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柏霖: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好,接下來我們來報告淨空老法師對《感應篇》七十一句,「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老法師的開示。老法師說,老法師在開示裡面,第一個,老法師說,《太上感應篇》所給我們舉的這些例子,都是一切眾生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知不覺常常會犯到的。「苟富」就是稍微有一點富有了,並不是大富,稍微有一點富有就顯得驕傲,「免」就是幸免。夫子說,「行己有恥」,孔夫子說,自己覺得,行為有覺得可恥,才可以稱為是士大夫,才可以稱為說是讀書人。

  上一次,老法師說,他有跟同學提到,人要是不能夠知恥,不知恥的人永遠不會上進。《禮記》裡面提到,「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這就是說行己有恥的具體現象。不僅是財富,功名利祿都包括在其中。這個「臨難毋苟免」,就是遇到災難來的時候,你不要茍且偷生;遇到財富現前的時候,不該你得的時候你不要得,這叫「臨財毋苟得」,不該你得的你不能得,這叫「臨財毋苟得」。老法師說,不僅是財富,功名利祿都包括在這裡面,你有得到的機會,你要想一想我該不該,我應不應該得到?這個叫做,如果你能夠這樣去反省,這樣去警覺,這樣一個反省跟警覺,就是「行己有恥」,就是夫子講的「行己有恥」,你就懂得這個知恥。你不應該得到而得到,甚至不擇手段去爭取到,那就是無恥到極處了,這在佛法上講叫攀緣心。那老法師說,這無恥到極處了,這是第一點,老法師的開示,對於「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老法師的第一點開示。

  第二點,老法師說,以前的賢人君子,他們接受過聖賢良好的教育,縱然他們有機會得到大富大貴,他也能夠在一生當中安貧樂道,而且把他的榮華富貴跟社會一般大眾共享。在中國歷史上,印光大師最敬佩的就是范仲淹,就是范純仁的父親。這個人是得到大富大貴,但是他把他的富貴施捨給他的宗族,給他的鄰裡鄉黨,給社會的一般大眾。所以印祖十分贊歎,我們在《印光大師文鈔》裡面也常常看到,他老人家提起范仲淹的家族,他的家道有八百年的福報,八百年不衰。范仲淹是八百年前的人,子子孫孫到現在都受到這個庇蔭,他們的子孫都非常興旺,子子孫孫都能守住祖宗的成規,就是「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這是家族教育好。

  所以當時司馬光有難的時候,朝廷要懲治跟司馬光有關的人,叫司馬黨,因為小人當道。范純仁曾經跟司馬光在議論朝政的時候,他們意見不合。所以當司馬光有難的時候,有人就勸范純仁學韓維了,因為韓維後來幸免於難嘛,沒有被治罪嘛,那范純仁就被牽連進去啦。那有人教他說,你跟朝廷皇上講說,你跟司馬光有吵過架啊,有意見不合啊,你不是跟他同黨的啊,你要這樣子就可以不會被朝廷治罪了。范純仁說了,他說,我跟司馬光同朝論事,不合這是正當的啊,『不合則可』,這可以理解的啊,意見不合,這是很正常的啊。但是今天如果我想茍免這個刑罰、這個罪罰,逃避這個責任,那這是不可。而且他還講,「有愧心而生,孰若無愧心而死乎?」他寧可問心無愧死掉,也不願意心中有愧而活下來,後來他還是被貶官。這是第二點,老法師說,范仲淹的家教好,也就是他們家教裡面有教子孫,「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

  摘自《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一九三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文字稿來源【太上感應篇共修網】

 

上一篇:黃柏霖:要怎麼樣叫慚愧心呢
下一篇:黃柏霖:什麼才是生命安全,內心安穩的真正保障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