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盤經第十七卷》(第八品 梵行 第三節 四無礙)
― ― ―
大般涅盤經
第八品 梵行 第三節 四無礙
本節主題:
1 菩薩知法而不執著。
2 聲聞緣覺所得無礙和菩薩四無礙智不同,如恆河和大海都有無量之水,但其真實水量卻大不同。
3 無所得即四無礙,即大涅盤。
4 大涅盤經不可輕說。
— — —
大般涅盤經卷第十七
第八品 梵行 第三節 四無礙
〈一〉什麼是四無礙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诃薩能如是知,得何等利?”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能如是知,得四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法無礙者,知一切法及法名字。義無礙者,知一切法所有諸義,能隨諸法所立名字,而為作義。辭無礙者,隨字論、正音論、闡陀論、世辯論。樂說無礙者,所謂菩薩摩诃薩凡所演說,無有障礙,不可動轉,無所畏省,難可摧伏。善男子,是名菩薩能如是見知,即得如是四無礙智。
復次善男子,法無礙者。菩薩摩诃薩遍知聲聞、緣覺、菩薩、諸佛之法。義無礙者,乘雖有三,知其歸一,終不謂有差別之相。辭無礙者,菩薩摩诃薩於一法中,作種種名,經無量劫,說不可盡;聲聞、緣覺,能作是說,無有是處。樂說無礙者,菩薩摩诃薩於無量劫,為諸眾生演說諸法,若名、若義、種種異說,不可窮盡。
復次善男子,法無礙者,菩薩摩诃薩雖知諸法,而不取著。義無礙者,菩薩摩诃薩雖知諸義,而亦不著。辭無礙者,菩薩摩诃薩雖知名字,亦不取著。樂說無礙者,菩薩摩诃薩雖知樂說,如是最上,而亦不著。何以故?善男子,若取著者,不名菩薩。”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不取著,則不知法;若知法者,則是取著。若知不著,則無所知。雲何如來說言,知法而不取著?”
佛言:“善男子,夫取著者,不名無礙;無所取著,乃名無礙。善男子,是故一切諸菩薩等,有取著者,則無無礙,若無無礙,不名菩薩,當知是人名為凡夫。何故取著名為凡夫?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著識。以著色故,則生貪心,生貪心故,為色系縛,乃至為識之所系縛,以系縛故,則不得免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是故取著名為凡夫,以是義故,一切凡夫,無四無礙。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已於無量阿僧祇劫,知見法相,以知見故,則知其義。以見法相及知義故,而於色中不生系著,乃至識中亦復如是。以不著故,菩薩於色不生貪心,乃至識中亦不生貪。以無貪故,則不為色之所系縛,乃至不為識之所縛。以不縛故,則得脫於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以是義故,一切菩薩得四無礙。
善男子,以是因緣,我為弟子十二部中說,系著者名為魔縛,若不著者,則脫魔縛。譬如世間有罪之人,為王所縛,無罪之人王不能縛。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有系著者,為魔所縛,無系著者魔不能縛。以是義故,菩薩摩诃薩而無所著。
復次善男子,法無礙者,菩薩摩诃薩善知字持,而不忘失。所謂持者,如地、如山、如眼、如雲、如人、如母,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義無礙者,菩薩雖知諸法名字而不知義,得義無礙,則知於義。雲何知義?謂地持者,如地普持一切眾生及非眾生,以是義故,名地為持。善男子,謂山持者,菩薩摩诃薩作是思惟,何故名山而為持耶?山能持地,令無傾動,是故名持。何故復名眼為持耶?眼能持光,故名為持。何故復名雲為持耶?雲名龍氣,龍氣持水,故名雲持。何故復名人為持耶?人能持法及以非法,故名人持。何故復名母為持耶?母能持子,故名母持。菩薩摩诃薩知一切法,名字、句義亦復如是。辭無礙者,菩薩摩诃薩以種種辭,演說一義,亦無有義,猶如男女、捨宅車乘、眾生等名。何故無義?善男子,夫義者,乃是菩薩諸佛境界,辭者凡夫境界。以知義故,得辭無礙。樂說無礙者,菩薩摩诃薩知辭、知義故,於無量阿僧祇劫,說辭、說義而不可盡,是名樂說無礙。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修行世谛,以修行故,知法無礙。復於無量阿僧祇劫,修第一義谛故,得義無礙。亦於無量阿僧祇劫,習毘伽羅那【文字發音字典】論故,得辭無礙。亦於無量阿僧祇劫,修習說世谛論,故得樂說無礙。
〈二〉聲聞、緣覺不得四無礙
善男子,聲聞、緣覺若有得是四無礙者,無有是處。善男子,九部經中我說聲聞、緣覺之人有四無礙,聲聞緣覺真實無有。何以故?菩薩摩诃薩為度眾生故,修如是四無礙智。緣覺之人修寂滅法,志樂獨處。若化眾生,但現神通,終日默然無所宣說,雲何當有四無礙智?何故默然而無所說?緣覺不能說法度人,使得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摩诃薩,不能令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善男子,緣覺出世,世間無有九部經典,是故緣覺無辭無礙、樂說無礙。善男子,緣覺之人雖知諸法,無法無礙,何以故?法無礙者,名為知字。緣覺之人雖知文字,無字無礙,何以故?不知常住二字故,是故緣覺不得法無礙。雖知於義,無義無礙。真知義者,知諸眾生悉有佛性,佛性義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故,緣覺之人不得義無礙。是故緣覺一切,無有四無礙智。雲何聲聞無四無礙?聲聞之人無有三種善巧方便,何等為三?一者必須軟語然後受法,二者必須粗語然後受化,三者不軟不粗然後受化。聲聞之人無此三故,無四無礙。
復次聲聞緣覺不能畢竟知辭、知義,無自在智,知於境界。無有十力、四無所畏,不能畢竟度於十二因緣大河,不能善知眾生諸根利鈍差別,未能永斷二谛疑心,不知眾生種種諸心所緣境界,不能善說第一義空,是故二乘無四無礙。”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諸聲聞緣覺之人,一切無有四無礙者,雲何世尊說捨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摩诃拘絺羅四無礙第一?如其無者,如來何故作如是說。”
爾時世尊贊迦葉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譬如恆河有無量水,辛頭大河水亦無量,博叉大河水亦無量,悉陀大河水亦無量,阿耨達池水亦無量,大海之中水亦無量。如是諸水雖同無量,然其多少其實不等;聲聞緣覺及諸菩薩四無礙智,亦復如是。善男子,若說等者,無有是處。善男子,我為凡夫說,摩诃拘絺羅四無礙智,為最第一,汝所問者,其義如是。善男子,聲聞之人,或有得一,或有得二,若具足四,無有是處。”
〈三〉無所得者名四無礙 無所得即大涅盤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梵行品中,菩薩知見得四無礙者,菩薩知見則無所得,亦無有心,言無所得。世尊,是菩薩摩诃薩實無所得,若使菩薩心有得者,則非菩薩,名為凡夫。雲何如來說言菩薩而有所得?”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我將欲說,而汝復問。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實無所得,無所得者,名四無礙。善男子,以何義故,無所得者名為無礙?若有得者則名為礙,有障礙者,名四顛倒。善男子,菩薩摩诃薩無四倒故,故得無礙。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則名為慧,菩薩摩诃薩得是慧故,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無明。菩薩永斷無明闇故,故無所得,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大涅盤,菩薩摩诃薩安住如是大涅盤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菩薩永斷二十五有,得大涅盤,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為大乘,菩薩摩诃薩不住諸法,故得大乘,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聲聞辟支佛道,菩薩永斷二乘道故,得於佛道,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方等經,菩薩讀誦如是經故,得大涅盤,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十一部經,菩薩不修。純說方等大乘經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為虛空,世間無物名為虛空,菩薩得是虛空三昧,無所見故,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回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無所得者,名常樂我淨,菩薩摩诃薩見佛性故,得常樂我淨,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菩薩摩诃薩斷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第一義空。菩薩摩诃薩觀第一義空,悉無所見,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五見,菩薩永斷是五見故,得第一義空,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诃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悉無所見,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聲聞、緣覺菩提,菩薩永斷二乘菩提,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善男子,汝之所問亦無所得,我之所說亦無所得。若有所得,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為我說是菩薩無所得時,無量眾生斷有相心,以是事故,我敢咨啟,無所得義。令如是等無量眾生,離魔眷屬,為佛弟子。”
〈四〉有和無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先於娑羅雙樹間,為純陀說偈:‘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世尊,是義雲何?”
佛言:“善男子,我為化度諸眾生故,而作是說。亦為聲聞、辟支佛故,而作是說。亦為文殊師利法王子故,而作是說。不但正為純陀一人說是偈也。時文殊師利將欲問我,我知其心,而為說之。我既說已,文殊師利即得解了。”
迦葉菩薩言:“世尊,如文殊等,讵有幾人,能了是義?惟願如來,更為大眾,廣分別說。”
“善男子,谛聽,谛聽,今當為汝,重敷演之。言本有者,我昔本有無量煩惱,以煩惱故,現在無有大般涅盤。言本無者,本無般若波羅蜜,以無般若波羅蜜故,現在具有諸煩惱結。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煩惱者,無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本有父母和合之身,是故現在無有金剛微妙法身。言本無者,我身本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本無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現在具有四百四病。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病苦者,無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無常、無我、無樂、無淨;以有無常、無我、無樂、無淨故,現在無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本無者,本不見佛性,以不見故,無常、樂、我、淨。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無常、樂、我、淨者,無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本有凡夫修苦行心,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事故,現在不能破壞四魔。言本無者,我本無有六波羅蜜,以本無有六波羅蜜故,修行凡夫苦行之心,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苦行者無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雜食之身,以有食身故,現在無有無邊之身。言本無者,本無三十七助道法,以無三十七助道法故,現在具有雜食之身。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雜食身者,無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昔本有一切法中取著之心,以是事故,現在無有畢竟空定。言本無者,我本無有中道實義,以無中道真實義故,於一切法則有著心。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說一切法是有相者,無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有諸鈍根聲聞弟子,以有鈍根聲聞弟子故,不得演說一乘之實。言本無者,本無利根、人中象王、迦葉菩薩等;以無利根迦葉等故,隨宜方便,開示三乘。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畢竟演說三乘法者,無有是處。
復次善男子,言本有者,我本說言,卻後三月,於娑羅雙樹當般涅盤、是故現在不得演說大方等典,大般涅盤。言本無者,本昔無有文殊師利大菩薩等,以無有故,現在說言如來無常。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是無常者,無有是處。
善男子,如來普為諸眾生故,雖知諸法,說言不知;雖見諸法,說言不見,有相之法說言無相,無相之法說言有相。實有無常說言有常,實有有常說言無常。我樂淨等亦復如是。三乘之法說言一乘,一乘之法隨宜說三。略相說廣,廣相說略。四重之法說偷蘭遮,偷蘭遮法說言四重。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何以故?如來明見眾生根故。
善男子,如來雖作是說,終無虛妄,何以故?虛妄之語即是罪過,如來悉斷一切罪過,雲何當有虛妄語耶?
善男子,如來雖無虛妄之言,若知眾生因虛妄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
善男子,一切世谛,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谛,何以故?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於世谛,亦令眾生得第一義谛。若使眾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者,諸佛終不宣說世谛。
善男子,如來有時演說世谛,眾生謂佛說第一義谛。有時演說第一義谛,眾生謂佛說於世谛。是則諸佛甚深境界,非是聲聞緣覺所知。
善男子,是故汝先不應難言,菩薩摩诃薩無所得也。菩薩常得第一義谛,雲何難言無所得耶?”
〈五〉菩薩應有的知 見 覺
迦葉復言:“世尊,第一義谛亦名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盤。若有菩薩,言有得道、菩提、涅盤,即是無常,何以故?法若常者,則不可得,猶如虛空誰有得者?
世尊,如世間物,本無今有,名為無常。道亦如是,道若可得,則名無常。法若常者,無得無生,猶如佛性,無得無生。
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不長、不短、非高、非下、非生、非滅、非赤、非白、非青、非黃、非有、非無,雲何如來說言可得?菩提涅盤亦復如是。”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道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菩提之相亦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涅盤亦爾。外道道者,名為無常,內道道者名之為常。聲聞緣覺所有菩提,名為無常;菩薩諸佛所有菩提名之為常。外解脫者名為無常,內解脫者名之為常。
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盤悉名為常。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而諸眾生為欲見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以涅盤。是名菩薩得道、菩提及涅盤也。道之性相,實不生滅,以是義故,不可捉持。
善男子,道者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善男子,如眾生心,雖非是色、非長、非短、非粗、非細、非縛、非解,非是見法,而亦是有。以是義故,我為須達說言:‘長者,心為城主,長者若不護心,則不護身、口。若護心者,則護身、口。以不善護是身、口故,令諸眾生到三惡趣。護身、口者,則令眾生,得人天、涅盤,得名真實。其不得者,不名真實。’
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盤亦復如是,亦有,亦常。如其無者,雲何能斷一切煩惱?以其有故,一切菩薩了了見知。
善男子,見有二種,一相貌見,二了了見。
雲何相貌見?如遠見煙,名為見火,實不見火,雖不見火,亦非虛妄。見空中鶴,便言見水,雖不見水,亦非虛妄。如見花葉,便言見根,雖不見根,亦非虛妄。如人遙見籬間牛角,便言見牛,雖不見牛,亦非虛妄。如見女人懷妊,便言見欲,雖不見欲,亦非虛妄。如見樹生葉,便言見水,雖不見水,亦非虛妄。又如見雲,便言見雨,雖不見雨,亦非虛妄。如見身業及以口業,便言見心,雖不見心,亦非虛妄。是名相貌見。
雲何了了見?如眼見色。善男子,如人眼根清淨不壞,自觀掌中阿摩勒果。菩薩摩诃薩了了見道、菩提、涅盤亦復如是。雖如是見,初無見相。
善男子,以是因緣,我於往昔告捨利弗:‘一切世間,若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之所不知、不見、不覺,惟有如來悉知、見、覺,及諸菩薩亦復如是。
捨利弗,若諸世間所知、見、覺,我與菩薩亦知見覺。
世間眾生之所不知、不見、不覺,亦不自知不知、見、覺;世間眾生所知、見、覺,便自說言,我知、見、覺。捨利弗,如來一切悉知見覺,亦不自言我知見覺,一切菩薩亦復如是,何以故?若使如來作知見覺相,當知是則非佛世尊,名為凡夫,菩薩亦爾。’”
迦葉菩薩言:“如佛世尊為捨利弗說,世間知者,我亦得知;世間不知,我亦悉知。其義雲何?”
“善男子,一切世間,不知、不見、不覺佛性,若有知、見、覺佛性者,不名世間,名為菩薩。世間之人亦復不知、不見、不覺,十二部經、十二因緣、四倒、四谛、三十七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般涅盤,若知見覺者,不名世間,當名菩薩。善男子,是名世間不知見覺。
雲何世間所知、見、覺?所謂梵天、自在天、八臂天【那羅延天】,性、時、微塵、法及非法,是造化主、世界、終始、斷常二見,說言初禅至非非想,名為涅盤。善男子,是名世間所知、見、覺。
菩薩摩诃薩於如是事,亦知見覺,菩薩如是知見覺已,若言不知、不見、不覺,是為虛妄。虛妄之法,則為是罪,以是罪故,墮於地獄。
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沙門、若婆羅門,說言無道、菩提、涅盤,當知是輩,名一闡提,魔之眷屬,名為謗法。如是謗法,名謗諸佛,如是之人,不名世間,不名非世間。”
爾時迦葉聞是事已,即以偈頌而贊歎佛:“大慈愍眾生,故令我歸依。善拔眾毒箭,故稱大醫王。世醫所療治,雖差還復生。如來所治者,畢竟不復發。世尊甘露藥,以施諸眾生。眾生既服已,不死亦不生。如來今為我,演說大涅盤。眾生聞秘藏,即得不生滅。”
迦葉菩薩說是偈已,即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世間不知、見、覺。菩薩悉能知、見、覺者,若使菩薩是世間者,不得說言世間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能知見覺。若非世間,有何異相?”
佛言:“善男子,言菩薩者,亦是世間,亦非世間。不知見覺者,名為世間;知見覺者,不名世間。汝言有何異者,我今當說。
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聞是涅盤經,即生敬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則名為世間。菩薩一切世間不知、見、覺,如是菩薩亦同世間,不知見覺。菩薩聞是涅盤經已,知有世間不知見覺,應是菩薩所知見覺,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當雲何方便修習,得知見覺?’覆自念言:‘惟當深心修持淨戒。’善男子,菩薩爾時以是因緣,於未來世,在在生處,戒常清淨。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以戒淨故,在在生處,常無憍慢、邪見、疑網,終不說言如來畢竟入於涅盤,是名菩薩修持淨戒。戒既清淨,次修禅定,以修定故,在在生處,正念不忘,所謂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十二部經、諸佛世尊、常樂我淨。一切菩薩安住方等大涅盤經,悉見佛性,如是等事,憶而不忘。因修定故,得十一空,是名菩薩修清淨定。戒、定已備,次修淨慧。以修慧故,初不計著,身中有我、我中有身、是身是我、非身非我,是名菩薩修習淨慧。以修慧故,所受持戒牢固不動。善男子,譬如須彌,不為四風之所傾動,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不為四倒之所傾動。
善男子,菩薩爾時,自知見覺,所受持戒,無有傾動,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善男子,菩薩見所持戒牢固不動,心無悔恨;無悔恨故,心得歡喜;得歡喜故,心得悅樂;得悅樂故,心則安隱;心安隱故,得無動定;得無動定故,得實知見;實知見故,厭離生死;厭離生死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明見佛性,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善男子,是名世間不知見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迦葉復言:“雲何菩薩修持淨戒,心無悔恨,乃至明了見於佛性?”
佛言:“善男子,世間戒者,不名清淨,何以故?世間戒者,為於有故,性不定故,非畢竟故,不能廣為一切眾生,以是義故,名為不淨。以不淨故,有悔恨心;以悔恨故,心無歡喜;無歡喜故,則無悅樂;無悅樂故,則無安隱;無安隱故,無不動定;無不動定故,無實知見;無實知見故,則無厭離;無厭離故,則無解脫;無解脫故,不見佛性;不見佛性故,終不能得大般涅盤,是名世間戒不清淨。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清淨戒者,戒非戒故,非為有故,定畢竟故,為眾生故,是名菩薩戒清淨也。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淨戒中,雖不欲生無悔恨心,無悔恨心,自然而生。善男子,譬如有人執持明鏡,不期見面,面像自現。亦如農夫,種之良田,不期生牙,而牙自生。亦如然燈,不期滅闇,而闇自滅。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堅持淨戒,無悔恨心,自然而生,亦復如是;以淨戒故,心得歡喜。善男子,如端正人,自見面貌,心生歡喜,持淨戒者亦復如是。善男子,破戒之人,見戒不淨,心不歡喜,如形殘者,自見面貌,不生喜悅,破戒之人亦復如是。
善男子,譬如牧牛,有二女人,一持酪瓶,一持漿瓶,俱共至城而欲賣之,於路腳跌,二瓶俱破,一則歡喜,一則愁惱。持戒、破戒亦復如是,持淨戒者心則歡喜,心歡喜故,則便思惟,諸佛如來於涅盤中,說有能持清淨戒者,則得涅盤。我今修習如是淨戒,亦應得之。‘以是因緣,心則悅樂。”
迦葉復言:“喜之與樂,有何差別?”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不作惡時,名為歡喜,心淨持戒,名之為樂。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觀於生死,則名為喜,見大涅盤,名之為樂。下名為喜,上名為樂。離世共法,名之為喜,得不共法,名之為樂。
以戒淨故,身體輕柔,口無粗過。菩薩爾時,若見、若聞、若輕、若甞、若觸、若知,悉無諸惡,以無惡故,心得安隱;以安隱故,則得靜定;得靜定故,得實知見;實知見故,厭離生死;厭生死故,則得解脫;得解脫故,得見佛性;見佛性故,得大涅盤;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戒。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所受淨戒,五法佐助,雲何為五?一信、二慚、三愧、四善知識、五宗敬戒。離五蓋故、所見清淨。離五見故,心無疑網。離五疑故,一者疑佛、二者疑法、三者疑僧、四者疑戒、五者疑不放逸,菩薩爾時即得五根,所謂信、念、精進、定、慧;得五根故,得五種涅盤;謂色解脫,乃至識解脫。是名菩薩清淨持戒,非世間也。
善男子,是名世間之所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六〉受持大涅盤經 應守戒 知時 知地而說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大涅盤經,有破戒者,有人呵責、輕賤、毀辱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盤經有威力者,雲何令汝,毀所受戒?’
若人受持是涅盤經,毀禁戒者,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讀誦,為無利益。緣是輕毀涅盤經故,復令無量無邊眾生墮於地獄。受持是經,而毀戒者,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如是之人,我亦不聽受持是典,寧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毀戒受持修習。
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涅盤經者,當正身心,慎莫調戲,輕躁舉動。身為調戲,心為輕動。求有之心,名為輕動,身造諸業,名為調戲。
若我弟子求有、造業,不應受持是大乘典,大涅盤經。若有如是受持經者,人當輕呵,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盤經,有威力者,雲何令汝求有、造業?’
若持經者求有、造業,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受持,為無利益。緣是輕毀涅盤經故,復令無量無邊眾生墮於地獄,受持是經求有、造業,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
復次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是涅盤經,莫非時說、莫非國說、莫不請說、莫輕心說、莫處處說、莫自歎說、莫輕他說、莫滅佛法說、莫熾然世法說。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是經,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法說者,人當輕呵而作是言:‘若佛秘藏大涅盤經有威力者,雲何令汝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法而說?’
若持經者作如是說,當知是經為無威力,若無威力,雖復受持為無利益。緣是輕毀涅盤經故,令無量眾生墮於地獄。受持是經,非時而說乃至熾然世法而說,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
善男子,若欲受持者、說大涅盤者、說佛性者、說如來秘藏者、說大乘者、說方等經者、說聲聞乘者、說辟支佛乘者、說解脫者、見佛性者,先當清淨其身。以身淨故,則無呵責,無呵責故,令無量人於大涅盤生清淨信,信心生故,恭敬是經,若聞一偈、一句、一字及說法者,則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知是人,則是眾生真善知識,非惡知識,是我弟子,非魔眷屬,是名菩薩,非世間也。善男子,是名世間之所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所知、見、覺。”
中華佛典寶庫 大正藏
第 12 冊 No. 0374 大般涅槃經
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譯
李鑫森注釋
歡迎傳播 歡迎指正
2017-01-0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