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星雲大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44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初四句,是三業贊歎中的意業贊歎,即觀音從意業上顯示化度眾生的殊勝。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慈觀,悲觀,這些叫菩薩的五觀。這五觀可以看作是前面觀音妙智力而分出的。因此,分之是五觀,攝之則是一個妙智力。五觀中的,真、淨、智的三觀,古來皆配合空假中的三谛來說明,仔細想想,實在沒有那麼拘泥的必要。

  觀音菩薩,因有五觀的妙力,所以叫觀自在。這個五觀,完全是觀音根本智與後得智分出來的,換句話說,就是觀音本來安住在大涅槃的境界,但因要度眾生,所以就分出五種妙用。「真觀」,是說的什麼呢?可以看作是觀音大悟的根本智,也可以說是「智觀」,在黃檗禅師的傳心法要中有說:

  「此靈覺之性,從無始以來,與虛空同壽,未曾不生,未曾不滅,未曾不有,未曾不無,未曾不穢,未曾不淨,乃至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象,無音聲,以言語不可取,以境物不可會,諸佛菩薩與一切含靈相同,此是大涅槃性。」

  如此大涅槃性,就是大悟的真觀;大悟的真觀,就是大涅槃的本性。

  「清淨觀」,到了覺悟真觀的圓滿之後,心地根本即是清淨。所以那映現萬物諸緣,雖現那個相而不染著,其不染著即清淨觀,圓覺經中有說: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本清淨故,色塵清淨;色塵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照這樣次第說,地水火風的四大,十二處,十八界或二十五有,乃至天地宇宙,完全是清淨的一圓覺界,這個即是觀世音的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這是說從真觀與清淨觀而觀一切眾生,垂無緣的大悲,而救濟之,稱為大智慧,由此即能表現所證的後得智。因菩薩有真觀與清淨觀,就自然而生出濟度眾生的心,此即為廣大智慧觀。

  但是,廣大智慧觀,為什麼稱為無緣大悲呢?因為無緣大悲實在是大乘菩薩的願行,超過了權乘的愛見大悲。

  愛見大悲又是說的什麼?在維摩經中也有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愛見大悲的權乘,不知生佛一如,認為眾生,實是迷於生死,與佛並不是同伴,墮入實有的邪見,存利益之相,所以維摩經中認為這是可鄙的!

  無緣大悲與愛見大悲的區別,夢窗國師有個譬喻說得很好:

  在街頭巷尾常見到那求乞的乞丐,有的是本來生在貧窮的人家,從幼年就是很窮困的;有的是本來生在富貴的人家,後來因種種事故而破落了。在這兩類乞丐之中,我們見到本是生於富貴家庭中的乞丐者,是很容易生起憐愍的心,這憐愍心,甚於見到那本是貧窮之家的乞丐者。這就好似實大乘菩薩的慈悲,見一切眾生本來與諸佛同體,無生死之相,因眾生忽起無明一念,在本無生死中而生出生死之相,這都是如夢如幻不實在的!而權乘的菩薩則不同,以為眾生如那本是生於貧窮之家的乞丐,實有沉溺於生死,因而生起愛見大悲雲雲。

  實大乘菩薩的無緣大悲(或稱同體大悲),與權大乘菩薩的愛見大悲分別就在這裡。

  觀音已達乘的極位,從真觀與清淨觀而觀眾生之時,都看作與諸佛同體。本是生在富貴之家,但因一念之差,致使家庭破落,流為丐者,不能不更為生起無緣的大悲。從這本是無緣的大悲,所以眾生的生死也好,煩惱也好,生死不應該為生死,煩惱不應該為煩惱,想要度眾生而無眾生可度。

  曾有人這樣問黃檗禅師:

  「諸佛如行大慈悲?如何而為眾生說法?」

  黃檗禅師回答道:

  「諸佛行慈悲,因無緣故名大慈悲。慈,不應該看作有佛可成;悲,不應該看作有眾生可度。其所說法,無說,無示;其問法者,無問,無得。譬如幻師為幻人說法。」

  這樣看來,一切眾生本來是同體的貴人,沒有應度的,也沒有應成的,如幻師對於幻人,如假說法,如假聽法。只因眾生從貴人之家迷而出去,說法度眾生不過令其歸家,如此來看度生聽法,方是菩薩的廣大智慧觀。

  這個生佛一如叫平等的智觀,以此來度眾生,所以不是愛見大悲而是無緣大悲。

  「悲觀」與「慈觀」,是從廣大智慧觀分出來的,拔眾生的苦是悲觀,與以真觀,清淨觀的至樂,使還諸佛同體的本家,是慈觀。

  這個「慈」與「悲」,直是無緣大悲。

  因此,觀音菩薩,有著根本後得二智,二利已經圓滿,所以要「常願常瞻仰」。常願大悲者的施救,常瞻仰大悲者的功德。

  總而言之,真觀,是契證涅槃的根本智,從真觀中映現萬物而不染著,是清淨觀,次起生佛一如的是廣大智慧觀,即是無緣大悲的悲觀與慈觀。

  「無垢清淨光」,是總合前面的五觀,五觀,一一皆是無垢清淨。尤其是指觀音的那個沒有染著的清淨的智觀,為無垢清淨的智光。這種智光,能照破一切煩惱的黑闇。在無量壽經中,彌陀十二光之中的超日月光,就是這種光。「慧日破諸闇」,就是說的這種意義。

  「能伏災風火」,在風火二災之外,應該要加一水災,因受偈文字數的限制,把它略去了。那清淨無垢的慧日,不單能破諸黑暗,同時更能伏除風火水的三災。

  「普明照世間」,是說觀音的無垢清淨光,像太陽照著大地,照得世間普遍光明,照得世間一切黑暗災難消滅。

  「諸闇」,也可稱心的光明被煩惱蒙蔽了,或稱風水火災。要使無明煩惱的風,貪欲嗔恚的火,愛欲執著的水,都破除了,使我的心光明到沒有一點污穢的狀態,若從自心上言,就是確實悟到諸法的道理,發覺到「原來這樣才對」,這時候就是智慧之光,照著我的心,等到知道「我錯了」!有這種的忏悔之念發生時,心裡的黑暗就完全消失了!

 

上一篇:南懷瑾:宗鏡錄略講上冊(第二十二章)02
下一篇:弟子論心物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