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積經第二十六卷至第三十卷
(全文完整版)
卷第二十六
法界體性無分別會第八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陀林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萬二千人,從無量佛土而來集會。復有三萬二千天子,悉向大乘。
時,大眾中有菩薩摩诃薩,名文殊師利童子及寶上天子,爾時,寶上天子作是思惟:“若今世尊告文殊師利演說於法,若告已說,令諸魔宮皆悉闇蔽無復威德,使魔波旬憂惱不悅,令諸魔眾悉善調伏,諸增上慢者破增上慢,自記所得善修行者獲沙門果,已得果者轉更增上,使佛法僧種相續不斷,令多眾人發菩提心,此如來無量阿僧祇劫所集菩提令得久住。若如來在世及滅度後,常聞說此法,隨所向乘,疾得滅度。”
爾時,世尊於寶上天子所念,即告文殊師利童子:“於此眾中可少說法,今此大眾欲從汝聞。”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即白佛言:“世尊,當說何法?”
佛言:“說於法界體性因緣。”
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諸法界法界體性。世尊,出法界外,無有所聞。世尊,雲何言因法界演說於法?”
佛言:“文殊師利,憍慢眾生若聞此法生於驚怪。”
文殊師利言:“世尊,法界體性無有驚怪。世尊,是驚怪者即法界體性。”
爾時,大德捨利弗,問於文殊師利童子:“文殊師利,若一切法皆法界體性,眾生何處有污染淨?法界體性無污淨故。”
文殊師利言:“大德捨利弗,是諸眾生身見顛倒,安住我勝、我所勝。是凡夫人發起我想,是眾生等執著我想,及著他想,起心心數法。是心心數法,造作諸業若善不善,是諸眾生行業因故獲得果報。大德捨利弗,若已有生即有染污,是污染者法界體性。大德捨利弗,若知污染是法界體性,是名白淨。然第一義,無有污淨,若污染法、若白淨法。”
文殊師利說是法時,五百比丘悉斷諸漏,得無漏心。
爾時,大德捨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所說法界無有錯謬。”
說是法已,過百比丘悉斷諸漏,得無漏心。
文殊師利言:“大德捨利弗,此法界者,本是系縛,今得解耶?”
捨利弗言:“文殊師利,是法界者,非本系縛,今得解耶?”
“大德捨利弗,是諸比丘今於何處心得解脫?”
捨利弗言:“文殊師利,如來甚多調伏聲聞,皆斷諸漏,心得解脫。”
文殊師利言:“大德捨利弗,汝是世尊聲聞不耶?”
捨利弗言:“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是世尊聲聞人也。”
文殊師利言:“大德捨利弗,汝斷諸漏,得於無漏解脫心耶?”
捨利弗言:“我得無漏解脫之心。”
文殊師利言:“大德,以何等心得於解脫?為過去心,為未來心、現在心耶?大德,過去世心已滅之想,未來世心未至之想,現在世心不住之想,雲何大德心得解脫?”
捨利弗言:“文殊師利,非過去心得於解脫,非未來、現在心得於解脫。”
文殊師利言:“大德,汝雲何言心得解脫?”
捨利弗言:“文殊師利,住世谛說心得解脫;第一義中,都無有心系縛解脫。”
文殊師利言:“大德捨利弗,汝欲令法界體性,有於世谛、第一義谛耶?”
捨利弗言:“文殊師利,法界體性無有世谛、第一義谛。”
文殊師利言:“大德,汝雲何說住於世谛,心得解脫?”
捨利弗言:“文殊師利,寧無有心得解脫耶?”
文殊師利言:“大德捨利弗,若心有內、有外、中者,是得解脫。大德,而是心者無內外中,無系縛、解脫。”
爾時,眾中有二百比丘,聞於文殊師利所說,即從坐起,說如是言:“若無解脫,無解脫心,我等何故出家修道?若無出世,何故修道?”是諸比丘說粗語已,背眾而去。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欲調伏是諸比丘故,知諸比丘所去道,前化一比丘。是諸比丘到化比丘所在,化比丘前,如是問言:“大德,從何處來?”
是化比丘答諸比丘:“大德,我於文殊師利所說,不解不知,不信不向,以是緣故從彼眾來。”
是諸比丘即復語此化比丘言:“大德,我等亦爾,不解不知,不信不向,以是緣故從彼眾來。”
化比丘言:“大德,於文殊師利所說法中,雲何不適?違逆汝意從眾出來。”
諸比丘言:“大德,以文殊師利說無向果,無有證果,又無解脫。我等聞已作如是念:‘若無向果,無有證果,無解脫者,我等何義修行梵行?若無出者,何故修道?’思是義故出彼眾來。”
是化比丘作如是言:“大德,汝不解故,為誹謗故,為罵詈故,出彼眾來。”
諸比丘言:“我等亦不誹謗罵詈,但以不見於解脫故出彼眾來。”
是化比丘即便稱歎諸比丘言:“善哉!善哉!大德,我等今當善共思議。若非罵詈,則非诤訟;非诤訟者,是第一義沙門法也。汝等心者,何等相耶?為青、黃、赤、白、紫、玻瓈色?實耶?不實耶?常耶?無常耶?色耶?非色耶?”
諸比丘言:“大德,心者非色,而不可見,無有形照,亦無觸對,無處無教。”
化比丘言:“大德,而是心者,實非是色,而不可見,無有形照,亦無觸對,無處無教。而是心者,內住、外住、內外住耶?”
是諸比丘答言:“不耶。”
化比丘言:“大德,汝心非色,而不可見,無有形照,無有觸對,無處無教,非內外中,是正成就不?”
是諸比丘答言:“不也。”
化比丘言:“大德,汝心非色,而不可見,無有形照,無有觸對,無處無教,非內外中,是正成就不?”
諸比丘答言:“不也。”
化比丘言:“大德,若心不實,無成就者,雲何解脫?”
是諸比丘答言:“不也。”
化比丘言:“大德,以是義故,文殊師利說法界體性無污染淨。大德,汝凡夫顛倒故,執我我所而起於心,行諸境界起攀緣心。是盡能滅一切攀緣生滅,不住變易之法,若心緣出家受具足戒,修道得果。是心體性,空無有實,從妄想起。若不實妄想,則是不生、不住、不滅。若其非是生、住、滅者,無有系縛,亦無解脫,無向無得。大德,以是義故,文殊師利說法界體性無污染淨,亦無向得,無解脫者。”
是化比丘如是說時,諸比丘等無漏解脫。得解脫已,即便還向文殊師利所,到已各脫郁多羅僧,以用供養文殊師利,說如是言:“文殊師利,汝今善能守護我等。我等不信向是甚深調伏法故,遠離捨去。”
爾時,大德須菩提如是問言:“諸大德等,為何所得?為何所覺?各各脫於郁多羅僧,以為供養文殊師利?”
諸比丘言:“大德須菩提,我等今者無得無覺,是故我等供養文殊師利童子。大德須菩提,我等以有所得想故,於此眾中從坐起去。我等已能捨離得想,是故還此。”
須菩提言:“何故汝等說如是語?”
諸比丘言:“大德須菩提,著名為動搖愛著。若有動搖、有愛著者,無向無得。大德須菩提,若無向、得,即於此處能斷一切動搖愛著。”
須菩提言:“誰調伏汝?”
諸比丘言:“大德須菩提,無有所得,無所覺者,是調伏我。是人不生亦不滅度,亦非禅定又非亂心。”
須菩提言:“誰調伏汝?”
諸比丘言:“可問文殊師利童子!”
爾時,大德阿難問文殊師利言:“此諸比丘誰所調伏?”
文殊師利言:“大德阿難,無陰、界、入者,亦非凡夫,非緣覺,非聲聞,非菩薩,非如來,非身相應,非言相應,非心相應。”
阿難言:“文殊師利,爾說誰耶?”
文殊師利言:“大德阿難,若如來化化,而是化者有相應乎?”
阿難言:“文殊師利,化無有法可與相應、不相應者。”
文殊師利言:“大德阿難,一切諸法體性是化。
阿難言:“文殊師利,如汝所說,一切諸法體性是化。”
文殊師利言:“大德阿難,是化調伏此諸比丘。大德阿難,如化調伏者,一切聲聞亦復如是。大德阿難,如是調伏者正是調伏。若不解如是調伏者,當知名為增上慢者。”
爾時,大德阿難問於文殊師利童子:“文殊師利,是增上慢比丘可識知也?”
文殊師利言:“大德阿難,戒聚清淨即是動搖,當知此即是增上慢;定聚、慧聚、解脫聚、解脫知見聚清淨即是動搖,當知此即是增上慢;我得我證,如是思惟動搖妄想,當知此即是增上慢;驚畏身見,亦空如空,入一道亦空,此說是正說,當知此即是增上慢。復次,大德阿難,若比丘雲:‘身見是空,乃至入一道空,如是之空是平等空。’當知此即是增上慢。何以故?大德阿難,身見異空,異故身見即是空,空與異道不異,道者即是空。復次,大德阿難,若有驚畏無明,有愛喜明解脫,當知此即是增上慢。何以故?若有二相,非是解脫。
“復次,大德阿難,若有比丘,畏貪瞋癡,喜三解脫;驚畏四倒,喜於四相;驚畏五蓋,喜於五根;驚畏六入,喜於六通;驚畏七識住,喜七助道法;驚畏八邪,喜八聖道;驚畏九眾生居,喜九次第定;驚畏十不善,喜十無漏善;驚畏有為界,喜無為法。當知此即是增上慢。何以故?大德阿難,而是一切皆是動搖,皆是戲論。大德阿難,若有動搖,若有戲論,心即自高。自在攝取,依止妄想,堪忍成就,如是等法,名為自在;自在故生於憍慢。大德阿難,如是比丘,當知名有增上慢也。所以者何?大德阿難,雲何有為界空?是空入空。當知此比丘有增上慢。”
大德阿難,問文殊師利:“雲何比丘無增上慢?”
文殊師利言:“大德阿難,若有比丘,寂靜於內則外寂靜,一切境界,若平等非平等、若有若無、若有為無為,無有動搖,亦無妄想無不妄想,無二無一,無莊嚴無不莊嚴,非有戲論不執著,始見於一切諸法平等,亦無平等無不平等,無有一法能作平等非平等者。如是不動不搖,無有妄想無不妄想,又不執著亦不見妄想,何況向解、得果、智證?有動搖者,無有是處。
“大德阿難,如是比丘,無增上慢侶,亦無戲論,遠自他伴,捨諸愛著,一切愛著非愛著故。離諸攀緣,覺觀思惟;思惟解脫、解脫向,無有取者,悉皆寂靜;因寂靜緣,是我身、我所身度到彼岸,不見有法解向斷證。若有比丘如是修行,無增上慢,空平等故;解知一切諸法平等,無有上下、若善不善、可作不可作、有漏無漏、若世出世、有為無為,如是等上下動搖,無不妄想亦不見知;如是諸法悉見平等,喻如虛空。大德阿難,若有比丘如是解者,名善解脫,如是比丘無增上慢。以是義故,如來說言:‘若有比丘解諸法平等,喻如虛空,如動於虛空,無所觸著;沙門法者,亦復如是。’”
說是語時,二百比丘悉斷諸漏,得於無漏解脫之法。
爾時,寶上天子問文殊師利:“雲何菩薩無增上慢?願如實說!”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一切智心、無等等心、三界最勝心,過諸聲聞及緣覺外諸境界,以安住心。然亦修行一切善根,為增上故,化眾生故,攝正法故,為余眾生、為他人說一切智心。是心如實解本始平等,如隨所聞其心體性,解知一切眾生體性;解知一切諸法體性故,解知一切善根體性;解知一切善根體性故,解知演說菩薩體性。天子,是菩提薩埵如實說授記。
“復次,天子,若菩薩布施、隨所施與、隨所願施及諸余施,一切無礙。施無所依不著,無覺無有解,無有解故即是空也。若能如是解施體性,解施體性故,解如實始體性;解如實始體性故,解諸法體性;解諸法體性故,解諸一切眾生體性;解諸一切眾生體性故,說菩薩體性。天子,是名菩薩施清淨故說授記也。
“復次,天子,若有菩薩,解知身者即解知戒,解知口者即解知戒,解知心者即解知戒,解身口者解覺寂靜;解覺寂靜故,解眾生寂靜;解眾生寂靜故,解一切法寂靜;解一切法寂靜故,解如實始寂靜;解如實始寂靜故,得寂靜法,因寂靜、緣寂靜,隨有所聞一切諸法能說寂靜。天子,是名菩薩戒清淨故如實說授記。
“復次,天子,若有菩薩,知於法性畢竟是空,知於法性畢竟自在,於諸眾生能忍眾惡,心不起忍,不思外事,不背眾生,能滅一切眾惡。如諸眾生性,忍體性亦爾;如忍體性,菩提性亦爾;如菩提性,一切諸法體性亦爾;如知一切諸法體性,如實如法亦爾。如如所聞同盡法性,法性界畢竟空,法性畢竟空說行順忍。天子,是名菩薩真實淨忍說授記也。
“復次,天子,菩薩知慎一切法行離諸思惟,無諸莊嚴成捨進行,如有所為亦無所作。其知堅固一切能離,內性寂靜,外化眾生。知精進寂故,知菩提寂;知菩提寂故,亦知一切諸法寂靜;知諸法寂故,知如實始、如所聞法,精進性寂故一切能說。天子,是名菩薩清淨精進如實知授記。
“復次,天子,若菩薩入諸法平等無增減禅,以禅力故,其心安住;心安住故,識無所住;識無所住故,七覺心平等;七覺心平等故,得禅定平等;得禅定平等故,知菩提平等;知菩提平等故,知一切眾生平等;知識一切眾生平等故,知諸法平等。若如是知諸法平等,隨所聞法,能說諸法體性平等。天子,是名菩薩清淨禅定如實說授記。
“復次,天子,若有菩薩慧眼清淨,如實知見於一切法,隨所見法皆無所見、無有動搖,得無動智無行無因無緣行,亦不行諸威儀法則亦非不行,不行因緣,知諸法平等不救不行。何以故?若不行者即無分別,斷諸妄想希望貪著。是菩提薩埵離諸所有,亦行一切眾生行處,為欲教化諸眾生故,聚集一切助菩提法故,攝取正法故,不斷三寶種故。如來所行者,於一切法清淨體性無所分別,以此般若體性淨故,知菩提體性淨;知菩提體性淨故,知眾生體性淨;知眾生體性淨故,知一切法體性淨;知一切法體性淨故,於諸法體性得如實智;得如實智故,隨所聞事是法界性說無分別。天子,是名菩薩慧眼清淨如實說授記。
“復次,天子,菩薩觀身行身念處,知過去身無有邊際;知未來身無趣向者;現在身者,猶如草木瓦石牆壁,身亦如是。若能如是觀身身行,是身體性癡行寂靜,思惟並行亦無發起,不思惟不起自在是名離我,識無所住修身念處行,亦無有法可修行者亦非不修,知一切法無有體性非不有性。如是觀身修於身行,觀心如幻化,知心如響應,如實知心,受樂不愛,受苦不苦,受不苦樂不失正念,不執無明,離受於受不為所牽,是名如實知見受念處。若能如是觀受行者,於諸受法,心無所行,心不安住,是一切心亦不放捨,菩提之心亦不失念,亦不遠離,是名觀心行心念處。善知法,知見法行法,無念無思惟,入於法性無身受心,非觀法相,發起見行入於法性,是名觀法行法念處。是一切法體性和合,聚集無物猶如虛空,如所聞事無念無思惟,自然說法念處。天子,是名知於淨法念處說授記也。
“復次,天子,又是菩薩一切智心,而得自在如所教悔,正住不施不亂不失,念於初發一切善根無垢心行,隨所行處一切能捨,诃犯戒心不依止戒,忍無诤訟,身口心意於諸眾生不生瞋心,不起聲聞、緣覺精進乘進,不念思惟一切善法,不依諸禅定次第定,心無所行不見行諸見,不行諸法入一切法,如諸聖人,於諸境界而無所行。雖近非聖身口意業,未曾被诃,不以信故;求於善法獨行無侶,欲自過世行精進行,永斷貪欲瞋癡結故;心無煩惱,不破戒故;亦不親近行惡行者,無有谀谄內行淨故;無散亂語者,口業淨故;無所求者,自財知足故;非驅使者,非邪命活故;無積聚者,隨有所得皆知足故;無希望者,離三界欲故;是知足者,離惡求故;是寂靜者,解一切法皆寂靜故;現瞋癡者,捨世行故;無戲論者,斷諸戲論故;是不還者,斷欲瞋癡故;貪嗜法者,調伏憍慢故;是易解者,善調心故;善守護者,護戒聚故;心善解脫者,慧聚淨故;是不捨者,行聖種故;無退轉者,發菩提心畢究竟故;無所用者,一切世行故;無诤訟者,等一切眾生故;善自護者,護他人故;調自心者,不求他過故;離諸希望者,護淨戒故;廣說法者,無吝惜故;是愛護者,護於一切眾生心故;初發心者,集一切善法故;無異行者,於一切法得一味故;不動搖者,斷諸動故;不觀種性者,教化眾生故;等眾生者,攝取一切諸眾生故;初觀空者,一切法故;調諸見者,善教化故;無想行者,調伏行想諸眾生故;知無願者,所願滿足善調伏故;一切知者,觀無作故;是行善者,不知足故;無物觀物者,示現非物而是物故;不思惟觀者,我寂靜故;無自我者,觀化眾生以無我故;無非道行者,化諸眾生離結使故;方便之心得畢竟者,修行般若故;定住無去者,終不證觸一切聲聞、緣覺乘故;離道非道者,第一義故;離行非行者,一切凡夫證正行故;無莊嚴無不莊嚴者,無不希望諸法故;不自贊者,不戲論他故;無等等智者,具佛法故;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天子,是名菩薩得於自在。
“天子,菩薩者隨所生處,非不知故生,以知故生;而是菩薩攝取生死得自在故,亦得具足成就佛法;而是菩薩非生死流轉,以願力故,在在處生得自在智,是名菩薩得自在智。菩薩非以得邊際故,名自在智;若不斷絕一切善根,是名菩薩得自在智。菩薩非得諸善根故,名自在智;於諸善根無厭足故,名自在智。菩薩非不生三界得名自在,為化眾生故生三界名為自在。菩薩非以離自結故得名自在,為諸眾生斷結使故勤修精進,是名菩薩得自在智。菩薩不以為己身故得名自在,為於寂靜一切眾生諸苦惱故名為自在。菩薩非以捨故自在,攝取教化眾生故名為自在。菩薩非斷自貪瞋癡得名自在,斷諸眾生貪欲瞋癡諸結使故名為自在。菩薩非自證滅法故得名自在,為諸眾生證滅法故得名自在。菩薩非自斷漏故得名自在,菩薩為諸善根增長不斷漏法名得自在。菩薩非證三解脫故名得自在,菩薩解了三解脫故名為自在。菩薩非自在寂滅五陰名得自在,為捨一切眾生重擔名為自在。菩薩非以滅六根故名得自在,知諸眾生上下根故名為自在。菩薩非以生分盡故名得自在,菩薩不以斷絕生故名為自在。菩薩非得過於聲聞、緣覺解脫名得自在,菩薩道場得解脫果,受用一切諸眾生故名為自在。”
演說如是自在品時,於是眾中三萬二千諸天子等皆發無上正真道心。
爾時,世尊贊於文殊師利童子:“善哉!善哉!善說一切菩薩受記。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聞說如是菩薩受記,一向信解,不生驚畏,諸佛世尊為說真實無上道記。”
爾時,寶上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汝今演說於受記也。”
文殊師利言:“天子,我說受記,我有是法,有覺了者,我說受記。天子,我今不得乃至一法亦無覺了,雲何說受記?”
天子言:“文殊師利,恆河沙等諸佛世尊,豈無解向而得果耶?”
文殊師利言:“天子,諸佛世尊無解向得果。天子,諸佛世尊不為解向得果說法。”
天子言:“文殊師利,諸佛世尊雲何說法?”
文殊師利言:“天子,諸佛世尊亦不分別體性而說法也。無生無滅,無因無緣,無去無來,無有眾生非無眾生,無污染無白淨,無生死無涅槃。天子,諸佛世尊如是說法。”
天子問文殊師利言:“諸佛世尊不為涅槃而說法者,何以故名為佛出世耶?”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七
法界體性無分別會第八之二
文殊師利言:“天子,覺了身見之體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現無明有愛體性,名佛出世;覺了貪瞋癡體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現顛倒體性平等,名佛出世。天子,覺了諸見之體性故,名佛出世。天子,示陰、界、入法界體性,名佛出世。天子,佛出世者,諸法無生,是名演說無生法也。是無生法,都無生死,亦無涅槃。”
天子言:“文殊師利,當為眾生說莊嚴無上正真道法。何以故?文殊師利,諸佛出世無所增長。”
文殊師利言:“天子,知恩報恩者。”
天子言:“有所作者,當知報恩。”
文殊師利言:“天子,汝欲使如來有所作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如來者無有所作,諸佛如來到於無為,無為之道無有所作。”
文殊師利言:“天子,汝許無為者,無報恩非不報恩。”
天子言:“文殊師利,如此法者,不應為初發意者說。何以故?若聞是法生於驚畏,便當退轉。”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無上菩提之心,驚畏退轉,是人則住於退轉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何故說是?”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道心,驚畏聲聞、緣覺地,則便退轉。若悭惜、破戒、瞋怠、亂癡,住於不退。”
天子言:“文殊師利,雲何住也?”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道心,安住法界平等中故是名善住,初發心菩薩名之為住。”
天子言:“文殊師利,菩薩齊幾名初發心?”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初發心者,修行於空無相無作,解一切法無生無滅,是名菩薩初發心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雲何菩薩名為久行?”
文殊師利言:“天子,一切凡夫名為久行,於生死中不知始故。”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雲何菩薩名久行者?”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行於愛染,為化愛染諸眾生故,而亦不共是愛染住,名菩薩久行。行於瞋恚,為化瞋恚諸眾生故,不共瞋住;亦行愚癡,為化愚癡諸眾生故,不共癡住;亦行等分,為化等分諸眾生故,而亦不共一切結住。天子,若有菩薩,化眾生故觀一切相,亦不分別法界體相,名菩薩久行者。”
天子言:“文殊師利,雲何菩薩名為不退轉?”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觀一切法無災無不災,觀法界體性無災無不災,是名菩薩不退轉也。復次,天子,若有菩薩亦退不退,是名菩薩不退轉也。所以者何?退者,欲界退諸善故。復次,天子,菩薩不知不解故退;以知解故無有诤訟,是名不退。何以故?解一切性法性。我以能解了一切法性更不復退,是名不退。於佛法無疑,不信他語,離是不是,初心清淨,無有嫉妒亦無動搖,智慧明照,於一切法而得自在,解了佛法,是名菩薩不退轉也。”
天子言:“文殊師利,雲何菩薩名為一生?”
文殊師利言:“天子,菩薩若知一切諸生而亦不生,亦知一切眾生生死,於諸生中善能說法,教化眾生生處無取,亦取諸生離生死取,不去不來,不上不下,一切諸法悉平等故;亦知因緣和合增長,一切眾生身口心意悉皆平等,一切眾生無有境界,住佛境界,入於法界,法界平等故;平等解了眾生之心,善解知時至於道場,是名一生。天子,是則名為菩薩一生。”
爾時,寶上天子問於文殊師利童子:“雲何名菩薩不生,亦於一切而得自在?”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有菩薩知於行業,非憍慢故。是菩薩不生,亦於一切而得自在。復次,天子,菩薩能捨一切所有菩提之心,畢竟不退,是名不生;若不共諸嫉妒結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有菩薩威儀法則,諸功德戒具成就行,是名不生;不共犯戒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心不捨背一切眾生,是名不生;不共一切無明瞋恚諸結使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於諸善根堅住不動,是名不生;於善根中發勤進勇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入諸禅定及次第定,是名不生;不味禅樂,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勤精進求般若慧學問無厭,是名不生;不共癡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不瞋惱诤,是名不生;不共瞋惱諸诤訟住,是名一切而得自在。若如實語,是名不生;若如實住,名得自在。若內寂靜,是名不生;若不污染外諸境界,名得自在。若能究竟一切智心,是名不生;不求下乘,名得自在。覺諸業果,是名不生;降伏魔業,名得自在。得世光明,是名不生;世法不污,名得自在。不逆所住,是名不生;不墮所作,名得自在。若離諸慢放逸勢力,是名不生;若智慧識成就聖樂,名得自在。不退所誓,是名不生;所誓出世,名得自在。順行緣生,是名不生;不執緣生法,名得自在。若以盡智觀一切空,是名不生;具諸善根,名得自在。若方便智發起所作,生大悲心修勤進行,是名不生;若能安住諸解脫法,名得自在。若不污染於一切法,名為不生;若斷諸見而為說法,名得自在。若善思惟不見諸法,是名不生;得力不證一切諸法,名得自在。若觀一切諸法性空,是名不生;若不放捨一切眾生,名得自在。若不住三界,是名不生;為眾生故不入涅槃,名得自在。
“復次,天子,若有言語,是動搖語,是妄想語,是執著語,是有發起。天子,於一切法無有言語,不行不動,無諸戲論語,不捨眾生亦不滅度,無所言說。天子,若無言說,亦無文字,則無所說。若有用者,則有發起言說文字。天子,以是義故,菩薩之行,不可說用,不可行念,是名慈心,是名不殺,於諸聖中得名自在。”
說是法已,世尊贊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為諸菩薩說不生自在。文殊師利,若菩薩行如是法自在無礙,是菩薩疾得諸佛授無上道。”
聞此法時,於是眾中,有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爾時,世尊即與無上正真道記,各各佛土、各各名字、某甲如來。
爾時,眾中有一天子,如是思念:“是寶上天子,當於幾時成無上道?佛名何等?佛土雲何?”
以佛力故,爾時,大德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寶上菩薩,當於幾時得成無上正真之道?佛土雲何?得成道已,其佛何名?”
佛告阿難:“是寶上天子,於百千劫,當成無上正真之道,號寶莊嚴如來,於此東方,其佛國土名寶莊嚴,劫名寶來。阿難,是寶莊嚴佛土豐樂,甚可欣樂,饒諸財寶,多諸人民,無有諸難,亦無惡道。阿難,是佛土中,無諸瓦石、沙土、荊棘、山谷、堆阜,地平如掌,三寶所成,閻浮檀金、琉璃、玻瓈,互相間錯甚可愛樂,以金網覆上。阿難,如化樂天宮殿,園池衣服豐饒,行來往返;是寶莊嚴佛土人民亦復如是。土無聲聞、緣覺乘名,唯有菩薩,受種種法樂,入種種禅定莊嚴,作於種種神通,以自娛樂無有余樂,唯除法喜悅預之樂,是故世界名寶莊嚴。彼佛壽命六十六億歲,出家菩薩僧六十六億,在家菩薩無量無邊。是莊嚴如來,為諸菩薩演說法時,上升虛空高八十億多羅之樹,結跏趺坐滿千國土,出千光明照彼佛土,雨於天華、天香、末香,天樂各各有百千種,說法音聲普聞佛土,說無盡主陀羅尼法。
“何謂無盡主陀羅尼法?一切諸法寂靜主故,顯示身心寂靜之想。一切諸法觀照主故,顯示分別於一切法。一切諸法善思惟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寂靜。一切諸法善行主故,顯示一切可作之法光明照曜。一切諸法智光明照平等主故,顯示諸法無有增減。一切諸法決定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增長。一切諸法智慧主故,顯示一切法無诤訟。一切諸法善觀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瞋。一切諸法正念主故,顯示一切法不失念。一切諸法導引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相義。一切諸法慧分別主故,顯示一切法清淨意。一切諸法空寂主故,顯示諸法斷諸見道。一切諸法無相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寂靜。一切諸法無願主故,顯示諸法斷於諸道。一切諸法無作主故,顯示諸法離於作者。一切諸法無出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出。一切諸法無生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盡。一切諸法離欲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錯。一切諸法無二主故,顯示一切法現在智。一切諸法無二主故,顯示一切諸法離二。一切諸法無依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不動。一切諸法無眾生主故,顯示諸法眾生平等。一切諸法寂靜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不變。一切諸法不得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行。一切諸法無居主故,顯示一切諸法離處。一切諸法無定主故,顯示一切無法自在。一切諸法因緣生故,顯示一切諸法出過。一切諸法勇猛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不出。一切諸法無過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起。一切諸法如主故,顯示一切法無不如。一切諸法如始寶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壞。一切諸法法性主故,顯示一切諸法一味。一切諸法如實主故,顯示諸法三世平等。一切諸法不可說主故,顯示不執一切諸法言語談論。一切諸法禅定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寂靜。一切諸法法性主故,顯示一切諸法無人。一切諸法菩提主故,顯示一切諸法平等,一切諸法願主故。阿難,寶莊嚴如來坐空未起,此無盡主陀羅尼、陀羅尼主,為諸菩薩廣演說之,彼土無量阿僧祇菩薩摩诃薩皆得法忍。”
爾時,大德阿難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若諸如來自然無作,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得無礙智。”
佛言阿難:“我今為汝說諸如來自然無作,過去、未來、現在法中得無礙智。”
爾時,大德阿難語寶上天子言:“天子,汝得大利,如來說汝無上道記。”
天子言:“大德阿難,都無有法不說受記。何以故?色非菩薩,非說色記;受、想、行、識非菩薩,非說識記。地界非菩薩,非說地界記;水、火、風界亦非菩薩,非說風界記。眼非菩薩,非說眼記;耳、鼻、舌、身、意非菩薩,非說意記。名色非菩薩,非說名色記;過去、未來、現在非菩薩,非說三世平等之記。因見非菩薩,非說因見記。生滅非菩薩,非說生滅記。大德阿難,菩薩名者即是假名,是寂靜句;若法究竟是寂靜者,無有受記。
“大德阿難,夫受記者,攝取一切言所說法。大德阿難,亦無有法菩薩可執,若內若外、若善若不善、若有為無為,然後受記。大德阿難,菩薩記者,一切諸法無有所屬,名為受記;一切法不取,是名受記;一切法無處,是名受記;一切法無居,是名受記;一切法無出,是名受記;一切諸法無有妄想,是名受記。大德阿難,夫菩薩者,如是受記。”
爾時,世尊贊寶上天子言:“善哉!善哉!天子,菩薩通達是諸法故,則能如是說於受記,如諸佛世尊說於無上菩提道記。”
說是法時,魔王波旬與諸眷屬,各有所乘來至佛所,到已卻住一面,說如是言:“世尊,何因緣故說菩薩記,不說聲聞?”
波旬問已,佛即答言:“波旬,是菩薩者,三千大千世界國土,所有人天悉善知之,以是因緣故說菩薩記。聲聞者,非人天所識,是故不記說。菩薩記,多諸眾生發菩提心,以是緣故說菩薩記。說聲聞記者,菩薩退轉,是故不說。”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波旬言:“汝今何故來至此眾?”
波旬答言:“文殊師利,以佛世尊為寶上天子說無上道記:‘汝當作佛,號寶莊嚴如來應供正遍知。’不說記聲聞。我宮殿、樓觀、欄楯、寶樹、園林娛樂處,互相枨觸出如是音雲:‘釋迦如來應供正遍知,為寶上天子說無上道記。’又聞是音:‘波旬,汝今往至眾所,勿令更受記菩薩來生汝宮。’”
文殊師利語波旬言:“說菩薩記,汝今不喜也。”
魔言:“文殊師利,我實不喜!為閻浮提一切眾生,說羅漢記,我無愁惱。說一菩薩無上道記,我之愁惱不可言也!何以故?文殊師利,若說菩薩無上道記,我諸魔宮闇蔽不明。而是菩薩以三乘法,拔濟無量阿僧祇諸眾生等出於三界。文殊師利,我以是事受諸憂惱。”
文殊師利言:“波旬,汝還所止,汝無力勢能留難遮,畢竟向於菩提之道,成就方便具足般若波羅蜜行者。何以故?是諸菩薩離諸魔縛,成畢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羅蜜。”
時,佛神力令魔波旬問:“文殊師利,雲何菩薩修畢竟行,善知方便,行般若波羅蜜?”
文殊師利答言:“波旬,若有菩薩離於一切諸少分行,是名菩薩成畢竟行。若見一切結使魔業,悉能利益於無上道,是名菩薩善知方便。不共一切諸結使行,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復次,波旬,若菩薩心畢竟拔濟諸眾生故,以大莊嚴而自莊嚴,是名菩薩畢竟心行。若以四攝攝諸眾生,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若畢竟觀一切眾生體性寂滅,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復次,波旬,若有菩薩捨於內外一切能施,菩提之心畢竟究竟,是名菩薩畢竟心行。菩薩若為一切眾生起受者心,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若有菩薩乞者受者,知如實始行平等行,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復次,波旬,若有菩薩於諸善法,從初發心終不退轉,是名菩薩畢竟行於菩提之心。若有菩薩不為他逼能捨自利,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菩薩念義,不念文字,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復次,波旬,若見乞者不背捨之,是名菩薩畢竟心行。若有菩薩集諸善根願求一切智,是名菩薩善知方便。菩薩善知諸法體性,是名菩薩行般若波羅蜜。”
爾時,寶上天子語文殊師利言:“是魔波旬、眷屬及乘,可以神力內之腹中,或能令諸善男子、善女人向大乘者,為作留難。”
文殊師利言:“天子,不如汝言,內魔波旬置菩薩腹。復次,天子,汝所受持佛相莊嚴第一受樂,令魔波旬坐師子座,以佛力故,佛辯說法。”爾時,波旬聞是語已,欲隱身出眾而不能隱,文殊師利之所持故。
爾時,文殊師利作是念已,魔王波旬作佛身相,坐師子座。是時,一切大眾見知是魔波旬。
文殊師利復言:“波旬,汝今得諸如來道耶?”
成佛色身坐師子座,以文殊師利力所持故,魔波旬言:“文殊師利,世尊尚不得於菩提,況我得也?所以者何?菩提者是報恩相,非離欲得,非解向得。又菩提者得無為相,彼得無為相故,覺知空相,是名菩提,非空覺知空故。覺知無相相,是名菩提,非以無相覺知無相相故。覺知無願相,是名菩提,非無願相覺知無願相故。覺知法界之體性者,是名菩提,非以體性覺知體性故。覺知於如無分別相,是名菩提,非如覺知如故。覺知住於如實始故,是名菩提,非住如實始覺知住於如實始故。覺無我、無有眾生、無命、無人丈夫體性,是名菩提,無覺知者故。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聞說如是菩提之相,聞已能於諸法體性無所分別,即名為佛。”
魔以佛辯說是法時,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大德捨利弗,語文殊師利言:“未曾有也!汝力持故,令魔波旬作如來身,身相具足坐師子座,說是深法。”
文殊師利言:“大德捨利弗,一切草木樹林無心,可作如來身相具足,悉能說法。我亦能令大德捨利弗作如來身,身相具足,以佛辯說法。”
爾時,大德捨利弗即作是念:“我今可於此眾中沒。文殊師利或能使我作如來身身相具足,戲弄於我,令聲聞人作世尊相。”文殊師利神力持故而不能隱。
時,文殊師利知大德捨利弗心所念,變大德捨利弗為如來身,身相具足坐師子座,一切眾會亦悉見知。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大德捨利弗:“汝可與魔波旬共說,猶如如來共如來說。”
爾時,大德捨利弗,如是問言:“波旬,夫菩提者,何等體性?”
波旬答言:“覺知一切諸法平等,是菩提體性。覺知二法,是菩提體性。一切智觀,是菩提體性。非不體性,非行非不行,永斷一切諸行非行,非道非不道,是名諸佛世尊菩提。”
波旬問言:“大德捨利弗,諸佛如來住於何處?”
捨利弗言:“住生死中平等,住涅槃不動,住一切諸見如實之性,住於一切眾生結使,亦住一切諸法根本,住於有為、無為二法,諸住不住無有住故。波旬,諸佛如來如是住也。”
時,捨利弗問波旬言:“菩提者,當何處求?”
波旬答言:“大德捨利弗,從身見根本求於菩提,無明有愛求於菩提,顛倒起結求於菩提,障礙覆蓋求於菩提。”
捨利弗言:“波旬,何因緣故如是說也?”
波旬答言:“大德捨利弗,如實覺知如是諸法,是名菩提。”
說是法時,八百比丘悉斷諸漏,得無漏心。諸天子等信捨利弗、魔波旬故,三萬二千諸天子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欲調伏諸天子故,文殊師利童子令魔波旬及大德捨利弗,作如來身身相具足。文殊師利還攝神力,大德捨利弗及魔波旬,身復本相。
爾時,四方出千菩薩,從諸佛土乘空而來,至於佛所,頂禮佛足,右繞如來,住一面已,白佛言:“世尊,我等聞說法界體性無分別經,聞已來此守護正法。世尊,我等受持守護此經,讀誦通利,為他廣說,攝取正法。”
爾時,大德阿難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從何處來?”
佛告阿難:“是諸菩薩各各集在諸佛國土。此等菩薩,皆是文殊師利童子本所教化,常為說此法界體性無分別經,以開化之。是諸菩薩知報經恩故來至此,及見如來禮敬圍繞,亦欲供養禮拜文殊師利童子,又願護此經是故來此。阿難,我涅槃後,是諸菩薩於此閻浮提,當廣流布護此正法。阿難,是諸菩薩於百千佛所,志意勇猛護持正法。”
是時,眾中有釋、梵、護世諸天王等,白言:“世尊,我等若此若彼有護持法者,是善丈夫、善男子女人等,我當守護供給,使令得無苦惱。”
爾時,世尊贊釋、梵、護世諸天王言:“善哉!善哉!汝能勇猛守護是諸愛護正法善丈夫等,即是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並愛護正法。”
爾時,佛即告於文殊師利童子:“汝受持此經,後末世時,於閻浮提當廣流布。”
文殊師利言:“世尊,火災起時而此虛空,都無受持,亦不被燒。世尊,如虛空體性,是一切法亦復如是。而是諸法不生不滅,若法無生無有滅者,亦無受持,諸法體性無受持故。如法體性,受持諸法亦復如是。”
文殊師利即白佛言:“唯願世尊,受持此經,為善男子、善女人等種善根故。若供養法者,貪樂此經。世尊,如是如是受持此經,調伏憍慢諸怨憎故,無能留難,於當來世此閻浮提廣行流布。”
爾時,世尊身放光明。是光遍照三千大千佛之世界,皆作金色。爾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如來光明一切普照,而此經者亦復如是。心行無礙者,於佛法究竟,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手執此經。”
爾時,世尊復告阿難:“阿難,受持此經,讀誦通利,為他廣說。阿難,汝則供養去來現在諸佛世尊。”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何名?雲何受持?”
佛告阿難:“汝受持此經,名《說法界體性無分別》,亦名《寶上天子所問》,亦名《文殊師利童子所說》,善受持之。”
佛說是經已,大德阿難、文殊師利童子、寶上天子,及諸佛土諸來菩薩,天、人、阿須羅及世間人,皆大歡喜,頂戴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八
大乘十法會第九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捨大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大阿羅漢俱,菩薩摩诃薩無量無邊。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淨無垢寶月王光,即從坐起,整服右肩,右膝胡跪蓮華台上,至如來所合掌向佛,白言:“世尊,行大乘、住大乘比丘,雲何行大乘?雲何住大乘?世尊,以何義故,此大乘名為大乘?復以何義,名為住大乘?”
爾時,世尊告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淨無垢寶月王光,善男子,汝善能問此甚深義。谛聽!谛聽!善思念之,我今為汝分別解說。”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聞佛聽許,即白佛言:“唯然!世尊,頂受聖教。”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成就十法,是行大乘,是住大乘。何等為十?一者、信成就,二者、行成就,三者、性成就,四者、樂菩提心,五者、樂法,六者、觀正法行,七者、行法慎法,八者、捨慢大慢,九者、善解如來秘密之教,十者、心不希求聲聞、緣覺乘。”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信成就?”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行不谄行,得柔軟行。彼菩薩信諸如來正真正覺無上菩提;信諸如來於一念中說三世事;信如來藏不老不死、無量無邊、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信諸佛實際法界,一切智一切智人所知力、無所畏、不共佛法;信諸如來無見頂相;信諸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有圓光;信聲聞所說、緣覺所說、菩薩所說;及信所有善言說者;信此世過世;信正行者、住正行者,若有沙門、若婆羅門;信善業果甚可愛樂,微妙最勝,所謂若天、天主,若人、人主;信不善果不可愛樂,苦惱無量,或在地獄,或在餓鬼,或在畜生。彼菩薩如是信已,得離三法:一疑,二惑,三不決定。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信,名為信成就。”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信為增上乘, 信者是佛子,
是故有智者, 應常親近信。
信是世間最, 信者無窮乏,
是故有智者, 應常親近信。
若不信之人, 不生諸白法,
猶如燒種子, 不生根芽等。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行成就?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行成就故,剃除須發,被正法服,捨家出家。既出家已,修學菩薩戒行等事,修學聲聞戒行等事,修學緣覺戒行等事。修菩薩如是學已,身口意等惡業悉滅。何者名為身不善業?所謂殺生、偷盜、邪YIN,瓦石刀杖欺擲他人,傷手足等,若來若去行欺凌事。善男子,如是等名身不善業。善男子,何者名為口不善業?所謂妄言、绮語、兩舌、惡口,不善言說,誹謗正法甚深經典,說諸和尚、阿阇梨等住正法者所有過短,如是等名口不善業。善男子,何者名為意不善業?所謂姤吝邪見、增上妒吝,樂利、樂稱、樂親愛等,家慢、色慢、恃少壯慢、恃無病慢、恃壽命慢、恃多聞慢、恃修行慢,欲覺、害覺、瞋惱覺等,及國土覺、衣服等覺,著處、著乘、著敷具等,著飲、著食及著兒女,犁牛耕種諸所作等,憂奴、憂婢、憂諸作者,谷帛庫藏諸財物等。彼菩薩如是著已,於向所說種種事中若失一事,其心則生憂悲苦惱。彼菩薩以愛潤心,是故生於後有芽心。善男子,略說意業猶如輪轉,如是名為意不善業。彼菩薩離身等業,於和尚所起於尊想,於阿阇梨起和尚想,於余若老若少起止恭敬。彼菩薩在於獨處作是思惟:‘我不應爾!我已起度一切眾生、救一切眾生心,令一切眾生住正定行中。’彼菩薩作是思惟:‘我今自身不調諸根,不勤修行,不覆諸根,不調諸根。’彼菩薩作是思惟:‘今我已作如是修行。是諸眾生既見我已,心即調伏隨順我教,諸佛歡喜,及諸天、龍、乾闼婆等悉皆歡喜。’善男子,如是等行名菩薩慚。彼菩薩作是思惟:‘勿令若道若俗,於我若身、若口、若意等業諸威儀中,诃責我者,所謂毀壞戒行,或作見行,或作行行,或行邪命。’彼行菩薩如是慚已,日夜系心觀察戒行;觀戒行已,無諸憂悔,離諸障礙。菩薩如是正修行已,於諸如來正法之中而修諸行。善男子,如是等行名菩薩愧。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行,名為行成就。”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行為增上乘, 諸佛緣覺等,
是故智者修, 彼等微妙事。
菩薩大名稱, 無畏行成就,
是故證菩提, 諸佛本所說。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性成就?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性自少欲、少瞋、少癡,不吝、不澀、不粗犷、不我慢、不卒暴,調和柔軟,善言軟語,易共同止。彼菩薩於一切上勝供養,如心行施,所有諸事、衣服、飲食分捨與他;如是施已,即生歡喜遍滿身心,如是乃至捨上身分。善男子,彼菩薩行如是行,若見如來、若見聲聞,見已即生歡喜之心。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法,名為性成就。”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相煙即知火, 見鴛鴦知水,
異相知菩薩, 菩薩大智慧。
不澀不惱眾, 捨諸谄曲行,
善信眾生故, 是名菩薩性。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樂菩提心?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以有菩提相故發菩提心;未發菩提心時,或諸如來、或諸聲聞,勸發菩提心。善男子,此是菩薩初發菩提心相。善男子,彼菩薩聞有菩提,聞菩提心有大功德,聞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是菩薩第二發菩提心相。善男子,彼菩薩見諸眾生,無主無親,無救無護,無能度之令至彼岸。菩薩即為彼諸眾生,起慈悲心而作是言:‘我當於彼無主無親、無救無護諸眾生等而作救護。為彼因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是菩薩第三發菩提心相。善男子,彼菩薩以見如來相具足身,生歡喜心,生勇悅心,心生歡喜,以是因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是菩薩第四發菩提心相。
“善男子,彼菩薩為彼眾生令得利益安隱樂故,修行布施、持戒、忍辱,修行精進、禅定、般若。善男子,雲何菩薩修行布施?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我當雲何行於布施?’即生念言:‘須食施食,須飲施飲,須床敷者施與床敷,須衣服者施與衣服,指環、臂钏、若寶冠等,所須之物皆施與之。’善男子,菩薩乃至割自身肉施於眾生,如是行施願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取著受者財物,不住事等,是名菩薩修行布施。善男子,菩薩雲何修持於戒?善男子,彼菩薩先自調順身業、調順口業、調順意業,菩薩所有自身惡業一切捨離,所有口惡業一切捨離,所有意惡業一切捨離,持戒不缺不漏不雜。菩薩如是持禁戒已,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心終不取著於戒,是名菩薩修持於戒。善男子,雲何菩薩修行忍辱?善男子,菩薩為聞若道若俗,乃至毀罵,聞說其惡,若打系閉,若截手足,皆能忍受,為彼前人起忍辱心。菩薩如是修行忍已,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彼忍而起慢心,是名菩薩修行忍辱。善男子,菩薩雲何修行精進?善男子,菩薩作是思惟:‘如虛空界無量無邊,眾生界亦無量無邊。唯我一人獨無等侶,令入無余涅槃界中。’如是菩薩為彼因緣發精進行,初持自身,持身行已觀受心法;如是正觀受心法已,行持心行。菩薩既行持心行已,次復修行見法等行。菩薩如是持心意已,為令未生惡不善法斷不生故起欲勤精進,為令未生善法生故起欲勤精進。菩薩如是次復修行初如意足,如是修行第二、第三乃至第四如意足分,修如是行不起慢心。是名菩薩修行精進。善男子,菩薩雲何修行禅定?善男子,菩薩不著欲故,不著滅故,不著離欲故,不著自身故,不著他身故,不著色、受、想、行、識,不著欲界,不著色界,不著空,不著無相、無願,不著此世界,不著未來世界,而行布施,不依止施,不依止戒,不依止忍,不依止精進,不依止禅。如是修行禅定,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分別。是名菩薩修行禅定。善男子,菩薩雲何修行般若?善男子,菩薩常作如是思惟而化眾生,化眾生已復作是念:‘我化無量無邊眾生界,令入無余涅槃界中,而無一眾生入涅槃界者。何以故?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無我、無眾生、無命、無養育、無富伽羅。’如是修慧,而以彼慧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如是願而於智慧不生分別,是名菩薩修行般若。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如是發菩提心,名為菩薩樂菩提心。”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猶如真寶珠, 光明不捨離,
又如礦中金, 治已轉增明。
如是菩提性, 轉明菩提心,
二邊清淨已, 魔所不得便。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樂法?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性自樂法、喜法、潤法,若見沙門、若婆羅門如法人已,隨所有物而以奉上,若飲食等一切施與,乃至合掌生恭敬心;生恭敬已,從彼聞於未曾聞法。菩薩如是求正法已,如實修行。菩薩於彼持法法器,生於尊想,生和尚想、阿阇梨想,起如是意:‘我從昔來久失導師!’今忽遇之,生導師想。又作是念:‘我常縛在世間牢獄,無解、無救、無推訪者。’今忽遇之,生推覓想。又作是念:‘我久遠來睡於世間,愚癡盲目。忽於今者令我目開!’即起覺想,起開示想。又作是念:‘我久遠來沒深泥中,無拔濟者。’今忽遇之,生拔濟想。又作是念:‘我久遠來失於導師引導眾生。’今忽遇之,起導師想。又作是念:‘我久遠來閉在世間貧苦難處,無救接者。’今忽遇之,是故即生救接者想。又作是念:‘我久遠來遇難愈病,無有良醫能療治者。’今忽遇之,起良醫想。又作是念:‘我久遠來為貪欲火之所燒燃,未蒙雲雨。’今忽遇之,是故即起大雲雨想。菩薩如是為彼因緣,忍寒熱等諸苦惱事,及諸眾生能惱人者,若蚊虻等皆能忍之,亦能忍受饑渴等事,見樂眾生不生著心。彼菩薩作如是念:‘我雖得受世間快樂。若我得聞一句法已,能成聞慧。’生聞慧想。菩薩以是樂法因緣故,行布施不生憂愁,乃至無有憂苦等事。菩薩如是遠離一切憂苦等事,起如是心:‘我為得聞如來所說一句法故,乃至入於阿鼻地獄,壽命一劫,若百千劫無疲倦;無疲倦已,然修行一切種智,若有未得佛正法者,能令得之。’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如是樂法,名為菩薩樂法。”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大智求法者, 所謂諸菩薩,
求法無厭足, 以恭敬心故。
當求於正法, 是名菩薩相,
聞已常憶持, 復如法修行。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觀正法行?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作如是觀:一切法如幻,诳凡夫故;愚癡覆心,無正慧故;一切法虛妄如夢,以唯念故;一切法如水中月,非有事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眾生故;一切法如響,空聲生故;一切法生滅,因緣成故;一切法不生,真如性故;一切法不滅,以無生故;一切法無作,以無作者故;一切法如虛空,以無染故;一切法寂靜,體性無染故;一切法離垢,離一切垢故;一切法永滅,以本滅煩惱故;一切法無色,不可見故;一切法離心意意識,以無身故;一切法無住滅,一切阿梨耶故;一切法無求,離此彼親愛故;一切法無著,離一切煩惱境界故;一切法如蛇,以無方便咒術力故;一切法如芭蕉,以不實故;一切法如水沫,性無力故。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如是觀正法行,名為菩薩觀正法行。”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一切法如幻, 覆眾生心故,
虛妄猶如夢, 應如是受持。
諸法如水月, 以影像起故,
諸法如鏡像, 智何不覺知?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觀法順法?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觀色無常,而不以滅色故證於法界。以如實智於法界中所有諸法,如實覺知諸法相已,善記善修彼法界中所有諸相,有所說者、修者、記者,自然如是入法界行。如是乃至受、想、行、識,以如實觀,正觀察已,而不滅識,不厭離識,證入法界,所有法界一切諸法,以實智慧如實證知。彼諸法中有諸名字,善說、善知、善修、善記;以善知故,以善修故,以善記故,自然如是入法界行。如知無常,如是知苦、無我、不淨亦復如是。觀色無常如實善知,於彼色中,不復生於恐怖之想。何以故?如實知色虛妄生故。如是菩薩如實善知受、想、行、識,悉皆無常,皆苦、無我及不淨等,於彼識中不復生於恐怖之想。何以故?如實知識是虛妄故。菩薩如是如實善知。善男子,譬如善巧幻師、幻師弟子,幻作種種四兵等事,所謂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智者見已,不生恐怖。何以故?善知虛妄幻所作,诳惑眾生而示現之。善男子,菩薩如是觀色無常,觀無常已,於中不生恐怖之想。何以故?如實知色虛妄生故,菩薩如是如實善知。受、想、行、識悉皆無常,觀無常已,則於識中不生恐怖。何以故?如實知識虛妄生故,菩薩如是如實善知。善男子,菩薩如是觀法順法。”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觀色無常,而不離色說於法界,證於法界,習學法界,一切諸法以智慧力如實證知?”
爾時,世尊告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為汝問故,我今說喻。善男子,譬如世間有智之人持諸毒藥;持毒藥已,或煎或熬,或合余藥;合余藥已,為財利故而炫賣之,而不自食。何以故?彼人思惟:‘勿令我身由此因緣,而致斷命。’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心順向涅槃,心潤向涅槃,心潤流涅槃,心正取涅槃,菩薩摩诃薩而不證涅槃。何以故?菩薩思惟:‘勿令我身由此因緣退轉菩提。’
“復次,善男子,我更說喻。善男子,譬如有人奉事於火,彼事火已,尊重敬順,善將護之,而不生於如是之心:‘我供養火,尊重贊歎,善將護故,二手捉之。’何以故?彼人作念:‘勿令我身由此因緣身苦心惱。’善男子,菩薩摩诃薩雖心順向涅槃,心潤向涅槃,心潤向涅槃流,心正取向涅槃,順向涅槃岸,而彼菩薩不證涅槃。何以故?菩薩思惟:‘勿令我身以此因緣退菩提智。’”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法義,菩薩應當常住世間。”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菩薩常應住於世間。”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住於世間,而不為世間法之所染?”
佛言:“善男子,我今為汝以譬喻說。善男子,譬如有人,善解方便,捉諸禽獸;以咒力故,共毒蛇戲,捉諸毒蛇若含若磨種種弄之,而終不以弄蛇因緣被害命終。何以故?以有善巧咒術力故。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住於世間行世間法,以有善巧大智方便咒術力故,共諸煩惱惡毒藥戲,弄煩惱蛇,而不為彼煩惱因緣退於菩提。何以故?菩薩成就善巧方便智慧力故。”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甚奇世尊!奇哉善逝!最難有世尊!最難有善逝!世尊,是諸菩薩摩诃薩,雖心向涅槃而不證涅槃,雖在世間而不為世法之所染污。世尊,我今歸依諸菩薩。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此菩薩行已,生歡喜心者,彼人過去種諸善根。何以故?若聞此法門,乃至一彈指頃生希有心。世尊,彼諸善男子、善女人,已為如來之所記也。何以故?聞此法門至心谛聽故。”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
說此法門時,五百比丘得無漏心;得無漏心已,從座而起,整服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世尊,諸菩薩可以正恭敬!善逝,可以禮敬諸菩薩!”
佛言:“諸比丘,如是,如是。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如是觀法順法,名為菩薩觀法順法。”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應敬大智慧, 應敬大無畏,
應敬正服者, 應敬佛所生。
以方便力故, 智慧善巧故,
超過聲聞地, 菩薩大智慧。
善知諸陰虛, 生滅不定故,
見世間火燃, 是故不證滅。
“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诃薩觀法順法。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離慢大慢?善男子,所言慢者生如是心:‘我今所有若家、若姓、若色,及以種種金銀珍寶、諸寶藏等,象兵、馬兵、車兵、步兵,不劣他人。’若人如是起憍慢心,是名為慢,以其不生恭敬心故。善男子,何者大慢?善男子,若有菩薩作如是念:‘唯我若家、若姓、若色、若金銀寶藏,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勝於他人。’是故不生恭敬之心,是名大慢。善男子,如是憍慢及以大慢,菩薩摩诃薩悉已捨離。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如是離慢,離於大慢。”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離慢離大慢, 常行慈悲心,
以彼潤心故, 於世不放逸。
雖行乞食事, 諸菩薩大事,
說義利益事, 若諸天及人。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善解如來秘密之教?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諸經中所有隱覆甚深密義,於彼說中如實善知。善男子,何等是為如來密教?善男子,我記聲聞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不應爾。如言:‘阿難,我患背痛。’此不應爾。語諸比丘:‘我今老弊,汝可為我推覓侍者。’此不應爾。語目連言:‘汝可往問耆婆醫王,我所有患當服何藥?’此不應爾。善男子,如來處處逐諸外道論義捔勝,此不應爾。善男子,佉陀羅刺刺如來足,此不應爾。善男子,如來又說提婆達多是我宿怨,常相隨逐求覓我便,此不應爾。善男子,如來昔日入捨衛城,於奢犁耶婆羅門村,周遍乞食空缽而出,此不應爾。善男子,旃遮摩那毗孫陀梨,木器合腹以謗如來,亦不應爾。善男子,如來昔在毗蘭多國,受毗蘭若婆羅門請,三月安居而食麥者,此不應爾。”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此向所說,當雲何取?世尊,何故記諸聲聞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善男子,我記聲聞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以見聲聞有佛性故。”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此諸聲聞斷諸有漏,離於三有,生分已斷而有性故,為如來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此事雲何?”
佛言:“善男子,我今為汝說於譬喻。善男子,譬如灌頂轉輪聖王具足千子,隨最大者授其王位。然彼輪王以子根鈍,應初教者而中教之,應中教者而後教之,一切工巧咒術等事。然是王子以根鈍故,應初學者而中學之,應中學者而後學之。善男子,於意雲何?彼輪王子如是學已,豈可非是王正子耶?”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不也,世尊。不爾,善逝。是真王子。”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以根鈍故,應初學者而中學之,應中學者而後學之。如是依觀眾生五陰,滅諸煩惱;煩惱滅已,然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於意雲何?彼諸聲聞以此因緣得成正覺,豈可得言聲聞不得成正覺耶?”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如是,世尊。我曾不見若人、若天、若魔、若梵,是等眾中,而有能說聲聞不得成正覺者。若有能說,無有是處,除一闡提。”
爾時,如來告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我今為汝更說譬喻。善男子,利根菩薩住第十地,除二無我坐道場者,為除故坐,不除坐耶?”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世尊,已除故坐,世尊。已除故坐,善逝。”
佛言:“善男子,彼利根者以此因緣,豈可不得成正覺耶?”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得成,世尊。得成,善逝。”
爾時。如來告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此處亦如是。”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世尊,如來何故昔告阿難我患背痛?”
佛言:“善男子,我觀後世,憐愍眾生作如是說,言我背痛,令諸病者作如是知:‘佛金剛身,尚有背痛,何況我等及其余者!’以是事故我說此言。而諸愚人如實取之,謂佛有病、有背痛等,則便自壞亦令他壞。”
如來復告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我於昔日告比丘言‘我今老弊,汝可為我推覓侍者。’善男子,我說此言,亦為憐愍念後世故,作如是說。為令後世聲聞弟子,年老朽弊應須給侍,故說此言:‘我今老弊,須覓侍者。’令未來世如是知已不生退轉,以是義故我說此言:‘我今老弊,汝可為我推覓侍者。’而諸愚人如實取之,如來老弊故須侍者。
“善男子,雲何當知佛告目連,令到耆婆大醫王所,問服藥法?善男子,此亦是我憐愍後世故作是說。有諸聲聞假藥持身,彼當憶我:‘佛金剛身猶尚服藥,何況我等及其余者!’以是事故我說此言:‘汝到耆婆大醫王所,問服藥法。’而諸愚人如實取之,謂如來身是病患身。善男子,如來昔告目連比丘,令彼目連問耆婆藥。耆婆無容故不正答,唯作是言:‘但當服酥,但當服酥。’然是如來示業果報,令諸弟子聞當憶知而不退還。
“善男子,如來處處逐諸外道尼乾子等,捔勝論義。此事雲何?善男子,我觀後世愍念眾生故作是事。令彼眾生作如是知:‘諸佛如來正真正覺尚有怨家,何況我等及其余者!’而諸愚人如實取之,謂佛如來實有怨家。善男子,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無怨家,何故如來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善男子,佉陀羅刺刺如來足。是事雲何?善男子,如來示現業果報故。令未來世作如是知:‘如來成就無量功德而有業報,何況我等及其余者!’以是因緣令彼息惡。復為因緣我作是說,有是業報。而諸愚人如實取之,佉陀羅刺刺如來足。”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世尊,提婆達多是佛宿怨,覓如來便。”
佛言:“善男子,若無提婆善知識者,終不得知如來具有無量功德。善男子,提婆達多是善知識,共我诤勝現作怨家,得顯如來無量功德。善男子,提婆達多善友知識,在於宮內語阿阇世王,令害如來。時,王故放護財象王,令滅如來。善男子,如來見象即調伏之。爾時無量無邊眾生,見象調伏生奇特心,即生正信歸依三寶,所謂佛寶、法寶、僧寶,顯三寶故。善男子,如此之事應如是知,提婆達多是善知識,久來隨逐示現怨家。而諸愚人如實取之,作如是言:‘提婆達多是害佛者,是怨家者。’善男子,乃至過去五百世中所生之處,提婆達多是善知識,示怨家事,悉是示現顯諸菩薩及顯如來無量功德。而諸愚人如實取之:‘提婆達多是害佛者,是怨家者。’以是不善取義因緣,墮三塗中,所謂地獄、餓鬼、畜生諸苦惱處。何以故?善男子,提婆達多善知識者,善修無量諸勝功德,善修善根,親近諸佛宿植德本,心向大乘,順向大乘,向大乘彼岸,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彼壞心故於未來世,生於地獄、餓鬼、畜生諸惡道中。”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世尊,如來昔日入捨衛城,於奢犁耶婆羅門村,周遍乞食,空缽而出。此事雲何?”
“善男子,我此所作,亦為愍念後世眾生故示是事。令未來世作如是知:‘如來具足無量功德,尚空缽出,何況我等及其余者!’善男子,復有說言:‘是魔波旬勸於婆羅門、長者、居士,令其不肯供養如來。’此亦不爾。何以故?善男子,魔王無力能勸長者,令不供養如來食故。善男子,此事不應如是取之。何以故?魔王無力而能遮障如來供養。乃是如來勸持魔王,令語長者、婆羅門等而不供養。善男子,如來已滅一切障礙,成就無量諸勝功德。而有能障如來供養,無有是處。如來無有實業果報,為彼眾生令得道故,如來示現如是方便善巧諸事。善男子,如來若斷一食食已,令諸聲聞及魔波旬、天龍八部及諸天子,作如是念:‘無令眷屬生憂苦心,為彼諸事。’是故如來日夜示現如是等事,令發一念不善之心,乃是如來斷於諸有,如前示現,後亦如是。令未來世作如是知:‘如來斷有,尚有此事,何況我等及其余者!’現此事時,七萬天眾於如來所起清淨心。如來爾時知其心已,種種說法,彼聞法已得法眼淨。善男子,我觀後世故示是事,如來無有如是業報。”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世尊,旃遮摩那毗孫陀梨,木器合腹以謗世尊。此事雲何?”
佛言:“善男子,此亦不爾。如來成就無量功德,無業報患。善男子,乃是如來威神之力,能令旃遮摩那毗孫陀梨等,置過無量恆河等世界之外。而被謗者,乃是如來以方便力示業果報。我諸弟子以薄福故,既得出家在我法中,以被謗故則退我法,以不思量如來言教,作如是說:‘我等今者已被謗故,不應得在佛正法中。’令彼諸人聞教憶念:‘諸佛如來具足成就一切白法,滅諸惡法,尚有如是惡對被謗,何況我等及其余者!’如是知已,不復退還,修淨梵行。善男子,旃遮摩那毗孫陀梨等,起於惡心,以佛力故令夢開悟:‘我實謗佛!我若捨身,必墮三惡!’善男子,如來若知可防護者必防護之,是故示現如此之事。善男子,無一眾生如來捨者,故現此事。”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世尊,如來昔在毗蘭多國,受毗蘭若婆羅門請,而食麥者。此事雲何?”
佛言:“善男子,我亦愍念後世眾生故現是事。如來實知諸婆羅門、居士等請而不供養,而受其請,彼處安居。何以故?善男子,彼安居處有五百馬,所有食麥施與眾僧,令至三月。善男子,彼馬悉是大菩薩也!宿植德本而值惡友,造諸惡業生畜生中。善男子,彼五百馬有調馬者,是日藏菩薩,以願力故生在彼處。善男子,是日藏菩薩,勸五百馬發菩提心,為令得脫故生彼處。善男子,以彼善調馬主力故,彼五百馬皆憶宿命,得菩提心還得本心。善男子,如來愍念彼五百馬故,受彼請,彼處安居。調馬人麥與如來食,五百馬麥諸弟子食。善男子,彼調馬者以馬音聲調五百馬,皆令忏悔,勸其發心;復令彼馬於佛法中,於三寶所起敬重心。善男子,過三月已,彼五百馬捨身生於三十三天。彼在畜生尚得是利!如來爾時為彼說法,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善男子,彼處所有調五百馬,防護馬者,如來記彼,當得成就自調伏心緣覺之道。
“善男子,世間無有是可食物,如來食之而有不作微妙味者!善男子,假使如來食於土塊瓦石等物,而無不退微妙味食。善男子,如來所食皆作上味,無有世間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食之物而可比者。何以故?以如來得味中上味,得食上味,得大丈夫諸相好等。善男子,汝今應當如是正取如來所食,悉微妙味,無有可比。善男子,阿難比丘憐愍我故而作是言:‘雲何如來生轉輪聖王家,捨王位出家而能食麥?’如來善知阿難心已,故與一麥告言:‘阿難,汝當知之此是何味?’阿難食已生奇特心,即語我言:‘世尊,我生在王家,長養王家,而未曾得如是上味。’善男子,阿難比丘以彼食味身心得安,七日不食。善男子,以是事故當知,如來無有業報。然彼居士、婆羅門,請諸有德清淨比丘不供養者,諸比丘等受請往彼,而不供養示現業報。善男子,汝應當觀如來神力,彼婆羅門請佛及僧而不供養,如來記彼不墮惡道。善男子,共佛受請彼處安居五百比丘,於中乃有四十比丘,多有貪心不能觀察,不淨行故,若得稱意微妙食者,悉皆退轉;食馬麥故,不生欲心,過七日已,得阿羅漢果。善男子,如來善巧知眾生心故,受彼請,為度彼故。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善巧成就如是甚深秘密法教示現之事。若如是知,名為善解如來密教。”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善知漸法門, 及以頓所說,
內心善巧知, 諸菩薩示現。
善巧知秘密, 遠離諸疑惑,
善知諸佛說, 所有秘密教。”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摩诃薩不求聲聞、緣覺乘?”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在於地獄、餓鬼、畜生諸惡道中,雖在彼處受極重苦不可具說,而心不求聲聞、緣覺乘,亦無心求自得解脫,不念少欲,不念少作,不行少欲,不行少作事。善男子,菩薩於彼善業眾生而與同事,然是菩薩於彼眾生善勸化之,令其修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法故,不求聲聞、緣覺菩提。”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偈重說言:
“常化諸眾生, 心不生疲惓,
於無上菩提, 堅固不退轉。
其心不可動, 猶如妙山王,
修行慈悲心, 不求二乘道。”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已說菩薩成就如是等法,是故名為行大乘、住大乘。而如來不說,以何義故此大乘名為大乘?”
爾時,世尊告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我今問汝,隨汝意說。善男子,於意雲何?轉輪聖王所行之道,具四兵眾所行處道,以何而說?”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世尊,是名王道,是名大道,是無畏道,是無礙道,是勝一切諸國王道。”
佛語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名無上乘,名無上上乘,名無等乘,名不惡乘,名為無等等乘。善男子,以是義故,名為大乘。”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白佛言:“善哉!世尊。善哉!善逝。善哉!世尊,快說如是大乘名義。”
如來說是十法法門時,魔波旬作是念言:“今日沙門瞿昙過我境界。若我具備四種兵眾,惱彼瞿昙,令其不得說此法門。”時魔波旬作是念已,即具四兵,至王捨城耆阇崛山。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遙見波旬具四兵眾,為惱如來,令不得說此法門故欲來至此。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即現神通;現神通已,令魔波旬至王捨城四衢道頭,唱如是言:“汝王捨城諸人民等,當知今日沙門瞿昙,在王捨城耆阇崛山,為諸四眾具說正法,初中後善,文義俱深,淳備具足清淨梵行。汝等諸人,可往詣彼沙門瞿昙,聽其說法,令汝長夜成大安樂諸利益事。”
爾時,王捨大城之中,諸婆羅門、剎利、長者及居士等,被魔勸已,手執香華、塗香、末香、燒香、寶幢、寶蓋,出王捨城至耆阇崛山,到如來所,頂禮佛足,尊重贊歎,卻坐一面。時,魔波旬亦具四兵,從王捨城出至耆阇崛山,到如來所,化作曼陀羅華散如來已,與四兵眾卻坐一面。
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知魔波旬坐一面已,即語魔言:“汝魔波旬,以何因緣將四兵眾,惱亂如來,並障如來說此法門?汝今應當於如來所,生慚愧心,起忏悔心。無令汝於長夜得無利益,成大苦報。”
時,魔波旬聞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語已,即合十指,爪掌拄地,禮如來足,於如來所生慚愧心,起忏悔心,而作是言:“我於今者甚畏如來!甚奇善逝!唯願大慈,受我忏悔。我甚愚癡,無有智慧,無善巧智,不自惜身,而於如來起於惡心,復欲令此法門絕滅。善哉!世尊,重受我忏。”
佛言:“波卑椽,善哉!善哉!長養善根。若我法中有善男子、若善女人,起心忏悔以求清淨。善哉!波卑椽。”
時,魔波旬至佛所立,白言:“世尊,如來諸經,皆斷惡語、不善語耶?”
如來答言:“如是,如是。”
魔波旬言:“雲何如來法王、法主,得法自在而語,稱我言波卑椽,如是喚我?”
佛言:“波卑椽,我今為汝說於譬喻。善男子,譬如長者居士財富無窮,唯有一子甚愛念之,不用離目以命系子。然彼一子,諸根不調甚惡谄曲,長者居士愛念心故以杖打之,或瓦或石,欲令此子息彼事故。善男子,於汝意雲何?是長者居士撾打其子,有惡心不?”
魔波旬言:“不也,世尊。欲令成就愛念子故,作如是事。”
佛言:“波旬當知,如來正真正覺善知眾生心性根欲,是故觀察,應以惡言而得度者,即說惡言;應以默然無所言說而得度者,即為默然;應以驅遣而得度者,即驅遣之;應以說法而得度者,即為說之;應以攝受而得度者,即攝受之;應見色身而得度者,即現色身令彼見之;應聞聲香若得味觸而得度者,即為現聲而為說法,至香味觸現令得度。”
時,魔波旬歡喜踴躍,復合十指爪掌,頂禮佛足,白言:“世尊,隨所有處,若村、若城、若在王都,說此法門。我為聽受此法門故,當往其所護此法門,亦為護彼持法法器。世尊,我至彼時必有眾相,諸眾寂定離睡眠蓋,復令諸方上勝法器而來問法。若讀、若誦、若受持者,身心俱安,不起慢心隨說此法。若廣說者,若略說者,於如來所生歡喜心。又復如來,於諸眾生起歡喜心;彼諸眾生心歡喜已,善根增長,惡法消滅。”
時,大眾中有諸外道尼乾子等,聞魔波旬如是忏悔,心大歡喜,踴躍無量,得無生忍。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說此法時,此諸外道得無生忍?”
佛言:“阿難,乃往過去過無量劫,此王捨城耆阇崛山,爾時有佛,名上力足正真正覺,在此說法。佛說法已,有諸外道來向佛所,欲惱如來,復欲障說此法門故來至佛所。既聞法已,心生歡喜,即言:‘世尊,快說此法!’於如來所生奇特心,以是因緣六十劫中,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唯生人天,所生之處憶念彼佛,雖憶念佛而無善友。阿難,於意雲何?彼諸外道尼乾子等,豈異人乎?今此眾中諸外道是。何以故?此諸善男子,當爾之時具足惡見故,欲惱如來並障此法。彼既聞法生大歡喜,以是因緣今蒙佛記,是諸外道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於今得無生忍!”
說此法門時,萬二千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二萬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若善女人,於此法門起一念信功德無量,況復讀誦受持,擁護廣為人說!”
佛言:“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勸無余眾生界,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復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法門起一念信,若讀若誦,廣為他說,此人得福過前說者。何以故?阿難,以此法門是一切智智道處。阿難,若有男子、女人,聞此法門及見持此法門法師,若起惡心得罪過前。”
爾時,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若有男子、女人,謗此經者,如來已說得罪過前。”
佛告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言:“若男子、女人,一時挑卻一切眾生所有眼目。若復有男子、女人,於此法門及持法者,起一惡心得罪過彼。何以故?阿難,以此法門名為光明,能施一切眾生慧目。”
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此法門不應於不信男子、女人前說。何以故?須護眾生故。世尊,我見如是謗法業緣,生於地獄、餓鬼、畜生惡道中故。”
佛言:“阿難,應說此法門,不應不說。何以故?以此名為彼者因故,令修行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以何名名此法門?雲何奉持?”
佛言:“阿難,阿難當知,以說十法,是故名為《十法法門》,如是受持;亦名《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所問》,如是受持。”
佛說此法門時,尊者阿難,淨無垢寶月王光菩薩摩诃薩,並眾會中諸大菩薩,及聲聞眾、天龍八部,聞佛所說,皆大歡喜,頂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九
文殊師利普門會第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捨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百人俱,菩薩摩诃薩四萬二千。時有菩薩名無垢藏,與九萬二千諸菩薩眾,恭敬圍繞從空而來。
爾時,世尊即告大眾:“彼諸菩薩,為遍清淨行世界,普華如來,勸發來此娑婆世界,令於我所聽受普入不思議法門。其諸菩薩亦當集會。”說是語已,無量無邊他方此界諸菩薩眾,悉來集會耆阇崛山,頂禮佛足,卻住一面。
爾時,無垢藏菩薩,手持七寶千葉蓮華,至如來所,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遍清淨行世界,普華如來,以是寶華奉上世尊,致問無量:‘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作是語已,即升虛空,結跏趺坐。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於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念過去久遠世時,曾於普燈佛所,聞說普入不思議法門。我於爾時,即便獲得八千四百億那由他三昧,又能了知七十七萬億那由他三昧。善哉!世尊,願垂哀愍,為諸菩薩說此法門。”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今谛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文殊師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若諸菩薩欲學此法,應當修習諸三昧門,所謂色相三昧、聲相三昧、香相三昧、味相三昧、觸相三昧、意界三昧、女相三昧、男相三昧、童男相三昧、童女相三昧、天相三昧、龍相三昧、夜叉相三昧、乾闼婆相三昧、阿修羅相三昧、迦樓羅相三昧、緊那羅相三昧、摩睺羅伽相三昧、地獄相三昧、畜生相三昧、閻魔羅界三昧、貪相三昧、瞋相三昧、癡相三昧、不善法三昧、善法三昧、有為三昧、無為三昧。文殊師利,若諸菩薩於如是等一切三昧,善通達者,是則已為修學此法。
“文殊師利,雲何名為色相三昧?”即說頌曰:
“觀色如聚沫, 中無有堅實,
不可執持故, 是名色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聲相三昧?”即說頌曰:
“觀聲如谷響, 其性不可得,
諸法亦如是, 無相無差別,
了知皆寂靜, 是名聲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香相三昧?”即說頌曰:
“假令百千劫, 常嗅種種香,
如海納眾流, 而無有厭足。
其香若是實, 則應可滿足,
但有假名字, 其實不可取。
以不可取故, 鼻亦無所有,
了知性空寂, 是名香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味相三昧?”即說頌曰:
“舌根之所受, 鹼醋等諸味,
皆從眾緣生, 其性無所有。
若能如是知, 因緣和合起,
了此不思議, 是名味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觸相三昧?”即說頌曰:
“觸但有名字, 其性不可得,
細滑等諸法, 皆是從緣生。
若能知觸性, 因緣和合起,
畢竟無所有, 是名觸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意界三昧?”即說頌曰:
“設集三千界, 無量諸眾生,
一心共思求, 意界不可得。
不在於內外, 亦不可聚集,
但以於假名, 說有種種相。
猶如於幻化, 無住無處所,
了知彼性空, 是名意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女相三昧?”即說頌曰:
“四大假為女, 其中無所有,
凡夫迷惑心, 執取以為實。
女人如幻化, 愚者不能了,
妄見女相故, 生於染著心。
譬如幻化女, 而非實女人,
無智者迷惑, 便生於欲想。
如是了知已, 一切女無相,
此相皆寂靜, 是名女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男相三昧?”即說頌曰:
“自謂是男子, 見彼為女人,
由斯分別心, 而生於欲想。
欲心本無有, 心相不可得,
由妄分別故, 於身起男想。
是中實無男, 我說如陽焰,
知男相寂靜, 是名男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童男相三昧?”即說頌曰:
“如樹無根枝, 華則不可得,
以華無有故, 其果亦不生。
由無彼女人, 童男亦非有,
隨於分別者, 假說如是名。
了知彼女人, 及童男非有,
能如是觀察, 是童男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童女相三昧?”即說頌曰:
“如斷多羅樹, 畢竟不復生,
何有智慧人, 於中求果實?
若有能了知, 諸法無生者,
不應起分別, 童女為能生。
又如焦谷種, 其芽本不生,
女人亦復然, 是童女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天相三昧?”即說頌曰:
“因清淨信心, 及以眾善業,
受諸天勝報, 端正殊妙身。
珍寶諸宮殿, 非由造作成,
曼陀羅妙華, 亦無種植者。
如是不思議, 皆因業力起,
能現種種相, 猶若淨琉璃。
如是殊妙身, 及諸宮殿等,
皆從虛妄生, 是名天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龍相三昧?”即說頌曰:
“受此諸龍身, 由不修於忍,
興澍大雲雨, 遍滿閻浮提。
不從前後際, 亦不在中間,
而能生此水, 復歸於大海。
如是諸龍等, 積習性差別,
起於種種業, 業亦無有生。
一切非真實, 愚者謂為有,
能如是了知, 是名龍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夜叉相三昧?”即說頌曰:
“是大夜叉身, 從於自心起,
是中無有實, 妄生於恐怖。
亦無有怖心, 而生於怖畏,
觀法非實故, 無相無所得。
空無寂靜處, 現此夜叉相,
如是知虛妄, 是夜叉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乾闼婆相三昧?”即說頌曰:
“彼實無所趣, 名言假施設,
了知趣非趣, 乾闼婆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阿修羅相三昧?”即說頌曰:
“修羅相所印, 其相本無生,
無生故無滅, 阿修羅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迦樓羅相三昧?”即說頌曰:
“無身以為身, 名字假施設,
名相無所有, 迦樓羅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緊那羅相三昧?”即說頌曰:
“法無作而作, 說為緊那羅,
了知此不生, 緊那羅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摩睺羅伽相三昧?”即說頌曰:
“彼由於名字, 隨世而安立,
是中無有法, 而妄起分別。
了知此分別, 自性無所有,
彼相寂靜故, 摩睺羅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地獄相三昧?”即說頌曰:
“地獄空無相, 其性極清淨,
是中無作者, 從自分別生。
我坐道場時, 了此無生相,
無相無生故, 其性如虛空。
此相皆寂靜, 是地獄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畜生相三昧?”即說頌曰:
“如雲現眾色, 是中無有實,
能令無智人, 於此生迷惑。
於彼畜生趣, 而受種種身,
猶如虛空雲, 現於諸色像。
了知業如幻, 不生迷惑心,
彼相本寂靜, 是畜生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閻魔羅界三昧?”即說頌曰:
“造作純黑業, 及以雜業者,
流轉閻羅界, 受於種種苦。
實無閻羅界, 亦無流轉者,
自性本無生, 諸苦猶如夢。
若能如是觀, 閻羅界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貪相三昧?”即說頌曰:
“貪從分別生, 分別亦非有,
無生亦無相, 住處不可得。
貪性如虛空, 亦無有建立,
凡夫妄分別, 由斯貪染生。
法性本無染, 清淨如虛空,
十方遍推求, 其性不可得。
不了性空故, 見貪生怖畏,
無畏生畏想, 於何得安樂?
譬如愚癡人, 怖畏於虛空,
驚懼而馳走, 避空不欲見。
虛空遍一切, 於何而得離?
愚夫迷惑故, 顛倒分別生。
貪本無自性, 妄生厭離心,
如人欲避空, 終無能脫者。
諸法性自離, 猶如於涅槃,
三世一切佛, 了知貪性空。
住此境界中, 未曾有捨離,
於貪怖畏者, 思惟求解脫。
如是貪自性, 究竟常清淨,
我證菩提時, 了達皆平等。
若執貪為有, 於彼當捨離,
由妄分別故, 而言捨離貪。
此唯分別心, 實無有捨離,
其性不可得, 亦無有滅壞。
平等實際中, 無解脫分別,
若於貪解脫, 於空亦解脫。
虛空及與貪, 無盡無差別,
若見差別者, 我說令捨離。
貪實無有生, 妄起生分別,
彼貪本性空, 但有假名字。
不應以此名, 而生於執著,
了貪無染故, 是則畢竟空。
不由滅壞貪, 而得於解脫,
貪法與佛法, 平等即涅槃。
智者應當知, 了貪寂靜已,
入於寂靜界, 是名貪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瞋相三昧?”即說頌曰:
“以虛妄因緣, 而起於瞋恚,
無我執為我, 及由粗惡聲。
起猛利瞋心, 猶如於惡毒,
音聲及瞋恚, 究竟無所有。
如鑽木出火, 要假眾緣力,
若緣不和合, 火終不得生。
是不悅意聲, 畢竟無所有,
知聲性空故, 瞋亦不復生。
瞋不在於聲, 亦不身中住,
因緣和合起, 離緣終不生。
如因乳等緣, 和合生酥酪,
瞋自性無起, 因於粗惡聲。
愚者不能了, 熱惱自燒燃,
應當如是知, 究竟無所有。
瞋性本寂靜, 但有於假名,
瞋恚即實際, 以依真如起。
了知如法界, 是名瞋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癡相三昧?”即說頌曰:
“無明體性空, 本自無生起,
是中無少法, 而可說為癡。
凡夫於無癡, 而妄生癡想,
於無著生著, 猶若結虛空。
奇哉愚癡人, 不應作而作,
諸法皆非有, 雜染分別生。
如欲取虛空, 安置於一處,
設經千萬劫, 終無有積聚。
愚夫從本來, 經不思議劫,
所起於癡結, 而無少分增。
如彼取虛空, 終無有增減,
多劫集於癡, 增減亦如是。
又如於槖籥, 受風無際限,
愚癡著欲樂, 無有厭足時。
是癡無所有, 無根無住處,
以根非有故, 亦無癡可盡。
以癡無盡故, 邊際不可得,
是故諸眾生, 我不能令盡。
設我一日中, 能度三千界,
所有諸眾生, 皆令入涅槃。
復經不思議, 無量千萬劫,
日日如是化, 眾生界不盡。
癡界眾生界, 是二俱無相,
彼皆如幻化, 故不能令盡。
癡性與佛性, 平等無差別,
若分別於佛, 彼則住愚癡。
癡及一切智, 性皆不可得,
然彼諸眾生, 皆與癡平等。
眾生不思議, 癡亦不思議,
以不思議故, 不應取分別。
如是思惟心, 思量不可得,
癡亦不可量, 以無邊際故。
既無有邊際, 從何而得生?
自性無生故, 相亦不可得。
了癡無有相, 觀佛亦復然,
應當如是知, 一切法無二。
癡性本寂靜, 但有於假名,
我證菩提時, 亦了癡平等。
能作如是觀, 是名癡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不善三昧?”即說頌曰:
“知彼貪瞋癡, 種種諸煩惱,
所有諸行相, 虛妄無真實。
能如是觀察, 是不善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為善法三昧?”即說頌曰:
“汝等應當知, 諸善意樂者,
心行各差別, 皆同於一行。
以一出離相, 了知於一切,
皆悉寂靜故, 是名善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有為三昧?”即說頌曰:
“汝等應當知, 一切有為法,
非是所造作, 亦無可稱量。
我了知諸行, 性無有積集,
一切皆寂靜, 名有為三昧。
“復次,文殊師利,雲何名無為三昧?”即說頌曰:
“無為性寂靜, 於中無所著,
亦復無出離, 但有假名字。
為執著眾生, 而說彼名字,
能如是了知, 名無為三昧。”
爾時,世尊說如是等不可思議微妙偈時,九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三萬六千比丘而於諸漏心得解脫,七十二萬億那由他諸天,及六千比丘尼,一百八十萬優婆塞,二千二百優婆夷等,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復白佛言:“唯願世尊,為諸菩薩演說種種三昧名字,令其聞者諸根通利,而於諸法得智慧明,不為一切邪見眾生之所摧伏;亦令證得四無礙辯,於一文字而能了知種種文字,於諸文字了一文字;復以無邊辯才,為諸眾生善說法要,亦令證得甚深法忍,於一剎那了一切行;是一切行,各各復有無邊行相,皆能了知。”
佛言:“文殊師利,有三昧名無邊離垢,若菩薩得此三昧,能現一切諸清淨色。復有三昧名可畏面,得此三昧,有大威光映蔽日月。復有三昧名出焰光,得此三昧,能蔽一切釋梵威光。復有三昧名為出離,得此三昧,令諸眾生出離一切貪恚愚癡。復有三昧名無礙光,得此三昧,則能照曜一切佛剎。復有三昧名無忘失,得此三昧,能持諸佛所說教法,亦能為他敷演斯義。復有三昧名曰雷音,得此三昧,善能顯示一切言音上至梵世。復有三昧名為喜樂,得此三昧,令諸眾生喜樂滿足。復有三昧名喜無厭,得此三昧,其見聞者無有厭足。復有三昧名專一境難思功德,得此三昧,而能示現一切神變。復有三昧名解一切眾生語言,得此三昧,善能宣說一切語言,於一字中說一切字,了一切字同於一字。復有三昧名超一切陀羅尼王,得此三昧,能善了知諸陀羅尼。復有三昧名為一切辯才莊嚴,得此三昧,善能分別一切文字種種言音。復有三昧名為積集一切善法,得此三昧,能令眾生悉聞佛聲、法聲、僧聲、聲聞聲、緣覺聲、菩薩聲、波羅蜜聲;如是菩薩住三昧時,令諸眾生聞聲不絕。”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唯願世尊,加威護念,令我獲得無礙辯才,說此法門殊勝功德。”
佛言:“善哉!隨汝所願。”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若有菩薩於此法門,受持讀誦無疑惑者,當知是人於現身中,決定獲得四種辯才,所謂捷疾辯才、廣大辯才、甚深辯才、無盡辯才;於諸眾生心常護念,隨所修行欲毀壞者,皆能覺悟令無毀壞。”
爾時,世尊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汝於斯義能善分別。如布施者獲大財富,持禁戒者決定生天;若能受持此經典者,現得辯才必無虛妄。如日光出能除諸暝,亦如菩薩坐菩提座,成等正覺決定無疑;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現得辯才亦復如是。文殊師利,若復有人,於現身中欲求辯才,當於此經心生信樂,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勿生疑惑。”
爾時,無垢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菩薩、佛涅槃後,於此法門心無疑惑,受持讀誦,為他廣說,我當攝受加其辯才。”
爾時,天魔波旬愁憂苦惱,悲涕流淚,來詣佛所,而白佛言:“如來昔證無上菩提,我於爾時已懷憂惱。復於今者說此法門,倍生大苦如中毒箭。若諸眾生聞是經典,決定當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入般涅槃,令我境界皆悉空虛。如來應正等覺能令一切諸苦眾生,鹹得安樂。願垂哀愍與大慈悲,不於此經加威護念,令我安隱憂苦皆除。”
爾時,世尊告波旬言:“勿懷憂惱!我於此法不作加護,諸眾生等亦不涅槃。”
天魔波旬聞是語已,歡喜踴躍,憂惱悉除,即於佛前忽然不現。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前白佛言:“如來今者有何密意,告波旬言,我於此法不作加護?”
佛言:“文殊師利,以無加護加護此法,是故為彼說如是言。以一切法平等實際,皆歸真如同於法界,離諸言說不二相故,無有加護。以我如是誠實之言無有虛妄,能令此經於閻浮提廣行流布。”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告阿難言:“此經名為《普入不思議法門》。若能受持如是經典,則為受持八萬四千法門等無差別。何以故?我於此經善通達已,方能為彼諸眾生等,演說八萬四千法門。是故,阿難,汝於此法當善護持,讀誦流通,無令忘失。”
佛說是經已,文殊師利菩薩、無垢藏菩薩、尊者阿難,及諸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闼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
出現光明會第一十一之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捨城耆阇崛山,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一切皆悉得大自在。復有八十那由他菩薩摩诃薩,皆是一生補處,彌勒菩薩而為上首。復有四十那由他諸大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等而為上首。
爾時,會中有一童子,名為月光,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來往昔修何等業?能得如是決定光明、攝取光明、發起光明、顯現光明、種種色光明、無雜色光明、狹小光明、廣大光明、清淨光明、遍清淨光明、無垢光明、極無垢光明、離垢光明、漸增長光明、鮮淨光明、極鮮淨光明、無邊光明、極無邊光明、無量光明、極無量光明、無數量光明、極無數量光明、速疾光明、極速疾光明、無住光明、無處光明、熾盛光明、照曜光明、愛樂光明、到彼岸光明、無能障光明、不動光明、正直光明、住無邊處光明、色相光明、種種色相光明、無量色相光明、青黃赤白色相光明、紅色相光明、玻瓈色相光明、虛空色相光明,如是等種種光明,一一皆與五色光明和合顯現;乃至青黃赤白等事,一一亦與無量無邊種種色光和合顯現。
爾時,世尊即為月光而說偈言:
“我以不思議, 善業因緣故,
遠離諸迷惑, 成就種種光。
復以種種行, 安住於佛道,
以空無作慧, 而現和合光。
譬如外法中, 種種相差別,
於中空無我, 無作無心意。
又如內身中, 空無我無作,
於中能示現, 種種諸音聲。
由如是無作, 現無邊色光,
隨其所意樂, 皆令得滿足。
或於一光中, 出生二種色,
各有上中下, 差別而顯現。
或於一光中, 出生三種色,
各有上中下, 差別而顯現。
或於一光中, 出生四種色,
各有上中下, 差別而顯現。
或於一光中, 出生五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淨業生。
或於一光中, 出生六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方便生。
或於一光中, 出生七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善業生。
或於一光中, 出生八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勝善生。
或於一光中, 出生九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資糧生。
或於一光中, 出生十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布施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二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持戒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三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忍辱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四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精進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五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禅定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六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智慧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七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慈心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八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悲心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九十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喜心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百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捨心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千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千功德生。
或於一事中, 出生萬種色,
各有上中下, 從福資糧生。
或於一事中, 現一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淨信生。
或於一事中, 現二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隨喜生。
或於一事中, 現三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於輕安生。
或於一事中, 現四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尊重佛生。
或於一事中, 現五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尊重法生。
或於一事中, 現六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尊重僧生。
或於一事中, 現七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尊重戒生。
或於一事中, 現八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尊重定生。
或於一事中, 現九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普憐愍生。
或於一事中, 現十俱胝色,
各有上中下, 從無放逸生。
又從一毛孔, 所現諸光明,
彼光種種名, 今當為汝說。
我有一光明, 名為雲淨照,
其光由積集, 無量善根生;
以於往昔時, 見有眾生類,
種種多病惱, 皆生憐愍心,
給施諸醫藥, 令彼悉除愈,
以此因緣故, 得如是光明。
我復有光明, 名為眼清淨,
以燈明施佛,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耳清淨,
以音聲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鼻清淨,
以香水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舌清淨,
以上味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身清淨,
以衣服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心清淨,
於佛常信樂,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色清淨,
彩畫於佛像,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聲清淨,
於法常稱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香清淨,
於僧常恭敬,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味清淨,
隨意皆施與,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觸清淨,
以塗香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法清淨,
以攝受諸法,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地清淨,
塗掃佛僧地,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水清淨,
以井泉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火清淨,
持火而奉施,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風清淨,
持扇而奉施,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蘊清淨,
以身供養佛,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界清淨,
常修於慈心,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谛清淨,
常離於妄語,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剎清淨,
常行於布施,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聲清淨,
以稱歎諸佛,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念清淨,
以稱歎三昧,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辯清淨,
以稱歎總持,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日和合,
以和合乖诤,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顯現義,
以通達空性,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青色相,
以青蓮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黃色相,
以薝葡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赤色相,
以真珠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白色相,
以金華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勝功德,
以眾彩嚴飾,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龍威力,
以龍幡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象威力,
以象幡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師子王,
師子幡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之為牛王,
牛王幡供養,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月清淨,
灑掃於佛塔,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龍調伏,
以缯帶奉施,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夜叉調伏,
以能谛觀察,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覺悟女,
以離於女相,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覺悟男,
以離於男相,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金剛威力,
以業智清淨,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顯現空,
以開示世報,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覺悟真實,
以離於顛倒,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顯示佛語,
以贊於法界,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離諸過,
以贊於勝解,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莊嚴普照,
以贊施燈燎,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離恩愛,
以贊於定慧,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離諸習,
以贊前際智,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離諸著,
以贊無生智,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離諸趣,
以贊漏盡智,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捨離處,
以贊於苦智,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佛神變,
以贊神通力,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超戲論,
以贊一切智,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現眾色,
以贊於神足,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樂善友,
以贊於覺性,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眼前際,
以贊眼前際,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眼盡際,
以贊於無盡,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之為有際,
以贊於無有,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不可壞,
以贊於滅性,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無邊際,
以贊於無際,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之為有相,
以贊於無為,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為無變異,
以贊無差別,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之為不入,
以贊於無著,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之為不出,
以贊於無起, 由是故得生。
我復有光明, 名之為無起,
以贊不出現, 由是故得生。
“我有光名無表示, 而能成熟諸群生。
我有光名法本性, 其光能動俱胝剎。
我有光名調伏魔, 其光威德令魔怖。
我有光名福德幢, 持其名者離危厄。
我有光名有力幢, 持其名者離怨對。
我有光名寂靜幢, 持其名者離貪欲。
我有光名禅定幢, 持其名者離邪行。
我有光名名聞幢, 持其名者得稱贊。
我有光名悅意幢, 持其名者無憂惱。
我有光名淨戒幢, 持其名者離毀禁。
我有光名妙香幢, 持其名者無臭穢。
我有光名法甚深, 持其名者無疑惑。
我有光名無所住, 持其名者離諸有。
我有光名離分別, 持其名者無執取。
我有光名妙高山, 持其名者無能動。
我有光名秘密行, 持其名者無所著。
我有光名解脫行, 持其名者無系縛。
我有光名善調伏, 持其名者得柔軟。
我有光名無動搖, 持其名者離貪染。
我有光名善調順, 持其名者戒圓滿。
我有光名眾善行, 持其名者無所染。
我有光名多利益, 聞其名者離諸過。
我有光名勝知見, 聞其名者無迷惑。
我有光名求利益, 聞其名者無瞋恚。
我有光名心適悅, 聞其名者得安樂。
我有光名無熱惱, 持其名者了空性。
我有光名空無性, 持其名者超戲論。
我有光名無依止, 持其名者不動搖。
我有光名離迷惑, 持其名者不猶豫。
我有光名無住處, 持其名者離愚闇。
我有光名厭肉身, 持其名者當不受。
我有光名無所取, 持其名者離文字。
我有光名無有癡, 持其名者離言說。
我有光名無去處, 持其名者知未來。
我有光名普邊際, 持其名者知過去。
我有光名無與等, 持其名者了無漏。
我有光名證聖者, 持其名者知最上。
我有光名無垢染, 持其名者離諸著。
我有光名離塵坌, 持其名者無闇蔽。
我有光名無愛戀, 持其名者離所依。
我有光名最勝上, 持其名者摧他論。
我有光名少壯年, 持其名者成六行。
我有光名最勝尊, 持其名者智無礙。
我有光明名速疾, 持其名者成勝僧。
我有光明名有相, 持其名者了深法。
我有光明名無相, 持其名者離於慢。
我有光明名無生, 持其名者獲無得。
我有光明名念佛, 為諸如來之所贊,
於多佛所修諸行, 爾乃得成如是光。
佛身所現諸光明, 千俱胝剎微塵數,
如是無量俱胝剎, 其數又如大海沙,
一一微塵諸光明, 各有若干多眷屬。
其光遍往無佛剎, 化作如來清淨身,
演說甚深微妙法, 安住眾生忍辱中。
我有光明名為佛, 令諸眾生住佛道。
我有光明名為法, 清淨照曜無瑕垢。
我有光明名為僧, 諸佛如來所稱歎。
我有光明名清淨, 其光殊勝甚難得。
我有光明名為華, 利益眾生得成熟。
我有光明名為梵, 或名帝釋或名天,
名月名龍名夜叉, 名阿修羅迦樓羅,
或有名王名婦女, 或名童女或童男。
如是種種諸光明, 各以善法化同類,
能令無量俱胝眾, 皆得成就於菩提。
我有光明名智慧, 或有名戒或名慈,
或名悲喜或名燈, 或號塗香或音樂,
如是等類諸光明, 各隨本行為其稱,
皆攝無量群生類, 由是成就此光明。
我有光明名尊重, 諸佛如來之所贊,
於佛教法常恭敬, 由是成就此光明。
佛眼所見眾生數, 一毛孔現若干光,
而彼一一諸光明, 各有眷屬共圍繞,
隨諸眾生心所念, 蒙佛光明皆成熟。
若有聞說此光明, 能生歡喜深愛樂,
是人往昔諸佛所, 已曾得聞如是經。
我有光明名最勝, 眷屬八十俱胝數,
昔曾一偈贊於佛, 是故成就此光明。
我有光明名無憂, 眷屬八十那由眾,
持一如來所說法, 是故成就此光明。
我有光明名勝淨, 眷屬八十俱胝數,
若能受持一三昧, 是故成就此光明。
“過去有佛, 名為最勝。 彼佛住世, 壽命無量。
最初成道, 法會之中, 時有八十, 那由他眾。
爾時於此, 閻浮提中, 有一國王, 名為樂聲。
其王復有, 五百王子, 顏貌端正, 見者歡喜。
是時父王, 威德自在, 於三寶所, 深生信樂。
其王所有, 勝妙園苑, 悉皆奉施, 彼佛世尊。
是園苑中, 經行之處, 復有無量, 薝葡迦樹,
拘律陀樹, 甄叔迦樹, 優昙缽羅, 波羅波吒,
及屍利沙, 無憂樹等, 其數各有, 八十俱胝。
如是諸樹, 冬夏敷榮, 華果枝葉, 光色鮮茂,
出微妙香, 薰如來身。 有諸比丘, 身真金色,
各各皆坐, 是林樹下, 勇猛精進, 得陀羅尼。
爾時彼佛, 愍其父王, 及諸王子, 並余大眾,
演說如是, 決定光經。
其王聞已, 心生歡喜, 以無量偈, 稱贊如來。
其王復以, 八十俱胝, 微妙寶蓋, 奉獻於佛。
一一寶蓋, 以摩尼珠, 於其網間, 周匝嚴飾。
是摩尼寶, 一一價值, 八十俱胝, 閻浮檀金。
是一一蓋, 八十俱胝, 摩尼寶珠, 以為璎珞。
是摩尼寶, 色澤鮮淨, 無有晝夜, 常放光明。
一一光明, 照百由旬, 其光顯曜, 蔽於日月。
其蓋復以, 八十俱胝, 師子寶帶, 八十俱胝,
金縷寶鬘, 四面嚴飾。 復以種種, 妙色珍奇,
間錯莊嚴, 真珠寶網。 以如是蓋, 周覆園苑。
其上復有, 蘇摩那華, 阿提目多, 目真鄰陀,
優昙缽羅, 青蓮華等; 如是種種, 無量華蓋,
一一皆悉, 稱其寶網。 復以金縷, 俱吒摩衣,
以為缯蓋, 而覆其上。 復有金足, 栴檀寶床,
其數亦有, 八十俱胝。 其床復以, 八十俱胝,
缯彩茵褥, 而嚴飾之。
是時一切, 諸眾生類, 乃至有頂, 皆來集會,
於如來所, 聽是經典。
天龍夜叉, 乾闼婆王, 摩睺羅伽, 阿修羅等,
聞是經已, 生歡喜心, 以百千偈, 稱贊如來。
一切皆發, 大菩提願。
諸天龍神, 及阿修羅, 以殷淨心, 雨曼陀華,
真珠等寶, 而為供養。
爾時復有, 八十俱胝, 大威力天, 聞是經已,
心生歡喜, 發菩提願, 於未來世, 得斯光明。
是時如來, 知彼意樂, 即授其記, 當得作佛。
爾時復有, 八十俱胝, 釋提桓因, 並諸梵眾,
聞說如是, 現光經典, 亦生歡喜, 發菩提心。
皆得授記, 當來作佛。
爾時復有, 八十俱胝, 那由他龍, 聞是經已,
發菩提心, 皆蒙授記。
爾時復有, 八十俱胝, 金翅鳥王, 聞是經已,
堅持五戒, 亦授其記。
爾時復有, 八十俱胝, 乾闼婆王, 聞是經已,
奏千種樂, 出微妙聲, 供養於佛, 而得授記。
復有八十, 那由他數, 夜叉鬼王, 聞是經已,
於佛智慧, 深生淨信, 一切皆得, 受菩提記。
月光當知, 時樂聲王, 種種供養, 彼如來者,
豈異人乎? 即汝身是!
汝因往昔, 聞是經典, 是故今者, 還復咨問。
若人於我, 般涅槃後, 法輪將欲, 滅壞之時,
於是教中, 生淨信者, 則能廣說, 如是經典。
“若於未來說是經, 則為護持於我法,
猶如眾商善導師, 亦名護持於寶藏。
若於末世聞此經, 如彈指頃生欣樂,
當知皆是佛威神, 亦由文殊所加護,
是人則為見諸佛, 授其秘法令聰慧。
若人質直心柔軟, 常勤供養於諸佛,
修行無我生慈忍,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常懷不善心, 貪求利養無厭足,
於諸寂靜無欣慕,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供養諸如來, 善能了知深妙法,
於佛正智生淨信,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散亂無淨心, 常行魁脍難調伏,
於諸欲境為僮僕,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常樂阿蘭若, 獨處空閒心寂靜,
不著利養及親屬,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隨順惡知友, 損壞自他諸善法,
彼於戒定多退失,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意樂極清淨, 常以智慧觀諸法,
為善知識之所護,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系著親友家, 與之華果令歡喜,
心無正直懷谄曲,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常念諸佛恩, 於勝善根生愛樂,
回向菩提無谄曲,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戀著於婦女, 種種上服而嚴飾,
常願與彼同游戲,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深心無所依, 於諸欲境曾無染,
不以飲食生谀谄,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教導諸群生, 而言YIN欲無諸過,
則為誹謗三世佛,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信樂常堅固, 發起精進求諸法,
不生疲倦及輕慢,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系著諸婦女, 常於欲境懷思念,
不修智慧廣饒益,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宴坐山林中, 修習智慧皆清淨,
不貪一切資生具,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前後際,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則愚癡為魔罥,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前後際, 而常通達無迷惑,
彼則解脫諸魔罥,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有無邊,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則愚癡為魔罥,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有無邊, 而常通達無迷惑,
彼則解脫諸魔罥,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成壞相,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則愚癡為魔罥,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成壞相, 而常通達無迷惑,
彼則解脫諸魔罥, 是人愛樂於此經。
乃至耳鼻舌身心, 色聲香味並觸法,
地水火風與體性, 事物眾生及以苦;
蘊界世生聲名谛, 貪瞋癡慢愛覆憍,
悭嫉谄诳並忿等, 當知一一皆如是。
若人於彼眼盡邊,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則墮諸凡夫行,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於彼眼盡邊, 而常通達無迷惑,
彼則離諸凡夫行,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於彼眼滅壞,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則墮諸凡夫行,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於彼眼滅壞, 而常通達無迷惑,
彼則離諸凡夫行,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於彼眼寂滅,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則墮諸凡夫行,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於彼眼寂滅, 而常通達無迷惑,
彼則離諸凡夫行,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無去來, 而常迷惑不能了,
彼則墮諸凡夫行,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於眼無去來, 而常通達不迷惑,
彼則離諸凡夫行,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不了眼無我, 於眼盡性常迷惑,
彼則墮諸凡夫行,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能了眼無我, 於眼盡性常通達,
彼則離於凡夫行,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不了眼無我, 於忍行處常迷惑,
彼則墮諸凡夫行,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能了眼無我, 於忍行處常通達,
彼則離諸凡夫行,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不了眼盡性, 彼不成就無依戒,
以不成就無依戒,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能了眼盡性, 彼則成就無依戒,
以能成就無依戒,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不了眼盡性, 彼不成就無漏戒,
以不成就無漏戒,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能了眼盡性, 彼則成就無漏戒,
以能成就無漏戒,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不了眼盡性, 彼不成就無漏慧,
以不成就無漏慧,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能了眼盡性, 彼則成就無漏慧,
以能成就無漏慧,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不了眼盡性, 於眼空性常迷惑,
彼不能生總持智, 是人不樂於此經。
若人能了眼盡性, 於眼空性常通達,
彼則能生總持智,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了知眼盡性, 彼則成就總持智,
乃至無上無著智, 是人愛樂於此經。
若人不樂於此經, 於眼盡性常迷惑,
彼則退失諸禅定, 證無上智實為難。
若人愛樂於此經, 於眼盡性能通達,
彼則成就諸禅定, 證無上智不為難。
若人了知眼盡性, 於無我相能通達,
彼則常聞如是法, 深生信解得無疑。
若人思惟眼盡性, 晝夜精勤無懈惓,
彼則成就總持辯, 常能演說於此經。
若人思惟於此經, 成就出現光明智,
彼則顯發諸如來, 於眼空性能通達。
假使建立百千塔, 供養一切諸世尊,
若人思惟於此經, 所獲功德復過彼。
假使百千諸伎樂, 供養如來之捨利,
若人得聞於此經, 所獲功德復過彼。
佛眼所見諸眾生, 皆同如來而供養,
過於無量俱胝劫, 不如受持於此經。
若人於此契經中, 受持演說四句偈,
當於是人生恭敬, 猶如最勝大悲尊。
我於往昔百千劫, 流轉三有生死中,
曾於無量諸佛所, 為是經故而供養。
或燃無量百千燈, 其炷各等由旬量,
為於此經得自在, 是故供養大導師。
或以薝葡婆利華, 蘇摩那華無憂華,
以此華鬘及幢蓋, 種種供養如來塔。
我於往昔生死中, 有來求者鹹能施,
或施華果諸林苑, 或施橋梁及井泉,
或施白象及麒麟, 或施寶馬並彩女,
或施金床珍寶帳, 或施璎珞雜華鬘,
如是一一滿百千, 為此經故心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