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盧志丹居士:捨得,捨得,聽佛說捨得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捨得,捨得,聽佛說捨得
——節選自 盧志丹居士《佛說捨得》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每天都可能不經意間用到兩個的漢字——“捨得”:“你捨得嗎?”“我有什麼捨不得的?”“他真捨得!”……

  一個“捨”,一個“得”,看似稀松平常,其實蘊藏著大智大慧。人生盡在捨得間。誰參透了捨得之間的大機大用,誰就參透了世事人生!真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

  人生捨去童年的幼稚,得到火熱的青春;捨去青年的激情,得到中年的穩健;捨去壯年的盛氣,得到老年的睿智;捨去暮年的老病之軀,得到的是生命的新的輪回。生命就是在這樣的的捨與得的過程中,實現超越和升華。

  農民捨去了汗水,得到的是糧食的豐收;工人捨去了體力,得到的是產品的完成;科技人員捨出了智能,得到的是技術的突破;士兵捨去鮮血和生命,得到的是國家的安寧和英雄的稱號;藝術家捨出心思和精力,得到的作品的賞心閱目;商人捨了本錢,得到的是生意的盈利……沒有捨與得,就沒有這個生生不息、多姿多彩、氣象萬千的世界!

  捨得,捨得,明明是兩個字,捨在其前,得在其後;然而世間很多人因為貪欲迷心,只想得,而忘記了前面的捨字。只想得,不想捨的人,結果可能是失去一切。多少貪官,貪得無厭,金錢、豪宅、名車、美女、古董,什麼都想得到,多多益善;其結果,失去失去了民心,了公職,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寶貴的生命。多少貪婪的商人,弄虛作假,瞞天過海,铤而走險;其結果,一朝東窗事發,身陷囹圄,錢財散盡,一無所有……

  捨得,捨得,以捨為得,得從捨處求,方是智慧穩健之舉!

  一個人的成就越大,其所要捨棄的也越多。小捨,只會小得;大捨,才能大得;難捨能捨,無所不捨,方能難得能得,無所不得。

  世界上最難得的是“無上正等正覺”,即“佛果”。但在我們這個婆娑世界上,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卻有一個人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成了佛,他就是六界眾生的偉大導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會得到這種世間無上的珍寶呢?因為他在累生累動的修行中,難捨能捨,無所不捨。

  據佛典記載,在過去無量劫中,釋迦牟尼捨身飼虎、捨肉飼鷹,捨過頭目手足腦髓,捨過王位,捨過億萬財寶;而在現在生中,他捨王位繼承權,捨嬌妻愛子,入山林中修行。可以說,是一個“捨”字,成就了釋迦牟尼的佛果。

  釋迦牟尼佛在弘法的過程中,處處勸人捨,時時講捨的功德。大乘佛法的修行綱領——六波羅蜜,可以用一個“捨”字統攝。

  布施是捨。

  布施又稱“檀波羅蜜”,是佛家的“第一波羅蜜”。布,是散布;施,是施捨。布施就是以平等心捨出自己的錢財物品、身體器官、方法智慧,以幫助更多的人,使眾生獲得益處。最徹底的布施,是捨了之後,不計較“我捨了”、“我捨了什麼”、“我捨給誰了”,即“三輪體空”。可見離開“捨”,就不成其為布施。

  持戒是捨。

  持戒又稱“屍波羅蜜”。要守持佛家最基本的五戒:戒殺生、戒偷盜、戒邪YIN、戒妄語、戒飲酒,就要堅決、徹底、干淨地捨棄掉殺生心、偷盜心、邪YIN心、妄語心、嗜酒心,一言以蔽之,就是捨棄掉我們那顆造作萬端惡業的貪欲心。因為正是貪欲的作怪,驅使人們殺、盜、YIN、妄,無惡不造。

  忍辱是捨。

  忍辱又稱“羼提波羅蜜”。凡夫受辱,怒發沖冠。而修道者因為捨棄了分別心、嗔眼心,即使被人節節肢解,也會處之若素;何況罵詈、捶打,當然不能傾動其心了。之所以能忍,因為他們堅決、徹底、干淨地捨棄了“三毒”之一的“嗔”。

  精進是捨。

  精進又稱“毗梨耶波羅蜜”。就是專一、勇猛、勤奮地修行。很顯然,除非堅決、徹底、干淨地捨棄掉怯懦心、懈怠心、懶惰心,否則就不成其為精進。

  禅定是捨。

  禅定又稱“禅波羅蜜”。就是身心處於入定的狀態。而要入定,必須堅決、徹底、干淨地捨除心中的雜念、亂想、熱惱和浮躁,否則如何定的住?

  般若是捨。

  般若又稱“般若波羅蜜”,即“智度”。般若是梵語音譯,意譯就是智慧,但般若慧不同於世間所推崇的聰明心機,而是對諸法空性的徹悟。而要把握住般若的精深內涵,契入不二法門,則必須堅決、徹底、干淨地捨棄凡夫的偏見、邪見、邊見,和一切自以為是的一知半解。

  可以說,佛法的全部修行,“捨以貫之”。佛教將布施置於六波羅蜜的首位,稱之為“第一波羅蜜”是大有深意的。抓住了六波羅蜜,也就把握了佛法修行的綱領;而修行從“捨”字入手,則是抓住了六波羅蜜的樞紐。

  有人要問,捨後是什麼?捨了之後,不是一貧如洗,不是空無一物,不是一無所有。捨即是得:捨財物者得富足,捨貪欲者得真樂,捨肉身者得法身,捨小我者得大我,捨邪惡者得正果,捨邊見者得中道,無所不捨者無所不得……《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捨一得萬報”。

  這本《佛說捨得》,全面梳理和總結了佛教經典中關於“捨”與“得”和精辟論述,引用了大量大乘修行者廣行布施的精彩故事。引領您徹悟佛法中捨與得的智慧和妙用;幫助您快速契入大佛法修行的關鍵;指導您在人生中巧用捨與得,轉化命運,逆轉成敗,獲得真正成功與快樂;啟迪您步步深入佛法大捨大得大境界,難捨能捨,捨無所捨,證道得果,獲得徹底的解脫與自在。

 

上一篇:盧志丹居士:修行且莫推明日
下一篇:空海(惟傳)法師:阿含解脫道次第 解說講稿 第十八章 欲神足--正精進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