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妙心法師:雜譬喻之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雜譬喻之一

    [原文]
    智者思惟財物不可久保。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識火勢,火未至時急出財物,捨雖燒盡,財保全在;更修屋宅廣開利業。智人植福,勤修布施,亦復如是。知身危脆,財物無常,遇值福田,及時布施;亦如彼人火中出物。後世受樂,亦如彼人更修宅業,福利自慰。愚惑之人,但知惜念,匆匆營救,狂惑失智,不量火勢、猛風、絕焰,土石俱焦,須臾之頃,蕩然滅盡;屋既不求,財物喪失;饑寒凍餓,憂苦畢世。悭惜之人亦復如是。不知身命無常須臾叵保。而便聚斂守護愛惜。死來無期忽然隕逝。形如土木財物俱棄。亦如愚人憂苦失計。明白智慧人乃能覺悟。知身如幻財不可保。萬物無常惟福可恃。將人出苦可得道。
 
    [講解]
    這就是第一個譬喻的內容。
    學道之初,要在寡欲,千古一理。學仙學佛,莫不如此。《雜譬喻》中的第一喻,目的也在於此。
    這裡最重要的是“失火之家”這四個字。佛法中把三界六道看成是“火宅”,也就是這裡所說的“失火之家”。一切的世間法,在修道人眼中,就象一個正在不停著火的宅子,也可以看成是一個沙漏,不停地裝沙,不停地漏掉。眾生的經營活動,也就象是在不停地裝沙,或者是從失火的愛屋中不停地搶救家財。
    按我的思想去觀照吧,我想給大家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世間法是有漏法 。欲得無漏,必修無生。我舉沙漏的比喻希望大家牢記。觀想一下,人們所貪的名利地位金錢美女,都象不斷漏失著的細沙一樣。所以人們才想,如果青春能夠永葆的話,那該多好啊!可是,無常會象這個沙漏一樣,縱饒你精力耗盡,只要稍不留神,馬上就要見底了。
    因此,從阿含的角度看,一切世間法都是有漏法,人們總是想努力抓住某些成就,可是這些成就卻夜以繼日地從手指間的縫隙無情地流失著。比如生命、比如時間、比如紅顏、比如快樂。
    根據阿含來修觀想,就是要體會這種無常的感覺。體會失去的無奈,既然最終都將失去,都將被無情地抄收,倒不如灑脫些,自己松開手。讓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歸於無何有之鄉。
    這個比喻的目的,就是在大家洞明世間的真相,就是一處四處起火的破宅子,就是一個不停流失著的沙漏,不值得貪戀,不值得執著。放下就是自在,深呼吸,體會放棄的美。
    就象急行軍時,拋棄多余的辎重,輕裝上陣一樣。這是一種頹廢的美,消極的美 ,這不但是佛教如此,道家也是如此 。家喻戶曉的八仙中,鐵拐李、張果老、藍采河都是乞丐。富人要修道,也得先變成窮人,例如曹國舅,散盡萬貫家產,才能解開心中的貪結。貧僧貧道,不貧不謂僧,不貧不謂道。因此,從廣義的角度說,整個一部《紅樓夢》就是阿含經的注腳了,“夢”就是到頭一場空。
    其實,用無常的觀念來重新認識一下世界,到處都是阿含經啊。 從《紅樓夢》裡的世外高人的飄忽不定,一開口就是勸世的“好了歌”來看,神仙的逍遙,原來和乞丐和瘋癫竟是如此相似,只是如今這乞丐卻沒有那種心境。 
    從比喻中看,是從無常之火宅中搶救財物。其中所包含的道理是,將有形的無常之物,化為無形的福慧功德,所以叫做“植福”,原來福和慧是可以種植的。 福田有三種:三寶佛寶是敬田(也叫功德福田);父母師長是恩福田;憐孤恤寡是悲田。去貪種福,於此三田中求。《太上感應篇》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其實應該是“禍福無門,唯人自作”。

 

 

上一篇:妙心法師:“無住”與“生心”
下一篇:妙心法師:雜譬喻之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