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養菩提心的教誨
作者:生根活佛
願菩提心就像如意寶,當我們獲得了如意寶不能完事大吉,還要細心保管和愛護。菩提心也一樣,一旦你獲得了菩提心,就要不斷地保護、愛護、保養、進展和發揚。那麼,我們如何去保養菩提心呢?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我們的菩提心不加以維護,照樣還會丟失。保養菩提心的最佳方法就是修煉四無量心,同時還要調整自己的心態,發揚菩提心以及進行菩提心的教誨。有這樣一句俗話:“賺錢容易守錢難,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養兒容易育兒難。”用這些俗語來形容菩提心最為恰當,那就是得菩提心容易養菩提心難。
如果得到了菩提心,就得到了解脫和成佛的種子。譬如,我們得到一粒名貴花的種子,光有種子是不夠的,還要把種子埋進土壤,然後給予充足的陽光、水分、肥料以及除草等,要不斷地去維護它、愛護它,才能使種子生根發芽到開花。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沒有耐心的人管理一段時間
後,看不到種子發芽就放棄了,所以,再好的種子也是浪費。
保養菩提心的過程也一樣漫長,維護和滋養它需要的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為什麼叫無量心呢?因為,這四種心的能量無窮無盡、無邊無界,所以佛陀稱其為無量。四無量心的能量與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古聖先賢們稱其為"菩提四無量法”。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四無量
心,有了四無量心的存在,我們的菩提心就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下面我用四無量心的方式來講一下菩提心。
菩提心永遠都離不開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慈悲是看到別人的痛苦、不幸和坎坷時,希望他們從愚癡、痛苦以及痛苦的根源中解脫出來,希望他們得到快樂以及快樂的因。這就好比一位母親,當看到自己的兒女誤入歧途時,發自內心地讓他們明白自己錯在什麼地方,認識到錯誤的根源及後果,並期盼兒女痛改前非,永不再犯,而不是痛恨和花錢去挽救他們。試想當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終於從歧途中勇敢地站起來,並獲得了新生,是多麼開心和喜悅啊!在開心的同時,她還會祈禱孩子永遠離開惡友及是非,親近聖人與善友,早日成為身心合一、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和善之人。
在修煉四無量心之前,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然後千方百計地去改正。改正的過程雖然會讓你感到很不自在,甚至有些痛苦,但你必須如此,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沒有什麼做不到的。我們凡夫有一個通病,那就是看別人缺點容易,看自己缺點難。有人會說我的眼睛長在外面,看別人一清二楚。我們要利用眼睛看別人的功能,把所有的眾生當成一面鏡子。比如,當你看到別人的扣子沒有系好,就要低頭檢查一下自己的衣服是不是整齊;當你看到別人臉上粘了飯渣,就要擦拭一下自己的臉是否干淨;當你看到別人犯錯被抓進監獄,就要從內心檢查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當你看到別人通過努力,得到了獎賞與榮譽,自己一定要把對方設為努力奮斗的目標,去實現甚至去超越。只有通過照鏡子,我們才可以看清自己的缺陷與不足,知道了這些,我們再也不會覺得迷茫和無所適從。
大家不妨靜心細想,在有限的時間裡,我們的身心是選擇快樂還是選擇痛苦呢?這點非常關鍵,我們可以通過冥想,會從中悟出很多道理,從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身為凡夫我們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當看到別人痛苦的時候,自己也跟著傷心;看到別人不足和缺陷的時候,自己內心會生氣煩躁或痛苦。其實這些行為都談不上慈悲。比如,一個孩子掉到河裡,父母只會在河邊大哭大叫,喊天喊地,求人來救助,自己不想辦法去救,這是很愚癡的,假如在發出呼救的同時,自己想盡一切辦法去救度,這才是真正的慈悲心。
當我們對別人的痛苦非常重視的時候,就會發自內心地去接受他們的缺點和不足,也自然而然地願意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以實際行動引導他們走出痛苦,此時你的內心自然會產生慈悲,再也不會因為別人的不理解、不知足,而產生憤怒或不公平的心態。也就是說,我們的情緒再也不會被外界所干擾。我們的菩提心不能僅僅停留在口號上,還要有菩薩那樣純潔、慈悲的行動,真心實意去接受一切眾生的缺點和不足,並想盡一切辦法把眾生從痛苦和煩惱之中解脫出來。要想建立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功績,必須具備大乘佛法所提倡的至高菩提心境界。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做菩薩的學生。
曾經有這樣一則故事在一個不大的村莊裡,有個非常知名的診所,診所裡每天人來人往,到此看病的人絡繹不絕。這件事引起了當地酋長的注意,他想知道為什麼這家診所門庭若市,而其他診所卻冷冷清清。於是,他喬裝成一名病人去這家診所看病。診所裡有五位醫生,酋長走到年齡最大的醫生面前,醫生仔細地看了一遍,說出一大堆病情,同時很同情他的處境。酋長心想:“雖然這位醫生心地善良,但同情解決不了疾病的問題啊。”在酋長的要求下,又換了一位稍微年輕一點的醫生。他仔細地看了一遍,對酋長細心講了如何消除疾病的方法。酋長心想:“這位醫生倒有慈悲心腸,但還是解決不了我的病啊。”酋長再次要求中年醫生幫他看病,醫生同樣看了一遍,就說了如何保養身體和治療的方法,如何才能讓身體健康等方面的知識。酋長心想:“這位醫生是個仁慈之人,但治好身病不能代表治好心病,還是解決不了我的問題。”
酋長要求換稍微年齡小一點的醫生幫他看病、那個醫生同樣看了一遍,就說了如何調理身體,如何讓身心輕松和放松的方法,也說了一些讓病人高興的話,酋長認識到這位醫生是個有喜悅以及安樂心的人,但治好身體的疾病和心裡的病,不能代表身心相合。酋長最後要求年齡最小的醫生幫他看病,小醫生只看了一眼,就說:“你沒有什麼大的毛病,只是身心有點不平衡。放下對親疏的貪欲和嗔恨,放下喜怒之事。要想得到健康的身體,你就要放下疾病的根源,有捨才有得,放下心裡的疾病,身體自然就健康了。”酋長一聽,這位最小醫生是最高境界的神醫,最後酋長就將那五位醫生封為五大仁愛神醫。
我們發四無量心也一樣,看到別人痛苦同情它們、可憐他們,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那不是慈悲心。我們必須發自內心渴望他們從痛苦中得到解救,這是悲無量心;我們還要用行動去關照他人、愛戴他人、幫助他人,希望他人獲得真正快樂,這是慈無量心;當看到眾生終於從痛苦中獲得解脫,我們發自內心地為他們喜悅,這是喜無量心;最後放下自他、取捨、優劣、愛憎、貧富等,一切平等地發心,就是捨無量心。
無論你是修大乘顯宗還是密乘,都不能缺乏四無量心,度人度己也不能缺少四無量心,哪怕是一只小小的動物,都要用四無量心去對待它們,才能真正救度它們。只有通過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去發四無量心,我們的菩提心才能永遠不斷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