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雪漠:信仰與現實本無沖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信仰與現實本無沖突

生命真正的尊嚴,在於一個人有真正的向往。向往什麼呢?向往一種比自己更加偉大、比自己更加高尚的存在。當一個人對某種精神保持敬畏時,才可能向往它。最高的敬畏,不是一種奴性的心態,而正是一種向往,是一種智慧境界的體現。

許多朋友都把信仰看成是獨立於生活存在的一種東西,實際上這是錯誤的。我說過,脫離了水塘的蓮花,除非它是假花,要不就定會凋謝。所有的信仰,所有的出世之心,只有在有了入世行為的時候,才有意義。

有一個年輕人對我說,他想要生活得好一點,所以不得不接受許多世俗的東西,沒法再去做志願者等高尚的事情,否則連生存可能都很難。我對他說,當你覺得某種東西世俗或者不世俗的時候,實際上是你自己的分別心在作怪。你別去管啥是世俗的,啥又是不世俗的,你只要管自己的心是不是善。我舉個例子,當一個乞丐朝你伸手時,你是否能用一種對待上司和父母的態度去對待他?不要將日常生活視為一種世俗,將做志願者視為高雅,要始終以平常心待人。你心中只要保持了一種善念,就成了。即使你在做律師,別人來找你打官司,這本是一種世俗的交易,但是你用一種善心來待他、幫助他,使他比遇到你以前更懂得善待別人的時候,這種世俗的交易也就遠遠超越了世俗。我也很世俗。在我的家鄉,有些人談到我的時候會說:“雪漠這家伙,特別能掙稿費!”我並不是總給人以很神聖的感覺。只是我做到了有錢沒錢都很快樂。我絕不會用我的生命、自由和尊嚴去換錢。當你也能做到這一點的時候,就自然不會被這個世界左右了。

好多人覺得,在這個市場環境非常惡劣、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要想有錢,就要付出道德的代價,要是品德高尚,就可能受窮,最終還可能被利欲熏心的人所消滅。但是我告訴你,人類的欲望是無止境的,現在好多所謂的發展,實際上是在試圖滿足人類這種無止境的欲望,所以個人的發展也罷,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罷,帶給人類的,卻是煩惱。比如,現代科學越發達,可能人類毀滅得越快,因為它會消耗大量的能源,消耗大量能源的時候,人類就會建核電站,就會觊觎別國的豐富資源,進而發展核武器,這個世界就多了許多紛爭和戰亂,一旦核這種能量失去控制,它就會給整個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貪婪的人眼裡,總有自己沒擁有的東西,總想去擁有那些自己得不到的東西,這種“求”的心態,會讓他永遠都無法活得輕松與快樂。相反,知足常樂。好多西部人,即使住在山上,吃得很少,穿得很樸素,幸福感也一點都不比待在大城市弱。因為,在滿足了基本的生存條件之後,人的幸福和物質條件沒有關系,它只跟人的心靈狀態有關系。你的心態是不是平和,你的心靈是不是安寧,這決定了你生活的質量,不是別的。

快樂是這樣,尊嚴也是這樣。有人覺得,被人罵了兩句,自己就失去了尊嚴。實際上,能被人傷害的不是尊嚴,而是一種臉面,一種虛榮。真正的自尊,是內心的堅守,是實現了心靈自主之後的一份坦然。這種東西,不是人家罵兩句、打兩下就能奪走的。所以,不要認為沒錢就不能快樂,沒錢就沒有尊嚴。只要你有一顆向善的心,忘記自己的好多得失,自然就會活得快樂,也自然能夠活得有尊嚴。這時你所實現的,才是一種生命真正的尊嚴。好多大樹,它們在狂風中晃動了身軀,但根部仍然牢牢地咬住泥土,風住之後,它們就會像往常一樣,坦然,安住,好像啥都沒有發生過一樣。人也該如此。除了生命真正的尊嚴,生命真正的價值,其他的好多東西,比如虛榮,毀譽等等,都不過是一些記憶,是轉瞬即逝的東西,好也罷,壞也罷,你想留也留不住,所以根本沒有任何真正的意義。

生命真正的尊嚴,在於一個人有真正的向往。向往什麼呢?向往一種比自己更加偉大、比自己更加高尚的存在。當一個人對某種精神保持敬畏時,才可能向往它。最高的敬畏,不是一種奴性的心態,而正是一種向往,是一種智慧境界的體現。久而久之,你就會生起一種我們稱之為“佛慢”的東西,你會堅信自己就是佛,我與本尊無二無別,堅信只要堅持修行,就能擁有佛那樣偉大的人格。當你真正具備了佛那樣的人格時,你就跟釋迦牟尼一樣偉大。如果你不具備那樣的一種精神時,就必須對它保持敬畏和向往。你不能把佛當成朋友,因為你不會用所有的生命與靈魂,去向往一個朋友的境界,你更不會放下生命中所有的東西,精進修行,只為了擁有朋友的一種精神。當你把佛當成朋友的時候,你僅僅會欣賞他,贊歎他,但你不會想要變成他,這也就無法改變你的生命狀態,無法使你真正受益。

許多人看到佛家反復強調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就以為佛家智慧只有這麼一點點東西,這也是不對的。它只是一滴水,而佛家智慧則是一片汪洋大海。佛學是一種學問,更是一種精神。有的人,比如雷鋒、孔繁森等等,他們不信仰佛家,但卻擁有一種佛家所提倡的精神——利眾的菩薩精神。佛家認為,這些人也是菩薩。因為佛家是超越名相的。《金剛經》上就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名詞性的東西,並不是真正的精神,看多少佛家經典,懂多少佛家的名相,也不代表你一定就擁有佛的精神。相反,只要具有利眾精神,在行為上利眾,就具有菩薩精神,不管他是不是形式上的佛弟子。比如,托爾斯泰把土地分給農民,把農具也分給農民,放棄版權,創立學校,其目的都是為了服務眾生,都是為了利眾,這時候,他就有一種典型的菩薩精神。

所以說,不要被好多名相束縛住,不要以分別心去對待、劃分事物,不要拘泥於形式,但求一言一行利眾向善,就能體現出你所敬仰的一種精神,诠釋你的信仰,同樣也不要計較結果。這個時候,你自然就會變得快樂,變得逍遙。

 

上一篇:聖凱法師:論善導的忏悔思想(二)
下一篇:雪漠:做好當下,是最好的終極關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