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明如居士:學吃飯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有人說:“吃飯難道還要學?世界上有誰不會吃飯?”是的!吃飯確實要學,雖然人人都能吃飯,但是會吃飯的人太少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同樣是吃飯這件事,有人因其成就無邊善法而獲得安樂,有人卻因其造下無量惡業而墮入惡趣。可見,若不通達吃飯的學問,吃飯也會成為痛苦因,所以即便是吃飯這件平常事中也蘊含著大學問。

  有人說:“佛門中強調燒香拜佛、念佛誦經,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為什麼又管起世人吃喝拉撒的事情來了呢?”這樣說的人其實對什麼是佛法尚處於愚昧的地步。須知,佛法是眾生離苦得樂之法,要想離苦得樂,僅靠燒香拜佛或念佛誦經是遠遠不夠的。佛法讓眾生離苦得樂的基本方法就是讓眾生按照因果規律對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事情進行取捨,不去創造安樂因就能得到安樂果的方法在佛法中從來沒有宣說過,不去遣除痛苦因就能遣除痛苦的方法在佛法中也從來沒有宣說過。佛法不是投機取巧之法,而是“認識因果、從因求果”之法。既然因果周遍一切存在,因此佛法也遍及一切法、遍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佛門中常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又說“佛法無邊”,意思就是說生活中的一切都含攝在佛法之中。正如六祖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所以,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細微之處,觀察因果、認識因果,然後按照客觀的因果規律去取捨自己的身口意,從而實現自他離苦得樂的目標,這就是將佛法學活了。相反,如果只知道形式上的燒香拜佛、念佛誦經,對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不去觀察因果、取捨因果,而是守株待兔般地等待著佛菩薩賜福於自己,這就是將佛法學死了。

  對於吃飯,《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宣說了四個注意事項:一、不宜過少;二、不宜過多;三、要相宜自己的體質而食;四、飲食時不應當有染污心。如果一個人能夠做到這四個要領,就能從飲食這件事中得益;反之,如果違犯了這四個要領,飲食這件事就會給人帶來不少痛苦。

  第一、飲食不宜過少。《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饑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饑損惱。”意思是說,飲食不應過於少量,所食過少會導致身體饑餓、虛弱,從而使得自己無力修持善法。所以飲食之量,應以“未到次日進食時不出現饑餓損惱”為度。這裡“未到次日進食時不出現饑餓損惱”是針對出家人而說的,因為出家人是日中一食的。對於在家人來說,應當以“不到下一頓時不出現饑餓”為度。對於物質生活較為富裕的現代人來說,除了那些要“減肥”而故意少吃的人之外,很少有吃得太少的現象,所以這一條大家基本上都不會違越。

  第二、飲食不宜過多。《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沉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於斷惑全無勢力。”意思是說,飲食不應過多,若所食過多,會令身體沉重,如擔負重擔一般,呼吸困難,也會增長昏睡,心識不堪能,由此對斷煩惱全無勢力。對於絕大多數現代人,基本上都存在飲食過多的過失。現代人所得的不少病,不是因為飲食過少而有,而是因為吃得太多。飲食長期過多,不僅會引發身體的疾病,而且會漸漸導致心靈的懶惰和懈怠。我們知道,飲食過度會導致身體發胖,由於攝入的能量多於所需,所以體內會漸漸集聚過多的脂肪、膽固醇等,使得身體倍感沉重,體質下降,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會下降,從而引發身體的種種疾病。所以,古代叢林中流傳著“疾病以減食為藥”的說法,意思是說,得病的時候應當減少飲食,這樣可以很快治好自己的病。據說,現代醫學也很提倡通過減食來排毒,達到淨化器官,治療疾病的作用。此外,飲食過多就會昏昏欲睡,氣脈不暢,使得身體不想運動,從而會導致心靈的懶惰和懈怠,長期養成習慣之後,好逸惡勞的秉性就會養成,使得自己的心力顯著下降。所以,飲食不宜過少,更不宜過多,應當以八分飽為適量。多食少食皆會導致身體不適。《雜集論》中說:“飲食粗重者,謂極多少食,於方便行,無堪任性。”

  第三、要相宜自己的體質而食。《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意思是說,如果相宜自己的體質、病情等,安排堪能消化的飲食,則不僅以往依飲食不當所引起的苦受將會斷除,此外由飲食不相宜引生的新苦受,皆可避免而不生長。所以,如果不相宜而食,會使以往依飲食已生的痛苦仍會復發,而且以往未生的痛苦亦會引發。對於這個道理,現代醫學中也極其強調。例如,膽病患者不宜食用油膩食物,糖尿病患者不宜食用含糖分的食物,體質強壯和過分虛弱者都不宜食用大補食品等。所以,吃飯不應當以貪圖口味為目標,而要很理智地選擇那些適合自己的食物。

  第四、飲食時不應當有染污心。這裡,染污心是指“貪嗔癡慢嫉”等煩惱。例如,有些人因為貪著食物的味道而吃飯,這樣的吃飯就會導致自己深深地被系縛在飲食這件事上,使得身心不自在,這是飲食被貪煩惱所染污的情形;有些人在吃飯時,怨恨食物不夠精美,雖然吃飯但身心卻陷於痛苦之中,這是飲食被嗔煩惱染污的情形;有些人愚癡地認為,殺害其它眾生的生命來食用,無有罪業,將來不會有任何惡報,於是出現以非常殘忍的手段攝取食物的現象,這是飲食被癡煩惱所染污的情形;有些人認為,吃得越多對身體越有益,於是每頓“撐死方休”,這也是被癡煩惱所染污的情形;有些人成辦了精美的食物之後,在洋洋自得中而食用,這是飲食被慢煩惱所染污的情形;有些人在承辦飲食時,要和他人攀比,這是飲食被嫉妒煩惱所染污的情形。本來吃飯這件事無所謂善惡好壞,但是當被煩惱染污時,就成了招致未來痛苦的痛苦因了。所以,在吃飯這件事情上,應當斷除一切煩惱,以善心攝持而成辦飲食。如何以善心攝持呢?《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告訴我們,每次吃飯之前,應當存想:“為了能夠有力氣行持種種善法,如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等,我要依靠飲食攝入營養。”以菩提心攝持的飲食,就會具備無量的功德,因為受用飲食者依靠飲食而擁有了行持救度眾生善業的可能。此外,還可以先將食物供養諸佛菩薩,以積累資糧,然後觀想食物是諸佛菩薩所賜。飲食時,應當盡力斷除對精美食物的貪心,對粗劣食物的嗔心,不知能食所食本來空寂的癡心。飲食後,應當將善根回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並發願行持善法,更加勇猛地修行、利益眾生。

  飲食中有大學問,智者在飲食時不僅會從飲食中攝取精華,以承辦未來更大的安樂因,而且不會制造任何痛苦因;而愚人在吃飯時,雖然暫時也從食物中獲得了一些營養,但是卻造下了種種痛苦因,甚至將來可能會為此墮入惡趣。所以,我們應當仔細觀察自己的飲食習慣,如果有不正確的地方,應當竭盡全力地加以糾正。

  摘自《放生心語》(明如居士 著)

 

上一篇:淨空法師:那些宗教創始人,在佛法裡講是佛陀應化的
下一篇:仁清法師:如何看待夢中做惡怎麼對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