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弟子論心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中伏之際,脂膏欲燃,龍湖西畔,閒步乘風。

  釋恆銘: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種種法,應含世間法及出世間法。世出世間的萬法既然隨心生滅,那麼世出世間萬法的演化也應受心的制約與指導。

  無盡慧:恆銘我兄,近來體悟,更愈深廣。

  釋恆銘:《心經》雲“…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也就是說所有的無明都可被認知,所有的無明都不會被無窮盡地認知;或者說所有的無明,在認知它們的路上,可以在更深更廣的路上無窮盡地走下去。換而言之,也就是說,參法之路沒有盡頭。更進一步說,因“…無無明盡…”故,順著任一心念可以無窮盡的行進下去,進而能演化出千而又千的宏大世界,量如恆沙的諸佛世界均如此而得成。

  無盡慧:《心經》雲“…心無掛礙,究竟涅槃…”,與《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同義。“心無掛礙,究竟涅槃”同位語即是“心有掛礙,則必輪回”,輪回於何處?無它,掛礙於何處即於何處輪回,並且心中何時滯礙,輪回即於何時生起;心中何時滯礙消融,輪回即於何時停止。

  釋恆銘:那麼,輪回是怎樣向前行進的呢?

  無盡慧:聖者曰“三人行必有我事”,何況世事紛纭,為人師者可以說很多很多,只要用心去聽,紛纭世事自會回答人們的疑惑。第一,為了讓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教師們會對未來的每一天用心作出謀劃。第二,因為農人精心地對未來的每一天作出謀劃,所以種植的作物會得到預定的收獲,該得豆的一定得豆,該得瓜的一定得瓜,絕不會該得豆的得到的是瓜,絕不會該得瓜的得到的是豆。等等,這些世事說明了什麼道理呢?說明了“心之所向,輪回進焉”

  釋恆銘:“心之所向,輪回進焉”中,心之所向是怎樣實施的呢?

  無盡慧:心並不是抽象的稱呼,色受想行識是其五蘊隱,也就是說心蘊隱於五者之中,這五者皆為心之所顯現。本來無一物,從本來無一物的真如中,心與異於心的物同時生起,眼耳鼻舌身意是心的六大功能,也就是說心通過它的這六大功能與心外的物進行交互。

  心外的一切都稱為物。從本來無一物的真如中,產生心的同時,異於心的物也同時產生;當然心與物既然同時產生,也必然同時消失。與心的內涵變化了的同時,異於心的物當然地也隨之而變;恆沙諸佛在因地修行的路上,其心由暗昧趨向聖明的同時,心外諸物也相應地演化成為莊嚴的佛國聖土。

  釋恆銘:從本來無一物的真如中,心與異於心的物是怎樣生起的呢?

  無盡慧:楞嚴經已有明示,本來無一物的真如,原本清淨光明,因掛礙故,無明遂生,暗昧即成。無明暗昧初成之際,對於清淨光明的真如是沒有什麼妨礙的,哪裡的天空永遠沒有雲朵?象雲朵的存在更能顯現天空的深遂與寬廣一樣,時而頻現的無明暗昧,更能顯現真如的清淨與光明。唯一能對真如造成妨礙的是對無明暗昧的執著。無明暗昧初成之際,沒有與光明相區分的清晰邊界,隨著執著的開始,錯誤地以暗昧為我(也就是妄心之主),於是通常所說的神識產生了;與此同時被錯誤地執著為我(妄心之主)的暗昧就有了清晰的邊界,與妄心相異的物也產生了;隨著心與物的生起,世俗意義上的空間、時間也產生了。值得指出的是,心與物本來混體於真如沒有什麼區別;後來由於心生掛礙的原因產生了無明,心與物也是區別不大的;再後來隨著執著的深入,心與物才迥異了起來。

  釋恆銘:心與物能夠互動嗎?

  無盡慧:物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著參照物,做在車裡的人,以車為參照物認為自己不動時,車窗外的物體便快速地後去,動了起來;車外的人以大地為參照物認為自己不動時,眼前的車便疾馳前行,動了起來;心與物也是這樣。

  日常眾生根深蒂固地以外物為實有時,其心便為外物所役使;例如徒手捉蝶,成人很難成功,因為無論有意與否,成人內心深處根深蒂固地認為蝶會飛走的,於是徒手捉蝶時,蝶便真的飛走了。徒手捉蝶者,如果是年齡很小的幼兒,往往能夠成功,因為幼兒心中沒有蝶會飛走的概念,只有蝶很美麗的概念,於是幼兒徒手捉蝶時,便真的捉住了;其實這也不能算作幼兒的成功,因為他們心中也沒有捉的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用心役物時,日常眾生很難成功,因為日常之中的眾生,其心多半是妄心,是妄心便有心物之別,一旦把外物執著為實有時,外物便不能為心役使。深曉其理的修心人,常常有以心役物的能力,其實也不能說他們有以心役物的能力,就象幼兒捉蝶一樣,他們這樣做時,心中並無役使外物的概念。網絡上有人說“心不為物所動時,物便隨心而動”,其實心中只要有心物之別,外物便難隨心而動。

  釋恆銘:心物之辯,在現實中有什麼用處嗎?

  無盡慧:先師王陽明有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為什麼心賊難破?就是妄心之中,把某一模式戴在自己身上,並根深蒂固地認那就是自己的真實,於是在現實生活中做各種事情時便心為物役,很難走出那個虛妄的模式所限定的范疇。倘若能夠認識模式的虛妄性,那麼日常生活中做各種事情時,還有什麼能縛住我們的手腳呢?所以呀,要說解放,釋心為先。

  釋恆銘:現實之中,人們都很重視自己身體的健康,心物之辯在這裡有什麼用處嗎?

  無盡慧:一理通百事,當然有用。舉個例子吧,安照心物之辯的道理,人們心中有了難以解開的心結時,在自己的身體上便形成相應的疾病;通過與病者的交心,了解他們的人生觀,看看在他們的人生觀中心結對應於身體的何處,解開了心結,身體上相應的病患便不藥而愈;由王鳳儀傳給劉有生,再由劉有生傳給張修英的化性談中,有很多具體的病例。

  再如修心人很重視的死亡修法,藏密大圓滿認為分段生死中的生命是由神識明點(也就是妄心)所攝的,通過神識把生命信息由四肢百骸收攝到中脈,再經由頭頂梵穴離體,這就是死亡的過程。這裡死亡的生前修法,就是以心役物的典型案例,值得指出的是神識離體後,不再指導身體的演化,這是俗世中常見的死法;虹化的各種死法中,神識都未離體,因為本來無一物,生命的本質只是各種因緣的聚合而已,本無所來,亦無所去。

  唵嘛呢呗每吽

  願此論能益有緣。

 

上一篇:星雲大師: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話44
下一篇:什麼是菩提心?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