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四十六節 蘿卜頭禅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十六節 蘿卜頭禅
  百丈問雲巖:『並卻咽喉唇吻作麽生道?』巖曰:『和尚有也未?』丈曰:『喪我兒孫。』雪窦頌曰:『和尚有也未,金毛獅子不踞地。兩兩三三舊路行,大雄山下空彈子。』佛果曰:『雲巖在百丈二十年作侍者,後同道吾至藥山。山問雲巖:子在百丈會下,為個什麽事?巖雲:透脫生死。山雲:還透脫也未?巖雲:渠無生死。山雲:二十年在百丈,習氣也未除。巖辭去見南泉。後復歸藥山,方契悟。看他古人二十年參究,猶自半表半黃,粘皮著骨,不能透脫。是則也是,只是前不構村,後不迭店。不見道:「語不離窠臼,焉能出蓋纏。白雲橫谷口,迷卻幾人源。」洞下謂之觸破。所以道:荊棘林須透過始得。若不透過,終始涉廉纖斬不斷。』(解脫長者:按並卻咽喉唇吻作麽生道?百丈曾問沩山。山答曰:『卻請和尚道。』丈曰:『我不辭向汝道,恐已後喪我兒孫。』百丈又問五峰。峰曰:『和尚也須並卻。』丈曰:『無人處斫額望汝。』佛果謂:一個是把定封疆,一個是截斷眾流,一個壁立千仞,一個有照有用。獨雲巖所答,認為自救不了。五祖演曰:『一人說得卻不會,一人卻會說不得,二人若來參,如何辨得他?這二人辨不得,管取為人解粘去縛不得在。若辨得,才見入門,我便著草鞋。向你肚裏走幾遭了也。』)
  天平和尚(名從漪)行腳時參西院。(名思明)常曰:莫道會佛法,覓個舉話的人也無。一日,西院遙見,召曰:從漪!平舉頭。西院曰:錯!平行三兩步,西院又曰:錯。平近前,(佛果又曰:依前不知落處,展轉索不著。)西院曰:適來這兩錯,是西院錯?是上座錯?平曰:從漪錯。西院曰:錯。(從漪在相對中認錯,自然跑不出來,故西院曰:錯。)平休去。(佛果曰:錯認定盤星,果然不知落處。)西院曰:且在這裏過夏,待共上座商量這兩錯。平當時便行。(佛果曰:也似衲子。似則似,是則未是。)後住院謂眾曰:我當行腳時,被業風吹到思明長老處,連下兩錯,更留我過夏,待共我商量。我不道恁麽時錯,我發足向南方去時,早知道錯了也。後來佛果謂:天平曾參清溪進山主來,為他到諸方參得此蘿卜頭禅在肚皮裏。到處便輕開大口道:我會禅會道。常雲:莫道會佛法,覓個舉話的人也無?!屎臭氣薰人。只管放輕薄。(且如諸佛未出世,祖師未西來,未有問答,未有公案以前,還有禅道麽?古人從不護己,對機垂示。後人喚作公案。因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後來阿難問迦葉,世尊傳金襴衣外,別傳何法?迦葉雲:阿難!阿難應喏。迦葉雲:倒卻門前剎竿著!只如世尊未拈花,阿難未問以前,甚處得公案來?)只管被諸方冬瓜印子印定了,(盲知識印可,又作蘿卜印。)便道:我會佛法奇特,莫教人知。天平正如此。被西院叫來連下兩錯,直得周章惶怖,分疏不下。前不構村,後不迭店。有者道:說個西來意早錯了也。殊不知西院這兩錯落處。諸人且道:落在什麽處?天平舉頭已是落二落三了也。西院雲:錯!他卻不薦得當陽(分明之義)用處。且道:我肚皮裏有禅,莫管他。又行三兩步,西院又雲:錯。卻依舊黑漫漫地。天平近前,西院雲:適來兩錯,是西院錯?是上座錯?天平雲:從漪錯。且喜沒交涉,已是第七第八頭了也。西院雲:且在這裏度夏,待共上座商量這兩錯。天平當時便行,似則也似,是則未是。也不道他不是,只是趕不上。雖然如是,卻有些子衲僧氣息。後來天平謂:早知道錯了也等語,這漢也煞道,只是落第七第八頭。如今人卜度道:未行腳時,自無許多佛法禅道。及至行腳,被諸方熱瞞。若說恁麽作流俗見解,有什麽用處!佛法不是這個道理。若論此事,豈有許多般葛籐。你若道:我會他不會,擔一擔禅,繞天下走,被明眼人勘破,一點也使不著。所以雪窦頌:謂:『禅家流,愛輕薄,滿肚參來用不著。堪悲堪笑天平老,卻謂當初悔行腳。錯!錯!西院清風頓銷铄。』復雲:『忽有個衲僧出雲:錯!雪窦錯,何似天平錯,禅家流,愛輕薄,滿肚參來用不著。』這漢會則會,只是用不得。尋常目視雲霄道:他會得多少禅?及至向洪爐裏才烹,元來一點使不著。五祖先師道:有一般人參禅,如琉璃瓶裏搗糍糕(粉餅)相似。更動轉不得,抖擻不出,觸著便破。若要活潑潑地,但參皮殼漏子禅,直向高山上撲將下來,亦不破亦不壞。古人道:『設使言前薦得,猶是滯殼迷封。直饒向句下精通,未免觸途狂見。』雪窦續頌道:『堪悲堪笑天平老,卻謂當初悔行腳。錯!錯!西院清風頓銷铄。』堪悲,他對人說不出,堪笑,他會一肚皮禅,更使些子不著。錯,錯,這二錯。有者道:天平不會是錯。又有底道:無語底是錯。有什麼交涉?殊不知這兩錯,如擊石火,似閃電光,是他向上人行履處。如仗劍斬人,直取人咽喉,命根方斷。若向此劍刃上行得,便七縱八橫,若會得兩錯,便可以見西院清風頓銷铄。雪窦上堂舉此話了。意道:錯!我且問你,雪窦之錯,何似天平錯。且參三十年。
  棗樹樓問僧:『近離甚處?』僧曰:『漢國。』(五代時棗住湖南,當時有劉王俨居廣南。)樹曰:『既稱漢國。這僧從彼處來,漢國天子還重佛法也無?』(見其似有衲僧氣息,便問便勘。)僧曰:『苦哉,賴值問著某甲,問著別人則禍生也。』(似乎不錯。)樹曰:『作什麼?』(還得問過。)僧曰:『人尚不見有,何佛法可重。』(確是相似語。)樹曰:『阇黎,受戒來多少時?』(好箭。)僧曰:『三十夏。』(忘前失後,勘破了也。)樹曰:『大好不見有人。』便打。
  僧問魯祖:『如何是不言言?』祖曰:『你口在什麽處?』僧曰:『某甲無口。』祖曰:『將什麼吃飯?』(第二杓惡水來也。)僧無語。(佛果曰:將成九仞之山,不進一篑之土。)
  黃檗有六人新到,五人作禮,中一人提起坐具,作一圓相。檗曰:『我聞有一只獵犬甚惡。』僧曰:『尋羚羊聲來。』曰:『羚羊無聲到汝尋。』曰:『尋羚羊跡來。』檗曰:『羚羊無跡到汝尋。』曰:『尋羚羊蹤來。』檗曰:『羚羊無蹤到汝尋。』僧曰:『與麽則死羚羊也。』(似則似矣。)檗便休去。明日升堂曰:『昨日尋羚羊僧出來。』僧便出。檗曰:『昨日公案未了,老僧休去,你作麽生?』僧無語。檗曰:『將謂是本色衲僧,元來是義學沙門。』便打趁去。
  洛浦安曰:『學道先須識得自己宗旨,方可臨機不失其宜。只如鋒芒未兆已前,都無是個非個。瞥爾暫起見聞,便有張三李四,胡來漢去,四姓雜居;不親而親,是非互起。致使玄關固閉,識鎖難開;疑網羅籠,智刀劣剪。若不當陽曉示,迷子何以知歸?欲得大用現前,但可頓忘諸見;諸見若盡,昏霧不生;智照洞然,更無他物。以今學人觸目有滯,蓋為因他數量作解,被他數量該括,方寸不能移易;所以聽不出聲,見不超色。假饒並當門頭,潔淨自己;未能通明,還同不了。若單明自己,法眼未明,此人只具一只眼。所以,是非欣厭貫系,不得脫拆自由;謂之深可愍傷。各自努力。』
  白雲端示眾曰:『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大眾!作麽生說個隨緣赴感底道理?只於一彈指間,盡大地含生根機,一時應得周足,而未嘗動著一毫頭,便且喚作隨緣赴感,而常處此座?只如山僧此者受法華請,相次與大眾相別,去宿松縣裏開堂了,方歸院去。且道:還離此座也無?若道:離,世谛流布。若道:不離,作麽生見得個不離底事?莫是無邊剎境,自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終不離於當念麽?又莫是一切無心,一時自徧麽?若恁麽,正是掉棒打月。「到這裏,直須自悟始得。悟後更須遇人始得。」你道:既悟了便休,又何必更須遇人?若悟了遇人底,當垂手方便之時,著著自有出身之路,不瞎卻學者眼。若只悟得個蘿卜頭禅底,不唯瞎卻學者眼;兼自己動口,便先自傷鋒犯手。』你看我楊歧先師問慈明師翁道:幽鳥語喃喃,辭雲入亂峰時如何?翁曰:我行荒草裏,汝又入深村。楊岐師曰:官不容針,更借一問。翁便喝。師曰:好喝。翁又喝。師亦喝。翁連喝兩喝。師禮拜。翁曰:此事是個人方能擔荷。師拂袖便行。大眾!『須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頭與人相逢,卻在千峰頂上握手;千峰頂上相逢,卻在十字街頭握手。』所以山僧嘗有頌雲:『他人住處我不住,他人行處我不行;不是與人難共聚,大都缁素要分明。』山僧此者臨行,解開布袋頭,一時撒在諸人面前了也。有眼者莫錯怪好!珍重!(恩大難酬。)
  五祖演示眾曰:『佛祖生冤家,悟道染泥土。無為無事人,聲色如聾瞽。且道:如何即是?「恁麽也不得,不恁麽也不得。恁麽不恁麽總不得。」忽有個出來道:「恁麽也得,不恁麽也得,恁麽不恁麽總得。」只向伊道:我也知你向鬼窟裏作活計。』又一日,五祖謂圓悟曰:『你也盡好,只是有些病。』悟再三請問:『不知某有甚麽病?』祖曰:『只是禅忒多。』悟曰:『本為參禅,因甚麽卻嫌人說禅?』祖曰:『只是尋常說話時多少好。』(行解相應者的尋常說話,至理即事,事即至理,決非尋常。雖然如是,亦非一異於尋常,更問一句,有尋常麽?)』時有僧便問:『因甚嫌人說禅?』祖曰:『惡情悰。』又一日,祖問圓悟無縫塔話。悟罔然。直從方丈至三門,方道得。祖曰:『你道得也。』悟曰:『不然。暫時不在,便不堪也。』
  虛雲大師,有外國人詹寧士遠涉重洋來參。師問:遠涉重洋來為什麼?士答:學佛法。問:學佛必須了脫生死。大士生死分上畢竟如何?曰:本無生死,何用了脫。問:既無生死,何必學佛?答:本來無佛,學者是佛。問:佛具三十二相,足趾按地,海即發光,大士能否?答:能與不能,皆是戲論。問:大士妙解,言言谛當。雖然如此,說食不飽。畢竟一句,又作麽生?答:畢竟無句,說亦本無。如不拉雜噜蘇,沒得思量的覺性,他就是萬物之母。問:『這事言之已詳,句句合乎祖意。唯知之一字,眾禍之門。大士既從解入,敢問離言絕句,如何是本來面目?』曰:『《金剛經》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師曰:『也似是。但命根不斷,概屬知見。希望大士發省。』士曰:『我看經機會少。前閉關四年,出關後與人語,人皆謂我說佛法,非從經得,似不屬知見。』師曰:『不從經論,靜坐中得,開發夙慧。夙慧亦是知見。』
 

上一篇:程叔彪居士:無門直指 第四十五節 牧牛
下一篇:空海(惟傳)法師:解脫道的實踐:章華寺三壇大戒開示(三)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