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盤經第二十二卷》(第十品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 第二節 斷善根時 佛性不斷)
―― ―
大般涅盤經
第十品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 第二節 斷善根時 佛性不斷
本節主題:
1 修行大涅盤,才能理解十二部佛經真實意義。
2 一闡提不會永遠是一闡提。
3 如來非天、非非天,非人、非非人,非鬼、非非鬼,非相、非非相,非常、非非常,非定、非非定。
―― ―
大般涅盤經卷第二十二
第十品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 第二節 斷善根時佛性不斷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修大涅盤,不聞而聞?十二部經,其義深邃,昔來不聞,今因是經,得具足聞。先雖得聞,唯聞名字,而今於此大涅盤經,乃得聞義。聲聞緣覺唯聞十二部經名字,不聞其義,今於此經具足得聞,是名不聞而聞。
善男子,一切聲聞、緣覺經中,不曾聞佛有常、樂、我、淨、不畢竟滅;三寶佛性,無差別相;犯四重罪、謗方等經、作五逆罪及一闡提,悉有佛性。今於此經而得聞之,是名不聞而聞。”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若犯重禁、謗方等經、作五逆罪、一闡提等,有佛性者,是等雲何復墮地獄?
世尊,若使是等,有佛性者,雲何復言無常樂我淨?
世尊,若斷善根名一闡提者,斷善根時所有佛性雲何不斷?佛性若斷,雲何復言常樂我淨?如其不斷,何故名為一闡提耶?
世尊,犯四重禁,名為不定。謗方等經、作五逆罪及一闡提,悉名不定,如是等輩若決定者,雲何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須陀洹、乃至辟支佛亦名不定,若須陀洹至辟支佛,是決定者,亦不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若犯四重不決定者,須陀洹乃至辟支佛亦不決定,如是不定,諸佛如來亦復不定;若佛不定,涅盤體性亦復不定,至一切法亦復不定。
雲何不定?若一闡提除一闡提,則成佛道。諸佛如來亦應如是,入涅盤已,亦應還出,不入涅盤。若如是者,涅盤之性,則為不定,不決定故,當知無有常樂我淨 。雲何說言一闡提等當得涅盤?”
爾時世尊告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摩诃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令得安樂,憐愍慈念諸世間故,為欲增長發菩提心諸菩薩故,作如是問。
善男子,汝已親近過去無量諸佛世尊,於諸佛所種諸善根,久已成就菩提功德,降伏眾魔令其退散,已教無量無邊眾生,悉令得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久已通達諸佛如來所有甚深秘密之藏,已問過去無量無邊恆河沙等諸佛世尊,如是甚深微密之義。我都不見一切世間,若人、若天、沙門、婆羅門、若魔、若梵,有能咨問如來是義。今當誠心谛聽,谛聽!吾當為汝分別演說。
善男子,一闡提者亦不決定,若決定者,是一闡提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不決定,是故能得。如汝所言,佛性不斷。
雲何一闡提斷善根者?善男子,善根有二種,一者內,二者外。佛性非內非外,以是義故,佛性不斷。
復有二種,一者有漏,二者無漏。佛性非有漏,非無漏,是故不斷。
復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若是斷者,則應還得,若不還得,則名不斷。若斷已得,名一闡提。
犯四重者,亦是不定,若決定者,犯四重禁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謗方等經亦復不定,若決定者,謗正法人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五逆罪亦復不定,若決定者,五逆之人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色與色相,二俱不定。香、味、觸相,生相、至無明相,陰入界相、二十五有相、四生乃至一切諸法,皆亦不定。
善男子,譬如幻師,在大眾中化作四兵,車、步、象、馬,作諸璎珞嚴身之具,城邑聚落、山林樹木、泉池河井,而彼眾中,有諸小兒,無有智慧,睹見之時,悉以為實。其中智人,知其虛诳,以幻力故,惑人眼目。
善男子,一切凡夫乃至聲聞、辟支佛等,於一切法,見有定相,亦復如是。諸佛菩薩於一切法,不見定相。
善男子,譬如小兒於盛夏月,見熱時焰,謂之為水。有智之人,於此熱焰,終不生於實水之想。但是虛焰诳人眼目,非實是水。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見一切法,亦復如是,悉謂是實。諸佛菩薩於一切法,不見定相。
善男子,譬如山澗,因聲有響,小兒聞之,謂是實聲。有智之人,解無定實,但有聲相,诳於耳識。
善男子,一切凡夫聲聞緣覺於一切法,亦復如是,見有定相。諸菩薩等解了諸法,悉無定相,見無常相、空寂等相、無生滅相,以是義故,菩薩摩诃薩見一切法,是無常相。
善男子,亦有定相,雲何為定?常樂我淨,在何處耶?所謂涅盤。
善男子,須陀洹果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八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斯陀含果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六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那含果,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四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羅漢果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二萬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辟支佛道亦復不定,不決定故,經十千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如來今於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示現倚臥師子之床,欲入涅盤,令諸未得阿羅漢果眾弟子等,及諸力士,生大憂苦。亦令天、人、阿修羅、乾闼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設供養,欲使諸人以千端迭纏裹其身,七寶為棺盛滿香油,積諸香木以火焚之。唯除二端不可得燒,一者儭身,二最在外。為諸眾生分散捨利,以為八分。
一切所有聲聞弟子,鹹言如來入於涅盤,當知如來,亦不畢定入於涅盤,何以故?如來常住不變易故,以是義故,如來涅盤亦復不定。
善男子,當知如來亦復不定。如來非天,何以故?有四種天,一者世間天、二者生天、三者淨天、四者義天。世間天者如諸國王,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淨天者從須陀洹至辟支佛,義天者十住菩薩摩诃薩等。
以何義故,十住菩薩名為義天?以能善解諸法義故。雲何為義?見一切法,是空義故。
善男子,如來非王,亦非四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從須陀洹至辟支佛、十住菩薩,以是義故,如來非天。然諸眾生亦復稱佛為天中天,是故如來非天、非非天,非人、非非人,非鬼、非非鬼,非地獄畜生餓鬼、非非地獄畜生餓鬼,非眾生、非非眾生,非法、非非法,非色、非非色,非長、非非長,非短、非非短,非相、非非相,非心、非非心,非有漏、非無漏,非有為、非無為,非常、非無常,非幻、非非幻,非名、非非名,非定、非非定,非有、非無,非說、非非說,非如來、非不如來,以是義故,如來不定。
善男子,何故如來不名世天?世天者即是諸王,如來久於無量劫中已捨王位,是故非王。非非王者,如來生於迦毘羅城淨飯王家,是故非非王。
非生天者,如來久已離諸有故,是故非生天,非非生天,何以故,升兜率天,下閻浮提故,是故如來非非生天。
亦非淨天,何以故?如來非是須陀洹乃至非辟支佛,是故如來非是淨天。非非淨天,何以故?世間八法所不能染,猶如蓮花不受塵水,是故如來非非淨天。
亦非義天,何以故,如來非是十住菩薩故,是故如來非義天也。非非義天,何以故?如來常修十八空義故,是故如來非非義天。
如來非人,何以故?如來久於無量劫中,離人有故,是故非人。亦非非人,何以故?生於迦毘羅城故,是故非非人。
如來非鬼,何以故?不害一切諸眾生故,是故非鬼。亦非非鬼,何以故?亦以鬼像化眾生故,是故非非鬼。
如來亦非地獄、畜生、餓鬼,何以故?如來久離諸惡業故,是故非地獄畜生餓鬼,亦非非地獄畜生餓鬼,何以故?如來亦復現受三惡諸趣之身,化眾生故,是故非非地獄畜生餓鬼。
亦非眾生,何以故?久已遠離眾生性故,是故如來非眾生。亦非非眾生,何以故?或時演說眾生相故,是故如來非非眾生。
如來非法,何以故?諸法各各有別異相,如來不爾,唯有一相,是故非法。亦非非法,何以故?如來法界故,是故非非法。
如來非色,何以故?十色入所不攝故,是故非色。亦非非色,何以故?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是故非非色。
如來非長,何以故?斷諸色故,是故非長。亦非非長,何以故?一切世間無有能見頂髻相故,是故非非長。
如來非短,何以故?久已遠離憍慢結故,是故非短。亦非非短,何以故?為瞿師羅長者,示三尺身故,是故非非短。
如來非相,何以故?久已遠離諸相相故,是故非相。亦非非相,何以故?善知諸相故,是故非非相。
如來非心,何以故?虛空相故,是故非心。亦非非心,何以故?有十力心法故,亦能知他、眾生心故,是故非非心。
如來非有為,何以故?常樂我淨故,是故非有為。亦非無為,何以故?有來去坐臥,示現涅盤故,是故非無為。
如來非常,何以故?身有分故,是故非常。雲何非常?以有知故,常法無知,猶如虛空,如來有知,是故非常。雲何非常?有言說故,常法無言,亦如虛空,如來有言,是故無常。有姓氏故,名曰無常,無姓之法乃名為常,虛空常故,無有姓氏。如來有姓,姓瞿昙氏,是故無常。有父母故,名曰無常,無父母者乃名曰常,虛空常故無有父母,佛有父母是故無常。有四威儀,名曰無常,無四威儀乃名曰常。虛空常故,無四威儀,佛有四威儀,是故無常。
常住之法無有方所,虛空常故無有方所,如來出在中天竺地,住捨婆提或王捨城,是故無常,以是義故,如來非常,
亦非非常,何以故?生永斷故。有生之法,名曰無常,無生之法乃名為常。如來無生是故為常,常法無性,有性之法,名曰無常。如來無生、無性,無生無性故常。
有常之法遍一切處,猶如虛空無處不有,如來亦爾,遍一切處,是故為常。無常之法,或言此有,或言彼無,如來不爾,不可說言是處有、彼處無,是故為常。無常之法,有時是有,有時是無,如來不爾有時是有有時是無,是故為常。常住之法,無名無色,虛空常故,無名無色,如來亦爾,無名無色,是故為常。常住之法,無因無果,虛空常故,無因無果,如來亦爾,無因無果,是故為常。常住之法,三世不攝,如來亦爾,三世不攝,是故為常。
如來非幻,何以故?永斷一切虛诳心故,是故非幻。亦非非幻,何以故?如來或時,分此一身為無量身,無量之身復為一身。山壁直過無有障礙,履水如地,入地如水,行空如地,身出煙焰如大火聚,雲雷震動其聲可畏,或為城邑、聚落捨宅、山川樹木,或作大身、或作小身、男身、女身、童男童女身,是故如來,亦非非幻。
如來非定,何以故?如來於此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示現入於般涅盤故,是故非定。亦非非定,何以故?常樂我淨故,是故如來亦非非定。
如來非有漏,何以故?斷三漏故,故非有漏。三漏者,欲界一切煩惱除無明,是名欲漏;色、無色界一切煩惱除無明,是名有漏;三界無明,名無明漏。如來永斷,是故非漏。
復次一切凡夫不見有漏,雲何凡夫不見有漏?一切凡夫於未來世悉有疑心,未來世中當得身耶?不得身耶?過去世中,身本有耶?為本無耶?現在世中,是身有耶?是身無耶?若有我者,是色耶?非色耶?色非色耶?非色非非色耶?想耶?非想耶?想非想耶?非想非非想耶?是身屬他耶?不屬他耶?屬不屬耶?非屬非不屬耶?有命無身耶?有身無命耶?有身有命耶?無身無命耶?身之與命有常耶?無常耶?常無常耶?非常非無常耶?身之與命自在作耶?時節作耶?無因作耶?世性作耶?微塵作耶?法非法作耶?士夫作耶?煩惱作耶?父母作耶?我住心耶?住眼中耶?遍滿身中耶?從何來耶?去何至耶?誰生耶?誰死耶?我於過去是婆羅門姓耶?是剎利姓耶?是毘捨姓耶?是首陀羅姓耶?當於未來得何姓耶?我此身者,過去之時,是男身耶?是女身耶?畜生身耶?若我殺生,當有罪耶?當無罪耶?乃至飲酒當有罪耶?當無罪耶?我自作耶?為他作耶?我受報耶?身受報耶?如是疑見、無量煩惱、覆眾生心。因是疑見,生六種心,決定有我、決定無我、我見我、我見無我、無我見我、我作我受我知,是名邪見。如來永拔如是無量見漏根本,是故非漏。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大涅盤修聖行者,亦得永斷如是諸漏。諸佛如來常修聖行,是故無漏。
善男子,凡夫不能善攝五根,則有三漏,為惡所牽至不善處。善男子,譬如惡馬,其性佷悷,能令乘者至崄惡處。不能善攝此五根者,亦復如是,令人遠離涅盤善道,至諸惡處。譬如惡象,心未調順,有人乘之,不隨意去,遠離城邑,至空曠處。不能善攝此五根者,亦復如是,將人遠離涅盤城邑,至於生死曠野之處。
善男子,譬如佞臣,教王作惡,五根佞臣,亦復如是,常教眾生造無量惡。
善男子,譬如惡子,不受師長、父母教敕,則無惡不造。不調五根,亦復如是,不受師長善言教敕,無惡不造。
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攝五根,常為地獄畜生餓鬼之所賊害,亦如怨盜,害及善人。
善男子,凡夫之人不攝五根,馳騁五塵,譬如牧牛,不善守護,犯人苗稼。凡夫之人,不攝五根,常在諸有,多受苦惱。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修大涅盤,行聖行時,常能善調,守攝五根,怖畏貪欲、瞋恚、愚癡、憍慢、嫉妬,為得一切諸善法故。
善男子,若能善守此五根者,則能攝心,若能攝心,則攝五根。譬如有人擁護於王,則護國土,護國土者,則護於王。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若得聞是大涅盤經,則得智慧,得智慧故則得專念。五根若散,念則能止,何以故?是念慧故。
善男子,如善牧者,設牛東西,噉他苗稼,則便遮止,不令犯暴。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念慧因緣故,守攝五根,不令馳散。菩薩摩诃薩有念慧者,不見我相、不見我所相、不見眾生及所受用,見一切法同法性相,生於土石、瓦礫之相。譬如屋捨,從眾緣生,無有定性。見諸眾生,四大五陰之所成立,推無定性,無定性故,菩薩於中不生貪著。一切凡夫見有眾生,故起煩惱,菩薩摩诃薩修大涅盤,有念慧故,於諸眾生不生貪著。
復次菩薩摩诃薩修大涅盤經者,不著眾生相,作種種法相。
善男子,譬如畫師,以眾雜彩,畫作眾像,若男若女、若牛若馬,凡夫無智,見之則生男女等相,畫師了知無有男女。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於法異相‘觀於一相,終不生於眾生之相,何以故?有念慧故。
菩薩摩诃薩修大涅盤,或時睹見端正女人,終不生於貪著之相,何以故?善觀相故。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知五欲法,無有歡樂,不得暫停,如犬囓枯骨、如人持火逆風而行、如箧毒蛇夢中所得、路首有果樹多人所擲,亦如段肉眾鳥競逐、如水上泡、畫水之跡、如織經盡、如囚趣市,猶如假借,勢不得久,觀欲如是,多諸過惡。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觀諸眾生,為色、香、味、觸因緣故,從昔無數無量劫來,常受苦惱。一一眾生,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王捨城毘富羅山,所飲乳汁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多四海水,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多四大海,盡地草木為四寸籌以數父母亦不能盡,無量劫來或在地獄畜生餓鬼所受行苦不可稱計,揣此大地猶如棗等易可窮極,生死難盡。菩薩摩诃薩如是深觀一切眾生,以是欲因緣故,受苦無量。菩薩以是生死行苦故,不失念慧。
善男子,譬如世間有諸大眾,滿二十五裡,王敕一臣,持一油缽,經由中過,莫令傾覆,若棄一渧,當斷汝命。復遣一人,拔刀在後,隨而怖之。臣受王教,盡心堅持,經歷爾所大眾之中,雖見可意五邪欲等,心常念言,我若放逸,著彼邪欲,當棄所持,命不全濟。是人以是怖因緣故,乃至不棄一渧之油。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於生死中不失念慧,以不失故,雖見五欲,心不貪著。若見淨色,不生色相,唯觀苦相,乃至識相亦復如是,不作生相、不作滅相、不作因相、觀和合相,菩薩爾時五根清淨,根清淨故,護根戒具。一切凡夫五根不淨,不能善持,名曰根漏。菩薩永斷,是故無漏,如來拔出永斷根本,是故非漏。
復次善男子,復有離漏,菩薩摩诃薩欲為無上甘露佛果故,離於惡漏。雲何為離?若能修行大涅盤經,書寫受持、讀誦解說、思惟其義是名為離,何以故?善男子,我都不見十二部經,能離惡漏如此方等大涅盤經。
善男子,譬如良師教諸弟子,諸弟子中有受教者,心不造惡,菩薩摩诃薩修大涅盤微妙經典,亦復如是,心不造惡。
善男子,譬如世間有善咒術,若有一聞,卻後七年,不為一切毒藥所中,蛇不能螫。若有誦者,乃至命盡,無有眾惡。善男子,是大涅盤,亦復如是,若有眾生一經耳者,卻後七劫,不墮惡道。若有書寫、讀誦解說、思惟其義,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淨見佛性,如彼聖王得甘露味。善男子,是大涅盤有如是等無量功德。
善男子,若有人能書寫是經,讀誦解說為他敷演,思惟其義,當知是人真我弟子,善受我教,是我所見,我之所念,是人谛知我不涅盤。隨如是人所住之處,若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房捨田宅、樓閣殿堂,我亦在中常住不移,我於是人常作受施,或作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婆羅門、梵志、貧窮乞人。雲何當令是人得知,如來受其所施之物?善男子,是人或於夜臥夢中,夢見佛像、或見天像、沙門之像、國王、聖王、師子王像、蓮花形像、優昙花像,或見大山、或大海水、或見日月、或見白象及白馬像、或見父母、得花得果、金銀琉璃、頗梨等寶、五種牛味。爾時當知,即是如來受其所施,寤已喜樂,尋得種種所須之物,心不念惡,樂修善法。
善男子,是大涅盤,悉能成就如是無量阿僧祇等不可思議無邊功德。
善男子,汝今應當信受我語,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見我者,欲恭敬我,欲同法性而見於我,欲得空定,欲見實相,欲得修習首楞嚴定【一切畢竟堅固】、師子王定,欲破八魔,八魔者,所謂四魔、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欲得人中天上樂者,見有受持大涅盤經,書寫讀誦、為他解說、思惟義者,當往親近,依附咨受,供養恭敬,尊重贊歎。為洗手足,布置床席,四事供給,令無所乏。若從遠來,應十由延,路次奉迎,為是經故,所重之物應以奉獻,如其無者應自賣身,何以故?是經難遇過優昙花。
善男子,我念過去無量無邊那由他劫,爾時世界名曰娑婆,有佛世尊,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諸大眾宣說如是大涅盤經。我於爾時從善友所,轉聞彼佛當為大眾說大涅盤,我聞是已,其心歡喜,欲設供養,居貧無物,欲自賣身,薄福不售,即欲還家,路見一人,而便語言:‘吾欲賣身,君能買不?’其人答曰:‘我家作業,人無堪者,汝設能為,我當買汝。’我即問言:‘有何作業,人無堪能?’其人見答:‘吾有惡病,良醫處藥,應當日服人肉三兩。卿若能以身肉三兩日日見給,便當與汝金錢五枚。’我時聞已,心中歡喜,我復語言:‘汝與我錢,假我七日,須我事訖,便還相就。’其人見答:‘七日不可,審能爾者,當許一日。’善男子,我於爾時,即取其錢,還至佛所,頭面禮足,盡其所有,而以奉獻,然後誠心聽受是經。我時闇鈍,雖得聞經,唯能受持一偈文句:‘如來證涅盤,永斷於生死。若有至心聽,常得無量樂。’受是偈已,即便還至彼病人家。
善男子,我時雖復日日與三兩肉,以念偈因緣故,不以為痛,日日不廢,足滿一月。
善男子,以是因緣,其病得差,我身平復亦無瘡痍,我時見身具足完具,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偈之力尚能如是,何況具足受持讀誦。我見此經有如是利,復倍發心,願於未來成得佛道,字釋迦牟尼。
善男子,以是一偈因緣力故,令我今日於大眾中,為諸天人具足宣說。善男子,以是因緣,是大涅盤不可思議,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乃是諸佛如來甚深秘密之藏,以是義故,能受持者,斷離惡漏。所謂惡者,惡象、惡馬、惡牛、惡狗,毒蛇住處、惡刺土地、懸崖崄岸、暴水回澓,惡人惡國、惡城惡捨、惡知識等。
如是等輩,若作漏因,菩薩即離,若不能作則不遠離。若增有漏則便離之,若不增長則不遠離。若作惡法則便離之,若能作善則不遠離。
雲何為離?不持刀杖,常以正慧方便,而遠離之,是故名為正慧遠離。為生善法則離惡法,菩薩摩诃薩自觀其身,如病、如瘡、如癰、如怨,如箭入體,是大苦聚,悉是一切諸惡根本。
是身雖復不淨如是,菩薩猶故瞻視將養,何以故?非為貪身,為善法故,為於涅盤,不為生死,為常樂我淨,不為無常、無樂我淨,為菩提道不為有道,為於一乘不為三乘,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微妙之身、不為乃至非有想、非無想身,為法輪王不為轉輪王。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常當護身,何以故?若不護身,命則不全,命若不全,則不能得書寫是經,受持讀誦為他廣說,思惟其義。是故菩薩應善護身,以是義故,菩薩得離一切惡漏。
善男子,如欲渡者應善護栰,臨路之人善護良馬,田夫種植善護糞穢,如為差毒善護毒蛇,如人為財護旃陀羅,為壞賊故將護健兒,亦如寒人愛護於火,如癞病者求於毒藥。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雖見是身無量不淨具足充滿,為欲受持大涅盤經故,猶好將護不令乏少。
菩薩摩诃薩觀於惡象及惡知識,等無有二,何以故?俱壞身故。菩薩摩诃薩於惡象等心無怖懼,於惡知識生畏懼心,何以故?是惡象等唯能壞身不能壞心,惡知識者,二俱壞故。是惡象等唯壞一身,惡知識者壞無量善身、無量善心。是惡象等唯能破壞不淨臭身,惡知識者能壞淨身及以淨心。是惡象等能壞肉身,惡知識者壞於法身。為惡象殺不至三惡,為惡友殺必至三惡。是惡象等但為身怨,惡知識者為善法怨。是故菩薩常當遠離諸惡知識,如是等漏,凡夫不離,是故生漏。菩薩離之則不生漏。菩薩如是尚無有漏,況於如來?是故非漏。
雲何親近漏?一切凡夫,受取衣食、臥具醫藥,為身心樂,求如是物,造種種惡,不知過未,輪回三趣,是故名漏。菩薩摩诃薩見如是過,則便遠離,若須衣時,即便受取,不為身故,但為於法,不長憍慢,心常卑下,不為嚴飾,但為羞恥,障諸寒暑、惡風惡雨、惡蟲蚊虻、蠅蚤蝮螫。雖受飲食,心無貪著,不為身故,常為正法,不為肌膚,但為眾生,不為憍慢,為身力故,不為怨害,為治肌瘡,雖得上味,心無貪著。受取房捨亦復如是。貪慢之結,不令居心,為菩提捨,遮止結賊,障惡風雨故受屋捨。求醫藥者,心無貪慢,但為正法,不為壽命,為常命故。
善男子,如人病瘡,為蘇麨塗,以衣裹之。為出膿血,蘇麨塗拊,為瘡愈故,以藥坌之,為惡風故,在深屋中。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觀身是瘡,故以衣覆,為九孔膿求索飲食,為惡風雨取受房捨,為四毒發求覓醫藥。菩薩受取四種供養,為菩提道,非為壽命,何以故?菩薩摩诃薩作是思惟:‘我若不受是四供養,身則磨滅不得堅牢,若不堅牢則不忍苦,若不忍苦則不能得修習善法,若能忍苦則得修習無量善法,我若不能堪忍眾苦,則於苦受生瞋恚心,於樂受中生貪著心,若求樂不得則生無明。’是故凡夫於四供養生於有漏,菩薩摩诃薩能深觀察,不生於漏。是故菩薩名為無漏,雲何如來當名有漏?是故如來不名有漏。”
中華佛典寶庫 大正藏
第 12 冊 No. 0374 大般涅槃經
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譯
李鑫森注釋
歡迎傳播 歡迎指正
2017-01-28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