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法禅法師:關鍵是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關鍵是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

  法禅法師

  原名 《平等性智心無病》

  在唯識論中有所謂的轉識成智之說,也就是轉八識成為四智菩提。簡言之,就是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而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

  在這些轉識成智中,它的關鍵點就在於轉第七識成為平等性智。苟能夠將第七識徹底的完完全全的轉為平等性智,那麽,其馀的自然地也就跟著轉過來;若第七識未能轉為平等性智,其馀的不管怎麽轉,都會成為“空轉”。

  因此,在因地修行這方面來看,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是個關鍵點。當然,若從果地上來看,若第八識已經轉為大圓鏡智,其馀的自然也就不是問題。但這純屬於果證上的事,而無涉於因地的修行。所以這方面我們暫且不談。今天,我們只將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及平等性智心無病的一些知見提出來加以說明,以提供給諸仁者做個參考。

  在八個識中,第七識可以說是最聰明伶俐的一個識,而且是居於主導地位。這話怎麽說呢?

  我們都知道,前五識是非恆非審,第六識是審而不恆,第八識是恆而不審,只有第七識是亦審亦恆。“恆”指的是無有間斷的意思,“審”就是審察之意。簡言之,前五識,不但沒有恆常,也沒有審察;第六識雖有審察,但是沒有恆常;第八識雖有恆常,但是又沒有審察;唯有第七識,又是恆常,又能審察。

  那麽,第七識到底是恆審什麽呢?在八識規矩頌中有謂“恆審思量我相隨”。意思是說,第七識恆常審察思量“第八識”為“我”,而且時時刻刻“相隨”著“第八識”。說白一點,這種現象就是一般所謂的“我執”啦!而在金剛經上則稱為“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但第七識為什麽會執著第八識為“我”呢?那是因為第七識誤以為第八識是“一”,是“常”,是“?”,是“主宰”,所以把它當做“真我”。其實,第八識猶如瀑布的流水,哪裡是“一”,是“常”,是“?”,是“主宰”呢?所謂“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這種道理大家都懂吧!因此,哪會有個永恆不變的“真我”呢?那只是眾生的一種顛倒妄想,或者說那只是眾生的一種錯覺。

  其實,第八識只是從無始以來一直在流轉變動的一種現象及作用,眾生無知,以為那是個永恆不變的“真我”,豈不是天大的錯覺。但千錯萬錯,並非第八識本身之過,而是第七識的“妄執”所造成。而第七識之所以會有妄執,關鍵就在這個“癡”(指無明、無知或沒有正見)字。非但有“我癡”,甚至還有“我見”、“我慢”、“我愛”等根本煩惱。所以說第七識是生起一切煩惱的總根源,一點也不為過。

  因此,在修道位上為了免除煩惱及了生脫死,那麽將第七識轉為平等性智,是個關鍵點。因為前六識是完全依托第七識的。第七識好比導演,而前六識則為演員。所以在《八識規矩頌》中,有謂“六轉呼為染淨依。”“六轉”就是六轉識,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這六識完全依著第七識在轉變或轉易,所以稱為六轉識。簡言之,第七識染污,前六識也跟著染污;而第七識清淨,前六識也跟著清淨。所以“前六識”稱呼“第七識”為“染淨依”。這也就是說,如果第七識是在染污的狀態中,既使前六識行善,依然是有漏的,一定要第七識清淨,乃得成為“無漏”。因此,關鍵點還是出在第七識。而第八識本身是無覆無記的,也就是說它本身沒有什麽煩惱可言,也不具善惡性。雖然它能執持“根身”、“器界”、“種子”,但這些都是從前七識熏來的,所以它本身也是沒有什麽問題。因此,千錯萬錯還是出在第七末那識的頭上。苟第七識完全轉為平等性智,那麽第八識自然轉為大圓鏡智,第六識轉為妙觀察智,而前五識則轉為成所作智。因此,在轉識成智這個修法上,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是個關鍵點。

  那麽,要如何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呢?

  首先,我們要對平等性智有一定的了解。所謂“平等性智”就是般若正智,而從般若正智觀自他有情都是一體平等的,無二無別的,也就是等視眾生的意思;而觀諸法的體性也都是一體平等的,無二無別的。簡言之,法相雖然千差萬別,法體本無有二,所以金剛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也就是等持萬法的意思。由於等視眾生,我執自然也就不存在了!由於等持萬法,法執也就無由存立。我法二執一旦泯滅了,三惑自然永斷,當下也就成等正覺。這時候自然的“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當然,這種話說起來好像很輕鬆容易,但要觀自他有情及一切諸法悉皆平等,無二無別,其實那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你沒有深觀的智慧,那麽你的心要與平等性智相應相契合,那真是難上加難了!所謂自他一體平等的觀念,不是說了就算,而是你念念都是這麽想才算呀!如果你與他人相較,總是把自己擺在第一位,或者總認為自己比較重要,那可以肯定自他早已不平等了!要與其他一切有情眾生,完全處於平等平等無二無別的境界中,那真是很不容易呀!如果你總認為自己好就好了,而別人好不好,你根本不在乎,那可以肯定自他早就不平等了!如果你能夠換個想法,以利益一切眾生就是在利益自己,以先成就別人的好,來成就自己的好。那麽自他也就平等了!所以,說難也不是真的難,那是因為眾生的死腦筋死觀念一直轉不過來,所以才說難。其實,你只要將觀念、看法或立場改變一下,那可能就會變成輕而易舉的事了!

  再說,要觀一切諸法悉皆平等平等無二無別,那也是很不容易的啦!尤其在修道位上的眾生,更會感受到諸法的千差萬別相。你如果跟他說這一切法都是平等如夢幻,他是很難接受,也很難信入。這就是典型的“法執”。其實,一切經論都是空拳黃葉止啼之說,決定不實,若執以為實有,豈不是顛倒?再說,所謂的平等性智,它所指的是法性而不是法相。法性雖然是平等一如無二無別,但卻無妨於法相上的千差萬別呀!所謂森羅萬象許峥嵘,就是這個道理。其實,諸法的體性就是空性。從空性上來看,諸法都是平等一如的,這有何難呢?我們常說的“入不二門”,這個“不二”指的就是平等一如的意思。

  觀自他有情平等不二,自然的也就無我執了!而觀諸法悉皆平等,自然的也就無法執了!我法二執已無,心自然的也就無貪、瞋、癡等毛病,這就是所謂的平等性智心無病。

  當然,我們這麽說,純粹是站在因位或因地法行上而言。其實,法也可以站在果地覺這方面來看。

  從果上來看,實在沒有什麽“等”或“不等”的問題。那才是真正的“平等”。這也就是說,性自平等,而無能等者。有“等”有“不等” ,有“能等”有“所等”,那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推而廣之,有“覺”有“迷”,有“能覺”有“所覺”,那也是二法,不是佛法。因此,所謂的無上正等正覺,根本無所謂的“等”或“不等”,也不存在所謂的“覺”或“不覺”,那才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再說,有“見”有“不見”,有“能見”有“所見”,那也都是妄見,而非真見;有“証”有“不証”,有“能証”有“所証”,那也都不是真証。甚至於有“迷”有“悟”,有“能悟”有“所悟”,那也不是真悟。很多修行者一輩子都墮在這種相對知見的牢籠中而不自知。

  其實,在體性上來看,實在沒有這些“惱人”的問題,而且不是做了才沒有,而是在本性中本來就沒有。但如果你不是真正的“過量人”,而且也不能夠“通達無取捨”,那麽我們這麽說,你也許還是半信半疑哩!今天我們這麽說,意在哪裡呢?我們懇切地期盼諸仁者能夠將知見往更上一層來提昇。如果始終以小知小見輕心慢心而冀最上乘,那無異緣木求魚啊!

  ……

  在八個識中,前五識是非恆非審,也就是說它不恆常,也沒有審察的功能。既然連審察的功能都沒有,自然的也就沒有修証的問題。而第八識是恆而非審,也就是說它也沒有審察的功能,當然也談不上修証的問題。簡言之,前五識及第八識只在果位上轉識成智,而沒有因地法行的問題。

  再來是第六識,它是審而不恆,也就是說它雖然有審察的功能,但卻不恆常。它會隨時間而反反覆覆地變化流轉。所以在第六識上做工夫會覺得很辛苦,斷妄歸真做起來會事倍功半。因為第六識的妄念,斷了又生,生了又斷,反反覆覆,實在沒有了時。因此,在八個識中,從第七識來下手做工夫是比較理想的做法。

  因為第七識是亦恆亦審,也就是說它是恆常的,又有審察的功能,而且又以“思量”為其性相,而本身又是無記性,所以拿它來做工夫是最恰當的啦!

  簡言之,只要將第七識所執以為是的那些不正確的知見、想法、看法或觀念加以修正,那就對了!打個比方,如果電腦的程式設計有問題,那麽直接修改電腦程式就好了,而不必從它所產生的錯誤結果這方面來一一加以更正。第七識最大的問題是它始終牢牢地執取第八識為我,甚至誤以為第八識是一是常是主宰是我。而在這不正確的知見或觀念中,很自然地產生了我見、我癡、我愛、我慢等四個根本煩惱。

  如果你有一定的智慧,能夠深刻地體會出這裡面根本沒有“我”,也就是說第七識已經不再執取第八識為“我”,那麽,第八識自然也就回歸到它本然清淨的體性中,也就是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而第七識已經無有我執,非但是人無我,而且也是法無我。人法二執已空,第七識自然也就轉為一體無我的平等性智。同時第六識也就成為從本性上顯現的妙用,稱為妙觀察智。當然,這些都是靠前五識來成辦及行持,但因為原先的執著性已經沒有了,我執已經不存在了,所以不名為“前五識”,而稱為成所作智。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知道轉識成智的關鍵點是在第七識。苟不轉第七識,而只轉其馀,那肯定是“白轉”或“空轉”。其實,只要第七識徹底的轉,那麽其馀的也就會一一地跟著轉。不過,我們要知道,八個識本來是一體的,只在分析上及各種不同的功能及作用上,才說有八個識。所謂“八個兄弟共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在家把帳開。”這不也將八個識的功用形容得入木三分了嗎?

  其實,前七轉識都統攝在第八識中。第八識若轉為大圓鏡智,其馀的自然也會跟著轉。但因為第八識太呆(恆而不審)了,還是要靠聰明伶俐(亦審亦恆)的第七識來轉。但所轉的只是那些錯誤的知見、看法或想法,若從體性上來看,實在沒有什麽轉不轉的問題。

  當然啦!一位禅的行者,除了取證平等性智以外,他也可以由平等性智直趨無上菩提,也就是說直趨無上正等正覺。先決條件是先如實體証自他有情是一體平等的,而諸法也悉皆平等一如。然後再跳脫或超越平等性智的框框,也就是如實體証在體性中無能等、無所等,無等、無不等,等無所等;而且也無能覺、無所覺,無覺、無不覺,覺無所覺。這才是真等真覺,也就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不過,這是要如實的體証出來,而不應該只墮在知解的圈套中。

  總而言之,如果你如實地體証平等性智,心自然沒有貪瞋等毛病,這是理所當然的了!不過,既使尚未體証平等性智,做為一位修道者,我們也應該時時觀照有情眾生都是一體平等的。雖然說眾生有智愚賢不肖之別,但那只是相用上有別,佛性本無差別呀!眾生到底如何,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能否以恭敬佛菩薩的心來恭敬一切的眾生呢?不要老是以為自己最重要,其實每一位眾生都是一樣的重要。做為一位修道者,我們實在不應該有自以為重自以為是的那種“傲慢”及“偏見”的心態。否則,平等性智與你還相差十萬八千裡呢!

 

上一篇:陋室何以不陋:有趣的靈魂是最大的富足
下一篇:莫做奇怪修行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