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大般涅盤經40卷連載 第十五卷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般涅盤經第十五卷》(第八品 梵行  第一節 菩薩梵行)

  ― ― ―

  大般涅盤經

  第八品 梵行 分目泉

  第一節 菩薩梵行〈一〉知法〈二〉知義 知時 知足 自知知眾 知人中尊卑〈三〉慈悲喜捨

  第二節 慈生神通〈一〉神通八例〈二〉修慈悲喜 道行升華得入極愛境地〈三〉修捨心 道行升華進入空 平等意境

  第三節 四無礙〈一〉什麼是四無礙〈二〉聲聞、緣覺不得四無礙〈三〉無所得者 名四無礙 無所得即大涅盤〈四〉有和無〈五〉菩薩應有的知 見 覺〈六〉受持大涅盤經 應守戒 知時 知地而說

  第四節 大涅盤經悉是一切諸佛秘藏〈一〉佛的十個名號〈二〉念佛〈三〉菩薩不可思議〈四〉無上佛法 當久近住 幾時而滅  第五節 阿阇世王殺父獲罪〈一〉六師之說〈二〉耆婆及阿阇世王之父所說

  第六節 阿阇世王歸佛滅罪

  ― ― ―

  大般涅盤經

  第八品 梵行  第一節 菩薩梵行

  本節主題:

  1 菩薩大菩薩四無量心,能為一切諸善根本。

  2 雲何菩薩梵行?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盤,得具梵行。

  3 住七善法,知法、知義、知時、知足、自知、知眾、知尊卑,得具梵行。

  — — —

  大般涅盤經卷第十五

  第八品 梵行  第一節 菩薩梵行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梵行?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住於大乘大般涅盤,住七善法,得具梵行。何等為七?一者知法,二者知義,三者知時,四者知足,五者自知,六者知眾。七者知尊卑。

  〈一〉知法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知法?善男子,是菩薩摩诃薩知十二部經,謂修多羅【散文契經】、祇夜【頌偈】、授記【佛為眾生所作的必定實現的預言】、伽陀【諷頌】、優陀那【無問自說經】、尼陀那【因緣經】、阿波陀那【譬喻經】、伊帝曰多伽【本事經】、阇陀伽【本生經,佛自身的過去經歷】、毘佛略【方廣經,正確廣大】、阿浮陀達摩【未曾有經,佛所現種種神力】、優波提捨【論義經】。善男子,何等名為修多羅經?從如是我聞,乃至歡喜奉行,如是一切,名修多羅。何等名為祇夜經?”

  佛告諸比丘:“昔我與汝,愚無智慧,不能如實見四真谛,是故流轉久處生死,沒大苦海。何等為四?苦、集、滅、道。如佛昔日,為諸比丘,說契經竟。”

  爾時復有利根眾生,為聽法故,後至佛所,即便問人:“如來向者,為說何事?”

  佛時知已,即因本經,以偈頌曰:‘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谛。是故久流轉,生死大苦海。若能見四谛,則得斷生死。生有既已盡,更不受諸有。’”

  “是名祇夜經。何等名為授記經?如有經律,如來說時,為諸大人,受佛記別:‘汝阿逸多,未來有王,名曰蠰佉,當於是世,而成佛道,號曰彌勒。’是名授記經。

  何等名為伽陀經?除修多羅及諸戒律,其余有說四句之偈,所謂:‘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名伽陀經。

  何等名為優陀那經?如佛晡時入於禅定,為諸天眾廣說法要。時諸比丘各作是念:‘如來今者,為何所作?’如來明旦,從禅定起,無有人問,以他心智,即自說言:‘比丘當知,一切諸天壽命極長。汝諸比丘,善哉為他,不求己利;善哉少欲,善哉知足,善哉寂靜。’如是諸經,無問自說,是名優陀那經。

  何等名為尼陀那經?如諸經偈,所因根本,為他演說。如捨衛國,有一丈夫,羅網捕鳥,得已籠系,隨與水谷,而復還放。世尊知其本末因緣,而說偈言:‘莫輕小罪,以為無殃。水渧雖微,漸盈大器。’是名尼陀那經。

  何等名為阿波陀那經?如戒律中所說譬喻,是名阿波陀那經。

  何等名為伊帝曰多伽經?如佛所說,比丘當知,我出世時,所可說者,名曰戒經。鸠留秦佛出世之時,名甘露鼓。拘那含牟尼佛時,名曰法鏡。迦葉佛時,名分別空。是名伊帝曰多伽經。

  何等名為阇陀伽經?如佛世尊,本為菩薩,修諸苦行。所謂比丘當知,我於過去作鹿、作罴、作麞、作兔,作粟散王、轉輪聖王、龍、金翅鳥,諸如是等,行菩薩道時,所可受身,是名阇陀伽。

  何等名為毘佛略經?所謂大乘方等經典,其義廣大,猶如虛空,是名毘佛略。

  何等名為未曾有經?如彼菩薩,初出生時,無人扶持,即行七步,放大光明,遍觀十方。亦如猕猴手捧蜜器,以獻如來。如白項狗,佛邊聽法。如魔波旬變為青牛,行瓦缽間,令諸瓦缽互相橖觸,無所傷損。如佛初生,入天廟時,令彼天像,起下禮敬,如是等經,名未曾有經。

  何等名為優波提捨經?如佛世尊所說諸經,若作議論,分別廣說,辯其相貌,是名優波提捨經。菩薩若能如是了知十二部經,名為知法。

  〈二〉知義 知時 知足 自知 知眾 知人中尊卑

  雲何菩薩摩诃薩知義?菩薩摩诃薩若於一切文字、語言,廣知其義,是名知義。

  雲何菩薩摩诃薩知時?善男子,菩薩善知,如是時中任修寂靜,如是時中任修精進,如是時中任修捨定,如是時中任供養佛,如是時中任供養師,如是時中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具足般若波羅蜜,是名知時。

  雲何菩薩摩诃薩知足?善男子,菩薩摩诃薩知足,所謂食飲、衣藥、行住、坐臥、睡寤、語默,是名知足。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自知?是菩薩自知,我有如是信、如是戒、如是多聞、如是捨、如是慧、如是去來、如是正念、如是善行,如是問、如是答,是名自知。

  雲何菩薩摩诃薩知眾?善男子,是菩薩知如是等,是剎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應於是眾,如是行來、如是坐起、如是說法、如是問答,是名知眾。

  善男子,雲何菩薩摩诃薩知人中尊卑?善男子,人有二種,一者信,二者不信。菩薩當知信者是善,其不信者不名為善。復次信有二種,一者常往僧坊,二者不往菩薩。當知其往者善,其不往者不名為善。往僧坊者復有二種,一者禮拜,二不禮拜。菩薩當知禮拜者善,不禮拜者不名為善。其禮拜者復有二種,一者聽法,二者不聽法。菩薩當知聽法者善,不聽法者不名為善。其聽法者復有二種,一至心聽,二不至心。菩薩當知至心聽者是則名善,不至心者不名為善。至心聽法復有二種,一者思義,二不思義。菩薩當知思義者善,不思義者不名為善。其思義者復有二種,一如說行,二不如說行。如說行者是則為善,不如說行不名為善。如說行者復有二種,一求聲聞,不能利安饒益一切苦惱眾生,二者回向無上大乘,利益多人令得安樂。菩薩應知能利多人得安樂者,最上最善。善男子,如諸寶中,如意寶珠,最為勝妙,如諸味中,甘露最上,如是菩薩於人、天中最勝最上,不可譬喻。

  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诃薩住於大乘大涅盤經,住七善法。菩薩住是七善法已,得具梵行。”

  〈三〉慈悲喜捨就是梵行

  §1菩薩修四無量心意義

  “復次善男子,復有梵行,謂慈、悲、喜、捨。”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多修慈能斷瞋恚,修悲心者亦斷瞋恚,雲何而言四無量心?推義而言,則應有三。

  世尊,慈有三緣,一緣眾生,二緣於法,三則無緣。悲、喜、捨心亦復如是。若從是義,唯應有三,不應有四。眾生緣者,緣於五陰,願與其樂,是名眾生緣。法緣者,緣諸眾生所須之物而施與之,是名法緣。無緣者,緣於如來,是名無緣。慈者多緣貧窮眾生,如來大師永離貧窮受第一樂,若緣眾生,則不緣佛,法亦如是。以是義故,緣如來者,名曰無緣。

  世尊,慈之所緣一切眾生,如緣父母、妻子親屬,以是義故,名曰眾生緣。

  法緣者,不見父母、妻子親屬,見一切法皆從緣生,是名法緣。

  無緣者,不住法相及眾生相,是名無緣。悲、喜、捨心亦復如是,是故應三,不應有四。

  世尊,人有二種,一者見行,二者愛行。見行之人多修慈悲,愛行之人多修喜捨。是故應二,不應有四。

  世尊,夫無量者,名曰無邊,邊不可得,故名無量。若無量者,則應是一,不應言四。若言四者,何得無量?是故應一,不應四也。”

  佛告迦葉:“善男子,諸佛如來,為諸眾生,所宣法要,其言秘密,難可了知。

  或為眾生說一因緣,如說何等為一因緣,所謂一切有為之法。

  善男子,或說二種,因之與果。

  或說三種,煩惱、業,苦。

  或說四種,無明、諸行、生與老死。

  或說五種,所謂受、愛、取、有及生。

  或說六種,三世因果。

  或說七種,謂識、名、色、六入、觸、受及以愛取。

  或說八種,除無明、行及生老死,其余八事。

  或說九種,如城經中,除無明、行、識,其余九事。

  或說十一,如為薩遮尼犍子【外道苦行者,自我餓外道,拔發露形,無所貯畜】說,除生一法,其余十一。

  或時具說十二因緣,如王捨城,為迦葉等,具說十二無明乃至生老病死。

  善男子,如一因緣,為眾生故,種種分別,無量心法亦復如是。善男子,以是義故,於諸如來深秘行處,不應生疑。善男子,如來世尊,有大方便。無常說常,常說無常;說樂為苦,說苦為樂;不淨說淨,淨說不淨;我說無我,無我說我;於非眾生,說為眾生;於實眾生,說非眾生;非物說物,物說非物;非實說實,實說非實;非境說境,境說非境;非生說生,生說非生;乃至無明說明、明說無明;色說非色,非色說色;非道說道,道說非道。善男子,如來以是無量方便,為調眾生,豈虛妄耶?

  善男子,或有眾生貪於財貨,我於其人,自化其身作轉輪王,於無量歲,隨其所須種種供給,然後教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眾生貪著五欲,於無量歲,以妙五欲充足其願,然後勸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眾生榮豪自貴,我於其人,無量歲中為作僕使,趍走給侍,得其心已,即復勸化,令其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有眾生性悷自是,須人呵谏,我於無量百千歲中,教诃敦喻,令其心調,然後復勸,令其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如來如是於無量歲,以種種方便,令諸眾生,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豈虛妄耶?諸佛如來,雖處眾惡,無所染污,猶如蓮花。

  善男子,應如是知四無量義。善男子,是無量心,體性有四,若有修行,生大梵處。善男子,如是無量,伴侶有四,是故名四。夫修慈者能斷貪欲,修悲心者能斷瞋恚,修喜心者能斷不樂,修捨心者能斷貪欲,瞋恚、眾生。善男子,以是義故,得名為四,非一、二、三。

  善男子,如汝所言,慈能斷瞋,悲亦如是,應說三者。汝今不應作如是難,何以故?善男子,恚有二種,一能奪命,二能鞭撻。修慈則能斷彼奪命,修悲能除彼鞭撻者。善男子,以是義故,豈非四耶。

  復次瞋有二種,一瞋眾生,二瞋非眾生。修慈心者斷瞋眾生,修悲心者斷非眾生。

  復次瞋有二種,一有因緣,二無因緣。修慈心者斷有因緣,修悲心者斷無因緣。

  復次瞋有二種,一者久於過去修習,二者於今現在修習。修慈心者能斷過去,修悲心者斷於現在。

  復次瞋有二種,一瞋聖人,二瞋凡夫。修慈心者斷瞋聖人,修悲心者斷瞋凡夫。

  復次瞋有二種,一上、二中,修慈斷上,修悲斷中。

  善男子,以是義故,則名為四,何得難言,應三非四?是故迦葉,是無量心,伴侶相對,分別為四。復以器故,應名為四。器若有慈,則不得有悲、喜、捨心。以是義故,應四無減。善男子,以行分別,故應有四,若行慈時,無悲、喜、捨,是故有四。

  善男子,以無量故,亦得名四。夫無量者則有四種;有無量心,有緣、非自在;有無量心,自在、非緣;有無量心,亦緣、亦自在;有無量心,非緣、非自在。

  何等無量,有緣、非自在?緣於無量無邊眾生,而不能得自在三昧,雖得不定,或得或失。

  何等無量,自在、非緣?如緣父母、兄弟姊妹,欲令安樂,非無量緣。

  何等無量,亦緣、亦自在?謂諸佛、菩薩。

  何等無量,非緣、非自在?聲聞緣覺,不能廣緣無量眾生,亦非自在。

  善男子,以是義故,名四無量,非諸聲聞緣覺所知,乃是諸佛、如來境界。善男子,如是四事,聲聞緣覺雖名無量,少不足言。諸佛菩薩,則得名為無量無邊。”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實如聖教,諸佛如來所有境界,非諸聲聞緣覺所及。世尊,頗有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盤,得慈悲心,非是大慈大悲心不?”

  佛言:“有!善男子,菩薩若於諸眾生中,三品分別,一者親人,二者怨憎,三者中人。於親人中,復作三品,謂上、中、下,怨憎亦爾。是菩薩摩诃薩於上親中與增上樂,於中下親亦復平等與增上樂,於上怨中與少分樂,於中怨所與中品樂。於下怨中與增上樂。菩薩如是轉復修習,於上怨中與中品樂,於中下怨等與增上樂。轉復修習,於上中下等與上樂。若上怨中與上樂者,爾時得名慈心成就。菩薩爾時於父母所及上怨中,得平等心,無有差別。善男子,是名得慈,非大慈也。”

  “世尊,何緣菩薩得如是慈,猶故不得名為大慈?”

  “善男子,以難成故,不名大慈,何以故?久於過去無量劫中,多集煩惱,未修善法,是故不能於一日中,調伏其心。善男子,譬如剜豆,干時錐刺,終不可著。煩惱堅硬,亦復如是,雖一日夜,系心不散,難可調伏。又如家犬,不畏於人,山林野鹿,見人怖走。瞋恚難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是故此心難可調伏,以是義故,不名大慈。

  復次善男子,譬如畫石,其文常在。畫水速滅,勢不久住。瞋如畫石,諸善根本如彼畫水,是故此心難得調伏。如大火聚,其明久住;電光之明,不得暫停。瞋如火聚,慈如電明,是故此心難得調伏,以是義故,不名大慈。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住於初地,名曰大慈,何以故?善男子,最極惡者,名一闡提,初住菩薩修大慈時,於一闡提心無差別,不見其過,故不生瞋,以是義故,得名大慈。

  善男子,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於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無所擁護,名為大捨。若不見我、法相、己身,見一切法平等無二,是名大捨。自捨己樂,施與他人,是名大捨。

  善男子,唯四無量,能令菩薩,增長具足六波羅蜜,其余諸行不必能爾。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先得世間四無量心,然後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次第方得出世間者。善男子,因世無量,得出世無量,以是義故,名大無量。”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除無利益與利樂者,實無所為;如是思惟,即是虛觀,無有實利。世尊,譬如比丘,觀不淨時:

  見所著衣,悉是皮相,而實非皮。

  所可食噉,皆作蟲相,而實非蟲。

  觀大豆羹,作下汁想,而實非糞。

  觀所食酪,猶如髓腦,而實非腦。

  觀骨碎末,猶如麨相,而實非麨。

  四無量心亦復如是,不能真實利益眾生,令其得樂。雖口發言,與眾生樂,而實不得,如是之觀非虛妄耶?

  世尊,若非虛妄,實與樂者,而諸眾生,何故不以諸佛菩薩威德力故,一切受樂?若當真實,不得樂者。

  如佛所說:‘我念往昔,獨修慈心,經此劫世,七返成壞,不來此生。世界成時,生梵天中。世界壞時,生光音天。若生梵天,力勢自在,無能摧伏,於千梵中最勝最上,名大梵王。有諸眾生,皆於我所,生最上想。三十六返,作忉利天王釋提桓因。無量百千,作轉輪王。’獨修慈心,乃得如是人、天果報。若不實者,雲何得與此義相應?”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真勇猛,無所畏懼。”即為迦葉,而說偈言:“若於一眾生,不生瞋恚心。而願與彼樂,是名為慈善。一切眾生中,若起於悲心。是名聖種性,得福報無量。設使五通仙,悉滿此大地。有大自在天,奉施其所安。象馬種種物,所得福報果。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

  “善男子,夫修慈者,實非妄想,谛是真實。若是聲聞緣覺之慈,是名虛妄。諸佛、菩薩真實不虛,雲何知耶?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修行如是大涅盤者,觀土為金,觀金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水作火相,火作水相;地作風相,風作地相;隨意成就無有虛妄。觀實眾生為非眾生,觀非眾生為實眾生,悉隨意成無有虛妄。善男子,當知菩薩四無量心,是實思惟,非不真實。

  復次善男子,雲何名為真實思惟?謂能斷除諸煩惱故。善男子,夫修慈者能斷貪欲,修悲心者能斷瞋恚,修喜心者能斷不樂,修捨心者能斷貪恚及眾生相,以是故名真實思惟。

  §2菩薩之施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四無量心,能為一切諸善根本。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若不得見貧窮眾生,無緣生慈。若不生慈,則不能起惠施之心,以施因緣,令諸眾生得安隱樂,所謂食飯、車乘、衣服、花香、床臥、捨宅、燈明。如是施時,心無系縛,不生貪著,必定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心爾時,無所依止,妄想永斷,不為怖畏、名稱、利養,不求人、天所受快樂,不生憍慢,不望返報,不為诳他。故行布施不求富貴,凡行施時,不見受者、持戒、破戒、是田、非田,此是知識、此非知識。施時不見是器、非器,不擇日時、是處、非處,亦復不計饑馑、豐樂,不見因果、此是眾生、此非眾生,是福、非福。

  雖復不見施者、受者、及以財物,乃至不見斷及果報,而常行施,無有斷絕。善男子,菩薩若見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布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被毒箭,其人眷屬,欲令安隱,為除毒故,即命良醫而為拔箭。彼人方言:‘且待莫觸,我今當觀,如是毒箭從何方來?誰之所射,為是剎利、婆羅門、毘捨、首陀?’復更作念!‘是何木耶?竹耶?柳耶?其镞鐵者,何冶所出?剛耶?柔耶?其毛羽者,是何鳥翼?鳥、鸱、鹫耶?所有毒者,為從作生,自然而有?為是人毒?惡蛇毒耶?’如是癡人,竟未能知,尋便命終。

  善男子,菩薩亦爾,若行施時,分別受者、持戒、破戒、乃至果報,終不能施。若不能施,則不具足檀波羅蜜。若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行布施時,於諸眾生,慈心平等,猶如子想。又行施時,於諸眾生,起悲愍心,譬如父母瞻視病子。行施之時,其心歡喜,猶如父母,見子病愈。既施之後,其心放捨,猶如父母,見子長大,能自在活。是菩薩摩诃薩,於慈心中,布施食時,常作是願,我今所施,悉與一切眾生共之,以是因緣,令諸眾生,得大智食,勤進回向無上大乘。願諸眾生,得善智食,不求聲聞緣覺之食。願諸眾生得法喜食,不求愛食。願諸眾生,悉得般若波羅蜜食,皆令充滿,攝取無礙增上善根。願諸眾生悟解空相,得無礙身,猶如虛空。願諸眾生常為受者,憐愍一切,為眾福田。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修慈心時,凡所施食,應當堅發,如是等願。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慈心中布施漿時,當作是願,我今所施,悉與一切眾生共之,以是因緣,令諸眾生,趣大乘河,飲八味水,速涉無上菩提之道,離於聲聞緣覺枯竭。渴仰求於無上佛乘,斷煩惱渴,渴仰法味,離生死愛,愛樂大乘大般涅盤,具足法身,得諸三昧,入於甚深智慧大海。願諸眾生,得甘露味,菩提出世,離欲寂靜,如是諸味。願諸眾生具足無量百千法味,具法味已,得見佛性,見佛性已,能雨法雨,雨法雨已,佛性遍覆,猶如虛空。復令其余無量眾生,得一法味,所謂大乘,非諸聲聞、辟支佛味。願諸眾生得一甜味,無有六種差別之味。願諸眾生,唯求法味,無礙佛法所行之味,不求余味。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慈心中布施漿時,應當堅發如是等願。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慈心中,施車乘時,應作是願,我今所施,悉與一切眾生共之,以是因緣,普令眾生成於大乘、得住大乘、不退於乘、不動換乘、金剛座乘,不求聲聞辟支佛乘,向於佛乘、無能伏乘、無羸乏乘、不退沒乘、無上乘、十力乘、大功德乘、未曾有乘、希有乘、難得乘、無邊乘、知一切乘。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慈心中施車乘時,常應如是堅發誓願。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慈心中,布施衣時,當作是願,我今所施,悉與一切眾生共之,以是因緣,令諸眾生,得慚愧衣,法界覆身,裂諸見衣,衣服離身一尺六寸,得金色身。所受諸觸,柔軟無礙、光色潤澤、皮膚細軟、常光無量、無色離色。願諸眾生,皆悉普得無色之身,過一切色,得入無色大般涅盤。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布施衣時,應當如是堅發誓願。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修慈中,布施花香、塗香、末香、諸雜香時,應作是願,我今所施,悉與一切眾生共之,以是因緣,令諸眾生一切皆得佛花三昧,七覺妙鬘系其首頂。願諸眾生形如滿月,所見諸色,微妙第一。願諸眾生,皆成一相,百福莊嚴。願諸眾生,隨意得見,可意之色。願諸眾生,常遇善友,得無礙香,離諸臭穢。願諸眾生,具諸善根,無上珍寶。願諸眾生相視和悅,無有憂苦,眾善各備,不相憂念。願諸眾生戒香具足。願諸眾生,持無礙戒,香氣馚馥,充滿十方。願諸眾生,得堅牢戒、無悔之戒、一切智戒、離諸破戒,悉得無戒、未曾有戒、無師戒、無作戒、無荒戒、無污染戒、竟已戒、究竟戒,得平等戒;於香塗身及以斫刺,等無憎愛。願諸眾生,得無上戒、大乘之戒、非小乘戒。願諸眾生,悉得具足屍波羅蜜,猶如諸佛所成就戒。願諸眾生,悉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智之所熏修。願諸眾生,悉得成於大般涅盤微妙蓮花,其花香氣充滿十方。願諸眾生純食大乘大般涅盤無上香馔,猶蜂采花,但取香味。願諸眾生,悉得成就,無量功德所熏之身。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慈心中施花香時,常當堅發如是誓願。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慈心中施床敷時,應作是願,我今所施,悉與一切眾生共之,以是因緣,令諸眾生,得天中天所臥之床,得大智慧,坐四禅處;臥於菩薩所臥之床,不臥聲聞、辟支佛床,離臥惡床。願諸眾生,得安樂臥,離生死床,成大涅盤師子臥床。願諸眾生,坐此床已,復為其余無量眾生,示現神通師子游戲。願諸眾生,住此大乘大宮殿中,為諸眾生演說佛性。願諸眾生,坐無上床,不為世法之所降伏。願諸眾生,得忍辱床,離於生死、饑馑、凍餓。願諸眾生,得無畏床,永離一切煩惱怨賊。願諸眾生,得清淨床,專求無上正真之道。願諸眾生,得善法床,常為善友之所擁護。願諸眾生,得右脅臥床,依因諸佛所行之法。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慈心中,施床敷時,應當堅發如是誓願。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慈心中,施捨宅時,常作是願,我今所施,悉與一切眾生共之,以是因緣,令諸眾生處大乘捨,修行善友所行之行、修大悲行、六波羅蜜行、大正覺行、一切菩薩所行道行、無邊廣大如虛空行。願諸眾生皆得正念,遠離惡念。願諸眾生,悉得安住常樂我淨,永離四倒。願諸眾生,悉皆受持出世文字。願諸眾生,必為無上一切智器。願諸眾生,悉得入於甘露屋宅。願諸眾生,初、中、後心,常入大乘涅盤屋宅。願諸眾生,於未來世,常處菩薩所居宮殿。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慈心中,施捨宅時,常當堅發如是誓願。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慈心中,施燈明時,常作是願,我今所施,悉與一切眾生共之,以是因緣,令諸眾生,光明無量,安住佛法。願諸眾生,常得照明。願諸眾生,得色微妙,光澤第一。願諸眾生,其目清淨,無諸翳網。願諸眾生,得大智炬,善解無我、無眾生相、無人、無命。願諸眾生,皆得睹見,清淨佛性,猶如虛空。願諸眾生,肉眼清淨,徹見十方恆沙世界。願諸眾生,得佛光明,普照十方。願諸眾生得無礙明,皆悉得見,清淨佛性。願諸眾生,得大智明,破一切闇及一闡提。願諸眾生,得無量光,普照無量諸佛世界。願諸眾生,然大乘燈,離二乘燈。願諸眾生,所得光明,滅無明闇,過於千日普照之功。願諸眾生,得火珠明,悉滅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黑闇。願諸眾生,具足五眼,悟諸法相,成無師覺。願諸眾生,無見無明。願諸眾生,悉得大乘大般涅盤微妙光明,示悟眾生真實佛性。善男子,菩薩摩诃薩於慈心中施燈明時,常應勤發如是誓願。

  §3慈為根本

  善男子,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修習慈心,能生如是無量善根,所謂不淨、出息、入息、無常、生滅,四念處【身念處觀身不淨,受念處觀受為苦,心念處觀心無常,法念處觀法無我】、七方便【七種小乘修道方法】、三觀處【空觀,假觀,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觀】、十二因緣【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無我等觀,暖法【聖道如火】、頂法、忍法【七方便之一】、世第一法,見道、修道、正勤【發勤精進,勵意不息】、如意諸根,諸力、七菩提分【七種覺悟入道,擇、進、喜、除、捨、定、念】、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八解脫【一、內有色相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八勝處【相應於八解脫的八種禅定方法:一者內無有色想、外觀色少,二者內有色想、外觀色多,三者內無色想、外觀色少,四者內無色想、外觀色多,五者內無色想、外觀青色少,六者內無色想、外觀色黃多,七者內無色想、外觀赤色少,八者內無色想、外觀白色多】、一切入、空、無相願、無诤三昧,知他心智、及諸神通、知本際智、聲聞智緣覺智、菩薩智、佛智。善男子,如是等法,慈為根本。

  善男子,以是義故,慈是真實,非虛妄也。若有人問,誰是一切諸善根本?當言慈是。以是義故,慈是真實,非虛妄也。

  善男子,能為善根者,名實思惟,實思惟者,即名為慈,慈即如來,慈即大乘,大乘即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菩提道,菩提道即如來,如來即慈。

  善男子,慈即大梵,大梵即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者能為一切眾生而作父母,父母即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者乃是不可思議,諸佛境界不可思議,諸佛境界即是慈也,當知慈者即是如來。

  善男子,慈者即是眾生佛性,如是佛性,久為煩惱之所覆蔽故,令眾生不得睹見,佛性即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大空,大空即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虛空,虛空即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是常,常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是樂,樂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是淨,淨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是我,我即是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即甘露,甘露即慈,慈即佛性,佛性即法,法即是僧,僧即是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者即是一切菩薩無上之道,道即是慈,慈即如來。

  善男子,慈者即是諸佛世尊無量境界,無量境界即是慈也,當知是慈,即是如來。

  善男子,慈若無常,無常即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善男子,慈若是苦,苦即是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善男子,慈若不淨,不淨即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善男子,慈若無我,無我即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善男子,慈若妄想,妄想即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善男子,慈若不名檀波羅蜜,非檀之慈,當知是慈,是聲聞慈,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善男子,慈若不能利益眾生,如是之慈,是聲聞慈。

  善男子,慈若不入一乘之道,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善男子,慈若不能覺了諸法,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善男子,慈若不能見如來性,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善男子,慈若見法,悉是有相,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善男子,慈若有漏,有漏慈者,是聲聞慈。

  善男子,慈若有為,有為之慈,是聲聞慈。

  善男子,慈若不能住於初住,非初住慈,當知即是聲聞慈也。

  善男子,慈若不能得佛十力、四無所畏,當知是慈是聲聞慈。

  善男子,慈若能得四沙門果,當知是慈,是聲聞慈也。

  善男子,慈若有、無、非有、非無。如是之慈,非諸聲聞、辟支佛等所能思議。善男子,慈若不可思議,法不可思議,佛性不可思議,如來亦不可思議。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住於大乘大般涅盤,修如是慈,雖復安於睡眠之中,而不睡眠,勤精進故;雖常覺悟,亦無覺悟,以無眠故;於睡眠中,諸天雖護,亦無護者,不行惡故;眠不惡夢,無有不善,離睡眠故;命終之後,雖生梵天,亦無所生,得自在故。

  善男子,夫修慈者,能得成就如是無量無邊功德。善男子,是大涅盤微妙經典,亦能成就如是無量無邊功德。諸佛如來,亦得成就,如是無量無邊功德。”

  中華佛典寶庫 大正藏

  第 12 冊 No. 0374 大般涅槃經

  北涼天竺三藏昙無谶譯

  李鑫森注釋

  歡迎傳播 歡迎指正

  2016-12-25修改

 

上一篇:大般涅盤經40卷連載 第十四卷
下一篇:大般涅盤經40卷連載 第十六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