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佛光法師:解讀《圓覺經》之普賢菩薩篇 第十二講 如何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二講 如何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

修行的關鍵問題在普賢菩薩請問的這段體現出來。我們天天說修行,實際上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這種道理不光學佛的人要明白,不學佛的人也要明白。為什麼呢?因為這種道理涉及到生活的所有細節,不是簡簡單單光是修行所涉及到的問題。世間的一切都融攝在佛法裡頭,所以弄明白佛法以後,對於生活的駕馭能力是非常自在的。

單憑世間所有領悟到的、感受到的知識也好、聰明也好,不能讓你站在絕對的角度體會生命的快樂。所以學佛修行不單單是信佛不信佛的問題,因為佛不是簡簡單單的某個人的言教,是整個生命世界遵循的法則。學佛不學佛的都要去體會這個法則!

為啥?因為只要每天在過生活,進行生命過程就離不開這個法則。為啥說人是萬物之靈?人跟四條腿的區別是會思惟,不是每天渾渾噩噩的吃飽了就睡,睡飽了就吃地過日子。人活著是有追求,追求快樂。四條腿的吃飽了就行,它是以食為樂,能吃飽就是快樂。比如獅子、老虎一天到晚都在尋找吃的,包括羊每天不住嘴地在吃,那是它唯一的追求。

人不一樣,你吃飽了就算快樂了嗎?不是這樣的。人吃飽了還會想問題,想問題就有心動的軌跡要去追尋,這時候就要去思考。即便你不去思考,也要面對這個問題。別管你想不想都要面對,因為你是人。人跟動物不一樣,人就是會思惟,思惟的時候就有對境界的感受,包括對身心的感觸。

怎麼去排遣、調伏呢?不去管它不可能,因為它存在。所以信不信佛都要去把這個道理弄明白。弄明白了以後身心世界才會自在,被調伏到柔和的狀態,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真實感受。可我們天天活得像死人一樣。為啥呢?就是忙自己感覺裡頭那點兒感覺,已經僵化了。老人家的心會僵化掉,是因為他心裡頭那點兒事已經僵硬了(思想僵化)。隨著那種心不斷的持續性,業力就變了,骨頭很脆,這就是僵化的表現。

小孩子為什麼骨頭啊哪兒都很好,因為心沒那麼僵化。孩子在攝受,老人們在保守。一個心是閉塞的,一個心是開放的。心態不一樣,業相就不一樣。老人家的業相就會變,身體會越來越差,總在抵御一些問題。小孩子在學習,融入攝受一些問題。我們不明白道理,不能去調伏。只能按照現有的習慣性進行,形成僵化的行為。僵化的心態導致人的業相會變,本來很燦爛的生命就會慢慢地枯萎掉。

世俗人最在乎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感受。都怕自己身體營養不好了,冷了熱了;怕自己心情不好了,不讓自己受罪了。結果身體到老了很糟糕,是個閉塞的狀態。出家修行人恰恰沒有在乎身體,沒有注意營養、注意保健、注意身體的感受,身體卻很好。這你不能否認,從身體的現象去認識這個問題,就知道事情不是人們慣常認為的那樣。

人們閉塞的心態,導致生活顛三倒四。他不了解生命的法則,總被感覺和感受所干擾和左右。比如去化驗生理指標,所謂的正常指標,只是通過研究的大概指數,不是絕對的。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心情不一樣,生長環境不一樣,指標不可能一概而論。不一定偏得要多少多少才是正常。比如血壓,一般人八十到一百二都算正常,人家生來就低血壓的人,偏得給他弄那麼高就成高血壓了。

要依個什麼標准呢?活著,能喘氣,自己感覺哪兒都沒有妨礙,心情愉快,就算健康。關鍵的標准是心情要愉快。身體一旦有變化的時候,心情有感覺,我們把握這個標准就行了。吃飯也香睡覺也香,這就是很好,放心死不了就行。既是個人就難免長點這個長點那個,就跟我們天天長指甲一樣,爪生發長,筋轉脈搖,這是身體變化的相,不用理會它。理會它也那樣,不理會它也那樣。

比如某些重症,理會它死得早了。正因為不理會它,它也就奈何不了你。但是要真的不理會才行,稍微一理會就有感覺了。人們有沒有不理會的力量?有。但是如果不夠徹底,意識裡頭沒有擺脫掉,從根兒上習慣性的思惟還在,就還有感覺。這種感覺是影塵在作用,沒有完完全全地呼喚出新的狀態。我自己試驗很多事,真是這樣。

人如果很喜歡吃,就會生一些病。但是發現有些人也好吃,人家就不生病,為什麼?有一種相應的法則。這也證明了一句話:說幻法有也不對,說它沒有也不對,就是如幻。怎麼說?要從中道義去看,對你來說產生障礙性,就要把它往一邊靠一靠,沒有障礙的時候無所謂。所以什麼叫健康什麼叫好呢?沒有障礙就好。

比如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真的是影響你了,馬上去治療。如果沒有感覺,而且真的能夠把對身體的掛念放開,真的不搭理它也沒事。不光是放開身上的病相,關鍵是要把依附病相的身體也要放下。身見放下,根源都沒了,相能生成嗎?由此可以真地體驗到知幻即離。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 心如幻者 亦復遠離”,把心都給熄滅。心是感受,連感受的力量都不去想,不去感受它,這就叫徹底的解放。我們經常說要解放思想,只是打破所謂的規矩,沒有徹底的解放。能思能想的是第六識跟第七識,我們通過第六識的認識和第七識的執著在思在想,真正的解放思想是把它解放開才行。

怎麼解放?“心如幻者 亦復遠離”。心是虛妄的想象,能知虛妄想象的也是虛妄。兩個都是虛妄,遠離它,就是超越它。看清楚它,別搭理它,就叫遠離。就像管治孩子似的,你清楚孩子在干嘛,別搭理他,馬上他就沒勁了,這就叫離。當你有了認識還沒有力量的時候怎麼辦呢?最簡單,真的遠離一下,馬上就沒感覺了。這時候需要境界的輔助,改變一下境界,遠離心就會生起來。當你練著練著對境不生心的時候,功夫就有了。這樣去用功,真的就可以超越。

我們對人世間的財色名食睡五種束縛怎麼去超越?直面它,看你是什麼想法,心動不動?心在動就要去調節自己,直至最後把自己真實的調節出來。就像印鈔廠的工人天天在印錢,他要強調給自己一種觀點“這是產品不是錢”。這個觀點從緣起就建立了,他們一進廠領導就給他們灌輸這些,領導一再強調“這是產品”。這就是緣起,工人總在熏習這種力量,所以見了那麼多也沒有錢的感受,這不就是遠離了嗎?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 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應當遠離,跟本質去相應當下就遠離。本質是什麼?本質是無诤,清淨(本質是沒有是非的)。相應是什麼?我們要看到本質。看到本質的時候還有诤嗎?就不起爭端了。別人對自己好壞是自己的分別,別人對你有任何看法,都應該感激人家。對你說好的,證明這個事做得不錯;對你說不好的證明你應該去改進,也要去感激人家。所以哪兒有嗔恨心呢?就沒有嗔心,沒有不平等意了。

咱們新請了一尊塔,這個塔按照工藝來說至少也得干兩個月。人家才收了我們三千五百塊錢。咱姑且不說材料價值,兩個月的生命,真的是人家的心血在裡頭,不光是產品還是相當好的藝術品。況且不是一般的材料,它是一種寶石(水晶是一種寶石),咱們認為不貴。從商家角度講,他有貪心,咱就順著他的貪心讓他滿足一下,挺好,也算是他結了善緣。從我們的角度講,塔是非常殊勝的一種象征,而且水晶塔很漂亮。

我們總這樣想,真的是阿Q精神練到家了。學佛就要練阿Q精神,真正知道這些事了,就不會生煩惱心,心越沒有煩惱,恰恰事相越好弄,身心世界就越來越快樂。這就叫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我們能遠離,不去切入眼前這些是非觀念。同樣一件事情,我們按照現在一般的觀點來說,貴了便宜了,好了壞了,肯定得跟他爭一頓。但是我們現在不切入那個觀點,我們按照佛的超越的思想來思惟,就叫遠離。

我們去跟本質相應(去看本質),這尊塔能帶給我們什麼?能帶給我們很多好處:能夠叫我們有所依,能夠讓眾生見者歡喜,能去依藏佛的捨利,能去依藏很多聖物。這可不是用金錢能估量的。人家用了兩個多月的心血才做成,這麼去想,叫幻化遠離。把幻化不實的虛妄境界遠離了,獲得本質的利益,這是最好的。

由堅執持遠離心故”認識非常清晰,遇到什麼事都是這麼思惟,哪兒有什麼平等不平等啊?沒有。這種認識也是相對於境界才會有,也是如幻不實的。有境才有心,無境也就無心。我們心本自具足清淨的莊嚴,但是因為我們見不到心(沒有理解到心),所以需要佛給設定的一些方便智慧。比如我們建塔、供養捨利、念經,由這些方便形象,我們才慢慢地熏習到心的莊嚴,才認識到心。

心如幻者 亦復遠離”,這種認識建立的過程也是如幻的。對自性建立的過程是學修佛法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如幻的,就跟夢一樣。雖說是幻有,但是不能否認它。所以我們還依然去很實在地做每一件有關佛法的事。做有關覺悟和修行的每一件事都會得到真實的受用和覺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心如幻者 亦復遠離”這種過程以及過程所帶來的感受,這叫心。也是如幻,也要遠離,也要超越。

學佛最終證得的是無所得,這就叫“心如幻者 亦復遠離 遠離為幻 亦復遠離”。我們想超越的這種觀點認識,類似我們說的行陰或者說七識和八識的相,也要遠離、也要超越。

這些怎麼在生活當中去感受呢?比如從家裡想去一個地方,面對一個虛妄境界“想去”,這個想法叫心。境界是到目的地去的過程,到了目的地境界過去了。到了自然就把境界放下了,當時“想去”的想法(心)也放下了。但是還有一種感覺似乎好像還在,已經進來幾分鐘了,好像還是在路上走過來的感覺。

你告訴自己“已經到了”,生“到了”的想法,也要遠離。“到了”的想法是遠離“想去”的感覺的。已經到了,你說“我到這兒了”,這也叫想法。“遠離為幻 亦復遠離”這個想法也要把它放下。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沒有放下,所以馬上就會生起離的想法,就是“到時間了該走了”。這就叫生滅的原因。這幾種狀況是微細相生滅的因。因為沒有放下這些,“遠離為幻”沒有放下,就會突然又去想干什麼了,突然又身上有什麼感覺了。

後面那句是“離遠離幻 亦復遠離”,“離遠”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從開始來,中間行進的過程,一直到最後已經到了,這些全部不管它。這一切一切,任何一種想法、任何一種過程,過程裡的感受,全部都不要管它,全部都要超越,這叫“離遠離幻”。去遠離一切相的分別,離開所謂的感受,這些是如幻的。包括來,也無來的想法。正所謂“來無所來,去無所去”,這就叫遠離了,“離遠離幻”。我們要超越當下的一切念想,一切的分別。

來的時候不起心,去的時候就沒有掛礙。只要來的時候起心,走的時候就有掛礙。去仔細分析分析就知道了。因緣法不可思議的,,當時我讀到這句經文,解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以後再也不會產生失落感了。在一起的時候挺高興的,歡樂的境界都挺好,曲終人散就成那樣了,這就是生滅,遠離就超越生滅境界了。

離遠離幻 亦復遠離”,把所有的身心感受都仔細去觀察它,都是了了無所得,畢竟不可得的。不可得就無所執著,無所掛礙。以這種心(這種認識)去開始每一天,每一個生活細節,那叫光明燦爛!因為沒有負擔了,沒有影響了,所以沒有心理障礙,身跟心完全是通徹的。

我們的心是無量光、無量的福報、無量的能,遍十方世界,充滿一切微塵剎土。所有的相無不知曉,所有的法無不了知,所有的一切能無不具備。可惜!你的身不跟它通,是假的,虛幻不實的。身心不相應就不能體現這種能,你的身跟它相應的時候,好,馬上你的能就出來了。

這事都叫我搞明白了,我跟你說你就明白了。心是通的,無不具備的,當媽媽的最有感覺。媽媽對孩子的慈愛心沒有障礙,是最大限度的無我慈悲,為了兒子願意受很多罪。孩子心裡頭有點什麼變化她很清楚,不用看的。甚至她能夠相應感應到他很多細致不可知的東西。他心裡有什麼毛病,縱使嘴上不說,你也有感覺,這就是心通的力量。

為什麼?因為“母親”的感受觀念就是你的生命價值觀(身見),整個生命的方向就是以此標准在努力。如果我們換個標准呢?換一種完全的完美的沒有缺陷的生命真理,你以這種法則作為生活標志和生活方向呢?好!那你就知道怎麼叫身心通泰了。身跟心一旦通了,這叫泰然自若,也叫否極泰來。

周易裡面有一個卦象叫否極泰來,陰盡陽生的意思。一切不好的現象全部消失,好的東西全部都來了。人要是身心通泰就舒服了,身體也沒毛病,心情也高興,這是從簡單膚淺的觀點上體會,神清氣爽,感覺很好。就這麼簡單你還感覺很舒服呢,那要是從根本上身見跟心完全融合,你的心是沒有任何障礙的,你了得!

那是真正的了得了,心即身,身即心,身心一如。大能!那叫無所不能。為啥呢?因為無所得,無所得就無所不能(無所能也就無所不能了)。這種力量太有意思了,學佛要學到這個才行!才好!學習經文不要去依語,語言記載絕對沒這麼多話,寥寥幾句就說完了。但是它裡頭的義是無量義,可以從任何一個角度去剖析,獲得的感受就不一樣。

佛經不是文字簡單地堆砌,完完全全就是真理的體現(法相的體現)。我們認識不到這些,總以為佛經很簡單。我問了好多人“看得懂《地藏經》嗎?”“看得懂啊”。我說“《地藏經》說啥呢?”“那不就講了很多故事嘛。”的確是講了很多故事。

還有好玩的,有人說能看得懂《法華經》,咱覺得挺高興,問他“《法華經》說什麼?”“那《法華經》不就釋迦摩尼佛自己在那兒講故事的嘛。”我一聽也頭大了,我說“是講故事的,講了一個很遙遠的故事,你根本聽不懂。”他說“那有什麼不懂,看他講得多清楚。”有什麼辦法說?沒辦法。

而且還有更好玩的,可能你們中抄寫過《法華經》的也有這種感受,什麼感受呢?佛總說成佛什麼法怎麼好,贊歎了一大堆。也沒見佛說那個法到底在哪兒。因為《法華經》也看完了,佛說這個經怎麼好,那到底佛說的道理在哪兒呢?好像是自己沒看著。就像我們光看見產品說明書了,產品在哪沒看著。

實際上人家從一開篇兒就把道理說完了,“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就會怎麼樣怎麼樣。”你卻上後面找去了,因為咱們一般人的思惟習慣是,先炫耀一通,最後再引出來結論,佛不是那樣的。佛是先告訴你道理,再說能怎麼用,因為人家不是顛倒的想法。

實際上佛在《法華經》已經說了,“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諸法空為坐,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為衣”。發這種心,有這種認識的人是值得贊歎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佛授記,“諸佛出世以一大事因緣”,要相信這個道理。人家先把道理講得很清楚了,然後贊歎:如果相信這道理,信心、證解量都相應生起來的時候,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出現。

但是我們總覺得佛講了那麼多好處,怎麼一個沒看著?到底在哪兒呢?然後就上後邊去找,這是眾生的顛倒思惟。尤其抄經的時候,光看見人說好了,到底好處在哪兒呢?不知道。尤其佛在《法華經》說得很清楚,有《法華經》在的地方不需要安佛捨利,把《法華經》供上就等於佛捨利一樣。想想,“經書擺在這兒跟供佛捨利一樣?”但還是覺得有捨利子更好,這是你的分別跟執著。實際上人家講的是真理,而且把道理講得很清楚。

我們不知道心如幻所以沒法遠離,知道心是如幻的時候就遠離了,自然就超越這種感受了。“離遠離幻 亦復遠離”超越一切相(一切相即滅),一切幻就滅。“即除諸幻”所謂的變化性、無常性通通都熄滅了。就像鑽木取火一樣,“兩木相因 火出木盡 灰飛煙滅”就完了。

以幻修幻”,有人指望身體修出個真佛來。世間人亂解釋一通,號稱借假修真,以為能修出個真的來。妄想長生不老,實際上身體是幻滅的,它的緣起就是幻,何苦把它當真呢?我們在幻化的境界裡,把心的力量引發出來。也就是借助幻化的力量這種不實的境界,來把真實的境界引發出來,這叫“以幻修幻”。

並不是我們想的用身體去修行,沒有身體的就不能修行嗎?《楞嚴經》講得很清楚了,(二十五大聖圓通章裡有講),有一個天神沒有身,他一樣能修行得神通,一樣可以修行證空性。身體是我們現在的境界裡頭認為要所依的,實際上不一定要以它作為所依修行。以它作為所依修行,那障礙就多了。因為它困了你要難受,它怎麼樣你要怎麼樣,還修行嗎?那樣的修行,已經在生死法裡頭輪回了。

我們現在要明白,修行就是知一切如幻,去遠離、去超越,這是修行的路徑。而我們常人理解的是,要身體好了,各種什麼都好了叫修行。那叫錯解修行,修行告訴你一切如幻,當即遠離,這是真的。用你的心在感受!用你的心在走路!用你的心在去觀察!因為心中無一物可得,無所對,無所對就超越一切,這是修行。我們把握這個原則叫修行!

我們去誦經或有關一切事情都是為了明白這個原則,也就是所謂見性(認識性)的作用。性是什麼?性是心的作用。認識心的作用,從粗到細都要詳細地劈撥,一步一步地(從相上到體性,最後到心性)撥離開,撥離開的時候就叫遠離。心性就是遠離,“離遠離幻 亦復遠離”。

就像那天我給你們說的那段偈頌“心空性無如自如,寂寞涅槃本無異,從此了卻生生理,不在三乘夢裡游。”心空性空,性也是空,心的作用也是空。本身就沒什麼自在和不自在之說,這是真實的。一定要把這個觀念狠狠地堅固下來,非常清晰地認識到,然後才能遠離一切超越一切。這個認識不堅固,不叫見佛,而且永劫不見佛(沒有這個認識不能見一切)。

我剛才說過《法華經》講“諸法空為座”,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切相不可得!這個觀念堅固不堅固?不堅固就是眾生;堅固的力量不夠叫發心菩薩;已經完全堅固了,送你十個名字: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經典精彩的地方,“大慈悲”、“柔和忍辱”都是諸法空的影像。把我們的根塵識徹底轉變了,這是經典最精彩之處!

我們為什麼把這些經典都串起來呢?它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深度在剖析一個問題!這是人家真實經驗之談,我們不知道這些經驗,怎麼去修行?!真的不可能。

咱說最普遍的一個現象,很多居士念經很虔誠,但是對心性認識得不堅固,他沒用到心,只能叫發心。但是的的確確從形象上看人家是比我虔誠,一門心思在那兒念,但是力度不一樣。別看他這會兒虔誠,一會兒就不虔誠了,他要是不想念的時候就不念了。有時候不用念的,比如出去玩啊干點什麼事就不念了。

我能一邊念著經一邊想著很多很多事,但是我念經不會斷,再想不會錯,再想也不會亂,每天還會那樣去做。這種做就叫堅固,(因為我的心已經用到那兒了),我這個不叫發心。力度不一樣從哪兒看出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我能念三百六十七天,為什麼?我有兩天在夢裡頭還念(哈哈)。我不會被干擾的,我這個叫清淨,人來人往我還照樣該念就念去。

人們不懂很多事,有些事情他看見的只是他見的相,以那個相就生知見,所以煩惱隨之就來了。認識不到心是如幻的,所以沒辦法遠離。看不到真實,以為六塵緣影就是自己的心,不知道那是如幻的,所以說沒辦法遠離,遠離了就超越了。

一切相遠離自然就會遠離了,“離遠離幻 亦復遠離”就永遠除幻,“即除諸幻”幻滅了。但是幻相滅並不是入斷滅,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了慧昧頑空。佛說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佛說的空是圓滿沒有缺陷,幻滅。“諸幻雖盡”這個“”就是這個假象沒有了,虛幻的沒有了。真實的健康的好的東西顯現出來了。

比如有人心裡很煩很郁悶,因為他心裡有個東西障著他。什麼東西呢?身心幻境把他障死了,所以就有感覺呀,沉浸在感覺裡出不來。然後他到這裡來,師父告訴他要清醒了,就是把他的幻相除滅。離開那個境界就遠離幻了,遠離了就超越了,超越了當下就解脫了。這正是《圓覺經》裡講的。

雖然他遠離境界了,但是沒有徹底地遠離他的心性,心還在細微的分別,還需要繼續修行。還要繼續聞熏聞修把心也遠離。心能遠離,世出世間的煩惱都不存在。“離遠離幻 亦復遠離”,這一步直接就可以成佛了。

所以說“善男子 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記住啊,“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已經知道這個不實了,馬上就要離,超越它。抱著它不撒,你叫傻,你願意犯傻沒人管你。釋迦牟尼佛保證不說你,佛祖才懶得理你。為啥呢?你自己願意的,沒有誰願意讓你受苦,佛肯定不願意讓你受苦。你願意抱著不撒,願意受苦,那誰管你呢?你管孩子管不住的時候,肯定會說一句話,“管你?管你才叫傻呢。”

 

上一篇:佛光法師:解讀《圓覺經》之普賢菩薩篇 第十一講 認識如幻和三昧力
下一篇:佛光法師:人間佛教的生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