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道堅法師:止觀略說(講稿)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止觀略說(講稿)

道堅法師

止觀略說
第一、具五緣
一、持戒清淨:分上中下三品    忏悔之法有十:1、明信因果,2、生重怖畏,3、深起慚愧,4、求滅罪法,5、發露先罪,6、斷相續心,7、起護法心,8、誓度眾生,9、常念諸佛,10、觀罪性空
罪滅之相:身心輕利,得好瑞夢。或睹靈瑞異相,善心開發,悟解心生,善識法相,聞經知義。
二、衣食具足:福緣具足而正命自活
三、閒居靜處:不作眾事,無憒鬧故
四、息諸緣務:1、治生緣務,2、人間緣務,3、工巧技術緣務,4、息學問緣務
五、近善知識:1、外護善知識,2、同行善知識,3、教授善知識
第二、诃五欲
一、色欲:指愛著於男女之端莊形貌及世間寶物等種種妙色
二、聲欲:愛著於嬌媚妖詞、YIN聲染語、絲竹弦管、環钏鈴佩等聲
三、香欲:愛著於氣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體之香
四、味欲:愛著於酒肉珍肴、甘甜酸辣之美
五、觸欲:愛著於冷暖細滑、輕重強軟、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物
第三、棄五蓋
一、貪欲蓋:於外六塵中生欲,於內六根中生欲
二、嗔恚蓋:思惟過去未來等事,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惱。彼如是嗔覺覆心
三、睡眠蓋:內心昏暗為睡。五情暗蔽放恣,支節委臥睡熟為眠。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法心
四、掉悔蓋:掉:1、身掉:游走戲谑,坐不暫安。2、口:喜好吟詠,競爭是非。3、心:心情放逸。縱意攀緣
               悔:1、掉後生悔,2、重罪常懷怖畏
五、疑蓋:1、疑自:念我諸根暗鈍。罪垢深重非其人乎。2、疑師:以貌取人。3、疑法:猶豫懷疑,法不受心
第四、調五事
一、調食:多則百脈不暢,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  穢觸則心識昏迷,不宜之物則動宿病
二、調睡眠:若其眠寐過多則廢修聖法
三、調身:安座,寬衣帶,正坐,左腳置右腳上,安左手於右手上,不寬不急為調身相
四、調息:吐濁氣納清氣三次,口唇相拄,舌抵上腭,微閉眼。不澀不滑是調息相。
絕四相:1風,出入有聲。2喘,出入結滯不暢。3氣,出入不細。4息,不聲不結不粗,綿綿若存若亡。
以三法調息:1、下著安心,2、寬放身體,3、觀想氣出入毛孔通而無礙。
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
五、調心:(一)入時:1、調伏亂想,不令越逸。2、當令沉浮緩急得所。
沉,心中昏暗,頭好低垂,當系心鼻端,心住緣中。浮,心好飄動,身亦不安,當安心向下,系緣臍中,制諸亂意。
(二)住時:1調身,令其安隱,中無寬急。2調氣,令息道綿綿,如有如無。3調心,令不沉浮,寬急適中
(三)出時:開口放氣,令百脈隨意而散,微微動身,次摩手足令暖
第五、方便行
一、欲:善法欲,意樂一切甚深法門
二、精進:不懈不怠,勇猛無間
三、念:念世間諸苦,禅定之可貴,導以正念
四、巧慧:分別世間之樂與禅定之樂,抉擇可為不可為
五、一心:一心決定修止觀
第六、正修行
一、坐中修:  (一)對治初心粗亂修止觀:1、修止:(1)系緣守境止,(2)制心止,(3)體真止
                                           2、修觀:(1)對治觀,(2)正觀
(二)對治沉浮病修止觀:但須善識藥病相對用之。一一不得於對治有乖僻之失
(三)隨便宜修止觀:若心不明淨,於止或觀時即覺身心安靜。即應用止或觀安心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定心細故覺身空寂受於快樂。或利便心發能以細心取於偏邪之理。若不知定心止息虛诳。必生貪著
(五)均齊定慧修止觀:如修於止,雖得入定而無觀慧。是為癡定。不能斷結。或觀慧微少。即不能發起真慧。斷諸結使發諸法門。爾時應當修觀破析則定慧均等。
二、歷緣對境修:行、住、坐、臥、作、語及六根、六塵
第七、善根發相
外善根發相: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供養三寶等
內善根發相:
一、息道善根發相:1、未到地定時,有八觸:痛癢冷暖輕重澀滑,及內視三十六物
  2、不淨觀善根發相:3、慈心觀善根發相:4、因緣觀善根發相:5、念佛善根發相:
二、分別真偽:1、辨邪偽禅發相:身如重物,或輕欲飛,與九十五種鬼神法相應,多失心顛狂。
2、辨真正禅發相:空明清淨,內心喜悅,善心開發,信敬增長,智鑒分明,身心柔軟,微妙虛寂。
3、明用止觀長養諸善根:若於坐中諸善根發時。應用止觀二法修令增進。
第八、覺知魔事
四種魔事:
一、煩惱魔:謂一切煩惱之惑為魔也。蓋貪著五塵之境,起諸煩惱,障礙正道,遂失智慧之命,是名煩惱魔。
二、陰入界魔:謂色受想行識等積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奪智慧之命。
三、死魔:謂四大分散,夭喪殒沒也。修行之人,為此夭喪,不能續延慧命。
四、鬼神魔:若人修行,天魔為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
1、精魅:十二時獸變化形色。
2、堆剔鬼,化為蟲緣人頭面等,令之不安。
3、魔惱:魔化為順逆不順不逆等三種五塵境來破人善心。
卻魔之法:
修止:不取不捨,悉知虛诳而不憂不怖。
修觀:能觀之心不見處所,彼何所惱,以正念卻之。
誦治魔咒,存念三寶,讀誦大乘經典,親近善知識。
第九、治病
第十、證果

 

 

上一篇:高振農教授:關於佛教在社會主義時期作用問題的探討
下一篇:道堅法師:語滴(道堅法師)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