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佛不管學得長短深淺都知道因果、無常,聽到的不會覺得如何,紙上得來終覺淺;待自己看到無常了,看到因果流轉了,就不同於只是道聽途說的層面了。就像《普門品》讀起來,我在最開始讀的時候覺得好玄啊,這怎麼能實現呢?因為和我們接觸的模式有巨大的不同,所以不容易相信,更不容易在生活中落實。後續的接觸中讀到很多感應類的文字,其中感應最多的就是觀音菩薩了,才慢慢地對這些理智上理解不了的情況略有信受,但是這種信也只是勉強信著罷了,更談不到深信、堅信、至信了。
如果遇到了某個磨難,真如《普門品》裡提到的種種厄難,靠自己力量解開無望的時候,在稱念觀音菩薩聖號後獲得了解決,這個事件後對菩薩的信力就會升起來,就會超越只是道聽途說的層面,更會超越姑且信之的程度。這個水平的信是超越理智的,所以當有人和別人說自己的這些神奇經歷,外人往往是不容易信的,反而會覺得你是精神病發了,覺得你不正常。其實也確實是精神不正常,精神正常的人不會和人談他們接受不了的事情,他們接受不了,不提就是了,沒必要非得讓他人也都相信,越是想證明什麼,就越會陷入煩惱中。
如古人的《桃花源記》中記載一句話“此間,不足為外人道也!”就是這裡的事情談不上什麼大事,不足以拿來和外人說道說道的,可是陶淵明沒聽啊,非說有這個世外桃源,結果引發很多尋寶隊的臭罵,都在罵他說瘋話。
學佛在姑且信之這個水平,和那些還沒到這個信力水平的狀態,說一些究竟實相的事情,說一些真實義理,這都很難令彼接受的,所以很多學佛人對佛法的信受,其實是被甩在八環以外,這些人根本沒有辦法進入到信息核心區域。
就像金字塔一樣,上層建築需要很大的基礎支持。如過去和大家說過:一個開悟的人,相當於在200萬人中只能有一個。這個比例就相當於在200萬人裡只能支持1個人開悟,可是各位曉得開悟並不代表什麼,也不代表證悟,更不代表修行有成果,僅是開悟罷了,沒什麼奇特。
要在多少百萬的開悟人中有一個才能證果?這個數字比例更大,乃至到最後多少億億尊菩薩為基礎,才可以有一尊佛示現成就,這個比例就是天文數字了。所以成佛並非說話那麼簡單,也並非某些宗派裡說到一轉念就成佛了,或者這肉身就可以成佛,這些古德都定性為“相似佛”,嚴格說來類似阿羅漢的水平罷了。從基礎的角度來說,想成就更高一級的收獲,必須有足夠強大的基礎支撐,也就是說你想開悟,就得有二百萬人向善向好地努力著;你想在開悟的基礎上有證量,就需要幾百萬開悟的人堅持不懈,才能把整體的覺悟格局抬升到這個高度,而如果沒有基礎就想一步登天,都是癡人說夢了。
佛陀誕生的古印度,那個時候正是96家外道蓬勃發展的階段,那個時候的中國也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整個覺醒格局提升了,才有機會出現佛陀現世的殊勝;如果整體格局起不來,就算大菩薩也只能示現一個平凡的行腳僧,就算文殊、普賢這樣的大菩薩也只能貓在寺院裡,被人喊瘋子,被人驅使,干最髒最累的活。
現在想一想這些到中國弘法的大菩薩們,過得像個菩薩的太少太少,往往都是被人唾罵、捶打一生,到最後一個坐脫,潇灑轉身,才讓世人大跌眼鏡,原來人家真是解脫自在。可是這樣的情況從古到今依然在發生著,這是因為佛菩薩太慈悲,但是整個環境下修行佛法者的狀態,決定了這些佛菩薩能示現的狀態。
這就像一群幼兒園小孩,不需要大學教授來教學,但是如果大學沒有生員,教授沒活干,他也得屈身在高中帶帶學生;如果高中也沒學生學習,這些教授要麼不干走人,要麼就勉強忍著去教小學初中。
所以不要感慨沒有佛菩薩住世,而要感慨我修行不力,不能招感佛菩薩住世;而要忏悔自己業力深重,無法和他們相聚同歡;而要慚愧自己根性太愚鈍,無法獲得來自他們的直接幫助。
當我們看到、說到、聽聞到、乃至思維到某某佛陀的無上圓滿、無上莊嚴、無上智慧、無上福德等等,可是如果我們僅止於膜拜贊歎,而不能在其中找到模仿的地方,聽聞、思維的利益就非常非常小,這聽聞、思維對我們的推動力量就非常非常弱。
佛菩薩就在那裡,你信不信他就在那;
於是我贊歎不贊歎,他也就在那;
我稱念不稱念,他還在那;
我思維不思維,他在那不動不搖。
那麼怎麼獲得最大最好的幫助?這不正是我們應該自己替自己考慮的嗎?這也是常常告訴各位要好好讀經的原因。
任何一部經文的圓滿,不僅止於義理和契機,不僅止於上通諸佛如來境界、下抵凡夫貪嗔癡慢,更重要的圓滿是在經文裡,我們要找到來自不同層面的引導和幫扶。於是如《地藏經》裡說到證十地事,各位可看得到如何證得十地菩薩的事情嗎?
今天就到這,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