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品第一
大家都看過《六祖壇經》,有不少人還看過了很多遍,所以這次我們主要學習它的法要,而對經中的一些情節和細節就略說了。大家先看第一品《行由品》。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學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這裡的“大師”指的是六祖惠能大師,“韶州”就是現在廣州的韶關,“刺史”就是當地的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或者市委書記。當時韶關的主要領導善根特別深厚,而且崇尚佛法,他們請惠能大師到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講授佛法的各種心要。當時的聽眾有官僚三十多人,儒教的、佛教的、道教的和在家的居士一共一千多人。我們下面就學習六祖對各種法要的開示。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講,菩提自性,也就是佛性,不管你修持哪宗哪派,最後都是為了徹證它。他用“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四句話,把整部《壇經》最主要的意思講出來了,這其實也是整個佛法的概義。“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就是說我們的菩提佛性是本來清淨的,不是修清淨的,也不是悟清淨的,本來就是這樣子的,一切都是現成的。“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說時時刻刻了解自己這個本來清淨的真如佛性,而且在任何時任何處,都能保持這個佛性本來清淨自然解脫的狀態,那麼就能夠成佛了。真正大根器的人明白了這個道理,就這樣修,就能成就,就能解脫了。所以佛在《圓覺經》裡邊講:“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知幻即離”就是知道這個世間都是幻化不實的,就不再執著這個“幻”。“不作方便”就是我們不用什麼方法,時時地念念地覺悟,念念做到能夠隨緣任運。“離幻即覺”離開這個“幻”你就覺悟了,就保持這個清淨的心了。“亦無漸次”也就是沒有什麼次第,也沒有什麼方便。時時保持這種本來清淨的狀態,你就解脫了。最高水平的修證者,是這麼修出來的。所以說修行其實並不難。
那現在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法門呢?是因為心太雜了!在我們這個時代,大多數的人福薄慧淺,不能“直了成佛”,那就只好要有一個次第,要積攢福、慧資糧,還得清除業障,我們不得已才做這些事情。但是六祖大師他的修證過程沒這麼復雜,他就用這個本來清淨的菩提自性修一修,就成佛了,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