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真正佛弟子確實他做到,第一個就是敬愛,用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處事待人接物。他欺騙我,我不欺騙他,要有這樣的度量。我在年輕時候遇到一個好的出家人,道安法師,台灣的,大陸上也有一個名字相同,我遇到台灣的。他辦了一個佛學講座,請我去做總主講,我幫他教了四年。這個人,經上這幾句他做到了,所以我對他很尊敬。有一天我去看他,禮拜天上午,大概九點多鐘,我去看他老人家。在大門口碰到有一個,也是很熟的,在家居士,男生,他離開這個寺廟,我們在門口碰到的。我一進去,老和尚就問我,他說某居士剛才到我這來,你看到沒有?我說看到,大門口碰到。他說:他今天又來騙我。我說:你給他沒有?給他了。那個人不知道,他來騙老和尚,騙了好多次,以為老和尚不知道來騙他。老和尚告訴我。你給他沒有?給他了。你看老和尚可愛就在這一點,知道他騙,不揭穿,還是給他。到他哪一天明白了,他才後悔,對老和尚那才叫佩服。要是沒有這個修養的人,叫過來狠狠的罵他一頓,教訓把他趕走,以後別來了,那就結了冤仇。你看這樣布施恩德,他總有一天會曉得,曉得之後,他會忏悔,五體投地。這都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所以一定要互相敬愛。騙他的人他敬愛,他要感化他,他有智慧、他有德行。看這個人還不壞,只是貪瞋癡慢沒斷,犯了這些過失,總有一天他會明白的,一定的道理。最後一天,人到死的時候,最後一口氣停止,到鬼道去就知道了,對這一生認識的人,哪個是善人、哪個是惡人,全明白了,一點都不煳塗。所以說總有一天你會知道,你活著在這世間不知道,你死了以後完全知道。所以我們的眼光要看前看後,要看過去、要看未來,都能夠通達,真的不是假的。這重要,如果能夠有無相通,沒有貪心、沒有吝啬,跟一家人就能相處了。一家人為什麼不能相處?貪瞋癡重,佛講的五個根本煩惱,貪瞋癡再加上傲慢、懷疑。現在人不相信,夫妻不相信,每個人有隱私權,法律上還給你定一條隱私權,隱私就是不相信,相信何必隱私?懷疑是對於好人懷疑、對父母懷疑、對老師懷疑、對親戚朋友都懷疑,這怎麼能相處?你說你活得多累,活得好辛苦。問題在哪裡?都是這些,這些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
所以念老注解第一行裡頭就教給我們,「右勸世人,親眷之間應當和敬,不和成怨」。這四句話重要,天天用這個來反省。我常想,我也常常勸別人,一個人在這個世間,這一生當中,沒有一個怨恨的人,你的心胸多快樂。能做到嗎?能。這幾句話做到了,就把它化解掉,他欺負我,他欺騙我,他侵占我的財物,我都歡喜他,我都不怨恨他。為什麼能塬諒他?因為他沒人教,他的心本善,沒有人教,父母沒教他,老師沒教他,他變成這樣子,造這種罪業。罪業都有因果報應,我們憐憫他,而沒有毀謗、沒有怨恨,好!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歡喜的。他有困難我知道了,我還幫助他。幫助他,他不好意思,我找他所認識的人,用他們的名義,不要用我的名義,給他,幫助他別讓他知道。所以最後一句話,他總有一天會知道,知道之後他對我們就效忠,冤親債主變成好朋友了,甚至於在事業上是真正好的幫手,忠心永遠不會變更。
「敬愛」,這是核心,人人都有,要把它發揚光大,「指恭敬與慈愛」。「憎嫉,指憎惡與嫉妒」,憎是什麼?討厭你,怨恨,這都要不得。「有無相通者,相通指財物,以我之所有,濟彼之所無」。「言色,言語與面色」,跟人相結總要歡喜。學佛第一個就是學歡喜,你看看寺院庵堂,自古以來,大門有山門,大門口,這是第一個小的建築物,你一進門,當中坐的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坐那干什麼?就是教你笑面迎人。你進到佛門來了,臉色不能不好看,要笑面迎人,你才能進去,你要不是笑面你不能進去。怎麼樣能笑?能包容,彌勒菩薩大肚皮能包,什麼委屈都能包容,都不計較,對一切人歡喜愛敬,這才叫佛弟子,這才叫入佛門。你還有怨恨、還有討厭,你進不了佛門,進上大殿也是假的不是真的。這頭一堂課。
淨土大經科注(第四回) (第三九六集) 2016/1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