“正好是那個心的感受”。聽懂嗎?這個“正”不是正邪的正,正好是那個心境裡的感受就稱為正受。按我們一般人理解,正受就是正確的感受,什麼叫正確的?有是非。而佛法沒有是非!

佛入威光三昧降伏眾魔的時候,能夠叫人畏愛兼抱,你會說佛還有凶相嗎?沒有。他在那種心境裡安住以後,那種氣勢就生出來,就有力生出來。人一見到,緣就發生變化,馬上就變了。人在戰場上打仗殺紅了眼,會有殺氣沖天。聽《滿江紅》唱的詞:怒發沖冠。那不是殺氣騰騰嘛,也是正受。只是他的正受是迷惑的,他不清楚,叫昏沉定。

菩薩跟佛的修行是明理的,知道如何去發揮自己的心境,讓自己的心境升華到最高處(無形無相處)。所謂的一體(信念跟行為是一體化)的時候,叫絕對的超越。超越所有的現象和理念而進入絕對,這種受就叫三昧,這種受就叫無量,沒辦法限量。

怎麼去體會呢?人在憤怒到極點的時候,感覺力量很大很大,可以說大到簡直不可收拾的地步。人真的憤怒起來的時候,渾身的勁兒不知道從哪兒來的。我們小時候都打過架,打的時候不知道疼,打完的時候渾身疼。這種力量明白的時候叫三昧力,不明白的時候叫業障。明白的時候能駕馭它,不會隨便放它。你不明白的時候呢,情緒來了你就上來了,不能自控,所以稱為無明業力。

我們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佛菩薩發願的力量更要大得多,完全超越所有一切境界的障礙。菩薩身上為什麼會發光?就像人的氣勢專注到極點的時候,看那個人身上發光不?只要專注到極點的時候身心馬上就發光。為啥?心能,心念力的速度太快太大了,超越了一切的速度。能把物相(身體是物質相)完全地轉化成能量(超能),力量就會發揮出來。

因為平常的時候你的心沒有那麼專注,所以這個感覺就差很多。比如對冷熱的感覺,再冷的天你心裡特別專注的時候,冷的感覺就差了很多。要是沒事的時候,冷熱的感覺特敏感。小孩在冬天再冷的時候,他在外面瘋跑會覺得冷嗎?尤其下雪,小孩在外邊玩雪的時候,凍得臉通紅,他不覺得冷。為啥呢?心專注,沒有那麼多的雜念。我們體會不到,因為我們的心不夠專注。

所以我們需要調整,調整的時候就是修習佛告訴我們的,“修習菩薩如幻三昧”。分三步:第一步,修習,首先要認識(修習叫認識)這個道理。第二步,菩薩,明白這個道理,有一定的覺悟。第三步,如幻,一體性的幻化力。這就是你的心念和世界(心念和現象或者心體和現象)的變化過程。也就是把道理認識清楚:“現象的變化源自於自心”!這個道理要認識清楚,不斷地去修習,修習就是不斷地去感受它。所謂的感受生起來,力量就生起來了。

這是漸次的過程,是方便智慧。方便智慧的目的是能夠讓你漸漸地去感受到,感受到了以後會產生所謂的境界,“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我們能夠去遠離“幻”(現象的變化),遠離就是去超越(這兒講的離是超越),超越現象變化的干擾。就不會因為現象的變化而把智慧判斷干擾掉。我們要清楚這叫“方便漸次 令諸眾生得離諸幻”。

佛告訴我們修習“如幻三昧”的目的就是“得離諸幻”。我們為什麼不得正受?因為我們被如幻的現象所干擾,正受生不起來。正受生不起來的時候呢,所有的一切都會被干擾。為什麼呢?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

汝今谛聽”我們仔細聽著。

時普賢菩薩 奉教歡喜 及諸大眾 默然而聽”菩薩(明白人)聽到道理都很高興,不明白人聽到道理就混賬。為啥他不明白?因為他的福德因緣所導致的。他不喜歡道理的時候,再給他講也沒有用,他需要另一種方式去調伏。只等著他的自覺性去調伏他,他進行不下去的時候就要想想,方法該如何去調整,他會想很多問題,但是被迫認識的時候是很痛苦的。

有些人叫他不吃肉,他很難做到。但是他的自覺性產生了就很容易了,比如大夫說他有什麼病了,別吃肉了,你叫他吃他都不吃了。人說戒酒難,但是喝酒中風躺在醫院裡的時候,你問他還喝不喝了?弄瓶再喝去吧?他保證不喝了。縱使被迫的這段時間也有善行顯現,去勸他沒有用。

有些人強調要積極地去勸導人學佛,實際上沒必要。為什麼?人沒有自覺性的時候,你給他做個善緣就好。啥叫善緣?你的存在就叫善緣。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是喜歡清靜喜歡解脫的,當他煩的時候自然會找你。你不用去管他,也管不到他,管他也沒有用。一家人還管不住呢,何況人家跟你不沾親不帶故的,人家誰理你?每個人的因緣不同,他自己的因緣具足了,打著他都不走。

當我們認為佛法可有可無,學佛不是必要的時候,對於我們的根本利益還沒有切實的感受。這就是我們自覺性不行,如幻的心調伏不了,如幻的相就不得以正受。這是三昧具體的形象。這種三昧怎麼修習呢?在現象裡去觀察心的起伏而不是觀察相,生命現象你不用管它。

汝今谛聽 當為汝說”咱看普賢菩薩怎麼去聽這個道理。

 

一切眾生 種種幻化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猶如空花從空而有”一切眾生,一切一切的現象這些所謂的變化特性,都是跟如來圓覺妙心相依存的,不能否認它的實相性。不能說它對或錯,存在就是應當。你會說“怎麼去解脫這些人呢?”你的存在就能解脫他。釋迦牟尼佛有這樣的智慧眼光,可以讓他的這種法相綿綿不斷地流傳。有這種緣的存在,眾生就可以解脫。

人有病的時候自然就去找大夫,大夫找不著了,大夫的藥在那兒吃了也可以管用。比如感冒發燒,自己家裡有點兒常備藥,吃了也管用。病重的時候就上醫院,生死大病來了。生死病最大,平常煩惱病不大的時候念念佛求個平安,就像吃感冒藥似的。生死大病來的時候就得進醫院了,趕快上極樂世界去(往生)。

聽懂啊!沒有辦法於當生解決生死大病的時候,肯定就要去醫院(極樂世界)解決。有辦法當生解決生死大病的時候,人家才不去醫院受那個罪。上品上生還可以,一晝夜就花開見佛;下品下生的話,十二大劫,慢慢修。下品上生也要經過六大劫才能見佛,極樂世界的六大劫,娑婆世界的宇宙得壞了多少回啊?!有點兒太遙遠了,不是我們所追求的。

釋迦牟尼佛勸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成就,是最殊勝的。用短短的幾十年可以徹證無生法忍,可以證到佛果。方法對目的對可以達到,這個信念一定要有。不要總給自己強調錯誤的想法,一定要怎麼樣根器的人才能證得到。錯了,佛祖告訴你,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本質是一樣的。

一切眾生 種種幻化 皆生如來圓覺妙心”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本質是一樣的。我們見到眾生種種現象的變化,實質皆生於如來圓覺妙心,都是從那個地方幻化而生。“猶如空花”,就像空中花一樣。空中的花從空而有從空而滅,實際上不礙虛空的事。看我們擺在眼前的身心世界都是這樣子,“從空而有”。

幻花雖滅 空性不壞”現象雖說有生有滅,空性不壞,空的本質並沒有動,也沒有變化過,我們心也是這樣。我們再好的感覺,再壞的感覺,都會有,但很快就會消失,消失完了也就無所謂在與不在,這就是幻有。

我們見一切如幻,這個見是去觀察一切都是幻化的過程。這個不實的過程從哪兒來?都是從幻心而生。什麼叫幻心?假想心。假想心一生,幻法皆生。什麼假想心?生的假想心,死的假想心。我們偏得要追一個生念出來,當生念沒有的時候,所謂生滅即滅的時候,寂滅就現前。生念沒有的時候,會發現一切煩惱一切世界就像夢。

我們一天過來以後去靜下心來想,從早上起來有很多想法,到晚上睡覺以前,有什麼東西在手裡?兩手空空。咱們不要說一輩子,就是一天下來用冷靜清醒的心去觀察,什麼都沒有,了了無一物。包括身體也是這樣,會變化掉。你吃的飯也不存在了,你的感受也不存在,冷熱也不存在,都是幻生幻滅,這就叫見一切法如幻。

這種認識很清晰的時候,不會變化的就被提純出來,這叫如來圓覺妙心就顯現,理體實相就發生出來,看一切如空花。空中花你還會理它嗎?空中花從空而有,從空而滅,反復這麼去訓練自己。它滅它生是它的事,跟你是沒有關系,但是你知道那個東西不可得。人們不知道,會很執著地投入進去,你在旁邊看著就行了,偷偷樂。看人們在那兒患得患失,投入地去演人生一場大戲,你在這兒看戲挺好。

這就是修習如幻之法,“幻花雖滅 空性不壞”空性還是不壞的。你的心還是實實在在,不變的。這麼熏習久了會有什麼結果?這個幻身就成金剛捨利了。天天這麼熏,熏的是不生不滅,就成金剛捨利了。要想得捨利,修習一切如幻,自己就成捨利了。修得功夫比較好的時候,念頭一動就是捨利。

在《高僧傳》裡頭有很多有關記載,我記得禅宗有個祖師,是江蘇棲霞寺的一個老師父。他的徒弟給他洗澡洗衣服的時候,在盆裡頭撈出一把捨利子來。徒弟不認識,問師父這是啥東西,老師父很好,跟他徒弟說趕快收起來,不要跟別人說。徒弟包好收起來。後來老師父圓寂荼毗的時候,風吹煙經過的地方全部有捨利子。

我的老師公信心打開了,人家沒有捨利子拜,放一個火柴盒當作塔去拜,那火柴盒真能放出光來。真真實實的,心境打開了,能夠見一切如幻的時候,本性展開就是能見那些體驗,並不復雜。

從空而有 幻花雖滅 空性不壞”能對一切現象非常了知的時候,不為現象所動,心性不動就是不生不滅了,不生不滅就是捨利子(堅固子)。你這樣熏,天天是這麼一種心境,那你的身體會不會變?很簡單。不用那樣想也能想得明白:我們這個身體很弱的時候,我們總希望它強壯起來,然後你去運動。鍛煉也是熏習,結果身體就會結實起來。通過這麼簡單有漏的方法都能把你的身體變化,何況佛祖給你講的無上的般若波羅蜜智慧呢?身體變成捨利子太簡單了。

咱們自己家床底下還能出現五顆金瑩剔透的血捨利,那不是修行來的?清淨的念頭就會感應來,真的是信念所結果。人不明白這個道理覺得這個事好難,實際上並不難。“空性不壞”,從這兒你就知道空性是不壞的,空性包括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不壞的。

幻花雖滅 空性不壞”一切變化的現象都會滅掉,但是你的心並不壞。把心安住(達摩祖師說,“心安嗎?”“給你安好心了。”安好了心的意思就是把你的心安住了),安住了你的心就不會有生滅了,不會生滅了自然是不壞的,所以說空性不壞。

眾生幻心 還依幻滅”眾生的心是幻心(變化的)。因為他的認識就是變化的,不定性。所以緣就是變化,所依緣還是要滅。這就是眾生跟佛不同的地方。由此你就看得到,你跟別人接觸交往,人家會變也對。首先你是變化的,不是一如既往地在做事。你的心情也有好也有壞,也有不平等的時候,也有不清晰的時候。有這些不清晰的時候,肯定心裡就會煩。

還依幻滅 諸幻盡滅 覺心不動”,一切幻化的現象通通都滅盡的時候,“覺心不動”。覺是對真理力量的認識(對我們生命本質的感受)是不會改變的。好壞體驗都滅盡了以後,能體驗的感覺並不會滅,“覺心不動”。

何謂“依幻說覺”?我們根據所依,見到變化的,覺悟它不實。“依幻說覺 亦名為幻”,覺實際上也是如幻的,是相對說。“若說有覺 猶未離幻”說有個真的所謂的覺悟,你還沒有離開變化。“說無覺者”沒有所覺也不對,偏離了就錯,有即乖。禅門祖師說的,動念即乖。動念就不是本體,就是是非了。“是故 幻滅名為不動”幻滅是真實的體性現前的時候,這叫不動。

善男子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 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一切菩薩(懂道理開始修行的人),以及包括末世當中的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何謂“幻化虛妄境界”?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要超越身心世界帶給你的所有的感受。這裡講的“”對我們來說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怎麼去離。就像《金剛經》說的,“若離諸相,即名諸佛”。怎麼去離開諸相?我們沒有感受。這裡講的“離”就是超越,不被干擾。就是不會去理會它了,它不帶給你什麼影響了,這就叫離。

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一切幻化虛妄”是我們現有的身心世界。心是“虛妄”的,境界是“幻化”(幻緣組合變化)而來的。“一切”是我們的一念妄想一旦切入。“切”用得非常准確,我們的心偏偏要切入某一個境界的時候,一切妄想心就生成了。

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理解:一切,一旦切入。只要有切入點,有開始切入的感覺了,切進去了,就像切換場面,馬上虛妄的都開始了。一天的煩惱從哪兒開始?從早上一睜眼就開始了,你在切入境界。所以覺悟從哪兒覺悟?就從早上起來就要覺悟自己,這一切都非實有。先自己坐那兒想三分鐘,當下就離煩惱。

佛告訴我們很多的生活規矩就是讓你去離煩惱的,比如後半夜打坐,打坐就是去思惟身心非實有的道理。天沒亮之前,你已經想了大半天了,我相信你一天不會生煩惱。為啥?你很清楚身心非實有。思惟成了慣性力量,一碰到境界“嗖”就跑了。

還比如為啥叫你做晚課?偶爾的一天當中你沒把握住自己,晚上再忏悔一下。忏悔就是清淨自己一下:今天的事實際上沒啥,放下了,無所謂。你馬上又清淨了。這麼練著練著,心裡不裝事的時候,你不解脫誰解脫?事裝得多了就成范仲淹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盡憂愁事了還有樂嗎?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這麼去修行實際上很容易的,一點一點都冒出來了,並不難。

依幻說覺 亦名為幻 若說有覺 猶未離幻 說無覺者 亦復如是”你不覺悟更錯,你覺悟也錯。你說“我覺悟了”,告訴你,覺悟的人不是神仙,真正的覺悟不會排斥任何東西。願意接受一切,而且是心甘情願地去接受,這叫覺悟。沒有覺悟的人,才不願意接受一切。所謂好也接受,壞也接受。沒有好壞,一切隨緣安心,緣來了心不亂動。它是會生滅的,你的心不會生滅,不要被它轉掉就好了。

我們力量不夠的時候怎麼辦?要早晚修習,早上起來一定要禅坐。禅坐的時候思維“一切法都不可得”,所謂身心都不可得,法又何存?身心感受也是假的,虛幻不實。就這麼去思惟,去觀察自己。觀察自己身心不可得,萬法不可得。一天中碰到什麼你都無所謂,再也不會在意了。

我們不在意現象的變化,不在意幻緣的生滅,就會在意解脫了。解脫超越出來了,不受煩惱了,自然福報就生起來了。開始別人一說你就生氣,人家肯定不願理你。以後人家怎麼說你不生氣了“這個人怎麼這麼好呢?”福報馬上就成熟了嘛。

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應當就是相應的時候,你跟真理相應的時候,當下就遠離。這個“應當”不是理解成應該的意思,是“相應的時候當下就遠離”,這個道理很簡單,離開了就有好處。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要堅持遠離心。

心如幻者 亦復遠離”堅持遠離這種認識有了,但是這種認識也是如幻不實的。這個認識也要去擺脫(超越),連認識都不存在。

亦復遠離 遠離為幻”遠離這種思惟慣性也是如幻的。“亦復遠離”也要超越。

離遠離幻”已經細微到連思惟的方向都不存在。

亦復遠離 得無所離”沒有再離的了,就徹底干淨了。最後連思惟正確與否這個方向都要去放下,真的叫了無痕跡了。了無痕跡,得除諸幻。

得無所離”最後是什麼?無所離,沒有什麼再離開的了。就是一切真實,沒有什麼虛妄的框框了。說白了就是再也沒有約束了,沒有約束了就得除諸幻。

即除諸幻”一切幻(約束干擾)都熄滅了。

這是離幻的幾個層面,再給你們分析一下:首先是身心世界的現象要遠離,這是比較粗相的。甚至“遠離為幻 亦復遠離”這是微細塵沙惑(細微的感受),這種細微的思惟方向也沒有了(也要超越)。換句話說,趣向性都沒有了,趣向也是受局限的。連想念佛,念佛求解脫這個方向也是不實的,也是如幻的,也要超越。最後“得無所離”。啥叫“無所離”?都是本來的心。

譬如鑽火 兩木相因 火出木盡” 就像鑽木取火,兩塊木頭鑽鑽鑽,最後火一出,木頭完蛋。我們用念頭在修(我們成天說修),修什麼呢?就是修一個超越。對現象的認識不斷地剝離,不斷地超越。

以幻修幻 亦復如是 諸幻雖盡 不入斷滅”雖說諸幻都滅了,但是不入斷滅。沒有斷滅相,只是把變化的錯覺給熄滅了。所謂狂心歇,歇即菩提,這是《楞嚴經》裡強調的。

 

上一篇:佛光法師:解讀《圓覺經》之普賢菩薩篇 第十講 是心即佛
下一篇:佛光法師:解讀《圓覺經》之普賢菩薩篇 第十二講 如何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