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學,大家好。
我們的偉大的導師,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醫王。
他能夠讓我們眾生,由貧窮轉變為富貴,由下賤轉變為高貴,由病狀轉變為康復,由凡夫轉變為入聖,由煩惱轉變為解脫,由愚癡轉變為智慧,由地獄轉變為天堂,這真是堪稱為我們眾生的慈父。

我們必須要虔誠的,對他老人家的教言洗耳恭聽,言聽計從,不要用辯論,狡辯,爭論,排斥,誹謗,輕慢等心態。
因為用我們眾生迷茫的思想意識,是永遠了解不到,體悟不到聖人無量的智慧與慈悲。

是他老人家告訴我們萬法唯心,這一真理的存在。是他老人家說明了一切都是由這顆“心”為主題,“心”在起作用的事實真相。
為我們眾生揭秘了宇宙真相,讓我們大家找到了自己的根本,認清了事相的本源。
感恩慈父的教導,感恩慈父的開啟,使我們踏上了歸程。

佛陀的教言不是用思維方式來衡量的,如何能夠對經教更加深刻地體悟明了呢?
當我們沒有思想意識的那一刻,當下的那一瞬間萬緣放下,那一念的清淨就會完全的,對佛法的教義能夠深刻地領悟。
所以說智慧是自然的表現,必須展現在靜態的基礎上,千萬不能用動態去思維,會造成陰差陽錯。

這就是佛陀悲心所願,把我們所有的迷茫眾生,達到超凡入聖的目的,永脫六道輪回的苦海。
同時也能夠讓我們大家對宇宙的事實真相,更加有所了解, 才能夠具有充分的智慧,對我們的人生更加美好的造作。

諸位要知道,塵世間的一切造作,都是由這顆真心,本性在作用。
六祖曾告訴過大家,“何其自性,能生萬物”。
所以說萬法不離本心,這個“真心”與“妄心”不同。
這顆“妄心”也是“真心”的顯現。妄心所起的作用是什麼呢?
大家一定要明了,對此有所區別。

比如,一些金屬材料,把這些金屬材料制造成各種的工具,這種種的工具,是由這個技術人員在發明創造。
技術員工他們只能夠努力把這些原材料加以改造,作用不同,形狀差異。但是這個原材料不是人類所為,它是自然而生成,礦物質是冶煉出來的。
這些礦物質的創造者,就是“真心”。這些技術員工就是“妄心”,他只能夠改變外相的形態,改變不了實質。
所以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樣子的一個程序,所展現出大自然的一幅美麗的畫像。

大家一定要按照此理,一切唯自心所現,在我們的修行中,千萬不能參雜神話與迷信的色彩,一定要以自然規律而發現,要以真理來改變自己,自身的一切好與壞,都是自己的心態所現。
不能怨天尤人,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能外求。

要相信,大自然對待眾等,那是絕對的公正平等,絕沒有絲毫的偏差。
所以說我們大家不能抱怨,自身的果報就是自心的顯現,什麼樣子的心態就會造成什麼樣子的果報。
看到自身所成受的果報,就能掌握自己的心態。
為什麼說“相面”,見其貌知其心,相貌美與丑,也是隨著這顆妄心而現。個子高矮,胖瘦,都是這顆心,不然怎麼說佛的相貌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呢。就是說非常圓滿的意思。

好了,今天所說明的,就是讓我們大家對此心的認識。
起心動念也要善惡分別,因果不昧,絲毫不爽。
阿彌陀佛,釋桑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