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誠羅珠堪布:皈依三寶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一,皈依的涵義

有關皈依的涵義,在經書中有一個十分貼切的比喻,一個弱小的小孩子,若被狗或者其它動物追逐的時候,小孩子會感到恐怖,然後他就會呼喚媽媽的名字,並跑到媽媽跟前尋求庇護。他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他對這些動物有畏懼感,他相信他的媽媽能夠救他,所以他不去投靠別的地方,而是跑到媽媽跟前。

皈依也是同樣,我們感覺到輪回非常可怕,如何從輪回裡逃脫呢?只有皈依三寶,才能有希望。其他世間的任何方法,都不可能讓我們得到解脫。即使其他宗教有一些神通、神變,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缺憾,就是不承認無我。從兩三千年之前的外道經典,到現在這些外道的經典裡,始終找不到宣講大空性的書籍,在這些觀點的基礎之上,無論修行也好、行善也好,由於沒有證悟空性,就只能被束縛在輪回當中。即使我們修學外道,也沒有辦法真正從輪回中跳出來。只有佛法才能讓我們安全地到達彼岸,趨向涅槃。所以,如果我們對輪回感到怖畏,就只有皈依三寶。

如果我們對三寶建立了這種信任感,就叫做信仰。這是皈依的基礎。信仰必須要以智慧而信仰,而不能盲目地信仰。如何以智慧而信仰呢?首先,就要知道輪回的過患,這是我們在外加行中已經講過的;第二,就是要知道斷除流轉輪回的主要因緣,既不是燒香也不是拜佛,而是通過智慧——所向披靡、不可摧毀的無我智慧才能夠斷除。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流轉輪回的原因,本來就不是因為其它的某個原因,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一個愚蠢的念頭—我執。現在要斷除輪回,就必須培養正知正見,有了正知正見以後,我們就可以用佛教的無我智慧推翻多世累劫當中積累下來的、根深蒂固的錯誤觀點。所以,只有佛法才能解決輪回的根源。這樣理性地思維,就能對佛法建立這樣的信任感,這叫做正信。

建立無我智慧的方法,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了,所以大家應該會有一些初步的常識。就是無論從大乘的阿毗達摩(《俱捨論》),還是小乘的阿毗達摩入手,再到唯識、中觀等等,然後就是密乘,這些系統的知識如果有機會都應當去學,學完以後才能徹底了解輪回、人生是怎麼一回事,只有在這些佛法,也就是剛才講的俱捨、唯識、中觀、密宗的經典裡才能找到這些答案。其它世間的書籍雖然成千上萬、浩如煙海,但即使你黾勉不倦、坐以待旦地攻讀,令所有的書籍韋編三絕,都始終無法探詢到這些答案。所以,學習這些理論對於我們樹立正知正見,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能依照佛所說的去做,就能斷除輪回的根源。這種信任就叫做信心。

信仰就是這樣,其他的宗教講信仰,佛教同樣也講信仰。但是我們的信仰首先不提倡盲目地信仰,而是讓你去了解這些知識,在了解知識的同時你自己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信心,這叫做理性的信心,這在皈依之前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不認為佛教有足夠的能力幫助我們脫離輪回,你就不會去皈依它。只有當你堅定不移地相信,惟有佛法才有辦法斷除輪回的根源,其它世間的學問以及外道都沒有這個能力的時候,如果想解脫,你就會心甘情願地皈依。

要皈依,就應該知道“皈依”這兩個字的究竟涵義。漢地的居士中有一種看法,眾所周知,受皈依戒的時候會舉行比較隆重的儀式,凡是參加皈依法會的人都可以取一個法名,發一個皈依證,大家都認為自己有了這個證件以後,就是佛教徒了,從此以後就自稱為皈依佛門的居士。

但這是不一定的。為什麼呢?因為皈依這兩字真實的涵義不在於法會隆不隆重,給你取不取法名,也不在於發不發皈依證,而在於自己心坎深處的一種誓言和決心。有了這個誓言和決心,則無論有證件、無證件,有法名、無法名都無所謂,這才叫做皈依,從此以後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如果沒有這樣的決心,即使參加了皈依儀式,有了證件、取了法名也不算皈依。

那是什麼樣的誓言和決心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三寶,三寶就是佛寶、法寶和僧寶。佛寶是什麼呢?就是釋迦牟尼佛等三世十方諸佛的化身、報身以及法身。凡是佛都屬於佛寶,都是我們的皈依處。

第二就是法寶,無論是大乘的法,還是小乘的法,無論是顯宗還是密宗,只要是佛所說的法,都叫做法寶。法寶可以分為兩部分:證法和教法。證法是什麼呢?證法就是戒、定、慧,也就是戒律、禅定和智慧。教法就是三藏的經典。教證二法當中包括了所有的佛法。

第三就是僧眾,大小乘的觀點稍有不同,從大乘佛教的角度而言,僧寶就是就證悟了一地以上的菩薩,比如說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等等,哪怕僅僅是一位菩薩,都叫做僧寶。從小乘的觀點來看,僧寶必須是四位比丘以上。無論是否證悟,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團,才叫做僧寶。

作為學佛的人,對佛法不能有偏見及分別心。現在的居士當中有這樣的情況:學密的人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認為顯宗見解低劣,沒有具體的修法等等;而學顯宗的個別人,因為不能理解密宗裡的一些比較深奧的法,就覺得這不是佛法,認為顯宗才是正法。進而在大庭廣眾中去宣傳,誹謗密宗,說密宗不是佛說的法。這些作法都不對,都應當杜絕。我們不能有門戶之見,應不分大乘小乘、南傳北傳、藏傳漢傳,凡是佛法都要一視同仁。

在許多國家,一個城市裡設立了各個宗教的中心、寺院、教堂等等,各個宗教之間都能和睦相處,我們佛教徒內部就更不能有這樣的爭論,同樣都是佛法,就絕對不能執著、分別。如果有了分別心,說那個法不好,這個法不好,肯定就犯了謗法罪。謗法罪比五無間罪過還嚴重。所以,絕對不能去毀謗任何一個教派。

那是不是所有教派的法都要修呢?不一定。在所有的佛法當中,我們可以選一種法來進行修持,如果一個人想把八萬四千法門都修完,是不可能的。不要說修,僅僅是閱讀完八萬四千法門的經典,窮其一生也無能為力,所以我們只能從中選擇一種修法,能專心致志地修一種法,就等於修所有的法了。

實際的修行和信仰不一樣,要信仰所有的佛法,但具體修行的時候就只須修一個法門,這是非常重要的。

僧眾也是一樣,無論南傳、北傳的也好,藏傳、漢傳的也好,凡是佛弟子,凡是修佛法的人,都是我們的道友。凡是四名以上,無論是藏傳的四位比丘,還是漢傳的四位比丘,凡是修佛法的聖者比丘,只要在四名以上,都是我們的皈依處。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我們的皈依處就是這三個:佛、法、僧。

我們在皈依的時候,比如說:我給你們傳皈依戒,很多人往往會認為凡是受這個皈依戒的人都是皈依我,其實並非如此。皈依不是皈依一、兩個具體的人,而是皈依所有的佛法僧。我只是幫助你們受這個皈依戒而已,所以不能搞錯。

二、皈依的本體

皈依的本體是什麼呢?就是決心。

皈依佛的時候,就要發誓:第一、我從今天起生生世世乃至成佛之間,釋迦牟尼佛等佛為我的導師,導師是什麼呢?就是引導的我們奔赴解脫的人。我們就要聽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他給我們怎麼指路,我們就怎麼走;第二,就是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其它世間的鬼神,造物主,都不是我們的導師。必須有這兩種決心才會有皈依的戒體。比如我們受居士戒的時候也是一樣的,如果你的心裡沒有發誓不殺生,雖然受居士戒的時候,你也跟其他受戒的人坐在一起,卻不能得到居士戒。因為你心裡沒有發誓,沒有下決心從此以後不殺生。同理,皈依也是要從內心深處皈依以後,才算真正的皈依。

皈依法的時候也要發誓:第一、我從今天起乃至成佛的之間,生生世世將釋迦牟尼佛宣說的法,作為我的道,道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修的法。必須下這樣的決心;第二、除了佛法以外,不將其他宗教的法,作為我們的道。這兩個決心有了以後,就有了皈依法的戒體。

皈依僧眾的時候同樣也要下決心:第一、我從現在起乃至成佛之間,生生世世將學佛的僧眾作為我的道友。為什麼要將僧眾作為道友呢?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人要走一段既漫長又危險的路,他就應該找一個有能力的朋友結伴而行,才能萬無一失,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如果他形單影只一人獨行,就可能會遇到一些事前意想不到,並且單槍匹馬難以應對的災難。同樣,學佛的道路也是布滿荊棘、坎坷不平並且遙遠漫長的。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我們也需要同伴,那誰是我們的同伴呢?世間的同學、同事、戰友、妻子、丈夫、姐妹、父母等等,雖然他們甚至有可能為了我們而獻出自己的生命,但這些跟解脫沒有什麼關系。如果我們把他們當成道友,他們也不能給我們提供幫助,所以,我們的道友不是他們。只有學佛的僧眾才是我們的道友。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能力,讓我們順利地到達彼岸,所以是我們的道友及同伴。

第二、就是除了這些僧眾以外,修邪魔外道的法或者是不修法的人,他們雖然也同樣是眾生,比如家裡的親戚朋友等,雖然不是我們的敵人,但也不能將他們視為我們的道友,要發這樣的決心。

歸納起來,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各有兩種決心,一共就有六種決心。具有這六種決心,才叫做皈依。

修皈依的時候,要反反復復地鍛煉、串習,讓自己生起這樣的決心。這個方法叫做皈依的修法。有了這樣的決心,修法的目的就達到了。

在沒有受皈依之前,應當在自己的相續中培養這種決心,這叫做修五加行的皈依,當誠懇精勤地修了很長時間以後,決心就會出來,才去受皈依戒。那個時候需不需要皈依的儀式呢?還是需要。如果沒有傳戒的儀式,僅僅有一個決心,還談不上是戒體。要將發誓要轉變為戒律,還需要一個皈依的儀式。但是,沒有這樣的決心,即使有這個儀軌也沒有用,有了這樣的決心,再舉行這樣的儀式,就可以得到完整的戒律——皈依戒。

三、皈依的目的

雖然皈依的具體目的千差萬別,但歸納而言,就有三種不同的目的。

第一個是下等的發心,即想望這一世能健康、長壽、發財,或害怕下一世墮入地獄、惡鬼、旁生等惡道,希望自己能得到人天的安樂。他恐懼的不是整個輪回,只是輪回裡的一部分,所以就皈依三寶。這是最下等的目的;

第二個是中等的發心,即小乘阿羅漢的皈依目的,已經能意識到,整個輪回,從地獄到無色界的三界六道都充滿了痛苦,沒有可以躲避痛苦的地方,所以他厭離整個的輪回,希望自己一個人能從輪回中得到解脫,所以就皈依三寶。這是中等的目的。

第三個是上等的發心,也即大乘菩薩的皈依目的。大乘菩薩與聲緣阿羅漢共同的地方,就是大乘菩薩同樣意識到輪回充滿了痛苦,不同的是,阿羅漢因此而希望自己能得解脫,大乘菩薩卻拋下自己的利益,而希望其他的眾生能夠解脫。

阿羅漢不是沒有慈悲心,他也有慈悲心,但他的慈悲心是怎樣的呢?佛經裡有兩個恰如其分比喻,充分地說明了大乘菩薩與聲緣阿羅漢慈悲心的差異。阿羅漢的慈悲心,就象沒有雙手的母親,當他的兒子被無情的巨浪淹沒的時候,她雖然對兒子有很大的慈悲心,但因為她沒有雙手,所以無能為力,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兒子慘遭不幸。阿羅漢的慈悲心就如同軟弱無能的母親,當他看到眾生遭受痛苦折磨的時候,也生起了悲憫之情,但是他卻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能力去救度他們,只能尋求自己的解脫。

大乘菩薩的慈悲心,卻如同勇敢的父親,當他看到自己的兒子在戰場上寡不敵眾、命在旦夕的時候,知道如果不去救援,自己的兒子,就會被敵人殘殺。因此而生起了難以堪忍的慈悲心,所以就披掛上陣,奮不顧身地去拯救兒子。他不但有極大的慈悲心,而且有所向無敵的能力和勇氣。大乘菩薩就如同堅強無畏的父親,他越感覺到輪回的可怕,就越有勇氣和決心,不顧私利、毫不猶豫地去渡眾生。這就是形容大乘菩薩與聲緣阿羅漢,在慈悲心方面不同的兩個比喻。

為什麼他們有那麼大的差別?這個差別的關鍵在哪裡呢?就在於慈悲心。聲聞、緣覺雖然有慈悲心,但是他們的慈悲心深度不夠,所以他不去度眾生。大乘菩薩的慈悲心,已經達到了視眾生為獨子,決不容許自己對眾生的苦難視若無睹、袖手旁觀,即使粉身碎骨、肝腦塗地,也要拔濟眾生於水深火熱之地的深度,這種義無返顧的決心,已經足夠他去度化眾生了。所以,大乘菩薩皈依的目的,既不是為了得人天的果報,也不是為了自己個人的解脫,而是想去幫助眾生。

怎樣幫助眾生呢?不僅僅是在眾生饑餓的時候,給他們一些吃的東西,生病的時候給予醫藥與照顧,雖然菩薩們也不排除建立慈善機構等等提供世間幫助的行為,因為這些也是饒益眾生的方法。但他清楚地明白,這解決不了根本性的問題,要想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只有首先把自己的身心調整好,調整好以後,才有能力去度眾生。調整的方法就是修法,修法的基礎就是皈依,所以他就皈依三寶。上等的皈依目的就是這樣的。

要做到這樣的皈依,必須要有一定的慈悲心的基礎,如果我們沒有慈悲心,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想法。即使口頭上說得再冠冕堂皇,內心深處也不會這樣想。所以,首先要培養強烈的慈悲心,當慈悲心生起以後,你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其他眾生,根本沒有自私的成份。有些人會不以為然地認為:自己還是一名凡夫,也同樣需要解脫,如果這樣發慈悲心,自己又如何解脫呢?

關於此理,佛經中有兩個的比喻:農夫種莊稼的時候,他的目標就是收獲糧食,他在得到糧食的同時也會得到稻草,而不用專門去種稻草,豐收的時候稻草自然就有了。還有一個比喻,一個人燒柴做飯,當他把飯做好了以後,灰自然就產生了,只要燒火做飯,就會有灰產生。他不用專門去追求灰,自然能夠得到。

同樣的,如果你的目標真正是為了度化眾生,就不用專門去做你自己的事情,在度化眾生的同時,你自己的成就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你沒有這樣的想法,只是為自己的事情而奔波,一心一意為自己打算,結果不但自己不能成就,更不能度眾生。

數不勝數的事例可以證明,佛菩薩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事情,沒有任何私心雜念,他的一切目標都是度化眾生,但是卻已經成佛了。凡夫從無始以來到今天,經歷了無數的生生死死,卻一直是在為了自己的事情而辛勤操勞,從沒有想過別人的解脫,即使有過一些幫助他人的行為,也不過就是類似社會上的慈善機構,所做的那麼一點點有限的幫助,根本沒有考慮過眾生的解脫。這樣為自己盤算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從無始以來到今天,始終一無所獲。

有些人會滿不在乎地說:別人夢寐以求的名譽、地位、財產、眷屬,我都已經應有盡有,所以,我並不沒有徒勞,並不是一無所獲。但我們可以靜下心來環顧周圍的人,當他們命喪黃泉的時候,不論地位多麼顯赫,財力多麼雄厚,也只能兩手空空、茕茕孑然地踽踽而去,跟普通的平民百姓沒有兩樣。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他們下一世還得從頭開始,以前的這些名譽金錢都沒有用,不但沒有用,而且,今生他們為了獲得這些金錢名譽,必定造下了嚴重的惡業,後世他們就必將為這些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因為我們是凡夫,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都是這樣串習下來的,根本沒有什麼利益眾生的概念,所以現在要放下習以為常的一切執著,而一心一意地去考慮眾生的解脫,立竿見影地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很難。但是,如果你不以極大的勇氣和毅力克服這一困難,仍然執迷不悟,不想去度眾生,不願意拋棄自私自利的念頭。如果永遠都有機會做人到是另當別論,但這純粹是異想天開!要想再次得到萬劫不復的人身,猶如蒸沙成飯、磨磚成鏡。所以,當我們已經了知我執的過患以後,就一定要珍惜這難得的人身,竭盡全力發菩提心。菩提心非常重要!非常關鍵!希望你們最好能選擇第三種最上等的目標。

即使發一個造作的菩提心,也會受益無窮。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可以從一開始的造作走向不造作!所有的佛菩薩,以及古往今來眾多的高僧大德,都是從造作走向不造作的,他們沒有學佛之前,都像我們一樣,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凡夫。都是從凡夫薄地,走向最顛峰的佛地,沒有一個是先天成佛的。所以,我們也不必因此而心灰意冷。高僧大德們不是神仙,都是人,他們可以做到,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到?關鍵在於你能不能夠接受,願不願意下不下功夫。我們也清楚,世間的普通工作,一旦不投入,都將一事無成。越投入就會得到越豐厚的回報,就會越成功。同樣,如果在菩提心上下功夫,是絕對會成功的。如果想修的時候蜻蜓點水地修一點,不想修的時候置之不理,肯定永遠都修不起來。

如果我們修皈依戒的時候發這樣的菩提心,就叫做大乘菩薩的皈依。

 

上一篇:是否應花大量時間學習各種工作技能?建立正確工作觀和事業觀
下一篇:我永遠沒有敵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