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是髒腑、經絡等組織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其生成、輸布、排洩的代謝過程又依賴於髒腑、經絡等組織的生理功能。氣具有推動、溫煦等作用,精、血、津液具有營養、滋潤等作用。根據陰陽的屬性來劃分,氣屬陽,精、血、津液屬陰。
雖然四者在性狀、分布部位及功能上各有不同,但在生理活動中則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發生病變時亦可相互影響、相互傳變,因此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精與氣的關系
精與氣密切相關,故有時並稱為”精氣”,如腎中之精氣、水谷之精氣等。精與氣的陰陽屬性不同,精屬陰,氣屬陽。精與氣相互化生。
1. 精能化氣
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兩者結合輸布於五髒六腑,可濡養各髒腑組織,促進氣的生成。如腎中所藏之精可以化生元氣,飲食中吸收的水谷之精也可以化生營氣。因此,精對氣有化生作用,精足則人體之氣充盛,髒腑功能強健;精虧則人體之氣不足,髒腑功能衰減。
2. 氣能生精
人體之精的生成依賴有關髒腑的氣化作用。如脾胃之氣旺盛,消化吸收功能健全,就可將飲食物不斷地轉化為人體所需要的水谷精微。因此氣的運行不息是化生精的動力,氣盛則精足,氣虛則精虧。
此外,氣對精還有固攝作用,如腎氣虛則固攝無力,男子可見遺精,女子可見帶下清稀等。
精與血的關系
精與血均來源於飲食,賴水谷之精微化生和充養,兩者之間又相互資生、相互轉化,所以有”精血同源”之說。
1. 精能化血
精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其中水谷之精在脾、胃、肺、心的共同作用下化生為血液,腎精生髓也能化血,所以精足則血旺。如果水谷之精不足或腎精虧損,均可導致血液的生成不足,引起血虛的病變。
2. 血能養精
人體之精主要藏於腎中。腎精源於先天,又依靠後天水谷之精的充養。在腎精的生成與輸布過程中,血液也可以充養腎精,如肝藏血,肝血就可不斷地滋養腎精。所以,血旺則精足,血液虧虛也能導致精的不足。
氣與血的關系
由於氣性動而屬陽,血性靜而屬陰,所以氣與血之間的關系可以從陰陽的相互關系來認識。中醫學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氣與血的關系: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帥,即統帥、主管之義;母,有源泉、根本之義。因氣屬陽,故能統管血的運行;血屬陰,所以是化生氣的根源。但是,氣與血的具體關系表現在多方面,並不限於上述的概括。
(一)氣對血的作用
氣對血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氣生血、氣行血、氣攝血三個方面。
1.氣生血
氣對血的生成具有促進作用,這種促進作用表現在多方面。從血液的組成來看,營氣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這是營氣化生血液的作用方面。從血液的化生過程來看,血液的生成依賴於多個髒腑的氣化作用。血液生成的物質來源是脾胃運化吸收而來的水谷精微,而脾胃的功能正常與否,與脾胃之氣直接相關,脾胃氣旺則生血功能也旺,脾胃氣衰則生血功能也衰。水谷精微生血,還需要其他髒腑氣化作用的參與、配合。如水谷精微必須與腎精相結合,在氣的作用下完成精化血的過程;水谷精微與腎精所化之血,必須在心肺的氣化作用尤其是心的化赤作用下,才能形成赤色的血液等。若氣虛而脾胃功能不足,或髒腑氣化作用減弱,都會影響血的正常化生,從而導致血虛。
2.氣行血
血液的運行,必須依賴氣的推動作用,故中醫學有”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的說法.結合髒腑來說,心氣是推動血液運行的基本動力來源,肺氣能輔心行血,肝氣主疏洩能促進血液的運行。如果氣虛推動無力,則血行遲緩;或氣機阻滯,則血液瘀滯;或氣機逆亂,則血液妄行。
3.氣攝血
氣具有固攝的作用,表現在對血液的作用方面就是氣攝血。氣攝血,是指通過氣的攝納、統管等的作用,使血液保持在脈管內運行,而不致逸出脈外。具有攝納、統管血液作用的氣,主要指脾氣,所以藏象學有”脾統血”的理論。氣虛而不能攝血,可致血逸於脈外,形成出血。
(二)血對氣的作用
血對氣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血載氣和血生氣兩個方面。
1.血載氣
血屬陰而主靜,則易固守於內;氣屬陽而主動,故常發散於外。氣與血相合,一方面血有了運行的動力,另一方面氣有了運行的載體,所以說血能載氣。也就是說,氣必須依附於血,才不致於流散不收。臨床上大出血病人往往有氣隨血脫的表現,治療時除補血止血外,還需要益氣固脫以急救之。
2.血生氣
氣與血,一陰一陽,具有互生互化的作用。元氣的生成來源,有腎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之精氣,而這兩髒都需要血的滋養,使其功能正常,才能化生元氣。通過血液運行,不斷地給髒腑經絡輸送精微物質,髒腑經絡之氣的功能才能保持正常。因此,血生氣主要是通過血對髒腑經絡的營養作用來實現的。
氣與津液的關系
氣與津液的關系類似於氣與血的關系。由於津液是血液的組成成分之一,所以在血脈中氣與津液的關系和氣與血的關系是一致的。同時,津液還廣泛存在於人體所有的組織器官中,不限於血脈內,故氣與津液在作用方式上還是與氣血關系有些不同。
(一)氣對津液的作用
氣對津液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氣生津液、氣行津液、氣攝津液三個方面。
1.氣生津液
津液生成於脾胃,是從飲食物中吸收水分和營養而形成的,在生成津液的過程中,脾胃之氣起著決定性作用。脾胃之氣充足,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津液的化生就充盛;若脾胃之氣衰,消化吸收功能減弱,津液化生必然會減少。
2.氣行津液
津液的運行,包括津液的輸布和排洩兩方面,而這兩方面的生理過程都必須依靠氣的推動作用才能完成。津液最初由脾氣進行轉運,上輸於心肺;心氣推動津液與血液一起運行;肺主通調水道,肺氣一方面將水液宣發於皮膚腠理,布散於五髒六腑,另一方面將水液肅降於腎與膀胱;腎與膀胱通過氣化作用,將水液之清蒸騰向上,復歸於心肺,將水液之濁推動下行,形成小便排出體外。由於津液的整個運行代謝過程完全依賴於氣的推動、氣化作用,所以氣的充足與否,氣機是否調暢,都會影響津液的運行代謝。若發生氣虛或氣滯等情形,就會導致津液停聚,形成痰飲、水腫之類病變,故中醫學有”氣行則水行,氣滯則水滯”的說法。
3.氣攝津液
在氣的推動和氣化作用下,津液的代謝表現為開、合兩種方式。開,即將剩余水液排洩出去;合,即將人體需要的水液保留在體內。氣對水液的這種保留作用,就是”氣攝津液”。人體排洩水液的途徑主要是尿與汗。如果氣虛不能固攝津液,可導致尿與汗的異常排出,如小便多、小便失禁、遺尿、多汗等。
(二)津液對氣的作用
津液對氣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津液載氣和津液生氣兩個方面。
1.津液載氣
津液也是氣的載體,氣必須依附於津液而流布於全身。這種作用包括兩個方面:脈內之津液化生血液,能運載營氣;脈外之津液流行貫注於各組織器官,能運載衛氣。如果津液大量流失,氣也將隨之耗散,這稱為”氣隨津洩”,嚴重者可導致“氣隨液脫”。
2.津液生氣
津液在其輸布過程中,受到髒腑陽氣的蒸騰溫化,可以化生為氣,輸布於髒腑組織和形體官竅,促進正常的生理活動。
血與津液的關系
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津血同源”。一是兩者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都依賴於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時津液又是血液的組成部分,津液經脾胃的功能生成以後,可上輸於心肺,與營氣相結合化生為血液。二是津液與血液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運行於脈外的津液落滲入脈內,便成為血液的一部分;運行於脈內的血液,其水液部分滲出脈外,便成為脈外津液的一部分。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血液和津液在病理上常常相互影響。若出血過多,脈外津液可滲入脈內,以補充血液量的不足,故出血過多的病人常常出現口干,咽燥、尿少、皮膚干燥等津液不足的症狀。若津液大量耗損,脈內的津液也會滲出脈外,以補充脈外津液量的不足,形成血脈空虛,津枯血燥等病變。因此,對於出血過多的病人,治療上不宜妄用發汗、利尿等方法;對於大汗、大吐、大瀉等津液虧損較多的病人,也不可輕用破血逐瘀之峻劑,以免進一步傷津耗血,這就是”津血同源”;理論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
(轉載)
消災免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一功德
學佛為成佛,一心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力決定往生淨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YIN重罪;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學佛網、轉載者、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斷惡修善、廣積陰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戒念佛、求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