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說:“不怕念起,就怕覺遲。”雜念起了不可怕,也不要怕得要死,哎呀我又打妄想了,我又冒雜念了,怎麼這麼沒出息,學佛怎麼那麼沒有功夫?
如何及時發現雜念?
這些想法都是在隨著粘著繼續衍生的。這些想法都是在跟隨妄想跑,雖然你發現了妄想,但是卻還在跟隨著跑;發現了妄想雜念就及時地打住,怎麼止呢?就是換項目。所謂雜念肯定不是在想著佛法,一定是在想著其他的和佛法不著邊的事物,所以當我們覺察到心念跑到佛法以外了,這個念頭就算是雜念了,能及時地發現就有轉的可能,若遲遲發現不了,轉的能力再高也沒有用,不知道什麼時候上場,和沒上場是一樣的。發現妄想雜念了就換項目,回頭去思維佛法就可以了,去想著佛、念著佛就可以了,這就是轉了項目換了題目,就不是隨著妄想跑了,這就算是放下了當初的那個妄想雜念。
在早些的時候不會換啊,也就非常不喜歡聽他們說,放下啊,放下的。後來發現了一個全新的方法,和古德說的不同,當時就在想:為什麼我發現雜念的時候總是非常晚呢?為什麼不能提前一些發現呢?就在循著妄想遞生的軌跡回溯,去找這些念頭都是怎麼一個又一個連續不斷地產生的。
通過幾次很側重的觀察和推演,發現了其實這些衍生出的雜念,真的都是很微小的一個事物被我們發現了。比如一杯水、一個水果,從看到的那一瞬間,忽然就產生了一個和此物有聯系的人事物,比如我們到了某個環境,會想起某個人,吃了某個食物,會想起某些事情等等。
後來就在思維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我們每天都要看到、聽到一些信息,這些不斷形成的連接,就會不斷地創造出更多的雜念被延續下去。後來讀到了一個所謂神奇記憶法,因為本人的記性很差,所以對此比較感興趣,看完後,就明白了書裡提倡的記憶是鎖鏈式的記憶。那麼人所有的記憶是否都是這樣呢?後來通過反復論證和推演,確實是這樣的,人的記憶模式就是像鏈條連接的,但是這不全面,還有一種扇狀的,但是最後也是鏈條式延續的。
也就是一個事物,可能是幾個事物都能連接到的,這是扇狀的,不是線性一對一傳遞的,而可能是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傳遞,這樣就導致人的記憶會有錯誤,會被屏蔽,或者多對一的傳遞,會通過鍛煉形成一對一的線性記憶,其他的記憶鏈條就被人為屏蔽了。人的記憶是這樣的,我們的雜念衍生方式也是這樣的,所謂雜念就是記憶鏈條罷了,只不過是記錄的世間雜事,是不重要的瑣碎罷了。
發現雜念後如何轉換?
若想把這種雜念鏈條斷掉,確實是需要強大的觀察力和自我控制力,而且需要長久的熏染,把我們面對世間雜事的心態,用佛法心態去置換出來,從而當我們看到這個事物的時候,不是用世間觀念去連接延續,而是用佛法觀念去觀察和思維。
這些要做到,確實需要下一些功夫,而且需要在佛法裡有足夠長的時間浸泡,才能慢慢地置換掉世間雜事的念頭。用追念頭的方法,就是循著發現的這個念頭往上找根源,找幾回就會發現,這些事情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沒有大事。只是當這些念頭被激發後,隨後激活了我們內心中的各種情緒,於是有了貪愛、有了嗔恨、有了怨氣、有了不滿、有了種種的情緒在其中鼓動,情緒一鼓動這事就麻煩了,就從看到的相衍生到沾染相、執著相上了。
看到相不可怕,畢竟我們不是瞎子、不是聾子、不是死人,這些外在的信息總會進入到我們的觀察范圍,被我們采集到,采集到不跟隨就萬事大吉,這人心大缺心眼;而如果采集到就鼓動了,我得這樣去做、得那樣去做,這個相就產生了殺傷力。有事情發生做出對應反應,這是人的本能反應,在第一念還沒升起的時候就已經做出的反應,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事情發生了,我們經過了第二念,這其中兩個念頭都粘在被觀察到的相上了,這就容易形成執著、容易觸發內在的情緒。
所以我們平時念佛練的是第一念,讓我們這一生就努力把念佛練成習慣、練成習氣,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有難度的,所以練第一念這事到是靠譜,可是往往我們發現雜念的時候,已經是不知道第幾第十幾的念頭了,怎麼辦?按古德的方法不去追,趕緊回來念佛,或者可以試試上面提到的追念頭的方法。追幾回就會知道雜念的規律了,就很容易提前發現念頭在跑,這是我的個人經驗。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