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良心沒有發現,你不能接受正法
修行一定要從扎根教育修起,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頭一個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為我們做為一個修學的好榜樣。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實在說,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沒有菩薩?有,真有,你有緣就遇到,你沒有緣你遇不到。如果世間沒有這些佛菩薩現身,這個世界早就毀滅。有這麼多佛菩薩示現在其中,這個就是中國人所謂龍蛇混雜,凡夫是蛇,佛菩薩是龍。凡夫造作一切罪業,佛菩薩的心行純淨純善,把這個惡業沖淡,這個世間還能夠安穩的存在,這是諸佛菩薩無盡的慈悲。他在等,等什麼?等機緣成熟,我們一般中國人講,等你良心發現。什麼時候你良心發現,他就把正法傳授給你,良心沒有發現,傳正法你不能接受。你看現在一般年輕人,心浮氣躁,心定不下來。佛法的承傳要具足三個條件,戒定慧,這才能接受正法,沒有戒定慧,佛菩薩再慈悲,雙手把正法捧著送給你,你沒辦法接受。我們前面講過加持,加分,佛菩薩加持一個人是相對的,這個人有一分功德,佛菩薩能加持他一分,就變兩分,這個人有十分功德,佛菩薩加持他十分,就變成二十分。如果我們自己沒有,一分功德都沒有,佛菩薩想加,加不上。不是他不慈悲,他很慈悲,念念不捨眾生,好像念念他追逐眾生,這是真正的恩德,這不是假的。我們跟佛菩薩求感應,沒有別的,真修、真干,你才能得到感應,真干就是緣。佛菩薩的教誨,你能知道多少你就做多少,知道不做跟不知道沒有兩樣。所以要真干才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從哪裡做起?從十善業做起。我們現在依照《十善業道經》來做行不行?行是行,怕你做不到。這是什麼原因?這個原因你必須要懂得,十善業道下面還有基礎,你要沒有這個基礎,十善業道你修不成功。為什麼古人都能做到,現在人做不到?古人有根,從小就受過lunli道德的教育,那是根。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教導我們,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淨業三福,三條,依照這三條指導去做,沒有不成功的。這三條第一條四句話,我們想想我們做到沒有?第一個「孝養父母」,第二個「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前面兩句孝親尊師,這兩千年來在中國佛教裡面,落實在《弟子規》,儒家教育代替了,慈心不殺,道家的《感應篇》代替了。所以中國人不學小乘,有這樣的基礎,再修《十善業道》就沒問題。有這三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對於戒律就很容易。戒律的基礎是《沙彌律儀》,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你很容易做到,這是真正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學什麼,學得再好,你變成佛門裡的一位學者。那就是什麼?能說不能行,你知道得很多,你做不到。所以真正做到,從孝親尊師,從因果,從十善業,然後三皈五戒,具足眾戒輕而易舉你就做到。所以我們學佛,如果沒有這三個根,你怎麼會有成就?我們在以往、在近代,看到許多人發憤用功、勇猛精進,真的把成績做出來給我們看,你想一想這些人,他有沒有具備孝親、尊師重道、深信因果、十善業,你想想他們有沒有具足?他雖然沒學過,他真具足。他要沒有這個條件,他怎麼能修得成功?這一點我們要知道。德行的教育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系。
做人就必須要從孝敬父母做起,孝親尊師,這是聖賢的大根大本,我們不能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身體得自於父母,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我們的智慧得自於老師,老師給我們法身慧命。一個人,無論是世法、是佛法,真正成就,得力於這兩個大恩人,知恩報恩。忘恩負義不會有成就,無論他有多大的福報,有多麼能干,做多大的事業,最後都不會成就,為什麼?像樹一樣,沒根。像這些道理古人都懂,現在人不懂,這不能怪他,佛在《無量壽經》上講得很好,為什麼不能怪他?你看佛在經上講,先人無知。傳統的教育已經丟掉好幾代,滿清亡國之後我們就疏忽了,但是它的影響還影響了二十幾年。日本人在中國發動的戰爭,我們八年抗戰,這八年戰爭之後,傳統的文化影響沒有了。我們從這個地方算起,至少要算到四代。所以現在人他自己不知道,他父母不知道,他祖父母也不知道,曾祖父母可能知道一點,你怎麼能怪他?所以佛非常慈悲,先人無知,「不識道德」,不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人教,沒有人講,「殊無怪也」,你不能怪他。我們聽了佛這個話心就平了,知道現前這個shehui因緣很復雜,不是那麼簡單的,我們要生憐憫心。為什麼?在因果裡面講,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心行不善果報在後面。在這一生當中你要是遭遇到果報叫現報,也叫花報,像植物開花,來生後世叫果報,佛家講因果通三世的,現報。生報是什麼?來生有果報,後報是第三生以後。真的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是什麼?時辰是緣分。因永遠不會喪失,叫阿賴耶保存的因,遇到緣,果報就現前,叫起現行。真正懂得、明了,肯定這不是假的,那麼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不能不謹慎,時時刻刻防范自己犯過失。無意的是過失,要有意的那就是罪孽。不但罪孽有果報,無意的過失還是有果報,這不懂不行。所以真正修行心量要拓開,心量要大,要能夠原諒別人,凡事不要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