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太上感應篇圖說44:受寵若驚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經文:受寵若驚。

  【原文】

  人臣恃寵則驕矜,驕矜則放縱。歷觀古來大奸巨惡類,皆恃寵賈禍。嗚呼!必如鄭侯,功崇愈深敬謹。大業出於小心,可以謂之高人,亦可以謂之智士。

  注:福兮禍倚,人但受寵便易盛滿,才到盛滿,便是禍機。若驚雲者如不當得而得,過我分量,擔承不起之意,如此則兢業小心,隨分盡職,內而忠誠,外而勤謹,必無盈滿之禍也。

  案:唐李泌生有異質,骨節珊珊,能於薰籠(有籠覆蓋的熏爐,可用以熏烤衣服)上立,屏風上行。每當風清月朗,空中即有鼓樂來迎,家人惡之,潑穢水向空而唾,自是鼓樂不復聞。成童(古代十五歲成童,行成童禮)時胸羅萬卷,凡天象地理文谟武烈,靡不貫徹。時楊妃擅寵,奸佞盈朝,乃隱居匡廬,不樂仕進。至祿山作亂,明皇幸蜀,肅宗即位靈武,聞泌之名,強起之,尊禮備至,呼“先生”而不名。尚方珍異,泌未嘗,帝不先食也。屢畀以鈞衡(比喻國家政務重任)之任,泌堅辭不受,曰:“臣以布衣備顧問,榮於宰相多矣。”在軍中與帝並騎而行,軍中指之曰:“黃衣者聖人也,白衣者山人也。”莫不歎羨。帝於冬日得佳梨,爐中燒熟,親削賜之。時諸王在側,皆跪請,帝命各賜一枚。諸王曰:“御手親削,方足為貴,梨何足異也。”帝曰:“泌吾師也。芟夷大難,克復兩京,使社稷危而復安,皆其參贊之功。爾等無益於國,何得妄思非分?”卒不削。泌疊受恩寵,益不自安,求去益力。帝曰:“俟天下大定,朕與卿同享二十年富貴,再如卿意未晚也。”一夜與帝同榻而寢,泌涕泣求歸,帝驚,披衣而起,曰:“朕與卿,君臣魚水,尚疑朕不能始終耶?今且寢,明早議之,”泌曰:“不然。臥榻之前,臣尚不得請,況黼座(皇帝寶座)之下乎?”伏地不肯起。次日,上命諸王大臣合詞勸留,眾曰:“上之寵公至矣,公之受寵,古今未有其比也。時懷去志,得毋太過?”泌曰:“公輩知享殿犧牲乎?飼以刍豢,被以文錦,天子親臨省視,非不尊且榮也。一旦付諸鼎俎,求老死田野不可得矣。”眾回奏,乃暫命還山。代宗時,信任尤笃。泌受兩朝殊遇,卒不受職,可謂善於處榮者矣。

  【注釋】李泌:722~789,字長源,唐陝西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德宗時,官至宰相,封邺縣侯,世人因稱李邺侯。他是南岳第一個欽賜的隱士。肅宗為他在南岳煙霞峰下兜率寺側建房,名之為“端居室”,後人稱之為“邺侯書院”,是中國書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書院。李泌在此過了12年(757~768)修身養性、縱情山水、博覽群書的生活。端居室也是中國最早的私人藏書館。韓愈在《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中有句“邺侯家多書,架插三萬軸”,可見其在南岳藏書之多。曾隨玄和先生張太虛學習道教秘文,又與懶殘和尚(明瓒禅師)等高僧交往甚深,著有《養和篇》和《明心論》。“尤工於詩”,如《復明堂》、《九鼎議》(一說二者為一篇)、《建甯王挽歌詞》、《八公詩》等,“有文集二十卷”。精於書法,至今福嚴寺側石壁上,尚有石刻“極高明”三個大字,傳為李泌山中讀書時手書,此處因名“高明台”。薨後贈太子太傅,其子李蘩(曾任隨州刺史)在南岳廟左建南岳書院。千百年來,李泌一直是南岳衡山的一位傳奇人物,為儒家、佛家、道家所共同贊頌。

  附:余姚王實庵先生誕辰,子守仁捧觞為壽。先生戚然曰:“吾父子乃得復相見耶?賊濠之亂,皆以汝為死矣而不死,以為事難猝平而平之,此仗祖宗神靈,朝廷威德,豈汝一書生所能辦?今吾父子之榮極矣,然福者禍之基,能無懼乎?古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老矣,得父子相保牖下,孰與犯盈滿之戒,覆成功而毀令名者耶?”守仁跪曰:“謹受教”。

  (附錄)愚按:王陽明先生教囑良言一十章,茲謹錄囑言一章,亦足見先生之學,得力於庭訓雲。

  八囑吾兒志氣饒,為人我是一英豪。

  乞憐優诏歸田裡,帶得天香滿布袍。

  湖海放情間散誕,林泉結屋任逍遙。

  逃名學承留侯計,不比韓彭沒下稍。

  【注釋】王守仁(1472-1529),漢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庑第58位。王守仁曾被貶至貴州龍場驿(今貴州修文境內)而結廬陽明洞,故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現在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心學(或王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附錄:勸速戒罵人娘口過:

  罵雨诃風定干天譴,罵人傷母必有天殃,罵人之娘人亦罵其娘,是罵人適以自罵也。夫人縱得罪於我,其母未嘗得罪於我,胡乃出口傷人,牽連其母,置人於不教之地,陷己為忤逆之徒,是禽獸也。難免戴角披毛,知父母乎,方許頂天立地及時痛改,盡忏前非,隨地勸徵,請觀後效。

  其一:母氏劬勞德莫忘,如何開口罵人娘。

  人惟習慣干天怒,大劫臨頭定降殃。

  其二:人人有母人人敬,誰忍罵娘誰忍聽。

  明明罵已說罵人,痛改此言思孝順。

  其三:記得孩提喚母時,終身孺慕敢忘之。

  罵娘到處成風俗,故犯明知悔過遲。

  其四:父罵其兒弟罵兄,傷天害理悖人情。

  不堪入耳言難述,最是孩童出口聲。

  其五:未必人人皆不孝,未必人人皆不罵,

  皆罵皆為不孝人,莫怪天殊皆慘報。

  其六:傷人父母是何心,果系傷心戒自今。

  習俗移人賢不免,任情笑罵禍來臨。

  其七:罵到口頭心要想,得罪於娘切莫響。

  各人自戒自消災,罵一聲來一巴掌。

  其八:勸戒此言天下傳,一時忏悔滌前愆。

  人知不孝皆知孝,感召祥和萬萬年

  【譯文】

  注:福和禍相互轉化和循環,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伏。人只要受到恩寵,便容易驕傲自滿,盛氣凌人,這便是取禍之道。所謂“驚”,是說如果不該自己得的,得到了,超過我的本分,要有承擔不起的感覺。這樣就能戰戰兢兢、小心謹慎,安分守己,盡職盡責,內心忠誠,對外勤勉謹慎,這樣就不會有盈滿之禍了。

  案:唐朝李泌天生有特異功能,骨節輕盈,能在薰籠上站立,能在屏風上行走。每到風清月明的日子,天空中就有鼓樂來迎接他的景象,家人非常討厭,向空中潑髒水、吐唾沫。從此以後,鼓樂的聲音就再也聽不到了。到十五歲時,就已經博覽群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韬武略,無不涉獵,樣樣精通。當時皇帝寵幸楊貴妃,朝廷內外,奸臣當道。李泌於是隱居到匡廬,不願意再出來做官。後來安祿山反叛,唐明皇逃往四川,唐肅宗在靈武繼位,聽說李泌的名氣,強行起用他,對他備加尊崇禮敬,稱其為“先生”,而不叫他的名字。皇宮裡的美味佳肴,李泌沒有品嘗之前,皇帝不先食用。多次對他委以國家重任,李泌堅決推辭不接受,說:“臣以普通百姓的身份,成為帝王顧問,比宰相榮耀多了。”在軍隊中,和皇帝並排騎馬前進,軍士們都指著說:“穿黃衣服的是天子,穿白衣服的是山人。”沒有一個人不贊歎羨慕。皇帝在冬天得到美味的梨子,在爐中燒熟,親自削皮賞賜給李泌。當時有多位皇子在旁邊,都跪下請求賞賜,皇帝命令每個人賞賜一個梨子。皇子們說:“陛下御手親自削的,才是可貴,梨子沒有什麽特別的。”皇帝說:“李泌是我的老師,削平大亂,收復兩京,使國家社稷轉危為安,都是先生參謀策劃的功勞。你們對國家沒有什麽貢獻,不要有什麽非分妄想。”最後還是沒有削梨給他們。李泌多次受到皇帝恩寵,更加感覺不安,請求隱退的決心更大了。皇帝說:“等到天下徹底平定之後,朕和愛卿共享二十年富貴,再滿足你的請求也不晚。”一天夜晚和皇帝同榻而眠,李泌流淚請求回歸山林,皇帝大吃一驚,披著衣服起來,說:“朕和愛卿,是君臣,朕有愛卿,如魚得水,你還在懷疑朕不能善始善終嗎?今天先睡覺,明天一早再說吧。”李泌說:“不然。在陛下床前,臣尚且不能請求,更何況是寶座之下呢?”跪在地上,不肯起來。第二天,皇帝命令王公大臣一塊說話挽留他,大家說:“皇上對你的恩寵已經到極點了,你受恩寵的程度,古今少有能比。你卻整天想著一走了之,是不是太過分了?”李泌說:“你們知道祭祀用的犧牲品嗎?用最好的飼料喂養,還給它們披上錦被,天子親自監視,可以說無比尊貴榮耀。但是一旦要被殺掉用來上供,再想求取老死荒野都不可能了。”眾臣回去禀奏皇帝,這才允許他暫時回歸山林。唐代宗時,對李泌的信任有增無減。李泌受兩朝特殊恩遇,最終不接受官位,可以說是處在尊貴榮耀的地位而善於自我保全。

  附:余姚的王實庵先生慶祝壽辰,他的兒子王守仁為其敬酒祝壽。先生表情嚴肅的說:“我們父子今天又見面了,你平定朱宸濠叛亂,都以為你已經死了,而你沒有死,以為禍亂難以平定,而很快就平定了,這都是依仗祖宗神靈冥冥中的保佑,和朝廷的威德,若非如此,豈能是你一個書生能辦到的?現在我們父子的榮耀已經到了極點。然而福是禍的根基,能不害怕嗎?古人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我現在老了,能夠父子相互保全窗下,如果到了盈滿的時候,而仍然不知滿足,就要前功盡棄,名譽不保。”王守仁先生跪著說:“謹遵父親教誨。”

  (附錄)按語:王陽明先生教囑良言共有十章,這裡附錄一章,也可以知道先生的道德學問,得力於父親的教誨很多。“八囑吾兒志氣饒,為人我是一英豪。乞憐優诏歸田裡,帶得天香滿布袍。湖海放情間散誕,林泉結屋任逍遙。逃名學承留侯計,不比韓彭沒下稍。”

  附錄:勸速戒罵人娘母口過消劫真言

  人要是張口罵雨,閉口罵風,就一定會犯天怒,遭天罰。借著罵他人而出口連代傷害母親的人必定要受天懲罰,得到禍殃。自己罵他人的母親,他人也罵自己的母親,這是罵了別人也罵了自己。別人得罪了我,他的母親並沒有得罪我,我又何必出口傷人,牽連他的母親,讓他人陷入不孝的地步,也給自己招來忤逆不孝的惡名。這是禽獸的行為,也就免不了來世長角長毛,變成禽獸。要理解遵重父母,才能頂天立地。往日開口罵娘已屬大惡,就要立即痛改,盡力忏悔以前的罪過。隨時隨地勸戒那些罵口常開的人,以觀後效。

  其一:母氏劬勞德莫忘,如何開口罵人娘。

  人惟習慣干天怒,大劫臨頭定降殃。

  其二:人人有母人人敬,誰忍罵娘誰忍聽。

  明明罵已說罵人,痛改此言思孝順。

  其三:記得孩提喚母時,終身孺慕敢忘之。

  罵娘到處成風俗,故犯明知悔過遲。 ,

  其四:父罵其兒弟罵兄,傷天害理悖人情。

  不堪入耳言難述,最是孩童出口聲。

  其五:未必人人皆不孝,未必人人皆不罵, ‘

  皆罵皆為不孝人,莫怪天殊皆慘報。

  其六:傷人父母是何心,果系傷心戒自今。

  習俗移人賢不免,任情笑罵禍來臨。

  其七:罵到口頭心要想,得罪於娘切莫響。

  各人自戒自消災,罵一聲來一巴掌。

  其八:勸戒此言天下傳,一時忏悔滌前愆。

  人知不孝皆知孝,感召祥和萬萬年。

 

上一篇:太上感應篇圖說43:受辱不怨
下一篇:太上感應篇圖說45:施恩不求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