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徐恆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二、問答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十二、問 答 選

 ㈠、太虛大師答徐恆志問(二則)

問一:顯教說成佛須三大阿僧祇,而密教說即身成佛,其異同處何在?凡夫慧照觀心,有即身成佛之可能否?

答一:密教外,禅宗亦言即身成佛,華嚴宗亦言三生成佛,此皆大乘教之一部份。禅宗自法身言,悟法身即成佛;密宗自身修成幻化身,即成化身佛。至於說凡夫如何即生成佛,可用禅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用密宗先修幻身成佛;或用修淨土法,臨命終時往生淨土不退,第二生亦即成佛。但禅宗、密宗即生成佛,均非報身成佛,報身要修因感果,則淨土宗二生、華嚴三生為極速,常途則三阿僧祗劫乃成佛也。

問二:觀心功夫得力,八識中根本習氣翻動時,每至心疲力竭,當如何降之?以何方便乃能斷盡一切煩惱,入自在無礙境?

答二:觀心功夫,於八識亦有熏種起現關系,然以第六識為主。由第六識如逆水行舟,回光返照,予影響於第七、八識,轉變其無始習氣,故頗費力。惟有返觀窮察,久久行之,透過第七識之障礙關頭,始能永久觀照。欲透過第七識,須至第六識轉變,妙觀察智後平等性智始可現前。以此第六識、第七識無分別智力久久行之,則八識方可得習氣漸淨。故先修止觀,觀照心性;次用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之無分別智;至第八地,乃能斷一切煩惱,達自在無礙境。

(程心勉記)(見《海刊》二十六卷十期)

(附注)自「答姚際虞問」至此,皆「答問選錄」中分出。

[選自《太虛大師全書·第17編·20酬對·2答問·66答徐恆志問二則》]

㈡、佛學問答選

徐恆志 著

(一九九五年九月)

1、什麼是佛?

答:佛也稱佛陀,譯為“覺者”,能徹證人人本具的、寂然不動的、光明遍照的覺性;覺了一切煩惱都是因緣和合,虛妄不實;不受煩惱的干擾,朗然大覺,就稱為佛。

2、什麼是佛法?

答:能說明宇宙人生真理,能轉化一切煩惱,能斷除種種迷惑的方法,稱為佛法。

3、什麼是菩薩?

答:菩薩具體稱“菩提薩埵”,譯為“覺有情”,有兩種含義:一、是求大覺的眾生,稱為“覺有情”;二。是用佛法覺悟一切苦惱眾生,稱為“覺有情”。

4、佛法包括哪些部分?

答:佛法汪洋浩瀚,博大精深,它的內容可分為教法、理法、行法及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說的義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教和理是屬於理論的范圍,行和果是屬於實踐的范圍。佛法的理論,完全是從實踐中提煉出來而能指導實踐的。沒有實踐,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又是盲目的實踐。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是相互聯系,分而不分的。

5、什麼叫五乘佛法?

答:乘各種法,使達到一定的果位叫“乘”。乘“五戒”法,生於人間的叫“人乘”;乘“十善”法,生於天上的叫“天乘”;乘“四谛”法而證“阿羅漢”果的,叫“聲聞乘”;乘“十二因緣”法而證“辟支佛”果的,叫“緣覺乘”;乘“六度、四攝”法而達到成佛之果的,叫“菩薩乘”。

6、“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如何理解?

答:佛法實際上只說一乘法——成佛之法。說“二乘、三乘”都是方便引導,使中途不至於畏難而退。《法華經》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

7、佛教與人生的關系如何?

答:人生是整個生命長河中的一個短暫片段,充滿著矛盾和苦惱。佛法闡明宇宙實相和人生真谛,依之實踐,能從根本上解脫一切煩惱與痛苦。《法華經》說:“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所以學佛的人,不作諸惡,力行眾善;工作、學習一切照做。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覺照,淨化心地,不妄想、執著,不迷妄、顛倒,便可做到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離世法,而證佛法。禅宗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可見,在世能“覺”,便是出世。佛法與人生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8、佛法最主要的內容是什麼?

答:佛法最主要的內容,在於教導人們息下生滅妄心,體悟本來不生不滅、無實無虛的真心,——常住真心。換句話說,是要人們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心,——明心見性。

9、什麼叫“三法印”?“三法印”對行者的關系如何?

答:一切事物運動變化,不是恆常不變,這叫“諸行無常印”。一切事物周遍分析,無我可得,這叫“諸法無我印”。自性不生不滅,滅一切生死流轉之苦,無為寂靜,這叫“涅槃寂靜印”。一切小乘經典,用這“三法印”印證,便可證明是佛陀所說,大乘經典卻以“一實相印”,印證其所說的真理,明白這些世出世間真理,是學佛的重要基礎。

10、什麼叫實相?一實相印?

答:實相就是離一切虛妄之相的真實相狀,也叫作真如、圓覺,自性……等等。當我們依法實踐,妄心逐步息下後,真實之相便得現,“一實相印”是“三法印”的綜合和深化。

11、什麼叫“諸法實相”?

答:世出世間一切事理、因果、性相……等等,統稱“諸法”;一切諸法都不離自性而有,全相即性,全性即相,真空妙有,融通無礙,故叫“諸法實相”;也叫真如、法性、法身、中道……等等。

12、為什麼說實相無相,亦無不相?怎樣理解?

答:通過依法修持,逐步證知自性本淨,遠離一切虛妄、生滅現象,故說“無相”。雖自性無黏、無著,但一切事物無不隨緣顯現,了了分明,故說:“無不相”。無相就是“真空”,無不相就是“妙有”。

13、“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怎樣理解?

答:雖見諸相,知其虛妄而不執著,境寂心空,當下便見清淨寂滅的自性如來了。但這全在勤苦修持、悟證,才能相應。

14、什麼叫“一切唯心造”?這個心指的是哪個心?

答:“三界唯心,萬物唯識。”說明眾生流轉六道,都是生滅妄心所造成。所以這個心,是指集起的妄心。《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從總的來說,世間、出世間“十法界”的四聖六凡,皆唯心所造,心迷隨於染緣,便現“六凡”;心悟隨於淨緣,便現“四聖”。那麼,這個心又是指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真如法性,因為從真起妄,全妄即真。所以,《華嚴經》又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15、“十方世界,不離一心”怎麼講?

答:“一心”是指真如實相。實相無相而又無不相,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十方世界,都在自性包含之中。《楞嚴經》說:“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

16、十方世界和十方佛土有什麼區別?

答:十方有無量世界,是一切眾生所依止的國土。佛所住、所教化的領土,叫佛土。十方有無量佛土,其中有淨土、穢土、報土、法性土等區別。世界和佛土含義不同。十方世界有無佛世界,如釋迦已滅,彌勒未生的中間時期。

17、禅、淨、密三宗有什麼共同點和不同點?

答:學禅從不思議處下手,直指當人本性,全仗自力。淨土以執持名號為重點,自力、他力兼顧。密法著重身、口、意三密齊修,仗自力外,也仗他力。故三宗下手方法不同,但歸趣清淨自心,徹證寂照本體,並無差別。禅之靈光獨耀,淨之一心不亂,密之當相即道,畢竟又有何別?這就是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

18、為什麼說淨土法門是殊勝中之殊勝?

答:這娑婆世界眾生,大都事多身忙,業重障深。淨土四種念佛法門中,以執持名號為重點,它的特點很多:(1)、下手容易,只念六字(或四字);(2)、收機最廣,三根普利;(3)、帶業可生,一生成辦;(4)、自力之外,兼仗他力。而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今念佛之心,正是自心實相,即是法界全體。所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第一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19、為什麼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苦是怎樣產生的?

答:娑婆世界譯為“堪忍世界”。因為這世界的眾生,能夠忍受貪、嗔、癡三毒,及種種苦惱的侵害、逼迫,不想出離。一切苦惱的產生,主要是迷惑不覺,妄想執著所引起,所謂“因惑造業,因業受苦。”

20、有沒有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是什麼樣?怎樣產生的?

答:首先應該說明:世界無盡,眾生無盡,十方有多種類型的無量、無數、無邊世界。現在天文學家已證實二千億光年之外(一光年約十萬億公裡)還有星系,證明世界是無有窮盡的。佛經上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佛是嚴戒妄語的。佛教的宇宙觀已逐步為科學所證實。當然,所謂“西方”只是“指方立相”,使學人有所歸趣。實際上哪有定相?因為地球、行星等天體,都在不斷運動中。又極樂世界與我們這裡由微塵所凝結的穢土也不同,所說七寶莊嚴等,只是借此處物體,方便說明。正報也是蓮花化生,“清虛之身,無極之體。”與此處胎胞所生的不一樣。總之,這個世界是清淨藏心和大慈悲願力所顯現。在《密嚴經疏》上,已經說明:“今是密嚴藏(包括極樂國土),但於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故非微塵成。”我們知道,電磁波是四維時空連續區的波浪,可以透過牆壁,普遍存在於虛空之中,如果轉動接收器,那麼全世界各地的情況,立即出現在當前。在更高維空間的諸佛菩薩,他們的神通妙用,當然不是世間常識所能想像的。

21、有人說: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一了百了。對嗎?

答:絕大多數的人,都存著這種“斷滅見”,只知道有形的肉體,不知道無形的“覺性”。正如下棋,由於這一子之錯,弄得全盤皆錯。

22、什麼叫“六道輪回”?有沒有六道輪回?它是怎樣產生的?

答:各種生命現象,概括為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由於自性迷妄顛倒,造作善惡諸業,執持不捨,不同的業力,形成了不同的生命現象--六道輪回。凡夫迷憫不知,甚可憐憫!

23、求生極樂與求生彌勒淨土有什麼不同?哪個容易?哪個不容易?

答:極樂世界要從此地經過十萬億佛土,彌勒淨土在欲界六天中的第四天兜率天之內院。好像往生這兩種淨土,有遠近、難易的不同,近者易生,遠者難生。但所謂遠和近是凡夫的一種分別心。“心淨則土淨”,雖然西方極樂淨土,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但是往生的人,可以“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何遠之有?求生兩種淨土,都是各人的不同願力,如果信願具足,都易往生;若無信願,都難往生。

24、什麼叫妄心?什麼叫真心?我們平時起用的是妄心還是真心?兩種心有什麼不同?

答:起種種分別計度的是妄心。妄想不起,寂而常照,叫真心。沒有修持功夫的人,平時都是分別、執著,妄心用事。真心用而不著,念而無住;妄心處處黏滯,事事掛礙。自在和不自在,正是兩心的不同處。

25、怎樣去掉妄心,使真心顯現?

答:不能說去掉“妄心”,只宜說“息下”妄心。比如去波覓水,那麼水也不可得了。一切佛法,目的都是息妄想,顯真心。所以只要依照佛的教法,認真實踐,一旦妄想息下,我空、法空、常住真心,便能現前。

26、什麼叫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答:念佛決生淨土,故生則決定生;淨土不離自性,故去則實不去。比如明鏡照物,鏡中種種影像,了了分明(生),但鏡體仍寂然不動(不去)。這就是所謂“生而無生,無生而生”!

27、什麼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答:戒、定、慧是修習佛法的總則,一切佛法都不離戒、定、慧。戒如防賊,定如縛賊,慧如殺賊。又清淨無染就是戒;寂然不動就是定;觀照無礙就是慧。 是自心一物的三面,圓融而不可分離。

28、什麼叫五戒、八戒、十善戒?受持各戒有什麼利益?

答:不殺、不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叫作五戒。在五戒基礎上,改不邪YIN為不YIN戒,再加上不塗飾香鬘和不歌舞觀聽(也可以把這一條分為二條),不眠坐高廣嚴麗床上,不食非時之食(即午後之食),這叫八戒;因有不非時食的“齋法”,故叫八戒齋。十善戒是五戒的開展,從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惡,做到十善。行為上不殺生而保護生命;不偷盜而勤儉節約;不邪YIN而純潔清白。言語上,不妄語而說老實話;不兩舌而說團結話;不绮語而說樸質話;不惡口而說和善話。思想上,不悭貪而廣行布施;不嗔怒而難忍能忍;不愚癡而勤修智慧。持五戒得人身,持十善生天道。至於八戒齋是為在家人所制的出家法,以一日一夜為受持的期限。常受此戒,不墮阿修羅,恆生梵天,或生人中,正見出家,得涅槃道等。

29、殺生有什麼惡報?放生有什麼利益?

答:殺生得多病、短命等報。《楞嚴經》說:“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歷千劫,常在生死。”又偈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若能常存慈心戒殺、放生,自得長壽、吉祥、眷屬和順等利益。

30、什麼是法身佛、報身佛、應化身佛?我們能看到的是哪一種身的佛?

答:法身佛是諸佛的理體。報身佛是功德所成就的果報,分兩種:自受內證之法樂,叫自受用報身;為初地以上菩薩所顯現,使其受廣大法樂,叫他受用報身。釋迦牟尼佛,就是應化身佛。也可以把應現佛身的作為應身,化現“五趣”之身的作為化身。

31、什麼叫心外求法?怎樣做到不是心外求法?

答:雖修佛法,但心仍向外馳求,執取種種境相,隨外境流轉,不從心地上做功夫,這會增加系縛,叫做心外求法。時時返觀自心,念念消歸自性,務使念寂心空,徹見真如本心,才不是心外求法。

32、什麼叫六度?六度中,前五度如“足”,後一度如“目”,是什麼意思?

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稱為六度。因依此而修,能息煩惱妄想,度生死苦海。但前五度正像足的運行,全靠後一度--般若慧目的指引,否則方向錯誤,豈能超度茫茫業海!

33、什麼叫菩提心?什麼叫發菩提心?

答:上求下化,求正覺之心,叫菩提心。有兩種菩提心:(1)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願為體;(2)緣理菩提心,安住於實相理體,成就上求下化的行願。至於發菩提心的“發”字,也有兩種含義:一是發起,相當於緣事菩提心;二是開發,即心悟實相,明心見性,入見道位,悟後起修,圓證無上菩提。

34、怎樣理解吾人現前一念介爾之心,可以生天堂,可以入地獄?

答:“介爾”是微細的意思。我們日常現前的微細一念,即是法界、法性,能隨染、淨的因緣,生於“四聖”、“六凡”的十種法界。所以,“十法界”都是唯心所作,可以生天堂、地獄。《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35、什麼叫正信?什麼叫“信為道源功德母”。

答:深信佛、法、僧三寶的功德和世、出世間的善根;深信自性具足諸法實相,便叫正信。正信能使人趨向真理,生種種清淨功德。故《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36、什麼叫正知正見?以什麼為標准?

答:所謂正知正見,即遠離一切迷妄顛倒的邪知邪見。例如以不淨為淨,以苦為樂,以無常為常,以無我為我,都是顛到。以轉迷為覺,了生脫死,離苦得樂,趨向菩提為目的。便是正知正見。以“三法印”、“一實相印”為標准,便是正知正見。

37、為什麼學佛的人必須具備正知正見?

答:學佛的人如果不具正知正見,不從根本處下手,往往著相迷境,只求人天福報,便勞而無功。正像禅宗五祖弘忍大師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38、佛教有哪幾宗?

答: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步分宗立派,曾立十宗。大乘有華嚴、天台、法相、三論、淨土、密宗、律宗、禅宗八宗;小乘有俱捨、成實二宗。

39、普遍修學的是哪些宗?

答:以禅宗、密宗、淨土宗為最普遍。淨土宗更甚。

40、這三宗大意如何?

答:禅宗是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見性為主,離心意識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於不思議處,直指本心,自參自悟,全仗自力。淨土宗有四種念佛法門:觀想、觀像、實相、持名,而以持名念佛為重點,下手簡易,人人可修,以即生往生極樂淨土為目的,除自力外,兼仗他力。密宗則是手結印,口持咒、意作觀,“三密”相應,修法緊湊,三業同作,能獲得殊勝的加持力。三宗下手方便不同,但歸元無二,都以自性實相為旨歸。

41、為什麼說持名念佛法門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三根普被攝收?

答:因為這個法門收機最廣,下手最易,不勞分別考究,只要蓦直念去,念念即佛,當下圓成,一句彌陀,即是實相、不同偏漸修法,故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上根人念到理一心不亂,便同破無明的法身大士;中根人念到事一心不亂,便同斷見思惑的阿羅漢;即使下根凡夫,惑業未消,也可仗信願的力量,帶業往生淨土。

44、什麼是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和實相念佛?

答:觀念阿彌陀佛報身的相好功德,叫觀想念佛。觀念阿彌陀佛化身的形象,叫觀像念佛。觀念阿彌陀佛法身的非空非有中道實相,叫實相念佛。

45、為什麼說持名念佛最為殊勝?

答:因觀想念佛,境廣心粗,不易成就。觀像念佛,有像可觀,離像難現。實相念佛也不易契入。而提起一句洪名,妄想立即轉化,簡單易行,故持名最為殊勝。

46、為什麼有人輕視念佛法門,認為太簡單、難生信?

答:許多人認為佛法深廣,一句簡單佛號,豈能攝盡!不知佛法雖廣,而念佛是向業習切近處下手,懇切地一念提起,諸妄頓消,“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下手雖易,成功很高。若只知好高骛遠,往往虛耗光陰和精力,難得佛法的真正利益。

47、一句佛號,即是佛的法身,具足一切功德。怎麼講?

答:蜂蜜一滴,具有百花之精。一句佛號也是這樣,是阿彌陀佛多劫修持功德的結晶,念佛便是以果地之覺,作為因地之心。

48、為什麼說:稱佛名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答:這是《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說:正因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至誠稱名能消多劫重罪。

49、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也可往生,如何做到這點?

答:《觀無量壽佛經》中說到:即使是五逆十惡的人,臨終之時生大恐怖,聽從善知識的教導,至心念佛十聲,也能往生。這時正像有人被賊追趕,前無出路,後無退路,一心尋船渡江,只此一念,更無二念,便能伏住惑業,頓出生死。所以《大智度論》說:“一切眾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迫,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但這種不斷惑業而得往生,絕不能僥幸而得,如平時沒有笃實的念佛功夫,就難以把握。如能平時真為生死,信真願切,行持踏實,臨終十念乃至一念,也得往生。

50、若人命終臨危之際,不能念佛,怎麼辦?如何解決?

答:在命終臨危之際,種種善惡業力,自然現前。強者先牽,自力不能轉化,又沒有善知識在旁指點、提醒,難免剎那之間隨業流轉,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平時“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是何等的重要啊!

51、帶業往主指的是什麼業?

答:善業是菩提階梯,與覺性相應,帶去自不待言。所謂帶業往生,所帶的主要是惡業,因雖然念佛,惑業尚未消除,但平時信願真切,臨終至誠,懇切,便能“伏惑往生”--伏住惑業,使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不起現行,心不散亂,便得往生。

52、什麼叫淨念相繼?

答:起初是以六字洪名,作為“淨念”,念念相繼。隨著持名功夫的深入,便能使自性清淨心態相繼現前,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定慧圓明,寂照同時了。

53、什麼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答: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別想便是“無念”,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便是“正念”。這樣久久念去,便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境界。

54、為什麼說一句佛號“是名無上深妙禅”?

答:一句佛號,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聲相依,久久功純,念到妄想脫落,自然寂照現前,這就是所謂“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所以經上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

55、什麼叫“萬緣放下”?

答:種種事事物物,種種六塵境界,念而無住,接而不染,心裡沒有粘著,這是真真“萬緣放下”,不是一切拋棄。萬事不管、消極逃世叫“萬緣放下”。《金剛經》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是“萬緣放下”的很好說明。

56、什麼叫“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答:這是說明自性的本體和妙用。正像一座大圓明鏡,鏡體雖空寂不變,而能隨緣照物顯影。

57、什麼叫“我執”、“法執”?為什麼要破除“我執”、“法執”?

答:所謂“我執”,是對虛幻不實、五蘊和合的身心,固執是能自在主宰的實我;由於本來無我中,妄生執著,處處以我為中心,便產生了種種煩惱。“法執”是固執一切諸法,以為實有,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由於執著於“我”,便成煩惱障,招感六道流轉的分段生死。由於執著於“法”,便成所知障,招感三界的變易生死。所以學佛就是要化除這二種執著。

58、迷是眾生,悟了即成佛,怎麼講?

答:以妄想為真實,迷妄顛倒,不知不覺,便成六道流轉的眾生。明悟自性本空,寂然不動,而能隨緣起用,便成光明自在的佛道。

59、什麼叫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答:“見惑”可分為“五利使”和“五鈍使”。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固執自身的惡見等,以為最勝)、戒禁取見(固執不合理的禁戒等,以為最勝)。五鈍使就是貪、嗔、癡、慢、疑五種。利使好像刀口,鈍使好像刀背,利使的造業,是與鈍使分不開的。所以修行到了小乘見道位,這利、鈍十使(五見與“疑”,叫作“親迷之惑”;依於五見等所起的貪、癡、慢,叫“疏迷之惑”)便同時斷盡。因為這十使是見道位中所斷之惑,故簡稱“見惑”。至於依於妄情而貪著一切可愛之境等的真正三毒——貪、嗔、癡和慢,是小乘修道位進一步思維與修習真理,漸斷的惑,簡稱“思惑”。“見思惑”是粗惑,叫“煩惱障”,能招致三界內的分段生死。“塵沙惑”和“無明惑”是細惑,叫“所知障”,能招致三界外的變易生死,又前二種也叫枝末無明,後二種也叫根本無明。

60、三毒是什麼?如何消滅三毒?

答:三毒就是貪、嗔、癡,在六種根本煩惱中,這三種力量特強,故稱“三毒”。依照當機之法,努力實踐,並常與自己習氣斗爭,就像經上所示:“譬如一人與萬人戰”,就可以使習氣逐步轉化。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61、為什麼佛教特別強調因果?

答:因果是事物的發展規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佛法認為世出世間一切都不離因果法則。

62、為什麼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答:凡所作之因,遲早必然得果,只是時間問題。菩薩智慧明朗,為了怕得惡果,預先斷除惡因。眾生迷昧,不信因果。但不斷除惡因,惡果終是難免的。

63、有些人做壞事還享福,做好事的人不順利。為什麼?

答:按照佛法所說的因果報應,必須結合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來觀察、分析。偈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64、為什麼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答:菩提心即是成佛之心。我們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目的是為了成就無上菩提。如一切行持不以菩提為歸,雖修善法,得福的時候很容易造業受報,這不正是為魔作事業?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故修行人時時不忘菩提心十分重要!

65、什麼叫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什麼意思?

答:這是從教理上說明修行的階段和位次。其中十信是修“觀行”的位次,信常住真心的理體,並無疑惑。十住、十行、十回向是離真如不遠的“相似”位次,也叫“三賢位”。其中十住是已斷見思惑和三界內的塵沙惑(不能知三界內凡夫的病與應施的藥,叫界內塵沙惑)。十行是已斷三界外的塵沙惑(不能知三界外三乘人的病與應施的藥,叫界外塵沙惑)。十回向伏無明惑。十地也叫十聖位,能破無明,見佛性,證到的人都是法身大士。以上是從“別教”立論,經過“等覺”到“妙覺”,共破十二品無明。如果按照層次較高的“圓教”,共須斷四十二品微細無明,才證妙覺極果,成清淨法身。

66、什麼叫“涅槃”?

答:“涅槃”譯為“圓寂”。德無不備叫“圓’,障無不盡叫“寂”。

67、什麼叫“有余涅槃”,無余涅槃”?

答:己滅生死之因,不再流轉六道,但所依的有漏之身尚未滅掉,故叫做“有余涅槃”。已滅生死之因,所依的有漏之身也已滅掉,叫“無余涅槃”。

68、什麼是“分段生死”?什麼是“變易生死”?兩種有什麼不同?

答:由於見思粗惑未斷,而受六道分分段段的生死叫“分段生死”。由於無明細惑未斷,雖已出離六道生死,尚須經歷無明漸滅,證悟漸增的變易,叫“變易生死”。前者是三界內的生死,後者是三界外的生死。

69、什麼叫大乘?什麼叫小乘?兩者有哪些共同處和不同處?

答:“乘”即車乘,大乘載運多,小乘載運少。一般說來,小乘偏重自利,大乘兼能利他。小乘斷見思惑,悟“我空”,證偏空真理,破煩惱障,出分段生死。大乘斷塵沙惑、無明惑,悟“我、法二空”,證中道實相,破所知障,出變易生死。

70、《彌陀要解》上所說:“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怎樣理解?

答:實相無相,但無不相,也即諸法無不是實相的體現。譬如以金子做眾器,眾器都是金子。就《阿彌陀經》來說,能說的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阿彌陀佛;能度的佛,所度的眾生;能信的心念,所信的法門;能願的欣厭,所願的極樂;能持的“三業”,所持的“佛號”;能生的信願行三種資糧,所生的四種淨土;能贊的釋迦等諸佛,所贊的極樂依正,都不離開實相,也無不是實相的體現。所以說:“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總的說明《阿彌陀經》是以實相為體的。

71、什麼叫了生死?怎樣了生死?

答:生死是虛妄識心的流轉,如果能息下一切無明妄心,生死本不可得。但我們凡夫無始以來,污染很深,只有老實依教奉行,依法修持,自能逐步解脫一切系縛,徹證本具的常住真心,了脫生死,成就無上菩提。

72、自殺的人能往生極樂世界嗎?

答:佛法以“心”為主,不想生活而要自殺的人,其內心必十分痛苦,以這種煩惱痛苦的惑因,作自殺惡業的業緣,而想得往生極樂之樂果,實使人難以相信。

73、有人說:念三千遍《大乘無量壽經》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樣說對嗎?

答:不可說死。能否往生極樂世界,關鍵是有無信願。如信願具足,十念、一念也能往生,何況至心誦經三千遍。如無信願,只是追求形式和數字,恐未必能往生彼土。

74、有人說:自己已能來去自由,要去就去,要走就走。這樣說可信嗎?

答:來去自由,全靠真修,坐脫立亡,須憑定力。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旁人似不必加以肯定或否定。

75、有人說:老和尚赴宴,一看都是大魚大肉,為了隨緣應機說法,便既吃了魚肉,又弘揚了佛法,使皆大歡喜。這樣對嗎?

答:經說:“夫食肉者,斷大悲種。”獨身、素食、僧裝是出家人必須做到的。但在《瑜伽菩薩戒》裡規定,為了權巧方便,從饒益眾生出發,“於諸罪性,少分現行,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雲雲。“如菩薩見劫盜賊,為貪財故,欲殺多生……或復欲造多無間業,……知此事已,為當來故,深生慚愧,以憐憫心,而斷彼命。由是因緣,於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這就是說,大乘菩薩為利益他人,見機得開,所以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和處理。但總的來說,“以戒為師”是學人的一門必修課。

76、有人說:佛子可以飲酒,只要不醉,少喝點可以,年老的人可以活血,不是破戒。這樣說對嗎?

答:在家居士受“五戒”時,有“不飲酒”的規定,這叫“遮戒”,為遮住醉後易於犯戒。世人飲酒能控制自己“不要喝醉”的不多,而酗酒、鬧事、喪德的卻隨處可見。所以在《梵網經菩薩戒本》中,不但戒“飲酒”,而且把“沽酒”(買酒、賣酒)列為“十重戒”,“七眾”同犯,大小乘俱制,為的是防止無量過失。

77、有人說:只讀一本《無量壽經》就可以,不必再讀其他的經,否則就是夾雜。這樣說對嗎?

答:經雲:“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眾生根性萬差千別,有專讀一經,便能攝心不亂的;也有須廣讀多經,才能漸漸攝心。總要對機施法便好。

78、有人說:“密法興,佛法就滅。”這樣說對嗎?

答:法門無量,總在息妄顯真。密法、顯法莫非方便。《大日經》說:“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大約公元七世紀以後,大乘佛教開始密教化。在修法上,以身、口、意三密相應為特點,以“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性相不二,理事圓融為要領。佛法原是不二之法,你真懂禅、淨,就不會輕視密法。

79、有人說:阿彌陀佛聖號最進補,可以強壯身體,不老不病,健康長壽。這樣說對嗎?

答: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主要妙用在於消業去障,得定開慧,了生脫死,成就正覺。業消智朗,神寧氣旺,強身延壽,是附帶的好處。如果僅以念佛作為進補、強身看待,未免“棄金擔麻”、捨本逐末了。

80、有人說:帶著財、色、名、食、睡的念頭念佛,也可以往生。這樣說對嗎?

答:帶著“五欲”的念頭念佛,念佛決定不懇切、不專一。信不真、願不切,要想往生,哪有可能?只有“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才能伏斷種種煩惱,往生淨土。

81、已歸依佛門的人,卻一味去追求神通,搞特異功能,對嗎?

答:既已歸依佛門,當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為旨歸。況且業障消除,神自通達。若不從息心達本下手,一味求神通,必將勞而無功,甚至走火入魔。《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口誠言,為何不信?

82、學佛與搞氣功有什麼根本不同?

答:一般氣功的吐納引導和佛教所說的定慧等持是兩回事。大體說來,氣功和佛教的不同處,在於前者著重於保健益壽,調動人體潛能;後者著重於斷惑證真,明心見性。佛教認為“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如果只是在身體上作些活計,最終不但會落空,且會增長我見和身執,不能完成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修持;即使在修禅定和藏密氣功過程中,有些調身、調息方法,可以防止禅病,促使長壽、健康,並發生一些特異功能效應,但這不過是修習禅、密功夫的初級階段和副產品。只有斷除我、法二執,解脫生死流轉,成就無上菩提,才是學佛的真正目的。

(以上選自《般若花》)

83、問:念佛往生的是真我還是妄我?

答:真我妄我,如水之與波,從水起波,全波是水,所以色空不二,真妄一如。能信願念佛往生的,總不離自性的妙用,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原不必分真分妄。但為解決諸位思想問題,不妨作一分別:念佛仍有散亂,但因信願懇切,而帶業往生同居土的,仍不離妄我,因惑業潛伏未斷,尚有我見夾雜;就是念到“事一心”,生方便土,見思惑雖斷,無明惑未破,仍非真我;必念到“理一心”,生實報土,分分證到常寂光土,破無明,見法性,才談得到真我。

84、問:怎樣選擇法門?

答:(一)可根據自己的興趣來擇一專修:譬如人們或喜音樂,或喜詩文,就性之相近來學習,進步必快。興趣往往與過去熏習有關。(二)根據效果來決定:譬如藥不對症,不妨更改,以免因循坐誤。(三)依善知識指示:善知識能憑其過去經驗,結合具體情況,來對症下藥。但一般說來,大德祖師因悲心激切,為了使學人死盡貪心,往往專宏一法,能方便隨機的較少。因此尚有下列一法:(四)念佛:用這一方法可以念念消業,上根人即生就能見性,明白自性彌陀,得理一心上三品生;中根的得事一心,中三品生;下根的帶業,下三品生。由此可知道這一法門人人可學,自力他力兼顧,決無流弊,譬如阿伽陀藥,能總除萬病,確是實踐中的異勝方便。

85、問:念佛時妄想很多,怎麼辦?

答:蓮池大師指示我們說:“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 念所能除。其理一也。莫管他妄念紛飛,只貴在念佛精切,字字分明,句句接續,極力執持,方有趨向分。”可請體會。

86、問:老太太也能念佛往生,我們何必學教理?

答:你能真信無疑,心不分別如老太太嗎?我們知見眾多,疑障重重,非學教理不可;為提高自己,為利益他人,也非學教理不可。

(以上四個問答選自《涵芬集》——《關於心性等幾個問題的解答—在佛青少年部暑期教理專修班上報告》)

 

上一篇:慧光法師:四大本來空 神識依何存
下一篇:徐恆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十三、學佛隨筆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