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佛角度看顯密
要比較顯密,那文章大了,麻子哪有那分功力。假設讀者對佛法基本知識已有些了解,麻子將就著說些從自己的角度看到的顯密異同。
對學對了路的人來講,顯密不一不異。不異者,顯密都是佛法:都引導行人趨於解脫,都以空性為解脫的根本,這是內外道不共的區分點,而顯密對此毫無二致。不一者,方便大不一樣,因緣也大不一樣。
從因緣說,一個宗教要站得住腳,甚至成為主流,其體制就不得不與當時當地的社會具相容性。這相容性的最簡單實現方法可能就是體制相似。佛法在東南亞,中土,西藏的傳播和延續都是如此。由此形成了佛法的三大分支:南傳,中土大乘和藏傳佛教。佛教與社會的結合其實總是有利有弊,可以說是為全局利益付出的必要代價吧。
佛法進入中土生根時(唐及唐以前),中土是當時世界最先進地區,社會是當時世界最開放最自由的社會,人(知識分子)是當時眼界最寬廣的人(中國的封建社會無疑是世界最高明的封建社會)。佛法在這樣的社會裡傳播必然發揚其關懷廣大人群的特點,而僅以個人解脫為主的教法難有廣大信眾,大乘教法就此占了優勢。密教上師制與中土社會差別更大,故密教數次傳入中土均難以生根。當時的中國人理性,思辯,善超越的特點提供了大乘佛法在中土光大的必要基礎,甚至產生了禅宗這樣一枝佛門奇葩。然而付出的代價至少有二:
一是盡管歷代出了許多高僧大德,行人實修的規范次第始終未能在中土建下個穩固而廣泛的基礎。對每個人來說,法無定法;對人群來說,由淺入深有其定規(統計意義)。缺乏系統次第也許不影響高僧出現世間,卻無疑地對普通修行人極其不利。
二是在對佛法大有發展的同時沒能全面保留原始教法的全貌。於是,當中土社會由盛而衰變得不那麼胸懷寬廣,不那麼超越時,佛法的衰落成為必然。雖然如此,由於大乘佛教的精華仍然在中國燈燈相續不斷,可以預期,中華重新騰飛之時必也是中土大乘佛法重興之日。
佛法入藏時,藏區是與中土完全不同的奴隸制。密教的上師制嚴格制約師徒關系,與藏區社會制度極其相似,很自然地與當地社會結合並得到發展。密教對藏區後來社會演變的影響是另一話題,但上師制與社會結合對藏區佛門行人修學佛法無疑十分有利。政教結合使社會的精英進入僧侶,集中了人才。同時上師傳承制又將歷代集累的佛法精華相當好地保留下來。而藏區教育落後,要學佛人上來就理性,思辯甚至超越幾乎不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反而是讓學人服從甚至盲從:上師怎麼說就怎麼做,以後會明白。有如此多的優勢,密教在藏區能興盛到今天就不奇怪了。結果,許多在中土失傳或缺乏的佛門教法在密教裡得到保留。在另一方面,除了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外,上師制付出最大的代價是無法與開放自由的社會相容,無法吸引大量具自由思想的知識分子。過去,密教未能在非奴隸制的印度,東南亞和中國扎得下根。今後,除非有體制上的根本變化,密教也不可能在西藏外大規模扎根。當前密教在西方的迅速傳播和發展,是一種湊合了大量短期有利條件的短時期現象,很難期望能長期維持,成為社會主流。
南傳佛教又是一段因緣,這裡從略。
再談方便。所謂方便是指引導學人趨向究竟解脫的過度方法。佛法的不共處在空性,所以一切方便都要以引導行人趨入悲智不二的空性方為正法。其實依佛法,一切一切都是真如顯現,不過聖者如佛陀所見(不得不用這詞,不很貼切)如實,而未修的人一切所見均為無量劫串習所扭曲。行人契入本覺智意味著開始體驗到“如實”,盡管尚未能時時處處都如實(未圓滿)。實際上多數行人都需先借這方便而契入本覺智,再趨向大圓滿(佛)。方便不可勝數,但無非三類:
1、思維;
2、相應(瑜伽);
3、因緣;
三類方便並不互斥,所有佛門宗派都是三類並用,然而隨時間地點環境宗派不同而側重有所不同。
借思維為主的方法是初機常見常用的,因為這是大多數人已有的工具。邏輯推理,傳播佛法的道理等都屬此類。無論顯密都把這部份訓練視為極重要的基礎,離此無以引向正道。所以顯密在這部份差別不大。相反,不少掛“佛”字旗號熱鬧一時的教派“功法”都在此部份故意含糊其詞,甚或危言聳聽不許人深究--其實是假貨的相當觸目的標志,見到這現象時就要當心:避之則吉。思維的弱點在以前的貼子裡談了,主要是思維無法窮盡真如,語言無法完全表達真如,此處從略。
相應(瑜伽)是另一大類方便,這裡顯密的差別十分顯著。什麼是相應?從唯識比較好講。眾生的內心與外境(世界)是如何形成的?“相由心生”只說了一半,實際心境是互相加強,互為因果的正反饋過程。最後糾成一團打拆不開的強固執著,表現為現行的“心”和“外境”。這樣的心與境就是極其“相應”的。比如“人”,就與“人境”(我們的世界)極相應。如果行人使自心不與“人境”相應,勢必大大有利於打破執著。瑜伽的修法就是針對這點而來。
最高明的瑜伽是:使自心不與任何外境相應,也不排斥與任何境相應:不應亦無所不應。境既不應,心不自立,心境相融,能所不再,無住生心,這是上求佛道的正途之一。顯教的禅宗,密教的大圓滿且卻都是這類最高明的相應法。
禅與且卻高明,但難學。不是所有人都上來就能學無住的。退而求其次,最常見的是替換法學相應:讓行人學會操控自己心與另外的境相應來代替這個串習深厚的人境。顯教裡這類方法相當多,如淨土的觀想念佛,慈悲觀,般舟三昧等。而密教裡,相應是主要的修行方法多得不可勝數。由密教次第的名稱:事部,行部,瑜伽部,大瑜伽(生起),極瑜伽(圓滿),無上瑜伽(大圓滿)就可想而知。用哪境來替換人境呢?當然用較人類更善的,有天人境,菩薩境,金剛境,佛土境等,其共同特徵是執著較人類少、弱,而品行較人類高。對同一境,如佛土,行人又有相應於隨佛學的菩薩和相應於主尊佛的不同,引導相應的手段有結印,持咒和觀想,所謂身口意三密相應。如果行人依法(於某境)相應得起來,就有一系列效果:
1、相應於人境和相應於他境之間,差別相當大,但又不是另一個心,行人很有機會在其間體會到這些心境都屬無自性無生,從而契入本覺智,進一步上求佛道。如果尚未達到,至少:
2、由於已與更高的境相應,執著減弱,品行自內心提高。對人世的貪瞋等有極強的清除作用。而在世間自然地表現出行為、品質、道德高超而成為榜樣。
3、下次生命到來時,迳往所相應的佛土。
4、對佛法中與其相應境相關的部份不再有疑。
5、可能有神通。
如果化了很大時間精力尚未相應,仍有如下利益:
1、與佛土建立並加強了因緣,使在下期生命時往去佛土的可能性大增。
2、積累了大量福慧資糧。
3、增進了禅定力,於現世煩惱中得蘇息。
修瑜伽相應也有若干需特別當心的地方,如果搞不對副作用很大。
1、不能堅持正見,如幻對待一切心境相應,而將相應於高於人類的心、境誤為“真實”或“真如”。如以天道為永恆,以永恆為不生不滅等等。由此對佛法轉生謬解,甚至誹謗。
2、因對更高境的接觸而生巨大驕滿,自認高於人類,此相應即成將來生於天道之因,雖不惡,卻失去菩薩道根本方向。
3、為神通境所惑而入魔。
4、為恐怖境所惑而發瘋。
5、不能區分“感覺”,“覺受”和“相應”,進而混擾顛倒人境他境,致使行為怪異(入魔)。
6、貪瞋癡增長。
其中最後一條看來滑稽,因其與整體佛法相違,原因如下。許多菩薩都有寂靜,憤怒兩種相,如文殊菩薩是寂靜相,大威德金剛是同一菩薩的憤怒相。寂靜相表空性智慧,憤怒相表慈悲方便。空性智慧與慈悲方便本來不二,分開來講,就是空性智慧為本,慈悲方便為用。密教中有很多用法,其主尊現的是憤怒相。行人理應先修對應的寂靜尊相應後才可修憤怒尊,也就是說空性智慧要有足夠基礎後才可由體起用,否則不能增長慈悲方便,反增貪等五毒。密教的用法常有不可思議的靈效,許多人希求其效果試圖妄修,這樣是有嚴重危險和惡果的,希望不要蠻來!而為求錢財供養而濫傳這些法的人將會有同樣甚至更嚴重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