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五章 佛法概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五章 佛法概要 

一、三世因果

        「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因果」又稱「業因果報」,「業」即行為。

        如果想揭示眾生千差萬別的生存境界,研究推動生命進程的直接動力,必須先了解眾生的行為,即佛所說的「業」。業,有時候看起來很細微,但卻是眾生生存境界的決定因素。

        我們此生的習慣和遭遇,皆是過去業因的果報顯現,而在承受果報的同時,又種下新的業。生命就是這種生滅流轉、循環不息的業因與果報的相續。

1、業

        「業」的意思是「造作」,即我們的一切身心活動,包括每作一件事(身業)、每說一句話(口業)、每動一個念頭(意業)。

        就行為的主體而論,業可分為個業(個人的業)、共業(家庭的業、國家的業、人類的業等)兩種。眾生如果有類似的業,他們四周將會有一個共同的世界景象,我們可稱之為「業的景象」,譬如,人類有基本的共業,所以都生而為人,而人們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座城市甚至同一個家庭,這說明他們有更為相近的業。

        不過,即使生長在同一個家庭,大家也都有各自的習性、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經歷,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獨特的個人世界裡,這就是如上所說的個業。

        眾生所認知的,是自己的業的景象,我們只能覺察自己的宇宙,而一只昆蟲也許會把一塊石頭看成一座高山。

        一位大富長者娶了四個太太。

        大太太年老色衰,長者對她感情冷淡;最讓長者歡心的是年輕嬌美的四太太,長者對她體貼入微,兩人總是形影不離。

        無奈的是,巨大的財富並不能讓長者逃脫死神和病魔的手掌,他終於一病不起。

        臨命終時,長者將四個太太叫到身邊,問道:「我已經不行了,黃泉路上會很寂寞。你們誰願意與我結伴而行?」

        四太太回答:「我還年輕,美好的人生正等著我去享受呢。」

        三太太回答:「我也還年輕,我可以改嫁。」

        二太太回答:「我只能略盡情誼,送你到墳地,因為家中有很多事情要處理,未成年的兒女還需要教育,我必須照顧他們。」

        大太太回答:「雖然你平日薄情寡義,我仍願與你攜手同行。」遂與長者相擁而逝。

        世尊用這個比喻向我們開示:每個人的一生都擁有四個「太太」:

        四太太:青春。我們拼了命也要留住青春,可它卻像小鳥一樣溜掉,永不回頭。

        三太太:財物。身外的一切財物終會「改嫁」他人,若要緊抓不放,必定徒勞無功。

        二太太:親友。當有一天我們跟這個世界說再見時,親友也只能送我們到墳場,掉兩滴傷感的眼淚,說幾句安息的話,然後又要投身社會,為生活而忙碌。

        大太太:業力。「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一切的善惡種子將如實地投入來生。

2、因果律

        我們身、口、意的一切行為,都將產生相應的結果,即使是最細微的一個念頭,都孕育著它的後果,猶如微小的種子可以長成參天大樹一般。隨著業因的善惡性質和份量,必定有恰如其份的結果在後面。概括地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同類相應,絕不會有因無果、有果無因,也不會種善因得惡果、種惡因得善果。經言:

富貴者從布施中來。貧窮者從悭貪中來。
長壽者從慈悲中來。短命者從殺生中來。
……

        業因果報的法則是不可避免、真實不虛的。我們只需回顧自己的生活,就能看清行為的後果:當我們惱怒或傷害別人時,就會留下痛苦的記憶和自我厭惡的陰影,這些記憶和陰影當下就成為業報的一部分,而且,將來某一天,我們必然會經驗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在別人心中所生起的感覺——一切都將反彈到自己身上。

        如果能夠反省自己的行為,就會發現,我們一直重復著同樣的模式:每當做錯了事,就會導致痛苦,每當做對了事,就會產生快樂;每當傷害別人時,其實是在傷害自己,每當帶給別人快樂時,就是在培育自己的快樂。

        因果律還有另一特性:我們所種植的業力種子,不會因時間久遠而枯萎。在我們承受果報之前,它的力量是不會消失的,正如佛經所言: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業因不一定馬上呈現果報,但只要有適當的外部條件,它們終將成熟。

        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並不是佛所規定或制造的,佛只不過把它揭示出來而已。不管信與不信,我們都生活於因果規律之中。

        從前,有五個人在離城不遠的樹林裡修行,其中一位老師父證得了神通,能知前生後世,他的弟子是一個七八歲的小沙彌。

        那位老師父用宿命通得知小沙彌的壽命只有七天了,就慈悲地對小沙彌說:「你的雙親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去探望他們,七天之後再回來。」小沙彌高興地辭別了師父。

        小沙彌走到半路,突然下起了大雨,他看到雨水快要流進一個螞蟻窩時,急忙用土把水堵住,使螞蟻幸免於難。

        第八天清晨,小沙彌回到師父那裡。老師父見小沙彌平安地回來了,甚感驚奇,就入定觀察,才知道小沙彌因救了螞蟻而延長了壽命。

3、三世因果

        任何事件都是許多業因成熟之後凝聚在一起的復雜集合體。通常,或許因為時間太久,在承受果報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自己曾做了些什麼而無法將因與果聯系在一起,因此斷定事情是偶然發生的;而當我們看到好人遭殃、惡人得福,就更容易對因果規律產生懷疑。這都是由於不明白因果貫通三世的道理。

        我們的行為常常會延後呈現它的果報,甚至會延續到後世,因此,果報的顯現分為現報(現生受報)、生報(來生受報)、後報(第三生乃至千百萬年後受報)。古德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為什麼惡人會獲福報呢?這是因為他過去生中培植了深厚的善根,現生又因緣成熟,所以享受福報,如果他今生不作惡事,福報就會更大。至於他今生所種的惡因,也絕不會自行消滅,將來因緣會遇時,必定要遭受應得的惡報。反之,善人遭受惡報,是由於他過去所造的罪業深重,現生正逢因緣成熟,所以先受惡報,如果他今生不行善,果報將會更重。

        我們的生活狀況,皆是過去業因的果報呈現;而我們現前身、口、意時時造作的業因,必然會牽引未來應受的果報,絕不會有絲毫的差錯。佛說:「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即: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們要想探索前世的因行,那麼,觀察當下的狀況就可明了;而要想預見未來的前景,只要觀察當下的行為就可知道。

        由此可知,人生的苦樂、國家的貧富、世運的盛衰,都是由業力所招感,如佛所說:「自作自受,共作共受。」

        除了業因果報的理論之外,還有什麼能夠如此圓滿地解釋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呢?由於相同的共業,我們出生在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國家、同一座城市;而由於個業的差異,即使是生活在相同的環境裡,我們還是有不同的性格、傾向、天賦和命運。

        現代社會不接受三世因果的道理,如果有人談來生果報,那便認為是妨礙社會進步。人們只看到眼前利益,想象只有這一生這麼多了,認為今生的惡行會隨著生命的結束而一筆勾銷,因此瘋狂追逐物質利益,完全不考慮行為後果。

        更嚴重的是,這種可怕的影響力絕不止於個人層面,它影響著整個地球,產生了極具毀滅性的物質主義,人們的目光短淺到只注意今生,自私得足以毀滅未來。近代以來,緊跟在科技發展、財富劇增後面的,是道德退化、環境污染。正如一位環保人士所說:「我們正在鏟除、毒害、摧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系統。我們正在透支我們的子孫無法償付的支票,我們的作為好像我們就是地球上的最後一代。

        【故事一

        釋迦佛住世時,有一天,一個商人在路上不小心被牛觸死了,牛的主人怕留下這頭牛會給他帶來更多的麻煩,就廉價將牛出賣了。

        牛的新主人牽著牛回家,走到半路,到河邊給牛飲水,哪知牛突然獸性大發,凶殘地將新主人觸死了。那人的家屬知道此事後,勃然大怒,立刻將牛殺死,挑到集市上賣。

        有一個農夫貪圖便宜,買下了牛頭,用繩子系著牛角擔回家。半途中,因天氣炎熱,就坐在樹底下休息,將牛頭掛在樹枝上。哪知正休息時,系牛頭的繩子不知何故突然斷裂,牛頭從樹上掉落下來,剛好砸在農夫的頭上,可憐的農夫當場被砸死。

        一頭牛在一天之中竟然害死了三個人!全城的人都紛紛議論著這件不尋常的事,後來,消息傳到了頻婆娑羅王的耳中,他也覺得不可思議,就前去請教佛陀。

        佛陀解釋說:在過去世中,有三個商人,相約到外地做生意,為了省錢,決定不住旅館,來到一位老婦人家借住,並約定付給老婦人租金。但到了第二天,這三個商人趁著老婦人外出時,竟偷偷溜走了。老婦人回家發覺了此事,非常憤怒,就追了上去,向他們索取租金。

        三個商人見老婦人年老可欺,不僅賴帳不還,還用惡言侮辱他。老婦人對他們無可奈何,只得憤恨地詛咒他們:「你們這些無賴,欺負我年老孤單,以後一定會有報應的!今生我奈何不了你們,等來生我一定要你們以命來償還!」

        那頭凶牛,就是這老婦人的後世,而同日被牛觸死的三個人,就是欺負老婦人的那三個商人。

        【故事二

        釋迦牟尼佛在祇園精捨講經說法時,附近住著一位大富長者。

        長者剛剛為二十歲的獨生兒子辦完婚事,可是,結婚不到七天,兒子為了給愛妻摘花,爬到很高的樹上,不小心摔了下來,失去了性命,全家人為此傷心哭泣。

        佛陀憐憫長者一家,以「萬法無常」的道理安慰他們。

        長者請教佛陀:「我兒到底造了什麼罪業,為什麼這麼早就夭折了?」

        佛陀告訴長者:「過去久遠劫之前,有一個小孩拿著弓箭在林中游戲,他看見樹上有一只鳥,想用箭射它。旁邊的三個小孩就慫恿道:『假如你能射下這只鳥,才算真的英雄!』那小孩被美言所動,拉開弓箭,射殺了小鳥。三個小孩看了,不禁歡呼雀躍。

        這三個小孩因為見殺隨喜,所以歷生常受喪子之痛。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另兩位因宿世積福,一個生作天人,一個生作龍王。至於那個射殺小鳥的孩子,前世先作那位天人的兒子,中途夭折後轉生人間,成為你的兒子,死後又投生為那位龍王的兒子,出生的當天就被金翅鳥吃掉了,而那只金翅鳥,就是以前被他所射中的小鳥所化生的。

        現在,有三處在為這個兒子哭泣,一個是天人、一個是你、一個是龍王,你們同時在天界、人間、海中為失去愛子而傷心欲絕,這全是你們過去見殺生而隨喜的緣故。你們的兒子也因為過去殺害無辜生命而常受夭折之報。業因果報真是如影隨形、絲毫不差啊。

4、業果可轉

        我們常說的「命運」,實際上就是業因果報。

        我們的身體本身是由果報所生,所以叫「報身」。相貌的美丑、壽命的長短、前途的好壞等屬於正報;物質生活的優劣、親屬的尊卑等屬於依報,這些都是我們過去所種業因的果報顯現,並不是外來的,全是自作自受。

        因果規律活潑潑貫穿於一切事理,絕不是庸俗的宿命論。現在是過去的果,同時又是未來的因,業因既然隨時變遷,果報自然也是隨時轉變。我們可以憑後天的努力或借助諸佛菩薩的大悲願力來彌補先天的缺憾。依佛法修行,可轉變乃至消滅已造業的惡報:

        一、掌握因果法則,利用因果的「果須眾緣」的定律,從過去的因,到現在的果,中間尚須具備許多外緣,若外緣不具備,果報便不能顯現。如果遠離惡緣,和集善緣,或另造強大的善因,則能阻礙惡果的出生,以此轉移業報。

        二、依佛法的智慧觀察,究竟而言,業既然憑借眾緣而生,本無自性,雖有而空,如同夢幻,當體無常,當體即空,空必能轉。沒有常一不變的造業者、受報者及業因、業果,這是業真實不受的本性。

        三、業由心造,可由心轉。業力雖大,但不及心力之大,心具有創造一切、消融一切的神奇能力。佛法提供了大量對治業障的方法:禮佛、供佛、拜忏、觀空、塑畫佛像、讀誦經典等,對所犯過錯深自忏悔,以實際行動證明已痛改前非。

        四、歷劫修行的諸佛菩薩,成就了消滅眾生業報的巨大能力,眾生可依一念的淨信,以諸佛菩薩的加持為強大增上緣,轉移、消除已作的惡業果報。《觀經》說: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簡而言之,已造之業可以轉變,業力可以擺脫,這是佛法因果定律的真谛所在。知命、安命是消極的,掌握自己的未來、改變自己的命運才是積極的、有益的,我們完全可以決定自己的行為方式和動機。

        從前,有一位證得聖果的羅漢,用自己的智慧救度了很多有緣?生。可是,他的母親因?業力太重,墮入地獄,這位羅漢想盡辦法也難以使她脫離苦海。

        羅漢入定觀察,發現一位拭父篡位的國王七天以後就要死去,死後墮落的地方剛好就是他母親所在的地獄。

        當晚,羅漢進入王宮,在牆壁上現出半個身體。國王見後很恐懼,拔刀就砍,刀卻脫手掉在地上。國王意識到自己遇上了聖人,急忙叩頭謝罪。

        羅漢就問國王:「你是不是曾經殺父篡位?」

        國王回答說:「是。」

        羅漢對國王說:「你的命只剩七天了,死後會墮入地獄,今天我特地來告訴你這個消息。」

        國王甚感恐怖,哀求羅漢救他。羅漢說:「這七天中,假如你能專心念佛不間斷,就可免這場災難。」

        國王聽從羅漢的話,一心念佛,一刻也不懈怠。

        七天之後,國王的神識墮入地獄。驟見地獄之火,國王情不自禁念了一聲「南無佛!」說也奇怪,剛念出佛號,炎熱的地獄突然清涼下來,所有的刑具頓時化為烏有,那位羅漢的母親、國王以及此間地獄的其它眾生頓時得以脫離苦海。

        眾生的自因自果,感得地獄的苦難。但眾生的因果畢竟虛妄,而佛陀的因果才是真實。當虛妄在沒有碰到真實之前,虛妄還要永久地虛妄下去。現在,佛陀的真實來了,眾生的虛妄就被斬斷了。

        打一個淺顯的比喻:一塊石頭掉到海裡,必然會直沈海底,這是石頭本來的因果。可是,如果把它放在船上,它就不會沈下去,還可以從此岸運到彼岸。為什麼?船的浮力因果超越了石頭下墮的因果。

        佛的因果是真實,眾生的因果是虛幻,佛的因果必定能破眾生的因果。

二、六道輪回

        眾生的存在是因果相續的無窮無盡的流轉過程。人必有前生後世,死後必受生前行為的規定,輪回於迷惑世界之中,繼續無常的生命。

1、心識不滅

        心識,也可稱之為性靈或神識,它通過我們的大腦、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感知外界事物、維持自身生命、作種種分別、取捨、認知、記憶、情感、思量、我執、存儲業因等身心活動,並依據自我的心理趣向,做出善、惡或非善非惡的行為。心識不但給物質身體賦予了感情色彩,還不斷地以心力執著著身體,維持著生命體的獨特形態與結構。心是真正的生命之源,生命體要依賴它的顯現與活動而成立。

        生命從心識而來。當細胞離散、身體壞滅的時候,生命力卻仍然存在,因為心識不會隨身體的散滅而消失。不僅如此,構成身體的物質同樣也沒有亡失,從敗壞的身體解放出來的物質,能以全新的組合形式營造出新的物體。

        由此看來,身體的敗壞並不代表生命的消亡,相反,卻給生命帶來更多的活動機會,因為生命可以擺脫原來衰弱不堪的舊身體,投向新的生命體。

        在轉生的過程中,根據各人此前的身、口、意行為,惡眾生投入惡的境界,遭受自己所播種的苦難,善眾生則轉入善的境界,去開拓更豐富的生命內涵。

        因此,死亡實際上是生命延續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死亡是生的開始,是生的本身。宇宙間一切正在生滅不停的心與物都是如此。

        我們接受輪回觀念,主要是以心識的連續為基礎。人的意識來自何方?它不可能沒有來處,現在心一定是過去心的連續。當我們探究現在心或現在意識的根源時,必然可以追溯到無窮無盡的層面,就像物質宇宙的根源一樣,是無始的。因此,必然有持續不斷的輪回,讓心識連續地存在。

        退休女工瑪利亞的故事在美國流傳很廣,是典型的「處於生死之間」的經歷。

        一九七五年,當她到西雅圖探望朋友的時候,不幸發作了心髒病,在治療的過程中,突然病況轉危,停止了呼吸。急救人員把她從死亡在線搶救回來以後,她把自己停止呼吸以後的奇怪經歷告訴了社會工作者夏普女士。

        瑪利亞指著天花板說,她曾呆在那裡看醫療人員搶救她。她詳細准確地說出了房間裡當時在場的人,以及他們所站的位置,他們做過什麼、講過什麼。

        瑪利亞後來飄到病房外面,在醫院大樓附近飄移。有趣的是,她在大樓某處三樓窗台上,看見一只穿舊了的深藍色網球鞋,左邊小腳趾處已經磨損。她當時對這只鞋注視了一陣。

        夏普女士是一位有過生死之間奇妙體驗的有心人,聽了瑪利亞的陳述,決定馬上去驗證最後一個情節是否屬實。她開始在醫院大樓一間房一間房地搜尋,在三樓第四個房間裡,她把臉貼在窗玻璃上往下看。她看見了那只鞋。深藍色,陳舊,但看不出小腳趾那一邊是否磨損,因為那一邊是朝外的,只有從外面朝裡才能看見。當她最終將那只鞋拿在手裡時,發現瑪利亞的描述完全是正確的。

        瑪利亞出院時,夏普女士得到了這只網球鞋以作紀念。

2、善與惡

        既然眾生的生存境界由其行為的善惡來決定,那麼,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善與惡,大體各歸納為十種:殺生、偷盜、邪YIN、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瞋恚、愚癡,是名十惡業,反之則是十善業。具體地說,十惡即:

        一、殺生:殺害眾生。

        二、偷盜:不與而取,包括偷竊、營私、詐騙、搶劫等。

        三、邪YIN:不符合社會倫理的兩性關系。

        四、妄語:說謊騙人。

        五、兩舌:挑撥離間。

        六、惡口:粗言惡語。

        七、绮語:誇大不實、花言巧語,以及說YIN穢語。

        八、貪欲:貪得無厭。

        九、瞋恚:憤怒、惱恨。

        十、愚癡:不相信因果和輪回,抱持邪見、惡見。

        十惡之中,殺生、偷盜、邪YIN為身惡;妄語、兩舌、惡口、绮語為口惡;貪、瞋、癡為意惡。

        值得注意的是,在言行上表現出來是造業,私下所產生的意念同是造業。比如,我們或許有過這樣的念頭:「這人太可惡了,恨不能殺了他!」一念生起的當下,殺生罪業已經成立。

        於身、口、意三業中,佛法尤其重視意業的清淨,所謂「自淨其意」因為貪、瞋、癡是身業和口業之本,能毒害我們的身命與慧命,故稱「三毒」,心懷貪、瞋、癡,則能引發殺害、盜竊、邪YIN等行為,並常常說出欺騙、粗惡、挑撥、毀謗等負面語言。這些行為、語言無疑會對他人造成傷害,表面上看暢快了我們狹隘的心靈,但根據因果原理,最終被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

        貪、瞋、癡三毒也是種族戰爭、宗教沖突、資源掠奪、腐化墮落等全球性問題的根源:貪欲的盛行使地球資源慘遭掠奪,瞋恚的盛行引發永無休止的戰爭,愚癡則用不真實的信念與政治思想支撐著貪、瞋二毒,使其合法化。有效治理世間一切問題的關鍵所在是我們的內心——我們每個人都能直接抵達的地方。

3、六道輪回

        生命不因死亡的降臨而消失,而是會受業力的牽引,投生到「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種境界中繼續生活,如此循環往復,有如行走的車輪,流轉不息。這就是佛所說的「六道輪回」

        世間眾生因無明(無有智慧,不明真實)遮蔽,依妄心對塵境生出種種分別而造十惡,又因根性善良、遵從禮教而作十善。所有的善惡業因都潛藏在心識中,即使生命完結,帶著善惡業種的心識卻或早或晚都能投入到下一期生死。

        善惡的輕重,是根據做事的心力加以判斷的:以十足的勇氣和力量做事情則為上品;以中庸的心態做事情則為中品;以懈怠的、被動的、不甚要緊的心態做事情則為下品。

        大體上說,依據作善、作惡的心力品位,可招感六道的苦樂果報: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羅道,這三種境界合稱三善道;上品十惡感地獄道,中品十惡感餓鬼道,下品十惡感畜生道,這三種境界合稱三惡道

        一、天道:生活快樂,壽命綿長,衣食、宮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隨心所欲,逍遙自在,天上一日,人間百年。

        轉生天道之因:勤行十善,孝養父母,廣行布施,作大福田;歸依正法,信佛因果,齋僧供佛,修塔造庵,轉誦大乘,莊嚴佛像等。

        二、人道:苦多樂少,煩惱熾盛;有復雜的思維活動,善於發明創造;有較強的意志力,有能力造作善惡業因,有尋求解脫的內心需要。

        轉生人道之因:孝養二親,心行公道,恭敬三寶(佛、法、僧),嚴持五戒(戒殺生、戒偷盜、戒邪YIN、戒妄語、戒飲酒)。

        三、阿修羅道:雖有天福,卻多懷詐偽,驕慢瞋嫉,常好斗爭,面目可憎,受勞不息。

        轉生阿修羅道之因:以不淨心修十善業,不能忍辱,爭強好勝,生性易怒。

        四、畜生道:生性愚鈍,常懷驚畏,或被驅使,或相吞啖。

        轉生畜生道之因:貪食酒肉,尋歡作樂;借債不還,偷騙他人;惱害眾生,毀辱他人;生性邪僻,愚癡難化。

        五、餓鬼道:依他為食,饑渴逼迫,形容鄙惡,虛怯多畏,孤寒淒苦,終日迷亂。

        轉生餓鬼道之因:悭貪嫉妒,邪佞谄曲,背公取私,不濟乞化,只圖自己飽暖,不惜他人餓凍。

        六、地獄道:身受極刑,心受劇苦。或猛火燒炙,或嚴寒相逼,或刀斫鋸解,或鐵床灼身,或镬湯煎煮,或眾相殘殺……。死而復生,欲出無期。

        轉生地獄道之因:不信因果,殺害眾生;尊命邪教,蠱惑人心;五逆十惡,誹謗正法。(五逆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4、輪回的證據

        我們往往對死後的生命保留著模稜兩可的觀念,拒絕對輪回進行深入的關注,我們也許有充足的理由這樣做,因為沒有證據的東西很難令人相信。我們會說:「如果有前世的話,為什麼我們都不記得?」

        應該承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往事是不可能一一記得的,三歲以前的事我們一件也記不起來,我們甚至會忘記昨天所發生的事,盡管當時都那麼鮮活,但記憶幾乎完全消失,就好像未曾發生過一般。如果連幾天前所做、所想的事都不記得,我們有可能記憶前世嗎?

        即使沒有所謂的「具體證據」在,我們不妨這樣簡單地問自己:為什麼一些主要的宗教都相信來世?在人類歷史上,為什麼有億萬人,包括很多偉大的聖哲、天才都相信輪回?難道他們都是傻瓜嗎?如果不以否定的信念限制自己,至少不反對輪回的存在,難道不是更合理些嗎?萬一我們死後發現果然有輪回,我們該怎樣處理這個狀況呢?

        在美洲大陸被「發現」以前,有哪個歐洲人相信美洲的存在呢?即使在它被發現之後,人們還是在爭論它是否存在。

        我們傲慢地只相信「眼見為實」,豈不知我們所看到的,是我們業的景象讓我們看到的,我們往往認為在此認知范圍之外,不可能有其它的任何存在方式。這種狹隘的生命觀,使我們不能接受、也無法嚴肅思考輪回的可能性。

        幸好,輪回並不是完全不可知:人類積累了大量文獻,討論那些自稱能記憶前世者的證詞;世界各地有很多非常動人的瀕死經驗的見證人,他們絕大多數都確信死後還有生命的繼續;從事佛法修行的人,當接觸到浩瀚和不容置疑的心性時,生死輪回的教法就成了真實的體驗。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土耳其亞達那的男孩伊士邁記憶前生的奇聞,曾一度轟動世界。

        事件的經過大略是:當伊士邁一歲半時,一天忽然以大人的口吻對父親說:「我不願再在這個家住下去了,我要回去和我的子女們團聚。」他自稱是兩年前被人殺害、家住一公裡以外的五十歲的男子阿比,並說出阿比被害的情況及原配妻子、第二個妻子、一兒一女的名字,一再懇求回到兒女們身邊。其父怒叱而不許。嗣後,每當父母喊他「伊士邁」時,他拒不應聲,只有叫他「阿比」,他才答應。

        他表現出阿比嗜酒的習慣,常瞞著父母偷喝「辣忌」酒,一次被其叔父馬哈默特撞見,受到斥責,他頂撞說:「小子!你在我果園當園工時,曾偷喝我的辣忌酒,被我發覺,我默不作聲,如今竟忘恩負義,膽敢罵我,連畜生也不如!」馬哈默特被揭出隱私,終於折服。

        一天,伊士邁見到一個賣冰淇淋的小販,以大人的口吻與其打招呼,道出那人從前賣西瓜蔬菜,自稱曾為那人行過割禮,那人驚愕之余,不得不承認他是阿比再世。

        伊士邁對阿比遺族的眷戀之情與日俱增,常在就寢時夢呓般呼喚阿比子女的名字,有好吃的東西,便要求父親送給阿比的妻兒。

        伊士邁三歲時,雙親帶他去阿比家。他從未去過那地方,卻領頭在前面走,同行者故意指示錯路,伊士邁不予理睬,徑自走到阿比家,看到阿比的妻子,跑過去喊她的名字,擁抱著她,淌著眼淚(這情景拍有照片)。他向阿比的親屬一一問安,領著人們觀看了阿比被殺害的馬廄和阿比的墓地。他能說出只有阿比本人能知道、別人不可能向他灌輸的知識,還能說出與阿比有借貸關系的人。他走路時經常圍著一條圍巾,當地人無此習慣,這是阿比生前愛好的獨特服飾。

        一九六二年,伊士邁六歲時,印度拉查斯坦大學教授、超心理學家巴奈爾吉博士專程赴亞達那,實地調查了阿比再世的情況,並印行了調查報告。

5、地獄是必墮之處

        《觀經》雲:「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

        這即是人們常說的「火車來現」:將墮地獄的眾生,在臨終時會看到載著地獄之火的車向自己逼來。

        火車來現和此後的地獄之苦,都是由眾生各自的業力所產生,所謂:「雖無工匠,制造火車,自己制造,自己乘往。」

        當我們以十善、十惡為標准評價自己的行為,我們禁不住會驚出一身冷汗,我們以前很多自以為是的行為,無意中全是作惡:我們每天要吃飯,使無數眾生付出生命,如此犯下殺生之罪;我們曾經因不理解父母的管教而瞋恨父母,如此犯下五逆之罪;我們因不了解佛法而曾肆意歪曲,如此犯下謗法之罪;我們艷羨那些損公肥私的人,如此犯下偷盜之罪;我們為了立足社會,也許還要逢場作戲,如此即是妄語、绮語……。再搜尋一下我們妄念紛陳的大腦,可曾有一秒鐘離開過貪瞋癡?

        地藏菩薩曾說:

我觀是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罪。(閻浮:地球)

        別看平時所犯多為小惡,小惡聚集可充塞虛空。

        我們曾經對自己有一個共同的評價:我是好人。可是,認真反省自身,還要到哪裡去找五逆十惡之人呢?在佛法這面高懸的明鏡跟前,我們真的是無地自容了。

        可見,此生若不覺醒,地獄之苦終難逃脫。世尊在經中提醒我們:

一切眾生,必墮無間。

        「無間」是指受苦無有間歇的意思,無間地獄也叫阿鼻地獄,是最殘酷的地獄。

        那麼,地獄之中是哪種程度之苦呢?(佛的弟子向佛請教此事。)

        世尊對弟子們說:「早晨、中午、晚上各受一百支槍所刺,骨肉碎裂,那樣的苦,你們以為如何?」

        弟子們回答:「僅僅受一支槍所刺,其苦已難想象了。」

        世尊拾起一塊小石頭,告訴大家:「每日受三百槍所刺之苦,若比喻為這小石頭,則真正受地獄之苦,便猶如喜瑪拉雅山那麼大了。」

        大多數眾生在墮入地獄、身心受到極苦之時,才感到真正的恐懼,才後悔在人世間未從善知識處聽聞佛法。猶如善導大師的偈子所述:

一入地獄受長苦,
始憶人間善知識。

6、人身難得

        毋庸違言,天道的生活比人道要好得多,但佛告訴我們,人的生命價值是無限可貴的。為什麼?因為人具有覺察力和智慧,具有解脫生死的潛質,同時,人生無處不在的苦,可以激勵我們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每一種痛苦、悲傷、損失和挫折,都有它真實而戲劇性的目的:喚醒我們歸依真理,強迫我們沖破輪回。

        人身是殊勝的,如果錯過這一生的機會,必然要經過非常漫長的時間才能重獲人身。佛向我們做了「盲龜浮木」的比喻:大地悉成大海,有一塊中間有孔的木頭,「漂流海浪,隨風東西」,有一只盲龜,每隔一百年才會從深深的海底游上來一次。佛告訴我們,得一次人身,比那只盲龜浮上來時,剛好把頭鑽進木孔裡還要困難。

        人身難得,佛法難逢。而今既得人身,又值遇佛法,這殊勝之緣很可能於千百萬年中只此短暫的數十年,如果再錯過了,那將是最大的遺憾。

        因此,任何人如果真的愛惜自己,就應從惡中善於保護自己,在年輕時、壯年時或老年時對生死有一次覺悟。

        一天,佛陀在蓮花池畔駐足,凝望著澄澈的池水,看到了地獄景象,有無數的眾生在血池裡沉浮哀嚎。佛陀不禁憐愍他們的無知和罪業,發出悲歎。

        這時,佛陀特別注意到一位叫健達多的人,他在過去生中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為了將他從地獄中解救出來,佛陀遍察他宿世的因緣,但幾乎找不到任何的善行,最終只發現他的一次微小善行。

        原來,那是在久遠劫之前,當健達多走在路上的時候,有一只小蜘蛛也在路上爬行,健達多本想一腳踏死它,可是當剛要舉足時,忽然心中生起一個善念:小蜘蛛也不犯我,不如放它一條生路吧。就這樣,善念一起,小蜘蛛就從他的腳下死裡逃生了。

        當佛陀觀察到這個善因緣後,發現那只蜘蛛正停憩在極樂世界美麗的花葉間,於是,佛陀抓起銀色的蜘蛛絲,徐徐放到地獄裡。

        健達多在黝黑的地獄中,抬頭看到黑暗的空中有一絲亮光向他頭頂緩緩降下,如獲至寶,趕緊抓住蜘蛛絲,奮力往上爬,等他爬到中途稍事休息時,才發現下面有無數的地獄眾生也正攀在蜘蛛絲上。健達多心中充滿了驚慌和憤怒,向下方斥責道:「喂!這條蜘蛛絲是我發現的,是屬於我的,你們這麼多人一起上來,萬一斷了怎麼辦?全都給我下去!」

        當這呵斥聲還回蕩在空中時,蜘蛛絲突然從健達多手中斷落了,他又重新回到了地獄。

三、生死解脫

        眾生在苦海中漂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找不到永恆安樂的歸宿。為此,佛一再提醒我們:若想實現圓滿的生命,必須了脫生死。「了脫生死」「了徹生死的真實面目」「了結被動的生死流轉」兩方面的含義。

1、四聖谛

        作為佛教無量法門的理論基礎,四聖谛是佛所宣說的四條真實不虛的真理:

        一、苦谛:這個世間充滿著苦。生、老、病、死是苦,求不得是苦,愛別離是苦,怨憎會是苦,煩惱熾盛是苦,失榮受辱是苦……不離執著的人生是一切皆苦的。我們若不知道自己的惡劣處境,便不會思量去改善並徹底擺脫它,就好像一個病人,如果不覺知自己的病情,便沒有被治愈的可能了。

        二、集谛:人生之苦是如何產生的呢?那無疑是由充滿我們心中的煩惱而起的,而煩惱又是由無明和業而集起。我們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起貪瞋癡,行殺盜YIN,聚集了苦因,所以要承受苦果。

        三、滅谛:一切苦惱皆可息滅,六道輪回是可以超越的,滅苦永樂的境界是確實存在的。眾生若能消除種種過失,積極樂觀地修行解脫之法,捨棄一切執著,必能像佛、菩薩、聖人一樣,滅盡人生的苦惱,證得寂靜安樂的境界——涅槃。

        四、道谛:欲入滅苦的境地,必須修行正道。道就是導致自由快樂、無限解脫的法門。修道是證果的唯一方法,若想達到寂滅涅槃之果,必須力行止息苦惱的無上法門,努力不懈,精進不止。

        四聖谛揭示了生命存在的實相。了解其真義之後,眾生方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以至證得聖果,永住於解脫之中。

        佛的堂弟難陀出家之後,仍一心想回家與愛妻聚首。於是,佛便帶他到忉利天上,只見忉利天女純潔艷麗、光彩照人,佛問:「你的妻子能比得上這些天女嗎?」難陀答道:「不可為比。」佛帶難陀遍游天界,忽然發現一座宮殿有很多天女,卻無天子,難陀就問:「為什麼宮中沒有天子?」天女答道:「佛的堂弟難陀因出家功德,命終生此天宮。」鑒於天上之樂,難陀不再留戀人間榮華,一心持戒修行,求生天上。

        佛為使難陀生起出離六道之心,又帶他到镬湯地獄。镬湯地獄裡沸湯煮人,慘不忍睹。其中有一鍋湯熱氣騰騰,卻沒煮人,難陀奇怪,詢問獄卒。獄卒道:「佛弟難陀以出家功德,得生天上,但又因貪戀五欲,天福享盡之後,墮此地獄,我們燒開了鍋正等著他呢。」難陀這才明白,不了生死終不得究竟安樂,於是祈求佛陀慈悲救度。

2、觀照無常

        苦谛揭示了人生一切皆苦的實相。為什麼一切皆苦?因為有無常的存在。

        人類歷史為無常提供了大量證據。千百年來,無數王國興起又衰落,無數繁榮景象煙消雲散,無數風雲人物英年早逝,戰爭、瘟疫、災難遍布整個世界。然而,現在看起來,這些改變都只不過是南柯一夢。

        當我們深深觀照的時候,就可以發現:沒有哪一樣東西是恆常的,即使最微細的毛發也在改變。科學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每時每刻都處於活動、變化的過程中,在微觀世界裡,舊粒子不斷毀滅,新粒子不斷產生,質量變成能量,能量變成質量,稍縱即逝的形狀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如此永無盡期。

        除了這種變化之外,我們周圍還有什麼呢?屋內的光線、窗外的樹葉、路上的行人、季節、天氣、時間……哪一樣不正在改變呢?還有我們自己,我們過去所做的一切,今天看來不都是一場夢嗎?我們身上的細胞正在死亡,我們的身體正在衰老,甚至我們臉上的表情也一直在改變,我們今天神清氣爽,那是因為一切都很順利;明天就垂頭喪氣了。環境是無常的,我們那隨環境而轉的心也是無常的,它就像夢那麼空幻、那麼短暫。看看我們的念頭:過去的一念已經過去,未來的一念還沒生起,即使是當下這一念,也立刻變成過去了。

        我們從中發現宇宙的基本特性: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沒有任何持久、穩定和本自具足的存在,這就是佛所說的「空」。當我們認真觀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時,就會發現,從前我們認為是如此堅固、穩定和持久的東西,只不過是夢幻泡影而已。

        這不只是理論,而是可以切身知道,甚至親眼看到,同時又時時可以感受到的事實。

        為什麼一切皆無常?因為萬事萬物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外部條件,緣聚而生,緣散而滅,一切都是因緣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賴,一切都在變遷,沒有常住的事物。所以,變易、無常是天地間永不動搖的真理。

        我們在生死輪回中,有無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無常的真相。我們渴望一切都恆常不變,認為恆常可以提供安全。這種以假當真的錯誤信息,構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礎。盡管再多的真理不斷逼近,為了維持我們的偽裝,我們還是寧願不可救藥地繼續浮誇下去。

        為了震撼天真、懶惰、自滿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現滅度,告訴我們死亡是生命無可避免的事實,以此喚醒我們了悟無常。

        每當我們聽到山川大地的聲音,聽到潮起潮落的聲音,或聽到自己的呼吸聲,宛如聽到無常的聲音,這些改變,都是我們活生生地在和無常接觸,它們都是無常的脈搏,催促我們放下執著,回到真理。

        因此,讓我們在生活中,當下就面對這些改變!這才是為死亡而准備的真正妙方。生命中也許充滿著痛苦和難題,但這些都是成長的契機,可以幫助我們在感情上接受無常。一旦我們相信一切萬物都是恆常不變的,我們便無法從改變中學習。

        執著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即使一切都會改變,我們還是拚死地執著!事實上,執著不僅做不到,反而會帶給我們痛苦。我們害怕放下,我們一直認為:如果放下的話,就會一無所有。但生命本身卻再三透露相反的信息:放下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我們可以在放下的同時發展出溫和而不可動搖的沉著,與此同時,信心、喜悅、慈悲也會從心靈的深處自然反射出來。

        體會無常可以讓我們慢慢解脫執著的觀念以及錯誤的恆常觀、盲目的追逐。執著背後的動機也許並不壞,希望快樂也並沒有錯,但我們執著的東西本質上是執著不了的,放下執著才是通往真正自由的道路,我們可以在放下的同時發展出溫和而不可動搖的沉著,與此同時,信心、喜悅、慈悲也會從心靈的深處自然反射出來。

        當我們進一步觀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質,我們絕不會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會喚醒我們的慈悲心,使我們對於一切事物和眾生越來越樂意布施,我們再也不必保護和偽裝自己了。

        開始體會無常和「空」,也許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這種經驗是如此生疏。但在不斷的反省之後,我們的心就會逐漸改變,放下就會變得越來越自然,越來越容易,接著,我們看待一切事物的方式就會改變。隨著每一次的改變,我們會有稍許體悟,對生活的觀點也會越來越深刻了,而日漸淡化的習氣也不會像過去那樣產生大的影響了。當我們發現自己能夠放下過去的方式時,我們的視野將越來越寬,喜悅將油然而生,因為我們有了新的力量和信心,再也不受習氣左右了,我們因能夠改變而越來越自在了。

3、生死解脫

        一切眾生皆有生死,生死即無常。天道生活雖然快樂無憂,但壽命終盡難免墮落。因此,若不能了脫生死,無論生於哪一道,都逃脫不了無常之苦。

        無常道出一切皆不真實和持久,它喚醒我們的恐懼,又驅使我們去問這樣的問題:如果一切皆會改變,那麼什麼才是確切真實的?在我們身上有沒有死後還繼續存在的、永恆的東西?

        當我們持續對「放下」進行觀察和思惟,我們將發現自身當中有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某種東西」,我們將瞥見隱藏在無常背後的廣大涵義,我們似乎進入另一片自由天空,我們開始相信:我們確實擁有不可摧毀、不會死亡的「某種東西」。

        那就是我們人人天生具備的佛性。如我們所知,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第一句話就說:一切眾生都具有佛的智慧和功德,但因為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性即佛的本性以及眾生成佛的因性。佛性存在於我們心中,它是心的本性,它永遠不會變化,永遠不受死亡所觸及,它是萬事萬物的本質。它光明燦爛,全然開放,無邊無際,自然得不受任何污染,深奧得讓我們探不到底。不論我們是哪一道眾生,我們總有佛性,我們的佛性既不須要從外面尋求,也不是以前沒有、現在要從內心生出來,我們的佛性與諸佛的佛性相同,總是圓滿具足,我們的愚癡不會使佛性受到污染,諸佛的智慧也不能使佛性更加圓滿。

        佛性是如此的不可思議,以至於我們找不到任何文字去描述它。但有的時候,我們還是會瞥見它:當我們看到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當我們徜徉在寧靜清澈的大自然中,或當我們欣賞一首優美動聽的曲子,都可能讓我們瞥見佛性的存在。這些光明、安詳、喜悅的時刻奇妙得令人終生難忘。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佛性是每一個生命體與生俱來的權力,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雖然我們的佛性就像任何一位佛陀的佛性那麼好,我們卻從未看出來,因為它被我們的凡夫心包得密不透風,猶如澄淨的天空被厚厚的烏雲所遮蔽。

        凡夫心即佛所說的「妄想執著」的心。妄想從分別而生,執著由貪愛而起。

        世間事物原來都是平等的,因為眾生用分別心去比較衡量,就生起大小、高低、長短、好壞、美丑等相對觀念,有利的就極力爭取,不利的就排斥抵制。

        執著則是從自己的身體開始,產生「我」「我所有」的概念,以及對財、色、名、食、睡等五欲貪愛,這五欲迷惑了心志,障蔽了原有的佛性光明,而自己卻渾然不覺、枉受輪回

        世間的差別是由心的看法的不同而引起的。同樣一顆心,若擾亂則成為煩惱,若治理則成為菩提。

        我們的心是多麼有可塑性!如果加以訓練,它什麼事都辦得到。

        事實上,它早已「訓練有素」了,在生死輪回的競技場中,我們的心被訓練去貪婪、嫉妒、憂傷和絕望,它備受煎熬,焦慮不安,疑神疑鬼,反復無常,忙碌而混亂,無法保持片刻寧靜,一旦面對刺激,就暴跳如雷。我們甚至被訓練成了專家,我們不必努力激發,這些負面情緒就會自動生起。

        一切都是如何訓練的問題。如果把心致力於解脫,加上必要的耐心、紀律和正確的方法,久而久之,我們的心將解開它自己的結,從而變得自然、柔軟、寬容,如此一來,我們的心就會恢復它本有的喜悅和清明。

        任何人只要從愚癡中覺醒,去掉妄想執著,體悟佛性,打開自己廣大的智慧寶藏,都可以成為佛陀。

 

上一篇:佛恩居士:走近佛教 第四章 認識佛教
下一篇:大安法師:印祖釋《禅淨四料簡》——決行疑以導修(5)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