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淨修三業(上)
無論是大乘佛法的哪個宗派,在修證次第裡面,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都要先培養修行人的福慧作為修行基礎,即所謂的資糧位和加行位的修行。佛門裡常將修行比作入山尋寶,路費和地圖就是尋寶人的必備物品。資糧位就是攢修行的路費,以培植福德為主;加行位就是找到修行的路線,以培植智慧為主,淨修三業就是屬於這樣的修行。
我們皈依了三寶,認識到學佛的好處以後,雖然也親近了善知識,發了菩提心,但身上還有很多世俗的粗劣毛病和錯誤知見,並不能一下就改正過來,所以還不是修行的法器,不能受菩提大法。
這就如同一個流浪漢參軍以後,並不能馬上接受軍事訓練一樣,必須先讓他參加新兵訓練,練得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服從命令聽指揮了,才能再教給他如何打搶、如何放炮和軍事原理,否則他一點規矩都沒有,拿著槍炮亂打,就會害人害己。
所以我們皈依以後,首先就要通過資糧位和加行位的修行來淨化身口意三業,把身口意調節為能夠承受菩提妙果的法器,這就叫淨修三業。三業就是指我們的身、口、意,也就是全部身心的行為和認識,淨修三業是實修的起點。我們看永嘉大師的原文。
一、總綱
貪、瞋、邪見意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口業,殺、盜、YIN身業。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淨修三業,然後於四威儀中,漸次入道,乃至六根所對,隨緣了達,境智雙寂,冥乎妙旨。
永嘉大師在總綱裡明確地告訴我們淨修三業的內容,和必須淨修三業的原因。三業分為身、口、意三類,具體包括身三、口四、意三,貪、嗔、邪見是意業,妄言、绮語、兩舌、惡口這是口業,殺、盜、YIN這是身業,共十種,合稱十不善業。
既然我們能做不善業,當然也能做善業,這樣才有修行改正的可能。惡的反面就是善,所以不貪、不嗔、不癡、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不殺、不盜、不YIN就是十善業。
那我們為什麼要淨修三業呢?直接念佛把業消了不也可以嗎?其實業是一種行為,所有的行為都是消不了的,無論我們三業是善、是惡,必定會感到相應的果,我們能消的是業障,而不是業。
這個業障和業是什麼關系呢?業是行為,而業障是業對身心所產生的影響。比如我們現在被人欺負時,會很難過,覺得很委屈,同時對他人會產生嗔恨,這個業就對我們起障礙了;但我們明白了佛法的道理以後呢,雖然還看不清因果,卻知道被人欺負不是沒有原因的,即使心裡難過,也不會再恨別人,業的障礙力就小了很多;我們如果開悟證果了,就能清楚地看到對方欺負我,是因為我以前欺負過他,現在正好就還清了,借這個機會還能度化他,內心不但不會難過,還會很高興,這個業全部轉為功德了,那就完全障礙不住我們了。
我們拜佛、誦經之所以都能夠消業,是因為任何業的出現都是需要因緣齊備的,我們通過修行使心地發生改變時,就把因緣改變了,因緣不俱足了,本來該出現的惡業就不會出現了。其實是我們內心發生了轉變,業障自然就消除掉了,但哪天因緣俱足了這個業還會出現。現在好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到處亂拜、亂求,其實好好修行就可以免除災難,佛法是唯一能改善心地的妙藥,如果不學佛法不修行,我們如何能把貪嗔癡的習氣轉變過來?又如何能夠消業呢?所以修行是人生的頭等大事。
夫欲志求大道者,必先淨修三業。大道就是解脫道、菩提道,如果我們想承受大法,必須先清淨身口意三業,然後於四威儀中,漸次入道。四威儀就是行住坐臥,平常我們三業不淨,行住坐臥沒有規矩,很不威儀,三業清淨之後,日常的行為中自然就會透露出威儀來,這樣就能逐漸地進入正道,乃至六根所對,隨緣了達。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對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平常的所有行為都是根塵相對,都能做到隨緣了達,不執著,不糊塗,善惡分明,卻不起煩惱,再進一步就是境智雙寂,冥乎妙旨,境就是外緣、所觀,智是內在的主觀思想、能觀,主觀的思想和客觀的環境都能夠不干擾我們,能所雙亡,根塵脫落,就能冥乎妙旨,和大道的妙旨於冥冥之中相合了。
所以佛教勸我們與人為善,做好事,這只是修行的基礎,並不是佛教的全部內容。如果我們不從身口意三業下手,一開始就想修玄妙的佛法,比如止觀、禅宗等等法門,那是絕對修不出名堂來的,因為我們還不是法器。
永嘉大師告訴我們,修行一開始,就要從身口意下手,身口意就是生命所能展現的全部。我們先要檢查一下這個生命是不是法器,哪裡還存在問題就要去修正過來,讓身口意清淨下來,身不妄行、口不妄言、不起妄念。三業當中,以身業為最容易下手,意業最難。在本章的內容裡,永嘉大師從資糧位和加行位,即如何淨修(行入)、為何要淨修(理入)這兩方面,詳細地告訴我們淨修三業的要點和原因,從而使學人從外在的行為和內心的意識上都得到巨大的轉變,徹底洗心革面,這樣才能打好修行解脫大法的基礎。
二、淨修身業
雲何淨修身業,什麼叫淨修身業呢?殺生、偷盜、邪YIN是必須要身根的參與才可以造作的罪業,所以這三者成為身業,淨修就是要把這些罪業改正過來,讓身根清淨下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進而貴法賤身,勤求至道,不顧形命,是名淨修身業。
第一、不殺生
深自思惟,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檢攝三愆,無令漏失。慈悲撫育,不傷物命,水陸空行,一切含識,命無大小,等心愛護。蠢動蜎飛,無令毀損,危難之流,殷勤拔濟,方便救度,皆令解脫。這是資糧位不殺生的修行要點,告訴我們在行為上具體如何去做,才能達到佛門不殺生的要求。
首先我們要內心很警覺,行住坐臥之中都要觀察自己、檢點自己、攝持自己,不要讓自己身犯三愆。三愆就是殺、盜、YIN。當然如果我們連起心動念都能攝持住就更好了,所以廣義上講,身口意三業也稱為三愆。
無令漏失,不要讓自己糊裡糊塗地做事情,那樣行為上就容易有漏失,漏是煩惱,行為上妄作既讓自己煩惱,也讓眾生煩惱,德行就失去了,所以叫漏失。內心要很慈悲,撫愛、保護一切萬物,不傷害他們的性命。這個物包括了有情和無情,有情眾生我們不能去傷害,無情的眾生也不能隨意傷害,比如青草、鮮花,我們不能隨便去踩、去拔,讓它們無辜地死掉,甚至鍋碗瓢盆,也不能隨意就去摔。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這樣去做,就說明你內心有嗔恨、殺意,但你沒有深自思惟,就察覺不到。有人一生氣,拿起東西就摔,嚴格來說這也算殺生的,所以戒律是很有層次的,想做到真正的不殺生,就必須把內心的嗔恨去除干淨,這樣才能算殺業清淨。
比丘戒裡有個草系比丘的故事,有一群賊搶劫出家人的衣服,怕出家人去告官,就把他們用草捆起來,出家人受了不壞生種的殺戒,持得很精嚴,不敢把草弄斷,就一直被困在那兒,後來一個國王路過那兒,把草解開才救了他們。這些出家人就被稱為草系比丘。
那這麼一講,我們是不是連飯、菜都不能吃了?當然不是,這就要說到不殺生這條戒的精神實質了。不殺生是為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有情眾生有痛感,我們抓它、殺它的時候,它會跑、會躲閃、會哀求、會嗔恨,因此將來也會來殺我們,那就冤冤相報無時了了,誰都走不出輪回去。而植物沒有痛覺、感情,因此稱為無情,如果我們連植物都不吃,那就把自己害死了,這也是殺生,所以可以吃植物,但不能驕奢,不能隨意去浪費、糟蹋糧食,隨意去砍伐森林樹木,這種行為同樣是要遭報應的。現在的環境問題不就是這麼造成的嗎?
只要我們內心有惡念,肯定會表現在行為上,對世界、對他人、對自身構成傷害。所以不殺生其實是護養我們自己的這顆心,讓它從嗔恨裡解脫出來,慈悲撫育,不去傷害一切物命。尤其是水陸空行,這些有情眾生我們就很熟悉了。
一切含識,含識就是有神識,能區別苦樂,知道貪生怕死,所以命無大小,我們都要等心愛護,平等地去愛護它們。哪怕是蚊子、蒼蠅、螞蟻這些蠢動蜎飛,非常小的昆蟲,也無令毀損。危難之流,殷勤拔濟,當這些小生命面臨危險災難時,我們要不怕麻煩地努力救助它們。當它們安全了,脫離困境之後,還要進一步方便救度,皆令解脫,讓它們皈依三寶,解脫輪回,這就是一個大乘菩薩修行不殺生時的要求。
很多在家居士肯定會覺得這個要求太高了,因為要收拾家務、打掃衛生啊,那些螞蟻、蟲子、蚊子等等,不殺好像根本做不到。那怎麼辦呢?戒律執行起來是有層次的,永嘉大師說的這個不殺生的要求主要是針對出家人的,居士這些暫時做不完美也不要緊張起來。但至少我們在內心要有這樣的認識,就是傷害這些小生命是不應該的,要起慚愧心和忏悔心,還要回向發願使它們得以往生善處,出生便能信奉三寶,修行解脫道,這樣的發心就是善良的,愛護生命的慈悲心自然就得到了培養。如果我們認為這些蚊蟲可惡,都該死,心裡充滿憎恨,那就是和佛法的精神相違背了。
蘇東坡曾寫過一句話,“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用老鼠代表人們憎惡的動物,用飛蛾代表人們討厭的飛蟲,表示對一切含識都要憐愛,都要有慈悲愛護之心,不要因為它們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些妨礙就討厭、嗔恨。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非常優秀的部分,更是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
不殺生也就是尊重生命,有三個層次:第一是不殺生,第二是吃素,也不隨喜別人殺生,第三是放生。即無論在行為上,還是在內心中,都要做到愛惜物命。
第二、不偷盜
於他財物,不與不取,乃至鬼神,隨有主物,一針一草,終無故犯。貧窮乞丐,隨己所有,敬心施與,令彼安隱,不求恩報。作是思惟:過去諸佛,經無量劫,行檀布施,象馬七珍,頭目髓腦,乃至身命,捨而無悋。我今亦爾,隨有施與,歡喜供養,心無悋惜。這是資糧位不偷盜的修行要點,不偷盜主要是對治貪心的,分為不與不取、布施求回報、布施不求回報三個層次。
首先是不與不取,佛門裡對偷盜的解釋就是不與取,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拿了別人沒有給我們、不屬於我們的東西就叫偷盜。所以永嘉大師要求我們做到不與不取,要求我們要尊重他人的財產所有權,不是給我的,就不拿,這是不偷盜的宗旨。
其實任何戒律都是對我們身心的一種保護,不偷盜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任意而取、去偷、去掠奪的話,輕則引起矛盾、爭執,重則會受到法律的嚴懲。如果去偷盜屬於鬼神的東西,雖然法律管不著,但因為鬼神威力大、勢力大,還有嗔恨心,他們報復起來就會很快。
以前我們家鄉有個十三、四歲的小孩,上學的時候經常路過一個神廟,看到神廟裡面有很多銅的蠟燭台,也沒有人管,他就拿出去當廢銅賣掉了,結果不到三、四年眼睛就瞎了,現在很後悔也晚了。因為蠟燭代表光明,是用來供養神明的,他把蠟燭台拿去賣掉了,蠟燭沒地方點了,自己的眼睛就瞎掉了,這就是因果報應。就連孔老夫子都說,要“敬鬼神而遠之”,怎麼還敢去偷盜他們的東西呢?所以只要是有主的東西,乃至屬於鬼神的東西,不管東西是多麼微小、不值錢,比如一針一草,我們都要做到不與不取。
做到不與不取只是第一步,就是不要侵犯別人,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戒除貪心,要修布施去利益眾生,對待貧窮乞丐,要隨己所有,敬心施與,令彼安隱,不求恩報。一般人修布施是有求的,比如很多人到廟裡來供養三寶,是想求得更多的、更好的回報,這也是布施,也是行善法,但內心的境界還不高。如果對待貧窮乞丐也能敬心施與,不起驕慢,那內心布施的層次就提高了。因為窮人是沒有能力回報的,而且地位比較低下,我們能布施給貧窮的人就是不求回報,而且不鄙視他們,以很尊敬的心去布施,讓對方接受得很安心、踏實,這就是更高層次的布施了。
布施功德是很大的,體現在福慧兩個方面,我們在修布施時就會體會到。首先是智慧的提升,佛說眾生本來是佛,可我們為什麼沒有佛的受用呢?就是因為被無明障礙住了,無明就是我執。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去除我執,去除了我執之後,佛的各種美妙受用自然而然就有了。我執最大的表現就是貪心,而對治貪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布施,所以布施是智慧的表現。沒有出離心你能布施嗎?沒有利他的菩提心你能布施嗎?因此我們能布施多少,就能破掉多少執著,就有多少智慧,最好能把我們的生命都布施掉,供養給十方的三寶,那我們就是一個無我的人,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就是所謂的大丈夫,可以作一切眾生之依怙;其次,布施的福報很大,這一點我們都應該知道的,佛經裡也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六度是以布施為主的,永嘉大師說過去諸佛,經無量劫,行檀布施,佛就是這樣修行成佛的。象馬七珍,頭目髓腦,乃至身命,捨而無悋。七珍是象、馬、車乘、奴婢、上妙飲食、衣服、妻兒子女,是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這還屬於外財;頭目髓腦就屬於內財了,乃至身命,人最寶貴的就是自己的生命了,連生命都能做到捨而無悋,施捨給眾生時一點也不吝惜。所以我也要做到隨有施與,歡喜供養,心無吝惜,以歡喜心去布施一切所有,這是不偷盜的最高境界。
第三、不邪YIN
於諸女色,心無染著。凡夫顛倒,為欲所醉,躭荒迷亂,不知其過,如捉花莖,不悟毒蛇。智人觀之,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熱鐵,不以為喻,銅柱鐵床,焦背爛腸,血肉糜潰,痛徹心髓。作如是觀,唯苦無樂,革囊盛糞,膿血之聚,外假香塗,內唯臭穢,不淨流溢,蟲蛆住處,鮑肆廁孔,亦所不及。智者觀之,但見發毛爪齒,薄皮厚皮,肉血汗淚,涕唾膿脂,筋脈腦膜,黃痰白痰,肝膽骨髓,肺脾腎胃,心膏膀胱,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屎尿臭處,如是等物,一一非人。識風鼓擊,妄生言語,詐為親友,其實怨妬,敗德障道,為過至重,應當遠離,如避怨賊。是故智者觀之,如毒蛇想,寧近毒蛇,不親女色。何以故?毒蛇殺人,一死一生,女色系縛,百千萬劫,種種楚毒,苦痛無窮。谛察深思,難可附近。是以智者,切檢三愆。改往修來,背惡從善,不殺不盜,放生布施,不行YIN穢,常修梵行。日夜精勤,行道禮拜,歸憑三寶,志求解脫。
對於居士來講是不邪YIN,對於出家人來講,這條戒為不YIN欲,要求是不一樣的。染著就是愛戀、貪戀美色,這是凡夫愚癡的表現,所以要於諸女色,心無染著,男人對女人、女人對男人都不能有非份之想,這是不邪YIN的總綱。其它的內容都是告訴我們戒邪YIN的原因,因為YIN欲是凡夫的本性,很難戒斷,永嘉大師就用了很長的篇幅來勸導我們。
凡夫顛倒,為欲所醉,耽荒迷亂,凡夫因為無明顛倒,沒有智慧,所以會被YIN欲、情欲所迷醉,沉湎其中,不知其過,不知道YIN欲的過錯。如捉花莖,不悟毒蛇,就好像是去摘一朵非常漂亮的花,卻不知道那花莖正是毒蛇。所以有智慧的人視YIN欲如同毒蛇之口,熊豹之手,猛火熱鐵,不以為喻,這些凶險的東西都不能比喻YIN欲的可怕。邪YIN會感召四種地獄境界,所謂銅柱鐵床,焦背爛腸,血肉糜潰,痛徹心髓,非常慘烈。作如是觀,唯苦無樂,這麼看來,YIN欲只會帶來痛苦,還有什麼快樂可言呢?
但是凡夫卻總感覺情欲和YIN欲很快樂,像鮮花一樣美妙,實際上這是我們無量劫的迷失顛倒所導致的一種習氣,就像吸毒的人一樣,覺得毒品簡直比命還重要。吸到毒就感覺美妙得像到天上去一樣,身心愉悅,吸不到毒生活就沒什麼意思,尤其毒瘾一發起來身心很痛苦,和掉到地獄裡差不了多少,所以基本沒有人能抗拒得了,戒毒就非常難。
其實我們認真想想看,吸毒人的痛苦是從哪裡來的呢?吸毒的人覺得毒品能給自己帶來舒服,沒有毒品才會痛苦,其實痛苦正是從毒品來的,如果從來不吸毒,哪會有這個痛苦呢?可吸毒的人就是看不明白,明白了也戒不掉。世間的YIN欲、情欲也同樣,是輪回的罪魁禍首,我們還覺得很寶貴,貪得無厭,就越來越墮落。
特別是非份之欲,比喻婚外戀,就屬於邪YIN。這些不正當的性行為,既導致將來生命的墮落,又使現世的身心承受精神分裂的煎熬,卻不能被世人引以為戒,都是愚癡所導致的。
現實中,情人現象好像很嚴重,很多人家裡一套、背後一套,做人做得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差不多,他卻認為這樣的生活才有意思。很多社會問題都是因此而引發的,如為情自殺的、殺人的、墮胎的,什麼紅燈區、綠燈區,都在污染環境、傷害心靈。希望大家學佛以後,要認識到欲望的可怕,首先要做到適可而止,不要貪得無厭,以免親手毀掉自己的安定和幸福。
永嘉大師又用了不淨觀來勸導我們,革囊盛糞,膿血之聚,外假香塗,內唯臭穢,不淨流溢,蟲蛆住處,鮑肆廁孔,亦所不及。這些文字都比較簡單,就不一一解釋了。肉體其實是很骯髒的,如同裝大糞的皮囊一樣又髒又臭,哪有一點值得愛惜的地方呢?我們自己觀察一下自己,看是不是這樣,如果觀察不到,一個月不洗澡,你就知道了。
所以現在男男女女都喜歡用香水,就是為了掩蓋身上難聞的氣味,再用好看的衣服包裹一下,好像很美麗高貴,其實全是假相,能把凡夫哄得顛三倒四、很癡迷,卻瞞不過有智慧的人。因為智者觀之,但見發毛爪齒,薄皮厚皮,肉血汗淚,涕唾膿脂,筋脈腦膜,黃痰白痰,肝膽骨髓,肺脾腎胃,心膏膀胱,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屎尿臭處,如是等物,一一非人。哪裡有什麼美人存在呢?都是這等東西,有什麼可迷戀的呢?
有人說佛教很消極,明明我們都很干淨、漂亮,非要觀成白骨,甚至和大糞一樣不淨,認為沒有這個必要。事實上,這樣講是為了對治我們對色相的執著和迷戀,因為凡夫既然會對美色產生貪著,必然會對丑陋污穢的東西產生厭惡,佛教很善巧,就讓我們看清美色之下掩蓋著的丑陋和污穢,這樣才能把我們從迷惑顛倒中救出來,我們才有希望解脫。如果佛也告訴我們這身體就是美好的、干淨的,那我們還如何去解脫呢?
如果我們有了智慧,不再被假相所迷惑,不再被搞得朝思暮想、輾轉反側、難以自拔、痛不欲生的時候,那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依然很分明,卻不會再產生痛苦和顛倒了,精神上也不再有壓力,生命就不再會墮落了。
如果能做到有美色相伴時,你也能很愉悅;沒有美色也不會痛苦,不會去想方設法追求,那你就解脫了。所以美是沒有錯誤的,錯誤的是我們的貪婪。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也都美得不得了啊,這是因為他們都非常清淨,沒有欲望的染污,所以清淨才是最美的。
識風鼓擊,妄生言語,詐為親友,其實怨妬,敗德障道,為過至重,應當遠離,如避怨賊。是故智者觀之,如毒蛇想,寧近毒蛇,不親女色。識風就是我們的意識心萌動起來,就像風吹起來一樣,妄生言語,詐為親友,其實怨妬。詐是偽裝、欺詐,怨就是怨恨我們的冤家、仇人,妬是嫉妒,不希望我們獲得好報的人,就是前面講的這個非人的臭皮囊在識風的鼓動下,不但色相是騙我們的,連語言、親密友善的行為也都是騙人的,實際上都是在往日怨恨、嫉妒的鼓動下,來敗壞我們的德行、障礙我們修行的。
邪YIN是怨妬所生,也會生怨妬。比如夫妻關系不好,有怨恨、不滿足,就去找第三者。找到第三者,三個人之間的怨妬就更深了,因為愛情是最自私的,是我執嚴重的表現,所以修行人不能貪著愛情。
除了愛情,其它親情也一樣,比如你對家外的人好,兄弟姐妹就會嫉妒、父母親也會反對,久了也會生怨恨,所以都是詐為親友,雖然示現是親人,但卻是嫉妒和怨恨最容易產生的地方。這都是因為親情很自私,占有欲非常強的緣故,既敗壞了我們天生的德性,又障礙了天然大道、生命的真相。所以為過至重,應當遠離,如避怨賊,邪YIN的過患是非常嚴重的,我們要像躲避怨敵、躲避仇家一樣遠離邪YIN。
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包括現在很多的腐敗,都是敗在美人關、朋友關上的,怎麼敗的呢?就是被“詐為親友”給騙了,吃軟不吃硬,就像吸毒一樣,只要一吸上,就戒不掉,越陷越深,最後就被這些詐現親友的怨妬給控制了。
既然朋友、親人都是詐現親友,那佛教是不是就不講感情了呢?當然不是。其實佛菩薩對眾生是最有感情的,地藏菩薩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除了菩薩和佛,誰能對眾生有這種情懷呢?但這種情懷卻是和智慧相匹配的,所以佛菩薩的感情就是慈悲。佛教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就是要我們有智慧地去生活,把凡夫的感情升華為慈悲,遠離痛苦煩惱。
沒有智慧時,對親情會很執著,親人離開的時候會痛不欲生,恨不得和她一起去了。這是因內心的我執所造成的。親人走了會很痛苦,所以不想讓她走。那麼一個有智慧的人,就知道人都有生老病死,她一定會離開,所以她沒有離開的時候,無論她對我好與不好,我都會珍惜這段緣分;她走了也沒有任何遺憾和痛苦,這樣我們就獲得了更積極的生活態度,既不被詐現親友所騙,又圓滿地履行了親友的責任和義務。
是故智者觀之,如毒蛇想,寧近毒蛇,不親女色。所以有智慧的人,觀察邪YIN如毒蛇一樣,甚至寧可接近毒蛇也不接近女色。何以故?毒蛇殺人,一死一生,女色纏縛,百千萬劫,種種楚毒,苦痛無窮。毒蛇雖然可怕,但大不了就是這一生死掉了,而情欲的干擾卻是百千萬劫都難以解脫的,會帶來無盡的苦痛,所以《楞嚴經》說,“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你愛他的心,他愛你的色,這樣子互相糾纏、恩愛不捨,經過了百千萬億劫都難以解脫。不是很多人還發願要“生生世世在一起”嗎?什麼“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根本不願意解脫,痛苦得要死要活的,不能自拔。谛察深思,難可附近,真正靜下來觀察,深入地思考後,就明白YIN欲和情欲是萬萬不能接近的,其實解脫以後,把感情升華為慈悲了,更會善待一切有緣人。
是以智者,切檢三愆。改往修來,背惡從善,不殺不盜,放生布施,不行YIN穢,常修梵行。日夜精勤,行道禮拜,歸憑三寶,志求解脫。所以有智慧的人要切切實實地檢點身口意三方面的過失,改往修來,把過去的錯誤改正過來,不要再繼續走下去。從現在開始做起,背惡從善,善就包括不殺不盜、放生布施、不行YIN穢,這樣就能感召善報,生生世世得生福地,常修梵行,梵行就是身口意很清淨的行為。怎麼行呢?日夜精勤,行道禮拜,歸憑三寶,志求解脫。日夜精純不雜地安心於道,勤奮地改變自己的身心行為,歸憑就是依靠、憑借的意思,通過禮拜來忏悔、清淨三業,聽從三寶的教化,立志專求解脫。
第四、觀修身
於身命財,修三堅法,知身虛幻,無有自性,色即是空,誰是我者,一切諸法,但有假名,無一定實,是我身者。四大五陰,一一非我,和合亦無,內外推求,如水聚沫,浮泡陽焰,芭蕉幻化,鏡像水月,畢竟無人。無明不了,妄執為我,於非實中,橫生貪著,殺生偷盜,YIN穢荒迷,竟夜終朝,矻矻造業,雖非真實,善惡報應,如影隨形。作是觀時,不以惡求,而養身命。應自觀身,如毒蛇想,為治病故,受於四事:身著衣服,如裹癰瘡,口飡滋味,如病服藥,節身儉口,不生奢泰,聞說少欲,深樂修行。故經雲:少欲頭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賢聖之道。何以故?惡道眾生,經無量劫,阙衣乏食,叫喚號毒,饑寒切楚,皮骨相連,我今暫阙,未足為苦。是故智者,貴法賤身,勤求至道,不顧形命。是名淨修身業。這是屬於修加行的部分,永嘉大師告訴我們如何正確地觀察和認識身業,這是淨修身業的理論依據。
凡夫最重要的就是身、命、財,身是色身,命是生命、命運,財的意義比較廣泛,錢、物、妻兒子女七寶都是財。凡夫的身命財都是不堅固的,比如色身不能長生不死,也不能保證總是無病無災、供養齊全,財也一樣,有聚有散。我們現在擁有的健康、生命和財產,並不能保證永遠可以擁有,因為世間是無常的,這就是不堅固之法。那麼堅固法是什麼呢?堅固法也有三種,就是法身堅固、慧命堅固、聖法財堅固。
首先是身堅固之法,就是把我們對色身的養護轉化為對法身的養護。法身是常住不壞、永恆存在、無生無死的,是萬法的本源,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如果能夠放棄對色身的追求,轉而去尋求法身並養護好它,就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生死就拘不住我們了,所以我們要重法身而不重色身。
古人講:“生死事小,失節事大。”如果氣節不在了,那還不如死了好,講究殺身成仁,其實殺身是成不了仁的,自殺和殺人是一樣罪過的,因此佛教反對自殺,不管是多麼不好的境界,都是我們必須要承受的惡果,早來早了。所以我們要先安忍下來,內心不生煩惱,再通過身心的修持盡量去改善它,改往修來。為什麼能這樣做呢?因為法身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堅固不壞的,色身只是無常變幻的,是不堅固的,是法身隨緣變現的外在表相,而變現的規律就是因緣果報。
雖然我們的法身完全一樣,也都生活在一起,但色身的感受卻完全不同,因為各自有各自的因果,如果我們以前天天做惡,那現在就是一身的罪業,性格不好、行為怪異、身體也很差;如果我們行善積德,就能感得性格柔和、舉止得當、身體健康的善果。但這都是不究竟法,都是不堅固的,只有我們通過修行,從善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把短暫的身體轉化為永恆不變的法身,才能獲得堅固的極樂境界,這就是身堅固法。
那麼命堅固呢?我們現在這個生命是很局限的,我們雖然很愛惜它,但卻一點也不了解它,更無從把握,所以很多人都喜歡去算命,試圖去了解一下,命不好就覺得很倒霉,好了就覺得很得意。其實命運也是無常之法,倒霉和得意也都不是堅固的,倒霉的人不會總倒霉,得意的人也不會總得意,一切都會過去,一切都會改變,大家最後全都會死去。這樣的人生,不管倒霉還是得意,都是非常悲慘和無奈的。因為都活得沒有智慧,行屍走肉一般,完全活在生命本質真相之外,所以說人生下來就已經死了,沒有智慧的生命就是如此不堪一擊。
我們要通過修行把行屍走肉轉化為法身慧命,也就是要增長智慧,在智慧的覺照下生活。如果生命有了智慧的參與,那任何人都算不准你的命了,為什麼呢?因為佛法已經使我們有了了解生命、把握生命的能力,我們會智慧地選擇出路,不會和以前一樣隨境所轉了。逆境時,我們會用痛苦磨煉自己;順境時,我們能更好地利益眾生,內心安住在清淨的法身上,毫無煩惱地生活,永遠立於不絕之地,這就是堅固的慧命。
財堅固又如何修呢?凡夫的財都是不堅固的,雖然我們特別希望它堅固,存在銀行裡,又是密碼,又是保險的,裡三層外三層地守護著,但大則水火盜賊、國亡、人亡,小則疾病、眷屬、投資失誤等,都會讓我們失去這些財富。而且我們用它它就會減少,不用它,也留不到下輩子,所謂“富不過三代。”物質財富是非常不堅固的,是不值得留戀的,我們要追求堅固的財富。
什麼是堅固的財富呢?就是聖法財,是修行所帶來的利益,布施能使我們天生富有、持戒能使我們健康長壽、忍辱能使我們富貴吉祥……這些法財都不需要我們刻意去守護,它卻會如影隨形地、生生世世地跟隨在我們左右。如果我們了悟了佛法的奧妙,外在的物質就不會再障礙我們的身心受用,無論怎樣都會非常開心自在,這樣一來,我們就把有限的財寶,轉化成為了堅固的法財。
我們雖然照樣去生活、去工作,但我們不再是賺錢的機器,也不再感覺背負著生活的重擔,心中法喜充滿,生活逐步走入了良性循環,隨緣去做事。因為有了智慧,做事就是菩薩的六度萬行,又會積累福德,便進入了更美好的生命狀態。
所以永嘉大師要我們在不堅固法中修三堅法,於身命財,修三堅法,生生世世地把身命財完全布施出去,為法亡身,這是觀修身的主旨所在,下面是永嘉大師為我們詳細分說這樣做的原因。
身體虛幻,無有自性,身體是萬法之一,也是虛幻、沒有自性的。色就是空,誰是我者,色就是色法,色法的當下就是空,既然是空,哪裡有個我呢?這是我們修加行所要樹立的正知見,就是要放下對身體的執著,因為一切諸法,但有假名,無一定實,是我身者。法就是萬事萬物,世界萬物只有假名安立,並沒有一個真實、確定的身體是我的。不信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四大五陰,一一非我,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是身體組成的四大元素,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四大五陰就包括了我們的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裡面沒有一個是“我。”比如身體,哪個部件是我?凡夫一般認為整個身體是我,如果整個身體是我,身體是從小變大的,我是不是也從小變大過呢?四肢截斷時我是不是也截斷了呢?當然沒有,從生到死這個“我”都從來沒有變化過。那思想是不是我呢?思想也是發展變化的,所以思想也不是我。和合亦無,內外推求,可見這個由外在物質和內在精神構成的身體裡面,並沒有“我”。
如水聚沫,浮泡陽焰,芭蕉幻化,鏡像水月。聚沫就是水面的小泡沫。浮泡就是小水泡。陽焰就是我們常說的海市蜃樓。我們去敦煌的時候,看到沙漠裡全是水,車開到那裡一看卻一點水也沒有,這就是陽焰。有些動物就會被陽焰所騙,跑去找水,好不容易跑到後,發現根本沒有水,結果就渴死了,所以佛經裡常用陽焰來比喻凡夫著相的毛病。芭蕉幻化,芭蕉樹表面看上去好像有棵樹,實際上把樹皮一張一張剝完之後,裡面卻是空的。鏡像水月就比較好理解了。永嘉大師用這四個比喻來說明身體虛幻不實的本質,所以說畢竟無人。
那我們為什麼總覺得有個我存在呢?就是因為無明不了,妄執為我。因為凡夫都有無明,見不到真相,就起了虛妄的執著,以為身體就是我。於非實中,橫生貪著,於不真實的狀況中產生貪著。橫就是蠻橫、不應該,比如不該你有的財,你得到了就叫發橫財,不該貪的拼命去貪叫橫生貪著。因為貪心無度,導致殺生偷盜,YIN穢荒迷,竟夜終朝,矻矻造業。矻矻就是勤勞不懈的樣子。凡夫一天到晚所見所想所行的都是殺盜YIN妄,甚至很多人都以殺盜YIN妄作為人生的價值所在,連電視劇的情節也都是如此,什麼武打片、言情片、警匪片,就以打打殺殺、婚外戀、犯罪破案等,這些事情作為人的精神食糧。如果不修行,凡夫的本性其實就是如此,不講這些就不賣座,沒有人看,賺不到錢,因此整個凡夫世界都在矻矻造業,這是很麻煩的事情。
雖非真實,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雖然這些罪業也不是真實的,但是善惡報應就像影子一樣跟隨著我們的身形。凡夫的那個我就是所有的業障啊,業障抓住身體不放,我們還以為是“我”的身體,緊抓著不放,這真是凡夫可憐又可悲的地方,難怪佛稱我們都是“可憐憫者。”所以別再執著這個身體了,趕緊解脫吧!
有人聽“懂”了佛教講的“一切皆空”的道理後,覺得終於“解脫”了!原來殺盜YIN妄也是空的,那壞事可以隨便干沒關系。這樣哪是解脫啊?反而是執著得更重了。如果真解脫了,看到萬法本空的實質,那我們怎麼還會去貪、去偷、去愛呢?夢醒以後我們還會對夢裡殺過我們的人嗔恨嗎?還會念念不忘夢裡的妻財子祿嗎?
所以只要有貪嗔癡,肯定還在無明大夢裡,還是認假為真,仍有個“我”的影子在,解脫不了,那罪業就能有地方附著,我們就無法逃避懲罰。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連成佛成聖都在因果裡,我們又怎能逃得出去?所以我們要求解脫,因為解脫之後,雖然因果不空,但它纏縛不住我們了,對我們沒有絲毫影響了,這就是自在。
對於同樣的惡報,凡夫和解脫的聖人會有不同的對待方式。二祖慧可大師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八十多歲時被人誣陷為“妖人”,斬首示眾,二祖不但毫無辯白,還作了首詩,傳誦至今,說“四大原無我,五蘊本來空;將頭迎白刃,猶如斬春風。”後來二祖的頭被斬掉後,冒出白漿,大家才知道錯殺了聖人。如果我們遇到這種誣陷,那肯定會暴跳如雷,痛苦非常,而且會極力辯白,辯白不了就會想辦法逃跑,甚至會殺掉那個誣陷的人,這就是凡夫和聖人的不同。
聖人解脫了,殺與不殺都是夢話,與真體無礙,所以能受之泰然。凡夫認假做真,才會計較造作,瞎折騰半天,果報終歸躲不掉不說,還會造下新的業障。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菩薩懂得因果,所以能不受因果的影響,不會再造輪回之因。凡夫無明,不見因果,才會不怕造因,妄求無果。但是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唯一的出路就是解脫。
可是解脫不是一句空話,需要切實地修行實證。如果我們只是嘴上說說,那永遠也解脫不了,連一個念頭都解脫不了,何況已經造作的罪業呢?比如我們打了別人一耳光,這個動作一旦做出來,那我們這一生都會受它的影響,或者後悔或者得意。別人也會因此而再報復我們,以後遇到了,他又會打我們,我們還會還手,那大家就會這樣生生世世地被影響下去。而解脫的人就會心甘情願地被打,因為這樣以前的賬就了了,那種惡業的影響就消失了。
再打個比方,本來我們的生活環境很干淨,可是你先倒了一袋垃圾,大家也跟著都倒了一袋垃圾,那垃圾就堆成山了。雖然每個人的垃圾數量並不大,可是整個環境被污染了,污染以後的惡果我們就都得去承受,這就是大眾共同造作的共業。如果你還故意往別人家門口倒垃圾,那別人也會給你家門口倒,那你們兩家就會格外髒,這就是個體所造的別業。
如果有一天你醒悟了,覺得倒垃圾是錯的,以後不再倒了,但你以前倒的垃圾還是會影響你的,你還得慢慢忍受著垃圾的骯髒去清理它,清理的過程中你不再增添新的垃圾,這樣才能清理干淨,讓環境恢復清潔。
聖人醒悟了,所以他能安忍於過去的惡果的影響,就像佛會心甘情願去接受金槍馬麥之報,那麼這個業的影響就從此結束了。但作為凡夫,如果有人莫名其妙跑過來打你兩耳光,你能心甘情願接受嗎?肯定不會的。所以那個惡報的影響不但不會縮小,還會越來越擴大,就像垃圾會繼續創造垃圾一樣,越來越髒,善惡報應就會如影隨形。
作是觀時,不以惡求,而養身命。這樣一看,我們就不會再為了色身去做惡,來求得滋養,這個很重要。孔子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是這個道理。比如小偷、強盜等等,或者靠殺生、賣YIN、走關系來謀生的人,都是惡求養身,雖然能養活身命,但同時也造下了惡因,以後會感召惡報,是為智者所不取。佛法裡講修行人不能邪命自活,邪命有四種:維口食、仰口食、俯口食、方口食,比如算命、看風水、觀天象、屠夫、游說家、媒婆等等都屬於邪命。
佛教雖然也有命運之說,但主要講的是命運的規律,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不主張算命,這裡有幾個原因:第一,命運是我們過去生所做下的因,既然已定,何必去算;第二,命運也是可以由我們來改造的,既然可改,又何需去算;第三,算命會使眾生更迷惑,算的命好,他可能不修行了,算的命不好,他又可能會更墮落,甚至會引起眾生對佛教的錯覺,所以佛教不主張算命。主張“命自我立”,過去一切都是前因,現在的努力就是不停地改善將來的生命,所以當下努力才是最為重要的。
應自觀身,如毒蛇想,為治病故,受於四事。我們要把肉身看作毒蛇一樣,佛也稱眾生為病佛、醉佛,為把病治好成為真佛,我們才接受衣食養活自身。四事就是衣、食、臥具、醫藥,如果沒有這四種生活必須品,那我們修行也會有障礙。凡夫活著是為了穿衣吃飯,而修行人穿衣吃飯是為了活著,活著是為了治無常之病,並不是為了享受,所以身著衣服,如裹癰瘡,口飡滋味,如病服藥,節身儉口,不生奢泰。穿衣服就當身體有癰有瘡需要包裹一樣,讓它不要凍壞;吃飯就如同吃藥一樣,饑餓也是一種病,不治療也會死亡;衣食要很節儉,不能要求很奢侈、安心於享受。
聞說少欲,深樂修行。要經常聽經說法,少欲知足,歡喜修行。在廣義上來講,修行就是修改我們的身心行為,我們改善生活、改善身體狀態、改善心地都是修行。但我們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做才叫修行,否則就是墮落,比如我們要多賺錢改善生活質量,如果用正當的方式,有所為有所不為,與道相合,就是修行;如果為了賺錢什麼都干,還美其名曰隨順世間,那就是背離正道,是墮落。所以我們要喜歡改善自己,懂得改善自己,才能升華自我生命的質量。
故經雲:少欲頭陀,善知止足,是人能入,賢聖之道。所以佛經說,既要讓自己身體很安,又不能貪,少欲知足,行頭陀行。頭陀就是抖擻的意思,很精進地用功,這樣的人修行很快就能成效。佛法是很科學的,並不是讓我們不好好吃飯、穿衣,把世間法完全破壞掉,把身體破壞掉,就解脫了,這樣的認識同樣也是愚癡的,並不合乎道。所謂“身安則道隆”、“無益苦行當遠離”,一味地苦行是解脫不了的,我們身體要健康,生活要有規律,這樣思想才會安閒下來,才會逐漸步入賢聖之道。
何以故?惡道眾生,經無量劫,阙衣少食,叫喚號毒,饑寒切楚,皮骨相連,我今暫阙,未足為苦。為什麼呢?和惡道眾生的果報比起來,我這樣物質比較匮乏的生活並不算苦,如果我今生不抓緊時間修行解脫道,而是浪費寶貴的人身去追求世間的不堅固法,那來生說不定就會入三惡道。是故智者,貴法賤身,勤求至道,不顧形命。是名淨修身業。至道就是解脫道、菩提道。所以有智慧的人會更珍視法的受用,不會在意身體的享受,會勤奮地追求至道,而不會顧及身形和命運,這樣就叫做淨修身業。
因此我們對內心的感受和生命的質量要更珍視,不要太在意外在的物質表相。比如有些人身體很好,可是天天去忙碌、娛樂,不甘心淡泊,覺得修行是老了以後的事情,結果一生都沒有機會修行,這是很可惜的。相反倒是身體不好的人,覺得自己業障重,說不定哪天就沒命了,所以對世俗的追求能看淡些,能盡心忏悔,努力用功修行,結果老的時候身體又好、心胸又開闊,修行上也很有成就。
比如有個老和尚,年輕的時候身體很不好,連趕經忏都吃不消,所以當很多出家人都忙著去趕經忏時,他卻留在廟裡很閒地研習佛經,按部就班地修行,最後成為一代高僧,一直活到九十多歲才安然示寂。而那些趕經忏的人呢,身體雖然很好,但都沒有用在修行上,天天忙著去趕經忏、收供養,非常辛苦不說,搞得既沒有時間打坐,也沒有時間學教理,變得很世俗化、商業化、庸俗化,不但自己沒有佛法受用,也敗壞了佛法的形象,這是我們出家人絕不可取的。
我們雖然不敢說自己能有多大造化,但至少要做到永嘉大師所倡導的“貴法賤身”。賤身不是讓我們把身體看得很下賤,把身體弄壞掉,而是說和佛法比起來,我們不要太重視身體的享受,要多進行心靈境界的提升。很多人也想修行,可一持戒、打坐,覺得身體不太舒服了,馬上就放棄佛法了,這就是“貴身賤法”,就不是修行人的正確心態,就不可能把自己調節成法器,因此是善根淺薄的表現。雖然可能很會賺錢、很會享受,身體各種保養弄得很復雜,但內心很空虛。而真修行人是反過來的,內心非常充實,生活放松自在,不但能做到貴法賤身,而且不顧形命,寧可有法而死,不能無法而生。修行人要有這種心態和氣勢,才稱得上法器,才能與法有少分相應,這就是淨修身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