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治散亂心的數息觀
數息觀,梵語為「安那般那」,指出入息的意思,念出入息即是數息觀。佛教修禅定方法中,不論大、小乘佛教,都視為最基礎、最普遍、最好的入門訓練。數息觀,包含數、隨、止、觀、還、淨等六門的數息方式,可依行人的選擇,從數息、或隨息、或止息、或觀息等方式,來調伏妄想心。且數息一門,可因數息專注的程度,而進入隨息、止息、觀息、還息、淨息等階段。而數息觀是對治初學者的散亂心與妄想心最常用的入門方法,修數息中,可使人心智清明,達到定心、淨心、明心的境界。
一、數息的重點
數息即是數呼吸,把全部的注意力,輕松地放在呼吸的感覺上,數出息或數入息皆可以,然以數出息為佳,但不可以出入息同時並數,否則易導至腹中氣結。數息不宜緊張,應輕松自在,一心專注。
剛開始數呼吸時,通常出息長、入息短,我們呼吸時,入息不要用力,而用心於出息上。入息時,輕輕的吸氣;吐氣時,巧妙地應用長呼氣,把在心中的執著,透過吐氣排出體外。做出入息時,必須一邊想一邊做。吸氣時,觀想氣從鼻孔進入,經喉頭、咽喉、胸腔、肺部,流入丹田(下腹部);呼氣時,觀想氣從丹田、肺部、咽喉、喉頭、鼻孔,吐出體外。如此的呼吸,可使下腹部的呼吸充實,使肺部的氣體交換順利,全身的血液回圈通暢。
呼吸時,盡量拉吐氣,藉由吐氣的作用,把滯留在體內種種駁雜除淨,使大量氧氣流回腦部靜脈血中,增加細胞功能,使精神健全、活潑。數息時,也可以「入息有、出息無」來觀,因不念息的有無,方能得道。
當你學會上述的呼吸法後,可以開始數息了,每次感覺氣從鼻孔出去的時候,數一個數字,一、二、三、四、五……,到十為一個回圈,數到十以後,再從一開始。數息時,數字要字字不斷,綿綿相續,不可夾雜。
剛開始時,呼氣和吸氣都很短,因為身心並未放松、平靜。觀察一陣子後,呼吸會逐漸拉長,身體也會越來越放松、舒適。要注意的是,不要用語言或概念來描述你的任何觀察,例如:「我在呼氣」、「氣很長」、「氣很短」。當有任何想法、回憶、聲音、香氣、味道浮出時,全部不予理會。一旦發現心已經離開所緣境(呼吸),就要立刻拉回來,重新專注在你的呼吸的息上。{28} 2004.05.10
女眾在學習數息觀時,呼吸可以專注於鼻端上。專注的方式,如同(1)木匠鋸木頭時看前方的線,而不看鋸齒如何上下移動;呼吸時只注意鼻端,而不管氣息如何進出體內。(2)守門人:注意人們進出門口,而不管這些人的形形色色。故只注意鼻端,而不管腦海浮出什麼念頭。
(3)農夫:午睡醒來不見牛群,就會直接到河邊去找,而不到其他處。故呼吸越來越細,難以感覺時,只要深呼吸幾次,便可感覺到鼻端的氣息出入。
當我們把注意力調在呼吸時,就能注意到身體很多微細變化,這就是一般所說的「身念處」;鼻端則成為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視窗。當氣息吸進時,它成為身體一部分;氣息呼出時又成為外界一部分,此種感覺即是「受念處」。注意呼吸時,心念也同時擺脫了回憶、憂慮、計畫的束縛,而能時時在每個呼吸的當下,即是「心念處」。從呼吸的出入中,進而體會出息的長短與念頭的關系,了解其中的生滅無常與虛妄不實,即是「法念處」。故數息中,是可以兼修四念處的。
若無法數息的人,則可隨息或觀息,只要隨著呼吸的出入,知道出息、入息就好,不要去記憶出息和入息,單純的知道現在是出息、現在是入息即可。
有人問,數息中如何念息可以得道?我們數息時,只要能如實從一到十,慢慢地數息,久而久之,心平靜下來,自然可以抑制追求逸樂的心,心自然能安定,等身心調和後,達到身心一如,而萌發智慧。
呼吸不調和之原因?通常有三個原因:1.是雜念、妄想等的障礙浮現,使心不能專注。2.不會數息,造成心念無法安住。3.數息時,不夠誠意熱衷,致使心息不易調合。
經典提到:數息不能成就,有四個原因?1.念生死校計:數息時,念頭無法專注,想東想西,故不得息。2.飲食多故:平時飲食過量,致使不能久坐,骨節盡痛。3.疲極之故:身體勞累,就會身重、意朦胧,想睡眠。4.不得更坐罪相:打坐時,抱怨坐的場所不好,故不得一息。
心念專注在數息上,綿綿密密,無有間斷即是「止」;心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觀」;若能止觀雙運,修習久了,心中妄念頓消,定境現前,身心就會輕安舒適了。{29}
200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