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大德與大居士對念佛的開示 [摘編]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眾生,捨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若論大機所見,肇始實在華嚴。
以善財遍參知識,末後於普賢座下,蒙其威神加被,所證者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乃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眾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為華嚴一經歸宗結頂之法。然則華嚴明一生成佛之法,而歸宗於求生淨土。
是知淨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也。此殆大機所見,二乘尚不見聞,況凡夫乎。迨至方等會上,特為專說淨土三經,俾一切若凡若聖,同事修持,以期現生出此五濁,登彼九蓮也。佛在摩竭提國,靈鹫山中,說阿彌陀佛,最初因地,棄國出家,發四十八願。又復久經長劫,依願修行。迨至福慧圓滿,得成佛道。所感之世界莊嚴,妙莫能名。十方諸佛鹹贊歎。十方菩薩,與回小向大之二乘,具足惑業之凡夫,鹹得往生,等蒙攝受。是為無量壽經。於摩竭提國王宮中,說淨業三福,十六妙觀。俾一切眾生,悉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則是心作眾生,是心是眾生,眾生煩惱業海,從心想生之義,便已彰明校著。果能深明此義,誰肯枉受輪回。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是為觀無量壽佛經。在捨衛國,給孤園中,說淨土依正妙果令生信,勸諸聞者,應求往生以發願,復令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信、願、行三,為淨土法門之綱宗。
修學淨土要從根本修。淨空老法師經常提到一句話,這句話善導祖師講過,李炳南老居士也講過,就是講,一萬個念佛人中間,真正能夠往生的,只有三、五人。
警覺啊!
當讀到“萬修萬人去”時,是滿心喜悅;如今這一句講只有三、五人能去,真的是從心裡感到忐忑不安。再將永明祖師《四料簡》找出來讀一下,就知道,我等若是“有淨土”,才能夠“萬修萬人去”,自然滿心喜悅;我等若是“無淨土”,將是“銅床並鐵柱”(下地獄),理應當頭棒喝!
何為“有淨土”?具足信願行就是“有淨土”!所以念佛之人抓住信願行就是抓住根本!若將信願行分開來講,其中一個信字就是根本中的根本了。
一、信釋迦如來決無诳語,阿彌陀佛決無虛願,一切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
由此而信,念佛可以了生死,念佛可以成佛!
釋迦牟尼佛原本是王子,王位繼承人,擁有世人最最向往的權力、地位、財富以及各種享受。為求真理,毅然出走,最終開悟成佛。大凡騙人,總得有一個理由,或為名或為利,或為財或為色。佛曾經擁有這一切,只要他願意,仍然可以擁有這一切。可他偏偏選擇乞食為生,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可以說,再也沒有任何個人的需求了。更何況,佛只是讓我們自省自律自修自改自悟自證,完美自己的人格,培養和發展自己的道德與智慧。對於這樣一位道德智慧完美無缺的尊者,根本不存在任何騙人的理由。如果這個世界只能選出一名最可信者,那就決定是釋迦牟尼佛!
信釋迦如來,這是信的原點。佛門中的一切信,皆是由此而來。
佛可信,佛說的一切法也就可信。【金剛經】雲,“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 佛親證的境界,是‘現量’;佛說的法,是‘聖言量’。所以,凡佛所說,我們都要信。即使不懂,乃至根本難以置信的,也要信,而且要堅信、誠信!—— 我們對於現代科學,那些僅僅是以推理(比量)而得的東西,尚要相信(相信科學),何故對於以‘現量’而得的‘聖言量’卻不能信?
在【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為度眾生,發了四十八個大願,並且誓言如果這些願望不實現,就‘不取正覺’,不成佛。經中說:“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既然已經成佛,已經成就了極樂世界佛土莊嚴,四十八願當然已經全部實現。這也就是說,阿彌陀佛決無虛願!
極樂世界遠在十萬億佛土外,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眾生何以能夠得知?當然是由於釋迦牟尼佛的贊歎宣說。可是,十方世界恆河沙數無量佛剎無數諸佛都應該贊歎,為什麼只有阿彌陀佛的名號普為人知?答案就在《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的第十七“諸佛稱歎願”:“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 所以,不但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稱歎,而且十方世界恆河沙數一切諸佛無二言,“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復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真的是,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二、古往今來瑞相往生的事例,說明念佛確實可以了生死,從而愈讀愈信。
佛弟子修學佛法,若要成就,必須遵佛教誨,持戒精嚴。在眾多戒律中,最最基本的共有五條,不妄語即是五戒之一。所以凡是已經成就的,都是極可信之人。
所謂‘已經成就’,表現在其臨終之際,有種種瑞相。
特別要指出,這種種瑞相,是無法作假的。預知時至、身無病苦、臉色紅潤、面帶笑容、莊嚴安祥、或坐或站或作吉祥臥、說走就走、死後肢體柔軟、乃至異香滿室、天樂嗚空、或虹化、或肉身不腐、或火化後燒出非常殊勝的捨利子、等等等等,這些現象能夠作得了假?
佛法並非空洞的說教,有大量的實證事例為支撐。其中,瑞相善終、瑞相往生的事例就充分說明了佛說的句句是真理,念佛確實可以了生死。
如果說上面所講“信釋迦如來決無诳語,阿彌陀佛決無虛願,一切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是一種理性上的信,那麼對於瑞相善終、瑞相往生的事例就是一種感性上的信。
古來大德將瑞相善終、瑞相往生的事例進行匯集,例如【淨土聖賢錄】初、續、三編,我們只要讀了各編前面的序,就可以知道古來大德匯編時是多麼的嚴謹!可信!
如果還有人說這些事例只是來源於歷史的記載,不足為憑,那麼由台灣黃居士(思歸子)主講的《蓮池海會,念佛往生見聞記》,大都是〖蓮社〗在幫助臨終助念時,以零距離接觸為多人所親眼目睹,當然可信。不僅如此,而且還可以由此而推斷,歷史的記載也是真有其人、確有其事。
又,古來大德將瑞相往生的事例進行匯集,暗合了科學方法之妙!為什麼這樣講?
科學有二個特點,一是“實證求真”,二是“可重復性”。實證求真就是實事求是,是這樣就得承認;可重復性就是你這個實驗可以多次重復。張三做是這樣子,李四做也是這樣子,王二麻子做還是這個樣子,結論都是一樣的。
瑞相善終、瑞相往生,無法作假,這不是實事、實證嗎?!
瑞相善終、瑞相往生,有那麼多的事例,而且我們每一個人只要如理如法,都能如此,這不是“可重復”的嗎?!
我們再來看看當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過的一番話,錢老講:人體科學非常難,大概是科學問題中最難最難的,要用“唯象理論”和“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來研究。這就是說,完全從現象來總結概括,得出系統的理論。也就是說,只講其所然,現在還講不出其所以然。你先將觀察到的東西,老老實實地總結出規律來,至於為什麼有這個規律,那就是以後的事。—— 對現象進行匯集、觀察、研究,這就是一種科學方法啊!——“老老實實地總結出規律來”,這個規律就是念佛可以瑞相善終!念佛可以了生死!
信,既要相信,更要信心。當我們讀了這許多瑞相往生的事例,就會信心大增:他們能,我們為什麼不能?!
是故,【淨土聖賢錄】等應當常讀,它可以使我們愈讀愈信——念佛決定可以了生死!
三、【金剛經】雲,“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經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為道元功德母”。
古來大德在開示中,總是少不了一個‘信’字。
佛門中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何為緣?信即是緣,不信就無緣。
一個‘信’字,何等重要!
淨空老法師在《無量壽經玄義講記》中有講: ‘信’是從‘解’而來的,如果沒有‘解’就信,這是迷信,因為對於事理完全不知道就相信。但是迷信裡也附帶條件——佛不妄語,我相信佛的人格,佛說的我全信。這樣的信還不算迷,是正信。正信是信佛,但是理事還沒有清楚;理事搞清楚之後,即是真信;如果在行持裡真正體驗到這個境界,那是真正的真信。
淨空老法師還講,兩種人不需要讀誦大乘:一種是上上根人,因為他們聞佛說法就大徹大悟,一點問題都沒有。一種是下愚,他不想理解,佛說的他絕對不懷疑,絕對相信,簡簡單單一句阿彌陀佛一念到底。這兩種人決定成就!
淨空老法師又講,難在既非上根又非下愚,這種人難辦。所以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都是為這種人。上智跟下愚好度,幾句話就解決了。千經萬論都是為中根人說的,這就說明讀誦大乘非常重要。現代人講的知識分子,如果不把真相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很難相信,很難接受。
所謂的‘下愚’,在【淨土聖賢錄】裡很多,在由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印的《現代往生見聞錄》(一、二集)中也不少。末學也曾遇到過多位這樣的師姐,她們的修行確實令人贊歎不已。
是故,愚以為,我等‘難辦’之人,應以“信釋迦如來決無妄語,阿彌陀佛決無虛願,一切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以及“古往今來瑞相往生的事例”為基本,一門深入讀誦大乘,長期薰修了解佛法內涵義理,如此愈解而愈信,愈信而愈解,從而行也實、證也速,可否?!
對於念佛法門,由淨宗九祖藕益大師著的《彌陀要解》是不可多得的研教資料。印光祖師對《要解》推贊至極,說:縱世尊出世,親自注解,亦不能過。在《要解》中,藕益大師提出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們要認真學,將它搞明白。
黃念祖大居士的《淨土資糧》是依《彌陀要解》而作,也是非常好的研教資料,不可不讀,特此鏈接。
在認真讀經、研教的同時,行持上要向所謂的“愚公愚婆”學習。哈爾濱極樂寺的修無師以及谛閒法師的站著往生的徒弟(老佛七開示二)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是信心清淨生實相,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視作自己生命的全部!結果如黃念祖大居士所說,是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相比之下,我們只是將一句佛號僅僅作為業余,時念時不念。這是信心不足啊!—— 如此也稱念佛人?—— 警覺!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已經學佛念佛了,這個‘信’字不成問題。只要認真自省,或許會發現,問題還相當多!當年淨空老法師剃度出家後,他的老師李炳南大居士仍對他連聲大呼:你要信佛啊!你要信佛啊!這難道還不足以引起我們的警覺?!
知道能夠‘萬修萬人去’,不知道‘萬人中只有三、五人去’,就會不夠警覺。
知道‘萬人中只有三、五人去’,不知道能夠‘萬修萬人去’,就會不夠信心。
是故,既要知道‘萬修萬人去’,使自己充滿信心;還要知道‘萬修中只有三、五人去’,從而使自己重視研教,實修真干,隨時警覺,菩提精進!
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藕益祖師在【彌陀要解】中提出要發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這個願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因為能發此願者必定具有信心,如此有信有願是決定往生的條件。“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是藕益祖師說的。
1、發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就是發菩提心。
在【無量壽經】中,三輩往生所要求的根本條件,皆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菩提心,就不能往生。
對於菩提心的重要意義,古德有講:“無菩提心,三歸五戒亦不成就。”【華嚴經】更是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對此,黃念祖大居士在《淨宗心要》中講:“在佛堂念發心文,出了佛堂忘得一干二淨,煩惱照舊生,火氣依舊旺,學法無益。”所以我們學佛念佛,如果不能夠在“內治貪嗔癡,外絕人我是非”上面用功,就是將菩提心忘失掉了,就不能成就。
摘自 淨土修行必讀第四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