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達照法師:禅修要義 第二章 發宏誓願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章 發宏誓願

修學佛法首先要皈依三寶,皈依以後就要發四宏誓願,宏是宏博廣大的意思,誓,就是誓願,就是永遠也不會違背對圓滿清淨生命狀態的願望和追求,至死不渝,這也叫發心。發心以後,還要有具體的修行方法。所以大乘佛法是以四宏誓願為根本,以六度萬行為方法的。

如果我們沒有發願只是去行,這叫虛行。就是說我們所做的一切善事,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動機和目標,那就不是真正的善事,不能培養真正的善,所以是虛假的、虛妄的,叫虛行。如果我們發了四宏誓願,卻只是空願,不去實行,或者立志很高,做得卻一塌糊塗,那就叫狂願。這樣的發心對修學佛法就沒有什麼真實的利益,所以發心在菩薩的修行中是最前提的條件。

我們從《永嘉禅宗集》原文可以看出,永嘉大師是非常重視發心的,因此發宏誓願這一部分的篇幅比較長,內容也比較多,分了八段,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一定要發起出離心和菩提心。皈依三寶之後,已成為正式佛弟子的我們,要以什麼作為所對境來發心呢?如何才能發起出離心和菩提心呢?菩提心的究竟內容是什麼呢?永嘉大師在這一章裡給我們做了詳細的介紹。

一、總頌

卵生胎生及濕化,有色無色想非想,非有非無想雜類,六道輪回不暫停。我今稽首歸三寶,普為眾生發道心,群生沉淪苦海中,願因諸佛法僧力,

慈悲方便拔諸苦,不捨弘願濟含靈,

化力自在度無窮,恆沙眾生成正覺。

第一段是總頌,總綱地告訴我們發心要以什麼為對境,以什麼為發心的動機。前四句的內容是總的告訴我們,一個想要修學佛法的大乘菩薩,要針對所有的眾生來發心、發願。卵生胎生及濕化,這是胎卵濕化四生,所謂六道四生,就是指六道輪回裡共有四種出生生命的方式,加上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共稱作十二類生,包括了所有眾生的生命狀態。

從廣義上來講,十法界裡,有九法界都可以稱為眾生,都不離開這十二類生,比如菩薩、聲聞、緣覺,也可以叫化身,但他們屬於解脫了生死煩惱、痛苦的聖人。這十二種類型的生命裡面,需要去救度的只是六道當中輪回的眾生,所以說六道輪回不暫停。

六道包含三惡道和三善道,三惡道就是我們生命所遭遇的痛苦狀態,極苦就是地獄,中苦就是餓鬼,小苦就是畜生,這些痛苦的境界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惡行和惡念所感召到的惡報,是一種不快樂的業。快樂的業就是善心、善行的果報,也就是三善道的境界,極樂為天道,中善中樂為人道,下善為阿修羅道。阿修羅雖然屬於天道,福報比人道高,但從修法的角度來說,人比阿修羅要高,所以有時候會按天、人、阿修羅來講,有時候又講天、阿修羅、人,這是層次高低所區分的標准不同造成的。

總而言之,六道輪回中的凡夫,因為沒有定力,心念是很難控制的,沒有停止的時候;又因為沒有智慧,起心動念不清淨,不是善念就是惡念,就會感召到善和惡、快樂和痛苦交集變換的世界,生命完全不能自主,死死生生,輪回不止,這就叫做無常。六道凡夫的生命是以無常和顛倒為特點的。

因為無常的緣故,任何境界不能長久,就算我們果報非常圓滿,生活處處都得意,名利財色全是世界第一,那有什麼用呢?風光也不過一百年,下一輩子如何就不知道了。所以不管是善是惡,也不管快樂還是痛苦,六道都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我們想要的是生命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脫離輪回束縛的自由。

那麼發心為什麼重要呢?發心就如同種子一樣,有什麼樣的種子就能結什麼樣的果實。如果我們的發心只停留在去惡從善的層面,那就種了三善道的因,將來會感得天、人、阿修羅的果報;如果我們發了以出離心、菩提心為基礎的四宏誓願,就能從六道中脫離出去,並幫助其它眾生也解脫出去。

總頌的前四句就把發心的對象明確了,我們要針對六道輪回的十二類生發起四宏誓願。

我今稽首歸三寶,普為眾生發道心。我們皈依的是三寶,希望通過皈依三寶為眾生而發道心。我們要知道,修行不是個人的事情,是有關一切眾生的事情。我們常會以為 “一人做事一人當”,其實是當不了的,你做壞事時肯定也讓其它眾生受苦了。比如小偷偷東西,會得惡報,但至少被偷的人會很痛苦,社會也就不安了;反過來也一樣,我們做了好事,哪怕只是把自己的臉洗干淨,肯定也會讓眾生得到好處。所以修行絕對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切眾生的事情。我們只要發了菩提心,就能利益到一切眾生,不但自己會解脫,一切眾生也都會解脫,恆沙眾生成正覺,這是一個非常深奧的道理。

我們前面講過,諸佛和眾生的法身是一體的,也就是說十方法界是同體、同心的。所以我們的每一個心念,都是諸佛法身的共同作用,但佛菩薩很清淨,不受心念的染污,而我們凡夫呢,就把每一個心念都染污在裡面了。善的念頭就給世界增添了善的力量,自然就會美化這個世界;惡的念頭就會增加世界的煩惱和痛苦,比如我們一不高興,周圍的人也會感覺不痛快,周圍的景物也會變得可惡起來,是不是這樣?所以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清楚皈依三寶是要為一切眾生發起道心的。

群生沉淪苦海中,願因諸佛法僧力,慈悲方便拔諸苦,不捨弘願濟含靈,化力自在度無窮,恆沙眾生成正覺。眾生現在都沉淪在苦海當中,我希望借助佛法僧的力量以慈悲方便來救拔這一切痛苦,永遠也不捨離廣大的四宏誓願,救濟一切含靈含靈就是蘊含著靈明覺知、靈覺佛性的眾生,我們大家都是含靈。雖然都蘊含著最靈明的佛性,但卻都沉淪為凡夫了,所以化力自在的佛菩薩才要救度我們。化力自在是俱足一切智慧和慈悲方便的意思。這是第一段總頌的內容,告訴我們發心的大方向,後面七段就是進一步把總頌詳細化。

二、皈依發願境

說此偈已,我復稽首歸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僧前,承三寶力,志心發願,修無上菩提。契從今生,至成正覺,中間決定,勤求不退

第二段就告訴我們詳細的對境,也就是皈依發願所對的境界。十方,是一切空間當中;三世,是一切時間當中,也就是十方三世的三寶,包括已經成佛的、尚未成佛的、正在成佛的,都是我們皈依的對象。這其實就是進行一個法界禮,內心對十方法界普遍地生起無比的恭敬皈依,向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乃至一切眾生學習,整個生命都皈依投靠在這樣的一件偉大的事業上。承三寶力,諸位如果發起這個心的時候,就無論何時都是有皈依的生命了,再也不會漂泊無依,內心成就菩提的無上願力不會被任何力量所撼動,這就是承三寶力就是接受、傳承、承當。

十方三世三寶的力量加持下,能契從今生,至成正覺,中間決定,勤求不退。佛有“三能三不能”,三能者:一、空一切之相,成萬法之智;二、知群生之性,窮億劫之事;三、度無量之眾生。三不能者:一、不能滅定業;二、不能度無緣之人;三、不能盡眾生界。佛菩薩會化力自在地來幫助我們,但成佛要靠我們自己去努力,也就是皈依三寶以後,我們並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解脫的,還要靠十方三寶共同的願力支撐,才能保證我們在修行的路上能勤求佛道,不會退轉。如果我們沒有發心成就菩提,無論境界好壞都容易讓我們生退轉心,佛菩薩想幫我們也幫不上。《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楞嚴經》也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動機正確了,結果必定是正確的,如果動機不正確,將來就會遭到不善的果報。佛陀也告訴我們“因果同時”,發心就是你的結果,所以發心很重要。如果發起了真正的菩提心,那就是“將此深心奉塵剎”,只要有眾生、有煩惱的地方,哪怕是捨棄頭目腦髓,我們也會去幫助眾生出離苦海。有了這樣的心,修行上就不會退轉了。

比如我們修行時突然遇到了疑難雜症,被其它眾生所惱害,暈倒了、糊塗了或病倒了,很多人就會害怕得不敢修了,或者嗔恨心起來,就不想修了。在這些情況下,如果我們還能提起菩提心,觀想十方三世一切眾生都是三寶,當然也就包括這些妖魔鬼怪了,這樣一想,它們就不是來惱害我而是來成就我了。我們不但不煩惱,還會感激它們,並對它們產生更強烈的悲心,發起更大的願力、承擔力去救度它們。佛陀在被歌利王割斷四肢的時候,就是這樣發願的,所以才能持續修行,最終成就佛果。逢到好的境界,我們也不能退轉,比如三禅天境界,如果我們貪戀在裡面不出來了,自己都度不了,那還度什麼眾生呢?

我們發了心以後,也不要總是害怕,覺得“我發了這個心了,千萬不要退啊”。這樣的擔心是沒有用的,也是不需要的。我們只要發心純正,從此到成正覺的路上就自然不會退轉;如果發心不純、有夾雜,那就有可能忘失,忘失了就會退轉。所以我們要隨時在禅修當中,檢點自己的發心,發心要很純正,不要左搖右晃。

如何才能發起純正的菩提心呢?對於凡夫眾生來講,都有我執的存在,而菩提心是以覺悟了無我為基礎的,所以我們的發心恐怕是不能一步到位,是有層次的。即便是修行人,最初發願也是以“我”為出發點的,比如“我想成佛”、“我想修行”、“你們不要打擾我,最好支持我……”那社會上的人更是如此了,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而擴展各種事業,去獲取名聞利養,這就是凡夫的特點,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所以這樣的發願也無可厚非,但是凡夫所追求的這一切境界是不是正確,他所依賴的評價標准能不能給生命帶來升華,能不能給眾生帶來好處,這就值得考慮了。

佛法很有方便,可以針對凡夫我執嚴重的程度設立不同的法門,我們只要能如法修行,就可以從凡夫自私的心當中一步一步地脫離開來,這就是解脫。作為凡夫,每一個人都想離苦得樂,獲得美好的一切,佛法並不否認這種追求的合理性,而且整個佛法的目的都是為了讓眾生獲得極樂和自由。所以我們希望自己生活得越來越好的想法並不是自私,但是如果我們只想自己好,不管其他人的死活,甚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那就是自私了。比如為了口腹之欲而殺生害命,就是修行人所不應為的。

佛法教導我們首先要自利利他,不要自利害他,損人利己,因為十方眾生是一體的,利他就是利己,害他就是害已,而且利己也是利他,害己也是害他。如果我們只想自己得到利益,那絕對不是真正的利己,因為佛法根本沒有自己。只要是為了自己,就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怎麼會有真實的利益呢?不為自己才能真正圓滿自己,這個觀點我們要認真去考慮一下。

佛法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定要先求得自身的圓滿,而自身圓滿的同時,我們的力量和心願,自然就會擴展開來,達到利他。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之後,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在追求個人的幸福快樂時,至少不要損害到身邊的人,特別是家裡人,行為要越來越端正。然後隨著對佛法修學的深入,我們再進一步地讓他們也得到利益,包括世間利益和出世間的利益都要教給他們。

我們千萬不要搞得越來越怪異,讓人無法接受。比如頭發越剃越短,身上到處佩帶著佛像啊、數珠啊等等佛教用品,搞得滿身佛氣,可行為卻越來越亂,心也不穩定,看誰也不順眼,覺得就自己一個人是佛,別人都是業障鬼,那就麻煩了。大家對你肯定會敬而遠之,甚至對佛教產生疑惑,那就非但沒有自利,也不可能利他了,完全違背了佛陀的教育。

凡夫是不可能一眼看破紅塵的,所以我們引導眾生要有層次,一步步地深入。如果沒有層次,不講方便,一開始我們就告訴他們解脫道,希望大家把世間的利益都捨棄掉,獲得出世間的利益,那誰都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做到,甚至會感覺你是在自私自利,損害他、欺騙他,那家庭和社會關系就不會和睦了。所以學佛法,一定要講方便、講層次,發心也一樣,需要逐步去完善。下面永嘉大師就告訴了我們發心的層次。

三、暇滿人生願

未得道前,身無橫病,壽不中夭,正命盡時,不見惡相,無諸恐怖,不生顛倒,身無苦痛,心不散亂,正慧明了,不經中陰,不入地獄,畜生,餓鬼,水陸,空行,天魔外道,幽冥鬼神,一切雜形,皆悉不受,長得人身,聰明正直,不生惡國,不值惡王,不生邊地,不受貧苦,奴婢女形,黃門二根,黃發黑齒,頑愚暗鈍,丑陋殘缺,盲聾喑啞,凡是可惡,畢竟不生。

這是第一個願,也就是學佛首先要圓滿我們自己的人生,這是皈依三寶的第一個目的,也就是讓我們生生世世都能有暇滿人生,生活不要有遺憾。暇滿就是沒有遺憾,有機會提高、進步的意思。佛教裡把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也叫長壽天)、佛前佛後、世智辯聰、盲聾喑啞,這八種稱為八無暇,無暇是沒有修行時間,沒有提高生命層次的機會的意思,所以也叫八難,屬於修行的障礙。

比如世智辯聰,世間的知識很豐富,自以為懂得天下所有的事情了,也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因此就很傲慢,根本不把佛教放在眼裡。這樣的人不但沒有機會進步,而且肯定會墮落的,因為他對生命的內在,甚至連自己的煩惱都沒有辦法把握,一直隨境所轉,就不知道會輪回到哪裡去了。

所以我們學佛,首先就要發願生生世世都沒有修行的障礙,比如橫病、夭折、地獄,畜生,餓鬼,水陸,空行,天魔外道,幽冥鬼神、貧賤等等,凡是可惡,畢竟不生。只要是可惡的,我們都要發願去避免,因為有這些嚴重的障礙就無法修行了。

諸位可以觀察一下,我們修行上沒有進步,是不是都是存在嚴重的障礙造成的?比如環境,生在不信仰佛教的國家或者家庭,或者更惡劣,像過去三武一宗滅佛的時代,或者很動亂的地方,那如何去安心辦道呢?再比如,生活非常貧窮困苦,一天到晚都要為了經濟、為了錢、為了生活去奔波,無暇修行。甚至是諸根不具,身體殘缺,長相可惡,或者人身沒有自由,受人差役,這些都會影響修行,這樣的人生就不是暇滿人生

我們發願要避免負面的修行障礙後,還要發願希望自己得到正面的身心狀態,所謂“出處中國,正信家生,常得男身,六根完具,端正香潔,無諸垢穢,志意和雅,身安心靜,不貪嗔癡,三毒永斷,不造眾惡,恆思諸善,不作王臣,不為使命,不願榮飾,安貧度世,少欲知足,不長畜積,衣食供身”。這樣的人生就是暇滿人生,能為我們准備好必要的修行條件。

出處中國,正信家生,是保證我們出生在信仰佛教的地方,生長於一個有正知見的家庭。還要常得男身,不受奴婢女形,永嘉大師這樣講,佛教也這樣講。但這並不是重男輕女,只是對於修行來講,男身比女身更方便,也更容易成就。因為女性內心比較脆弱、優柔寡斷,依賴性比較強,不太容易承擔,這些特點就決定了她們比較難以割捨世間的欲望和感情,修行就不容易進步。但女性常常代表慈悲,比如母愛就是世間最偉大的情感。男性則有陽剛之氣,敢作敢當,充滿理性,所以男性常代表智慧,能夠在大是大非面前頭腦清醒,不糊塗,修行上就能勇猛精進,比較容易成就。

據說歷史上很多國家或朝代都是因為女人而顛覆的,甚至認為女人是禍水、是欲望的代表。其實這些並不是女人的錯,而是執掌這個國家的男性糊塗了,如果國王非常英明、智慧,什麼女人也顛覆不了他啊。所以有智慧的慈悲才是真正的慈悲,有慈悲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雖然男身更適合修行,但不管男身女身,我們都要學習智慧、慈悲,不被欲望所惑,一味地把敗國亡身之罪推到女人身上,正是男人沒有智慧的表現。

生為男身也要六根完具端正香潔,沒有什麼臭穢,在心靈上呢,要意志和雅,溫和高雅,不粗俗,與生俱來地身安心靜,不會唯恐天下不亂,到處惹是非。現在是和諧社會,我們佛弟子更應該志趣高潔,身心安穩,不被貪嗔癡三毒所干擾,不造眾惡,不做非法和違反戒律的事情,恆思諸善,一直想要改善我們生命的狀態,改善社會大眾的生活環境。不作王臣,不為使命不願榮飾,就是不在社會上爭名逐利,也不願意以榮華富貴來修飾自己,能夠安貧樂道,少欲知足,這八個字就是修行人的道風。不長畜積,衣食供身,夠吃有穿就可以了,不去儲蓄過多的財物。

如果不能安貧,就談不上樂道,更談不上道風了。安貧是雖然很貧窮,衣食很簡陋,但心裡卻很安,因為心在道上,所以會安,這叫安貧樂道。如果我們心裡沒有道,自己貧困了肯定會起煩惱痛苦、會不安,就去社會上追名逐利去了,那還怎麼修行呢?所以永嘉大師告訴我們,要對身心有這樣的願望,才能保證我們生生世世都有暇滿的人生,都能用來勤求佛道,升華自我的生命層次。

四、三業清淨願

三業清淨願是第二個層次的願望,就牽涉到了我們修行的具體內容,也就是修行要從清淨身口意三業開始。我們平常因為不明白佛法,所以會做很多顛倒的事情,身心就會造作很多惡業。現在明白佛法了,就要從身心兩方面去清淨我們的業力,身包括語言和行為,心指我們的起心動念。那具體如何去做呢?我們看原文:“不行偷盜,不殺眾生,不啖魚肉,敬愛含識,如我無異,性行柔軟,不求人過,不稱己善,不與物诤,怨親平等,不起分別,不生憎愛,他物不悕,自財不吝,不樂侵犯,恆懷質直,心不卒暴,常樂謙下,口無惡說,身無惡行,心不谄曲,三業清淨。”

首先在行為上,要不偷、不殺、歡喜吃素、敬愛含識,如我無異,對待一切眾生都能恭敬慈愛,像對待自己一樣沒有差別。其實我們要真正見到眾生與我同體無殊,至少要修到開悟以後,起碼是羅漢的證量,證得了真如本體之後,才能真的視眾生如我無異,所以能起同體大悲,不辭辛苦地救度眾生。

如我無異的這種心態,和我們對三寶的皈依是密切相關的。我們前面講過,皈依三寶是皈依過去、現在、未來的所有三寶,也就是皈依了一切含靈眾生,我也是其中一分子,所以眾生和我無二無別。這些魚、動物都是未來佛、未來僧,我們敢殺嗎?敢偷嗎?敢去吃嗎?敢不去敬愛嗎?所以皈依到位以後,這種行為上的變化就是自然而然了。

那麼在心態和性格上呢?要柔軟,我們現在都不喜歡柔軟,覺得柔軟和軟弱差不多,那到了社會上不就受欺負了?不就吃虧了?所以我們現在教育小孩都告訴他要厲害、要能打,不要受欺負,結果現在很多孩子都喜歡欺負人,喜歡當老大,那以後的社會就麻煩了,全想當老大,社會如何能安定呢?

其實沒有智慧的人才靠發脾氣、靠武力來解決問題,有智慧的人能做到“不動干戈享太平”。不用動刀動槍,就能把事情處理得很好,是不是這樣?所謂“仁者愛山,智者愛水”。有智慧就像水一樣柔軟,可是滴水能穿石,能把堅硬的石頭穿個洞,而且沒有任何東西能阻礙住水,山不轉水轉,水可以轉著圈走,但永遠會向著大海的方向流淌不息,非常靈活、堅韌,也不起矛盾,所以我們為人處事要學水的柔軟

不求人過,不稱己善,不贊歎自己,不去追究別人的過錯。但這並不是讓我們去做老好人,比如你是領導,手下的人把事情搞得一塌糊塗,你卻裝作看不見,只是一味地褒獎他們,那事情做錯了,大家就免不了受苦、受損失了。水的柔軟是很有智慧的,需要穿石的時候它就穿石,需要繞行的時候就繞行,並不是一味地軟弱。一味軟弱就是豆腐,豆腐不會流動也不能穿石,一碰就碎了,所以我們要學水,不要去學豆腐。

不與物诤,謙卑待人,心中要能怨親平等,不去分別親疏遠近,不生憎惡和貪愛的心。不要總想著把他人的東西占為己有,對自己的東西也不要吝啬,捨得布施給需要的人,不要侵犯別人等等。這些其實都是點到為止,如果真要去講,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蘊含著我們人生的許多哲理,可以講上半天。關鍵是我們如何在身心上去落實,在落實的過程中我們就能體會到,這些話對我們整個生命的提高有多麼重要了。

總而言之,我們要發願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這就是三業清淨。存好心就是意業清淨,行好事就是身業清淨,說好話就是口業清淨。大家不要誤解,以為說好話就是拍馬屁,講一些恭維話,處處不得罪人,這叫老好人,也叫“鄉願”。孔子批評這種人說“鄉願,德之賊也”。如果我們是非不清,別人無論干什麼都說好,有錯誤不去指正,那我們就是道德當中的敗壞者,是賊。說好話是要從利益他人的角度出發,去說一些事情,話說出去不管是好聽還是難聽,要對大家都有幫助。但我們也要注意方式方法,盡量不粗口、也不惡語傷人,教育孩子也不能一味地打罵。即使是指出對方的錯誤,也要說柔和語,這才叫好話,才能做到“口無惡說,身無惡行,心不谄曲,三業清淨”。這是最基本的修行,所以我們要發願做到。

五、依報安隱願

在處安隱,無諸障難,竊盜劫賊,王法牢獄,枷杖鉤鎖,刀槍箭槊,猛獸毒蟲,墮峰溺水,火燒風飄,雷驚霹雳,樹折巖頹,堂崩棟朽,撾打怖畏,趁逐圍繞,執捉系縛,加誣毀謗,橫注鉤牽,凡諸難事,一切不受,惡鬼飛災,天行毒疬,邪魔魍魉,若河若海,崇山穹岳,居止樹神,凡是靈祗,聞我名者,見我形者,發菩提心,悉相覆護,不相侵惱,晝夜安隱,無諸驚懼。

外在環境在佛教裡稱為依報環境或者依報。這些內容在文字上我們都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希望所有世間的災難都遠離我們,所有想惱害眾生的人都能受到我的感化,發起無上的菩提心。

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發展的中國,依報環境非常好,實是機會難得,一定要珍惜這一生的時間來好好修行。特別是年輕人,生活環境非常安穩,除了要上班,自己能支配的時間非常多,前面講的這些災難啊、麻煩啊,我們都沒有,那我們就已經實現了暇滿人生的這個願望,依報安隱這個修行條件也俱足了。此外,修行還要一個好的身體,身體就是正報,所以我們也要發起正報康強的願望。

六、正報康強願

四大康強,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心無亂想,不有昏滯,不生斷見,不著空有,遠離諸相,信奉能仁,不執己見,悟解明了,生生修習,正慧堅固,不被魔攝,大命終時,安然快樂,捨身受身,無有怨對,一切眾生,同為善友。

身體就是我們正報的環境,修行需要有一個良好健康的身體,否則天天被病魔所困,我們就無法靜心修道。四大是地水火風,是我們身體組成的元素,所以用四大表示身體。就是健康,沒有病痛。就是強壯,堪受大法,如果不康強,修行就很難與法相應。

比如打坐,要求能坐一、兩個小時,體弱多病的人就坐不住,腰酸背痛得受不了;拜佛呢,別說一百拜、一千拜了,磕上幾個頭,就全身疼痛,第二天就躺在床上不起來了,修行就中斷了,那我們怎麼能上路呢?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是最怕中斷的。所以我們身體要好,六根要淨,沒有很多亂的想法,就不會牽扯很多精力,我們才能用心辦道。

六根清淨,不染六塵,這句話很不容易做到。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根與六塵相對產生六識,這是我們色身的功能。如果六根六塵只是產生意識,不生煩惱,這對於凡夫來講就是六根清淨、不染六塵了。那六根不淨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六根被六塵染污了,比如我們眼睛對色塵,耳朵對聲塵……看到好看的,聽到好聽的,我們就總想去得到、去追求,得到了會很開心,得不到就會難過。結果我們六根對六塵就不只是產生了識,還產生了煩惱,給生命附加了額外的東西,就是染污了。六根六塵所轉、所染污、所勾結,變得不清淨了,看到、聽到、想到的東西都讓我們煩惱,有時高興、有時痛苦,有時還會很瘋狂,這樣的心就不安了。

所以六根和六塵不勾結為淨,六根清淨,心就會很安。可是身體好的人,往往容易六根不淨,因為精力很旺盛,什麼都能干,什麼都想去試試。可是六根被污染後,就很容易上瘾,再加上現在娛樂事業很發達,就搞得大家都沒有時間修行了。

現在社會上很多地方,都表現為“生活貴族化,思想貧民化”。身體很好,家裡還有保姆,自己什麼活兒也不用做,這不是過去貴族才有的生活嗎?應該說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確實得到了不少提高,這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情,可是呢,這些新時代的“貴族”思想上卻不“貴”,反而俗得很。閒下來了不知道能干什麼,天天就去打打麻將、逛逛商場、聊聊天、講講是非,高雅一點的去旅旅游、健健身。如果讓他多學些文化知識、提高些思想水平,做些真正有利於自己、有利於社會的事情,他卻不想去做,因為不敢承擔。每天過得很麻木、很糊塗,他卻覺得隨大流走挺好。這種狀態令人堪憂,也令人無奈。

其實還不要說全社會,就是大家依報、正報具備的,有條件修行的人都能承擔起來,付出一份努力的話,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就指日可待了。那樣我們不但會振興中國,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很好地匹配起來,還會給世界上所有的眾生帶來安心和幸福,這不正是我們夢想中的桃花源嗎?

所以永嘉大師就要我們發願,要心無亂想,不有昏滯。渾渾噩噩就是昏滯,煩煩惱惱就是亂想,我們不要“渾渾噩噩度春秋,煩煩惱惱幾時休”地混日子,一天到晚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麼。我們還要不生斷見,不著空有。外道邪見共有六十二種,其中最根本的兩大邪見就是常見和斷見,所以這裡用斷見來代表一切外道邪見。佛法講“常是一邊,斷是一邊,離是二邊,行於中道”。我們如果想修行佛法,必須要了解常見、斷見的錯誤,不著空有就是就是,都屬於邊見,而佛法是中道正見,所以我們要離開邊見,才能行於中道。

那什麼叫常見呢?比如有人說靈魂是不死的,人死了以後還會再轉生為人,永遠都是人,這就是常見。它把輪回的這個“我執”當作實有的、永恆的體了,所以也叫有見斷見就是認為人死如燈滅,根本沒有輪回之說,人死了以後,靈魂也就隨之而滅,所做的一切業也消失了,什麼都沒有了,認為這個就是“空”了。其實這並不是佛教講的空,而是邪見裡的斷見、空見。佛教的空是“中道正見”,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非常奧妙,隨著大家修學和理解的深入,我們會在以後的篇幅裡進行重點介紹。

遠離諸相,不著在相上。《金剛經》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比如拜佛時,心不著在佛的相上;誦經也不著在經的相上;有人干壞事,我們也不要著在干壞事的相上。如果我們能此時此刻,當時當處不著一切相,遠離諸相,就是行於中道,這是我們身心完全健康的表現。信奉能仁能仁是佛陀釋迦牟尼,釋迦是“能仁”之意,牟尼是“寂默”之意。釋迦牟尼就是釋迦族的聖人,能仁寂默。

不執己見,不要固執己見,執著自己的看法。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除非我們證得了阿羅漢以上,才算有正知正見了,否則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看法是最正確的,然後和別人辯論不休,互相之間不能包容。

其實只要是凡夫,就不可能完全理解佛意。就算我們讀了幾本佛經,依據聖言量,佛怎麼說我們也怎麼說,那也只能在對方能接受的情況下,去指出對方明確的錯誤,請他改善過來。這是可以的,但是不宜爭論,因為爭論就意味著他不信服你,雙方都沒有正知見,只能徒增懷疑和誹謗,至少是浪費時間,所以我們不要拿佛法去爭論。

悟解明了,生生修習,明白佛法之後,要抓緊時間修行。證到了就真明白了,根本不用爭,自然就正慧堅固,不被魔攝,一切邪說都干擾不了我們,所以無有怨對,一切眾生,同為善友,心量完全打開,怨親平等。一切就是所有的含靈,也包括蒼蠅蚊子哦,所以我們不要再打它們了,你如果發起菩提心的時候,那真是怨親都是善友,沒有絲毫區別。

比如蚊子,我們睡覺時,常常睡得很死、很貪睡,那就障礙修行了,可是有蚊子我們就睡不死了,蚊子一叫或者咬你一下,你就要知道它在叫我起來用功呢,這樣你對它還有惱恨嗎?完全沒有。這個時候你就是在正念裡安住了,就能體會到一切眾生,同為善友,沒有一個仇怨,全是好朋友,這是佛法能讓我們安心的地方。

七、聞法出家願

所生之處,值佛聞法,童真出家,為僧和合身身之服,不離袈裟食食之器,不乖盂缽,道心堅固,不生驕慢,敬重三寶,常修梵行,親近明師,隨善知識,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讀誦大乘,行道禮拜,妙味香花,音聲贊呗,燈燭台觀,山海林泉,空中平地,世間所有,微塵已上,悉持供養,合集功德,回助菩提,思惟了義,志樂閒靜,清素寂默,不愛喧擾,不樂群居,常好獨處,一切無求,專心定慧,六通具足,化度眾生,隨心所願,自在無礙,萬行成就,精妙無窮,正直圓明,志成佛道

出家”有兩層含義:一層是出世俗家,我出家時就覺得出家太好了,非常羨慕出家人的生活,不想再過世俗的生活,就“辭親出家”,當和尚了,這是身出家;還有一層是出煩惱家、出生死家,這是真出家,比如羅漢,羅漢多好啊,生死輪回都沒有了。所以我成為出家人後,又羨慕起真出家的羅漢了,於是就好好用功修行,希望自己也能解脫生死,這也叫心出家。

羨慕出家人就是生起了出離心,出離心是發起菩提心的根本,我們總覺得菩提心發不起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出離心不夠的緣故,捨棄不了那個世俗家、煩惱家,那還如何能出得了家呢?如果我們能看清世俗生活中的五欲六塵像洪流一樣,讓我們生生世世淹沒在煩惱和痛苦是非當中,無法躲避,無依無靠,非常辛苦,那我們就發願捨棄世俗的享受,脫離紅塵,讓生命更加清淨、智慧、灑脫,這就是有了出離心,這就是我們走出輪回必須的動力,所以我們要發聞法出家願

這個聞法出家願是有層次的,首先要身出家,所生之處,值佛聞法,童真出家,為僧和合。我們要發願從小就出家,和永嘉大師一樣,童真出家,這是一生的安排,以這樣清淨的環境來求解脫,成就自己生命的莊嚴。出家以後我們要為僧和合,在寺廟裡與大家能夠和合共處。身身之服,不離袈裟食食之器,不乖盂缽,就是生生世世都出家為僧、勤求佛道的意思,這樣才能道心堅固。

現在有些出家人,常常做不到不離袈裟,出了門就換上在家人的衣服,覺得出行更方便,這樣的出家人道心肯定不會堅固,容易被俗世所轉。其實出家人的衣服是吉祥衣,能給穿它的人、見它的人帶來吉祥。

講個故事,有個佛學院的學生,父母不信佛,他放假回家探親,覺得穿這身衣服父母會不高興,就換了一身俗家的衣服。他和兩個穿僧裝的同學一起坐火車回家,他坐在中間,結果錢包被偷了,旁邊兩個同學什麼東西都沒有丟。看來小偷也知道不能偷出家人的東西,所以就把他給偷了。其實他只是身出家了,心還沒有出家,錢一丟照樣也會煩惱,覺得以後還是不要隨便就把吉祥衣換掉好啊!其實出家人穿在家人的衣服是有損三寶形象的,最好不要這樣做。

後面從“不生驕慢”到“正直圓明”,就是要圓滿六度萬行的意思,我們就不一一解釋了,但我們要認真去做,不能馬虎,對於真正對眾生有益的事情,我們要做到一法不捨。並不是說出家了,就什麼事情都不做了,只是去打坐,那是對出家非常片面的理解。其實打坐只是六度萬行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並不是佛法修行的全部,並不代表修行的境界。只有六度萬行圓滿了,才能成就佛道,出離所有生死煩惱,那才是真正的出家。

據說台灣的佛光山有個共同的手印,在語言不通的西方國家,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結這個手印,警察就會來救助,因為佛光山做了很多利益眾生的好事,所以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大家認為佛光山的人都是好人,沒有壞人,這對弘揚佛教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所以我們要發願出家,常行六度,不辭辛苦,不生驕慢,這樣才是真正的續佛慧命,志成佛道

八、善根回向願

願以此善根,普及十方界,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天上人間,六道諸身,一切含識,我所有功德,悉與眾生共,盡於微塵劫,不惟一眾生,隨我有善根,普皆充熏飾。

這是真正的大乘菩提願,將善根福報回向給所有的眾生,希望他們也都能志成佛道。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希望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都能夠被我的功德善根所熏習、所莊嚴。

我們修行就要有這樣大的心量,哪怕是念一句佛號,也要把這句佛號的功德回向給十方法界的一切眾生,讓他們都得到善根福報的受用。這就是無我的大乘菩薩所要具備的菩提心。發了這樣的心,將來決定成佛無疑。所以善根回向願是最重要的願,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六道解脫願,一個是普皆成佛願,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希望大家能把這個願文記在心裡。

第一、六道解脫願

地獄中苦惱,南無佛法僧,稱佛法僧名,願皆蒙解脫。餓鬼中苦惱,南無佛法僧,稱佛法僧名,願皆蒙解脫。畜生中苦惱,南無佛法僧,稱佛法僧名,願皆蒙解脫。天人阿修羅,恆沙諸含識,八苦相煎迫,南無佛法僧,因我此善根,普免諸纏縛。

願文很容易理解,就是發願讓六道的所有眾生,都能因為我皈依三寶、勤修佛道的善根,免於一切苦難的纏縛。所以我們在共修三皈依的時候,在修任何佛教法門的時候,都要念三皈依,念南無佛法僧。我們修行不是光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法界的全體眾生。

第二、普皆成佛願

南無三世佛,南無修多羅,菩薩聲聞僧,微塵諸聖眾。不捨本慈悲,攝受群生類,盡空諸含識,歸依佛法僧。離苦出三塗,疾得超三界,各發菩提心。晝夜行般若,生生勤精進,常如救頭然,先得菩提時,誓願相度脫,我行道禮拜,我誦經念佛,我修戒定慧,南無佛法僧,普願諸眾生,悉皆成佛道。我等諸含識,堅固求菩提,頂禮佛法僧,願早成正覺。

三世佛是佛寶,修多羅是法寶,菩薩聲聞僧微塵諸聖眾是僧寶,祈願三寶能攝受一切眾生發起菩提心,一起出離三途六道。如救頭燃,如同救頭上著的火一樣,勇猛精進,修行不止。如果誰能先修行得道、證得菩提,都會再來救度還沒有解脫的眾生。雖然現在是我在修行,但我對三寶發願,希望所有眾生都能如此修行,早日成就佛道,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大願。

從這章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出,菩提大願是一層一層地來圓滿的,並不是一步到位的。首先要發願圓滿我個人的人生,得到暇滿的一種生活心態、生命狀態,升華自己的生命層次。接下來,要發願能夠具備莊嚴的依報和正報,能聞法出家;最後還要發願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普願一切眾生都能成正覺,這時才算菩提心圓滿了。

最後這個菩提心願,從皈依三寶的時候開始,一直到成佛我們都不能停息、不能忘失。乃至我們修行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時,無論修行什麼法門,漢地的、藏傳的、南傳的……我們都要想到,我要達到最圓滿的境界,也發願讓一切眾生都達到圓滿的智慧,這是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

發起這個願後,要去不停地讓身邊的所有眾生,都能皈依三寶、發菩提心。這樣,無論我們在修行當中遇到任何麻煩,只要發起這個願,一切障礙全部都會消除,這就是十方三寶願力的共同作用。

 

 

上一篇:達照法師:禅修要義 第一章 皈依三寶
下一篇:雪漠:善知識是靈魂的燈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