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界文法師:憤怒與忍辱 第二講 佛教常見修忍方法簡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二講  佛教常見修忍方法簡介

    佛教裡不認同憤怒的情緒。如果你想真正地把家庭關系搞好,把工作做好,讓內心的喜樂生起,消除煩惱和痛苦,就必須在消除憤怒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怎麼忍氣吞聲上下功夫。我們必須學習一些修忍的方法。
    對於修忍的方法,佛教的經論介紹得非常豐富。我從《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清淨道論》、《入菩薩行論》裡摘取了比較典型的八類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可以舉一反三的,你們大家在現實中要發揮悟性和聰明才智,靈活機動地使用它們。

一、正念正觀

    佛法裡對正念正觀的守護非常重視。《入菩薩行論》裡有這樣的偈頌:“若縱狂象心,受難無間獄;未馴大狂象,為患不及此。若以正念索,緊拴心狂象,怖畏盡消除,福善悉獲至。”
    一頭瘋狂的大象,在大街上橫沖直撞,那是很恐怖的。如果我們放縱自己的心,不訓練自己的心,會比瘋象更可怕。因為瘋象只能傷害我們現在的生命和財產;而沒有馴服的心不僅能傷害我們現在的生命,在未來還會引領我們墮入惡趣。心的負面作用,有時候會超過外在的因素。
    如果我們有正知正念,守護我們的心,那麼,一切痛苦、不如意都會消散,一切福德、善根、安樂都可以獲得。所以,守護心念非常重要。
    如何守護心念?《阿含經》介紹了兩種修根的方法。根塵相對時,在六根的門頭上修習它。
    《阿含經》裡有一段經文,說的是一個外道與佛陀的對話。佛陀問外道,你師父是怎麼教你修根的?外道回答,我師父教導我,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乃至心意不去想事情,這就是對根門的守護。佛陀呵斥了他,說這是一種愚癡的修法。盲人看不見色,聾人聽不到聲音,石頭是沒有心意的,難道這就能降伏煩惱、解決問題嗎?
    這種外道的修根方法,是一種逃避問題的方法。有時候,我們不接觸讓我們發怒的人,也不去想,有些問題可能就會好轉。但是,這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因為人們生活在世間,不可能不遇到逆境。
    佛陀曾經到一個地方去乞食。這個國家有一個王妃,長得很美麗。她結婚之前,她的父母曾經認為除了佛陀,天下沒有人能夠配得上這個美麗的女兒,想把她嫁給佛陀。佛陀當然回絕了,他說,在我看來,一切女色都是不淨的。這個女兒的父母聽了佛陀的話,當時就開悟了,證得了果位。這個女兒卻認為佛陀說女色不淨是侮辱了她。後來她嫁給了國王,成為最受寵愛的王妃,但她內心對佛陀的憤怒一直沒有清除掉。她聽說佛陀到這邊來乞食,就不准大家供養佛陀,還雇了一群無賴,用各種各樣難聽的話嘲諷和辱罵佛陀。
    當時阿難和佛陀在一起。阿難看到那些人辱罵偉大的佛陀,感到很難受,對佛陀說,我們離開這裡吧,這裡的人沒有善意,我們還有很多地方可去,干嘛非要呆在這裡?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你想找一個每個人都歡迎你、善待你的地方,那是永遠也找不到的,你必須面對現前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內心是純潔的,那麼外在的惡意與誹謗終歸有一天會消散。
    於是佛陀仍然在這個地方乞食。那些人罵得很厲害,而佛陀始終微笑著,步履安詳從容。過了一段時間,那些人終於無可奈何地放棄了。而其他百姓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佛陀非常了不起,看到佛陀每天在辱罵中依然那麼自信、喜悅,大家對佛陀生起了無以言喻的信心。因此,佛陀在這個地方的教化開展得非常好。
    由此可見,佛教不認為回避問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佛陀給外道介紹了兩種佛教的修根法:無上修根、賢聖修根。

    (一)無上修根(戒學的對治)

    “緣眼、色,生眼識。見可意色,欲修如來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故,修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欲修如來厭離不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不可意可意,欲修如來不厭離厭離正念正智;眼、色緣生眼識,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來厭不厭俱離捨心住正念正智。如是,阿難,若有於此五句,心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攝持、善修習,是則於眼、色無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
    當你看到讓你起貪的東西,就要觀察它的不淨來對治貪念。當你看到不喜歡的東西,就要觀察它清淨的一面,觀察它的優點。當內心產生了復雜的情緒,既喜歡又厭惡,就要分開來對治,遠離厭離、不厭離,住於平等的捨心,達到心靈的平靜。
    無上修根是一種對治的方法。用於對治嗔恨的時候,就是觀察那個對象好的一面。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不喜歡的人,通常會把他全盤否定掉,“那個人素質太差了,我不跟他來往。”當你說這句話的時候,你要意識到:這句話符合真實嗎?會有哪一個人的全部素質都差嗎?素質比較差的人,其實也有好的一面。這樣的全盤否定是非理性的。當我們有了這樣的非理性想法,應該馬上提醒自己:“錯了。他不是一個素質差的人。他有些方面不好,但有些地方很優秀,甚至比我還好。我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就會強有力地對治嗔恨。

    (二)賢聖修根(慧學的觀照)

    “佛告阿難: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彼聖弟子如是如實知:我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此則寂滅,此則勝妙,所謂俱捨。得彼捨已,離厭、不厭。譬如力士頃。如是眼、色緣生眼識,生可意、生不可意、生可意不可意,俄爾盡滅,得離厭、不厭、捨。”
    這是一種觀照的方法。當你發覺貪嗔癡的負面心態出來的時候,只要覺知著就可以了。對於嗔恨,要覺知著伴隨而來的排斥心理。比如別人說了一句話,忽然你心裡“砰”一下,有一個東西起來了,你要認識到它是什麼,觀察它,並且可以標注它,在心裡溫柔地默念:“憤怒,憤怒”。
    當憤怒生起的時候,你的心跳、呼吸都在改變,你要觀察到,看這個情緒的狀態是什麼,觀察它能持續多久。等一會兒,你看看,憤怒是更強了,還是更弱了?你會發現,心念是無常的,當你觀察憤怒的時候,它要麼變得更強,要麼變得更弱。你繼續觀察,不去排斥它,也不去加強它,它最後必然會下降,然後消失。就算你想讓它停住不變,它都停不住。
    你想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恨,做得到嗎?沒有人能做到。如果想繼續恨,必須再想一次,再想那個人如何壞,憤怒會再次生起,然而過一陣子,憤怒還會下去。想繼續恨,就還得再想一次。
    很多人就是這樣“修憤怒”的。其實憤怒產生之後就會消失,但是我們為了讓自己不停地生氣,就不停地想。通過這種非理作意,憤怒一個接一個地生起來,我們就以為自己一直在生氣。思維不愉快的東西,造就了我們的情緒。
    當你了知到這一點,下次發怒的時候,你就會覺知它,看著它。只要你不繼續想,很快它就下去了。你會發現,憤怒很好處理,並不難對付。難對付的是非理作意。但是,既然意識到是非理作意,就不要再這樣想了,如果總是這樣想,你豈不是給自己找難受嗎?總是想別人不好的東西干什麼呢?這樣的思維沒有任何益處,只會帶來憤怒和痛苦。當你不去思維的時候,憤怒自然就消失了。
    所以,不需要害怕憤怒的情緒。因為它本身是無常的,是空的。它是紙老虎。

    (三)方法的運用

    如果你的教理足夠了,其他一切忍辱的方法都不需要再修了。用賢聖修根這種觀照的方法,就完全可以把情緒處理好。
    可是,有時候憤怒的能量太大,你沒辦法平心靜氣地去觀察。那麼你可以用無上修根的方法去對治。賢聖修根和無上修根可以結合起來運用。
    舉個例子。你跟父母在一起,父母對你管得太多,唠唠叨叨,你忽然生氣了。這時候,你可以這樣想:“母親這樣罵我,讓我不舒服。她為什麼罵我呢?因為她希望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也許她主張的生活方式我不太認同,但她認為這是很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再三地來煩我。煩我,是愛的表現,是對我關心的一種標志。”如果你能體驗到這一點,就可以對母親說:“謝謝你對我的關懷,我體驗到了你的愛心。但你這種表達形式讓我覺得不舒服。我會照顧好我自己的。”跟母親做這樣的溝通,就可以把情緒處理掉。
    情緒爆發出來的時候,都是可以對治的。關鍵在於你要如理作意。母親關懷你才會罵你,這是符合事實真相的,你這樣想就是如理作意。如果你認為母親罵你就是很可惡的,那就是非理作意,因為你把別人的愛心當成了攻擊。

二、轉換心態(修習慈悲)

    倘若你的智慧力不夠,沒有辦法如理作意,可以轉換心態,修慈悲。

    (一)直接修習慈心定

    具體來說,第一種方法是直接修習慈心定,這是《清淨道論》提倡的。
    當你生氣的時候,馬上轉而思維快樂的事情。調整一下呼吸,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快樂。也許你會想到:小時候,我生病了,媽媽用毛巾為我擦汗,喂我吃東西,她的愛讓我感到非常溫暖。
    不要再想讓你生氣的事情,要想讓你生起慈心的事情。體驗你的親友、老師對你的愛心,也對他們修慈心。讓強大的慈心淹沒憤怒。你要是真正懂得慈心禅定的修法,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可以將慈心遍滿十方。憤怒讓你很苦,而慈心生起來的時候,像清泉一樣讓你內心滋潤。慈心禅會生起樂受,讓你的身體舒服,心裡也有了喜樂,那你就有足夠的能量對治憤怒了。

    (二)通過觀察引生慈悲

    不會修慈心禅,就可以用第二種方法。這也是《阿含經》裡講到的。當時佛陀告訴他的弟子,可以用這種方法修習慈悲:對於有優點的人,觀察對方的優點,引生慈;對於找不到優點的人,體察對方身語意都在造作惡法,將會悲慘地墮入惡道,引生悲。

    (三)認識輪回中的處境

    認識到輪回中一切眾生皆曾互為父母、親眷,引生慈;認識到輪回中有情都為苦苦、壞苦、行苦所逼迫,而引生悲。
    當一個人讓你很憤怒,你要思維:過去生中,我和他是親人。他曾經是我的母親,把我抱在懷裡,喂養我,為我擦去臉上的淚花。我也曾經是他的母親,生養過他,撫育他成長。在輪回中,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已經忘記了往事,現在遭遇到一起,這樣互相傷害,不是很可悲嗎?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內心會有一些震動,心就變得柔軟了。
    當一個人對你不客氣,你想狠狠地教訓他。這時候你想一下:何苦來哉?輪回中所有的眾生都充滿了痛苦,有苦苦、壞苦、行苦。生老病死的痛苦逼迫著他,還有那麼多煩惱煎熬著他,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纏繞著他。這樣一個苦惱的眾生,在我面前暴跳如雷的時候,其實他心裡是那樣痛苦。他都已經那麼苦了,干嘛還要給他苦上加苦呢?這時,你的內心會產生悲憫:願他快樂吧,願他將來能夠變得更好吧。這是通過引生慈悲來轉化要傷害別人的心念。

    (四)修習慈悲的體驗

    下面,我們來做個體驗,通過修悲的方法看看情緒的轉化。
    大家先放松一下。閉上眼睛,想一個人。這個人,最近一段時間,你因他有一些煩惱,有一些憤怒。慢慢地回想。讓內心的種子浮現出來。當內心的憤怒出來了,體驗一下,用一個形象來代表這種情緒,你腦海裡會出現什麼畫面呢?也可以用一種動物或一種植物來象征它。如果你已經想出來了,就輕輕地點一點頭。然後,體驗一下你的感受。憤怒會帶來苦受。心跳會發生變化。可能會覺得心裡像刀扎一樣。
    我們可以交流一下。用一種視覺形象代表你的憤怒情緒,是什麼呢?
    (慈雲:像一條很大的毒蛇。)
    我們再來體驗。把眼睛閉起來,觀察讓你憤怒的這件事情。然後,想引發你憤怒的對方。把他的形象想出來之後,做一些思維。輪回中每一個眾生其實都很苦。這個眾生,他也有很多痛苦,也有很多無奈。他也要面對生老病死。每天他都在為生活而掙扎。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有一天,他也要面對死亡。當他躺在醫院裡的時候,臨終的時候,他很恐懼。觀察他被痛苦煎熬的感覺。當你這樣觀察的時候,再想一想起初你頭腦裡浮現出來的那個代表情緒的形象,看看那個形象有沒有變化,而你身上的感覺有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已經想出來了,就做個深呼吸,慢慢地睜開眼睛。我們再交流一下。
    (慈雲:真是很奇妙。那條毒蛇變成了一條無害的蚯蚓。)
    是的。憤怒就是這樣一種無自性的東西。通過觀察對方的痛苦,就能轉化它。所以我們不必怕它。我在想,蚯蚓雖然是大地中的生命,是不是也會有一點點封閉和自卑呢?而且蚯蚓還很柔軟。當然這只是我的感覺,並不一定符合你的狀態。其實你還可以繼續觀察,看看這個蚯蚓的情緒如何,或者它想說些什麼。
    憤怒是可以在身心中觀察到的。當你非理作意的時候,總是想別人不好的時候,帶來的這種苦受,首先是你自己內心的痛苦。剛才大家應該都體驗到了,憤怒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和心都不舒服。然後,當我們想到有情的生老病死,是不是我們在自我安慰呢?不是的。因為生老病死是眾生的本質,這就是世間的真相。
    當你如理作意的時候,你的心裡要麼生起出離心,要麼生起慈悲心。你絕對不會生起什麼負面的東西。負面的東西都是來源於非理思維,比如:“這個人憑什麼這麼對待我?他為什麼這麼壞?”
    當你把一個人貼上“壞”的標簽的時候,你把他整個人都否定了。這個世界上有絕對的壞人嗎?在座的諸位,你們認為自己是壞人嗎?肯定不會這樣認為。但是你是一個好人嗎?可能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好人。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每個人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既有善良的心也有煩惱。別人跟我們一模一樣。
    所以,當我們如理作意,我們的內心就放開了。如理作意和非理作意區別非常大。這就是我們學佛需要開的智慧。如果我們能引生慈悲,首先我們自己會快樂。接下來,你會有更大的心靈空間來處理人際關系。當你被憤怒席卷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冷靜地處理人際關系,沒有辦法好好地對待別人。

三、解構執著

    (一)解構對損害者的實在性的執著

    有時候我們認為,這個人在對付我,他跟我過不去,實實在在地有這樣一個人。但是佛法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空性的。
    《清淨道論》雲:“你對此人忿怒時,忿的什麼?對他頭發忿怒嗎?或對毛,對爪……乃至對尿忿怒呢?或於發等之中對地界忿怒嗎?對水界、火界及風界忿怒嗎?……對色蘊忿嗎?或對受、想、行、識蘊而忿呢……對色界,對眼識界……乃至對意界,對法界,對意識界而忿呢?”如果這樣對界的分析,則如置芥子於針鋒,繪圖畫於虛空,他的忿怒實無可置之處。
    當我們說這個人很壞,我很恨他的時候,佛法問你:你恨的到底是什麼?是他的頭發嗎?是他的指甲嗎?是他的肌肉嗎?是他的骨骼嗎?是他的血液嗎?是他的糞尿嗎?顯然都不是。如果離開了頭發、指甲、肌肉、骨骼、血液、糞尿等等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還有這樣一個人嗎?這個人在哪裡?
    有人會說,我恨的不是他這些頭發之類的色法,他心壞,我恨的是他的心。那麼,心是什麼?
    佛法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說憤怒的是色法,那還好說一點。因為色法還有相似的穩定性的存在,還能摸一摸、看一看。但是人的心在那裡?心是無常的,剎那變化。這一剎那的心,他在對付你,下一剎那的心,可能就想他的孩子了,再下一剎那的心,可能回到過去了……你恨的是他哪一個剎那的心呢?那一剎那的心已經消失了。那個心已經沒有了,你的恨怎麼還在呢?你恨的對象是什麼呢?
    我們說恨一個人,這是很粗的一種說法。當我們真正去尋找恨的對象,會發現不知道恨的對象是什麼。我們會發現,這種恨,是幻想的執著。我們用我們的心,假設了一個所謂的那個人在那裡,但是這個對象不存在。他是你有心裡執著構建的,並不是外在真實的存在。
    如果連憤怒的對象都找不到的時候,那你的憤怒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還有存在的依據嗎?
    當你意識到這一點,你的心結就會解開。這就是對無我、對空的直接觀察與分析。執著都是紙老虎,都是空性的體現。猛一看,好像在那裡,但是並不存在。就像水裡的月亮,根本撈不起來。所以,佛法經常用水中月、鏡中花、夢幻泡影比喻世間一切東西。

    (二)解構對損害者的能動性的執著

    《入菩薩行論》雲:
    “雲何嗔有情?彼乃緣所成。如人不欲病,然病仍生起;如是不欲惱,煩惱強湧現。心雖不思嗔,而人自然嗔;如是未思生,嗔惱猶自生。所有眾過失,種種諸罪惡,彼皆緣所生,全然非自力……是故一切法,依他非自主。知已不應嗔,如幻如化事。”
    “設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嗔彼則非理,如嗔燒性火;若過是偶發,有情性仁賢,則嗔亦非理,如嗔煙蔽空。棍杖所傷人,不應嗔使者,杖復嗔使故,理應憎其嗔。”
    有人會說,我不是恨這個人,我只是恨他不該這樣做,他不該這樣對待我。認為那個人是有意這樣做的。經論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對你生氣的時候,不是他願意對你生氣,而是他的煩惱驅使著他對你生氣。沒有人願意要煩惱。在座的諸位,你們願意要煩惱嗎?不願意。但是為什麼你還會生氣呢?因為你不由自主,是吧?你有煩惱,你就會生氣。對方也是如此。他不是有意地對付我們。當我們說他有意地對付我們的時候,其實這只是一個假設。
    一切眾生都在被煩惱驅策著。如果要恨,恨的應該是煩惱,而不是那個被煩惱所驅策的可憐的、愚癡的眾生。我們應該悲憫眾生。
    如果一個人的本質就是會傷害別人的話,那你為什麼要恨他?就像火本來就會燒人一樣,你被火燙了,你會恨火嗎?你只會說自己不小心。如果這個人的本性善良,他對付我們只是偶然的,你對他嗔恨也是不應該的,就像你不應該嗔恨藍天偶爾被雲彩遮蔽一樣。我們會發現,憤怒是無緣無故的,是非理性的。
    有人拿棍子打我們,我們會不會對棍子生氣?不會的。我們會對這個拿棍子的人生氣。但是佛法告訴我們,拿棍子的人背後還有主使者。主使者是誰呢?是他的煩惱。這樣思維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空闊的感覺,很多東西都放開了。
    這就是生命的真相。佛陀從來不用虛假的東西來蒙蔽我們。是我們自己不去看這些真相,而非要抓住那些夢幻泡影般的執著。這就像鴕鳥把頭埋在沙子裡,或者說是掩耳盜鈴。當我們去看真相,就會發現,煩惱都是自己尋找來的。用佛法照破煩惱,煩惱就會化開。因為煩惱本身就不是真實的,煩惱只是我們心裡執著的幻象的顯現。

    (三)解構對損害結果的執著

    “縱我厭受損,吾利終須捨,諸罪則久留……設得多利養,長時享安樂,死如遭盜劫,赤裸空手還。”
    有時候,我們雖然知道,其實沒有所謂那個人,即使有一個假名的人存在,他也是被煩惱操縱、不由自主的,是非常可憐的。但是,由於我的利益受了損傷,終歸是不舒服的。
    佛法告訴我們,即使你保護你的財產和家庭,但你終有一天會失去這些。而你因為憤怒,因為攻擊別人而造下的罪業,會生生世世地追隨我們,會折磨我們的心。就算我們與天斗、與人斗,得到再多的東西,最終還是會兩手空空地離開,一絲一毫也帶不走。帶走的,只是內心裡的業。煩惱種下的種子,會跟隨著我們走向未來。
    沒有證得空性的人,總是會有執著的。但是,思維一切名利終將成空,可以使執著得到明顯對治。
    很多負擔,都建立在執著的基礎上。你要想讓自己受苦,你就執著得更猛烈一點;你要不想讓受苦,就不妨把執著放開一點。善待自己。

四、積極思維

    有時,我們遇到逆境。
    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世間叫娑婆。娑婆的意思就是堪忍。這個世間本來就充滿了痛苦。
    “樂因何其微,苦因極繁多,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漸習小害故,大難亦能忍……故於寒暑風,病縛捶打等,不宜太嬌弱,若嬌反增苦……苦害有諸德,厭離除驕慢,悲愍生死眾,羞惡樂行善。”
    你想找一個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的地方,想找一個讓人們永遠愛你、永遠隨順你、從不違背你心意的地方,這可能嗎?找不到的。娑婆世界本身就是不圓滿的。
    但是,痛苦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痛苦有種種功德,可以助長我們的出離心,鍛煉我們的能力,使我們成長。
    勇敢地面對一些小的痛苦,將來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堅強。如果一個人總是泡在蜜罐裡,他是一個蒼白無力的人。
    當我們面對痛苦的時候,心態非常重要。佛法從來不容許我們逃避,也不讓我們抱怨。佛法讓我們用什麼態度呢?面對。真正地面對。當你面對困難的時候,你就發現這個困難不像你想像得那麼困難,甚至有些困難是根本不存在的。當你處理掉一個困難,你會發現自己收獲頗多,變得成熟了。
    如果你總是很嬌氣,會使你更痛苦。有人看到一點血就暈倒了。可是有的勇士到了戰場上,受傷之後變得更加勇猛。意志力的不同,心態的不同,使我們發生截然不同的變化。
    痛苦讓我們去掉傲慢的心,生起厭離的心和悲憫的心。因為我們自己很痛苦,所以才知道別人也很痛苦。往往有人說“生兒方知報母恩”。你在生育、撫養孩子的時候,知道了其中的痛苦,才能體會到母親的感覺。
    現在種種的違緣,都是來源於我們過去沒有智慧,沒有慈悲心,沒有善巧地處理事情。我們要勇猛地改正自己的缺點,增長自己的智慧,不斷地與眾生廣結善緣。過去,我們沒有結下好的因緣,如果現在仍然不好好對待,那麼我們在未來生中,還會生生世世地互相殘殺,互相傷害。我想,沒有人願意這樣。我們已經互相傷害了無數世了,這一世見了面,又在互相傷害。在未來世,還想這樣嗎?如果不想,就可以從當下改變。這樣一想,我們就會勇猛地修習慈悲,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苦難其實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
    以下,是淨土宗的一位祖師——妙業法師的一段話:
    “是故大聖化人,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解脫,以障礙為逍遙,以群魔為法侶,以事難為安樂,以弊交為資糧,以逆人為園林,以施德為棄屣,以疏利為富貴,以受抑為行門。如是則居礙反通,求通反礙,於此障礙,皆成妙境!”
    佛法以病苦為良藥,患難裡就蘊涵著解脫。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在逆境中成長,把逆境看作成長不可缺少的資糧——是雨水、土壤、養分,會讓我們這棵大樹長得更加繁茂,就通達了,處處都能順利起來。如果你希望總是好好的,所有的人都要愛我,所有的人都不要對我有任何違背,反而會處處碰壁,處處失望。這就是佛法的用心的善巧之處。
    我覺得這些法聽起來像甘露一樣,它告訴我們生活的真相。

五、反求己過

    當你跟別人之間出現了問題的時候,你要問問自己,原因出在哪裡。
    “愚夫不欲苦,偏作諸苦因;既由己過害,豈能憎於人!”
    一個巴掌拍不響。當我們和別人發生了問題,難道責任都在於對方嗎?如果你把責任都推給對方,但我們恰恰是無法改變別人的。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原因,改變了自己,可能就改變了你和別人的關系。如果你只是希望別人改變,可能你永遠都在等待之中,永遠都在痛苦裡糾纏。
    將注意的重心從觀察別人的錯誤轉向修正自己的言行,這無疑是極具建設性的,既能使人擺脫憤怒情緒的纏繞,又有助於采取切實可行的行動,從逆境中改善自己。
    佛陀總是讓我們建設性地去做。佛法教導我們,不要纏繞在情緒中,而是要看看自己能做什麼,是否能對自己做一些改變。
    經典裡說,佛陀有一次到一個信眾家裡去應供。這個信眾以前是有外道的師父的,他遇到佛陀之後,對外道的師父就有點冷淡了。佛陀吃完飯出來之後,外道看見了,非常嫉妒,因為他覺得佛陀使他失去了一個大護法。外道就用惡劣的語言謾罵佛陀。那個信眾非常難過。這時佛陀告訴他:
    “不尋他人過,已做或未做;只觀察自己,已做或未做。”

六、思維業果

    “依敵修忍辱,消我諸多罪,怨敵因我忍,墮獄久受苦。若我令受受害,敵反饒益我,則汝粗暴心,何故反嗔彼?”
    忍辱的過程,就是消業解冤的過程。對方對我憤怒地攻擊,只會使他自己受苦。我們已經體驗到了,我們憤怒的時候是很難過的。別人也是一樣。別人對我們發火的時候,他也很痛苦。其實他已經受到他的憤怒的懲罰了。別人對我們發火,是幫助我們消業,他自己反而會墮入惡趣。為什麼我們還要去嗔恨他呢?我們只能感恩。

七、升華情操

    有時候我們覺得心沒有那麼大的力量。那麼,可以把精神境界提升一下。

    (一)憶念佛陀——歌利王的故事

    通過憶念佛陀,可以把我們的心量打開。佛陀有種種修行忍辱的事跡,可以作為我們的榜樣。
    當初佛陀是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誣陷他勾引宮女。歌利王一刀一刀地把忍辱仙人的手、足、鼻……都割下來。忍辱仙人看著歌利王如此大發雷霆,心裡生起了無限的悲憫:這個人被他的煩惱都折磨成這個樣子了。於是忍辱仙人發下大願:當我未來生成佛的時候,第一個要度化的就是這個人。佛陀成佛時,度化的第一個弟子是憍陳如。憍陳如前生即歌利王。
    佛陀在人世間教化的時候,也處處在修忍辱。很多人誹謗他,提婆達多陷害他,但他總是那麼安詳、從容,充滿悲憫。當我們想到佛陀的時候,內心會湧出力量。那麼困難的時候,佛陀都做到了忍辱,我們為什麼不能忍辱呢?當我們面對不愉快的場景時,如果此時此刻面對這種場景的是佛陀,佛陀會怎麼對待?佛陀會破口大罵嗎?佛陀會跟人厮打嗎?當你這麼想問題的時候,就會得到答案。所以,憶念佛陀是一種非常有力量的方法。
    “無偽眾生親,諸佛唯利生。除令有情喜,何足報佛恩?利生方足報,捨身入獄佛,故我雖受害,亦當行諸善。諸佛為有情,尚且不惜身,愚癡驕慢我,何不侍眾生?眾樂佛歡喜,眾苦佛傷悲;悅眾佛愉悅,犯眾亦傷佛!”
    佛陀看一切眾生,都像看待自己的獨生子羅睺羅一樣。當佛陀看到我們對眾生發怒的時候,他會怎麼想?他會心痛的。諸佛不惜身命度化眾生,我們卻在傷害眾生,難道我們不應該有一種慚愧心嗎?我們作為佛弟子,是不是有必要考慮一下如何改良自己的言行和習氣呢?

    (二)憶念自己的誓願

    “初欲有情樂,而發菩提心;有情今獲樂,何故反嗔彼?……不願人獲利,豈願彼證覺?妒憎富貴者,寧有菩提心?”
    這可以有力地對治我們的嫉妒。當我們嫉妒眾生,可以想一想,每天我們都在發願,願眾生快樂。怎麼轉眼之間,我們就又變得願眾生痛苦了?有時甚至恨不得別人出門被車撞死,盼望著“你什麼時候倒霉”。這樣一想,你會發現你的心很邪惡,跟做功課時發的願完全不同。警覺到這一點,你就會改變。
    對此我是有體驗的。以前,我跟一個同修產生了一些沖突,生氣了。我就覺得他應該受到懲罰才好。突然,一天我在誦《大悲咒》的時候想到,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一切眾生裡也包括他呀?怎麼又希望他受到懲罰呢?覺得自己很可笑。從那以後,我很注意改正自己對別人發的不好的願。一旦注意到了,其實心是很好轉的。
    佛陀不允許我們這樣賭咒發誓:“我說的要是假話,我就墮地獄”、“我說的要是真話,你就墮地獄”。這是不允許的。佛弟子要發誓的話,應該怎麼發呢?應該這樣說:“我說的要是假話,那就南無佛陀,我說的要是真話,那就南無佛陀”!乃至開玩笑都不許說讓人墮地獄的話。

八、積極行動

    有時,實在降伏不了你的心,那就開始積極行動。哪怕你覺得做得很虛偽。
    “把自己所有的東西施與他人,亦受他人所有的東西。如果他人成為生活困難而需要我不受用的資具,當施以自己的所有的東西。若這樣做,則自己對那人的嗔恨便會息滅。而他人甚至自往世以來(對我)所懷的忿怒也會在那一剎那消滅。”——《清淨道論》
    表達善意,雖然表達得勉強,忿怒也會因此消滅。
    在婆媳關系裡,完全可以嘗試這樣做。你跟你的婆婆如果很煩惱,發現她喜歡什麼東西,可以送給她。第一次這樣做的時候,她可能會不舒服,覺得很怪。然後你再送第二次、第三次……會有改變的。
    他人給我們東西,我們也應該很歡喜地接受下來,並表示感謝。
    分享,就會改變我們。包括用微笑面對對方。哪怕心裡笑不出,只要把嘴角翹上去,感覺就會不一樣。
    向對方展示友好的行動,即使是並不發自內心真實的願望,但當這樣去做的時候,不僅能使對方消除憤怒,自己的嗔心也會得以轉化,這實在是一種非常巧妙的調心方法。

    經典裡修忍辱的方法無量無邊,我只是簡單地介紹了其中八種,希望你們回去好好體驗。我相信,你們一定有能力讓自己安樂,也給別人帶來安樂。
    一個人要關愛別人,首先要善待自己。善待自己,首先要淨化自己內心的憤怒。所有的苦受,包括自責、嫉妒、郁悶、憂傷……其實都是憤怒。我們要溫柔地看待內心的東西,看它是什麼,然後用這八個方法消化、處理它。那麼,快樂一定會在你心裡生起,安詳一定會吸引你的。
    如果我們今天生起了功德,生起了歡喜,生起了善法,那麼,願與一切眾生分享。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上一篇:界文法師:憤怒與忍辱 第一講 認識憤怒
下一篇:恆強法師:聽恆強法師講《佛法概論》筆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