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寺院素齋文化是佛教文化的組成部分,其意義有做功德、止惡業、利養生諸項。近年來佛門香火日盛,素齋漸興,但佛寺多以仿葷“宮素”代替正宗“佛素”。所謂“宮素”是一素三葷,即素質、葷名、葷形、葷味;所謂“佛素”是全素,即素質素名、素形、素味。前者源於宮廷,後者源於寺院。
(一)標准佛寺素齋——四素
所謂“四素”是“素料”——全部是素材料:“素名”——素菜決不起葷菜名;“素形”——訣不做成仿雞鴨魚肉等葷菜形狀;“素味”——非但要做到上述三素,而且味道要清淡、素雅。素菜、 素料也可制成類似葷菜味道的菜。如宮廷類素菜裡有一種“炒鱿魚卷”,不僅形似,味也似。如果不制成鱿魚卷狀,而改成一朵。花的樣子,但其余烹制佐料和方法不變,仍然會有真鱿魚味道,這是佛寺素齋所不允許的。
(二)材料簡樸
用菜一般僅二、三樣而已,毫不浮誇糜費。有些素齋用料極復雜,那是為豪華宴席准備的。而“十八羅漢”等素齋多是供佛寺僧人自用的,不講鋪張浪費。
(三)加工簡單
佛素制作程序十分簡單,既不精雕細刻,也不需復雜加工,一般僅稍加烹制即可。這樣的好處:一是蔬菜養份破壞少;二是保持蔬菜鮮嫩色澤;三是不失蔬菜本味;四是因菜肴較少,加工簡單可臨時待客而不失體統。但這兩套菜名目雖有,內容卻仍嫌簡單了些,味道變化亦不太大,或許這便是山僧清苦之本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