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太上感應篇圖說45:施恩不求報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經文:施恩不求報。

  【原文】

  解網疏囚莫大恩,如何背地聽妻言。

  他年授首沙場上,冷雨淒風泣斷魂。

  注:君子以濟人為念,一念觸發,推恩給之,見得道理,自當如是。若施恩於人而望報,便不是真心好施,所施者亦必皆能報之人。或報以錢財,或報以聲譽,而窮途望恩者不得蒙其澤,全是一團私欲矣。故必不求報而後心平,心平而後利溥,方算得真施也。

  案:吳自修作壽張令,審一大盜,見其豐偉健爽,品貌非常,心竊異之。但盜所犯甚重,欲生之而無路,乃於夜半呼盜至內衙,謂之曰:“吾欲生汝,而律無可生,明日解司,吾囑差半路釋汝,可相偕而遁也。”次日,取銀三百兩,暗囑解差中道共逸。事發,吳以簽差不慎去官,囊空如洗,家人莫不憂之。吳曰:“施恩而望報,不如勿施。貧窮,命也,何憂之有?”越數年,盜於邊庭立功,跻顯位,思報前德,以書招吳,吳心不欲往,家人強之,乃行至任所。盜事之如父,時刻不離,數日不歸後堂。妻怪而問之,盜語其故,妻曰:“君誤矣,妾聞大德不報,彼有挾而求,雖盡囊與之,不足,若不遂其意,彼播揚前事,君何面為官?不若致之死,歸其棺,而後贈之,庶君事不露而彼亦受報矣。”盜恍然曰:“卿言是也,遲數日,當行之。”夫婦私計,不知已為廚役樊姓竊聽。適進午膳,樊以肴馔不精被責二十板,樊懷恨盡將私計告吳,吳大驚,棄行李與樊宵遁。次早,盜知之,已遠不可追矣。乃大悔,遣人賞千金送其家,吳卻之不受。值覃恩,吳原官起用,歷任尚書。盜領兵征西域,失機論斬,亦負德之報。

  附:河南劉文正公諱理順,鄉薦後久不第。讀書二郎廟,聞哭聲甚哀,問之,其鄰曰:“渠子出外七載,母老且貧,嫁媳圖活,昨得遠商十二金,今夕即去,姑媳不忍別耳。”劉忽呼其僕曰“取家中銀十二兩來。”僕曰:“家中乏用,只有納糧銀十余兩,明日交官矣。”劉曰:“速取來,官糧再為借當。”遂假作其子書,言離家後獲利五百余金,半月便歸,先寄銀十二兩等語。姑媳得銀信,急告商還其銀去。越十余日,子果歸,書中所言悉符。子聞駭甚,歎曰:“殆神明憐我乎!”合家叩謝天地。劉公是年會試,啟行前夕,夢鼓吹列炬,二郎神送出廟門,及胪唱,果狀元及第。其子後知劉公所為,踵門拜謝,公竟不認。(徐白舫太史《桂香鏡》)

  吳郡洞庭山席氏,其先世有諸生事與此同,其所拯者系木匠母妻,木匠歸訪,知是公,詣謝不認。匠曰:“相公行陰德不居功,小人豈可忘報,聞郎君將娶,小人親造一床來,願郎君吉利多男,相公勿卻。”後果連生數子,至今科第連綿,為洞庭望族。

  【譯文】

  注:君子以扶危濟困、救世濟人為己任,幫助別人的善念一旦被觸發,就會積極施與援手,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如果幫助別人而期望得到回報,就不是真心誠意。其所幫助的人也必然都是有能力報恩的人,或者以錢財作為回報,或者宣揚他的好名聲作為回報,而那些陷入極端困境,渴望得到幫助的人卻得不到他的幫助,這樣的話就完全是自私自利之心在作怪了。所以說,幫助別人必須能夠做到不求回報,不求回報才能心平氣和,心平氣和才能使更多的人得到利益,這樣才算得上真正幫人。

  案:吳自修作壽張縣的縣令時,審判一個大盜的案件,他見這個盜賊身材偉岸健碩,品貌不凡,不是那種雞鳴狗盜之徒。但是考慮到這個盜賊犯的罪過於重大,想要為其開脫,也找不到辦法。就在半夜裡把盜賊叫到衙門裡頭,對他說:“我想救你不死,而按照律法,你犯的罪是必死無疑的。明天要把你押解到刑罰司,我叮囑解差半路上把你放了,你們可以一塊逃走。”第二天,取出三百兩銀子,暗地裡囑托解差半路上一塊逃走。事情被發現後,吳自修因為派人不當被罷官,導致家中一貧如洗,家人都十分憂愁。吳自修說:“幫人而希望報答,不如不幫。我現在貧窮,這是命,有什麽憂慮的?”過了幾年,盜賊在邊疆屢立戰功,做了高官,想著報答吳縣令的恩德。就寫了一封書信,邀請吳自修前去,吳公本來不願意去,家人催著他去,就來到盜賊做官的地方。盜賊對待吳公像親生父親一樣,時刻不離身邊,幾天後連後堂都不回去了。盜賊的妻子感到很奇怪,就問他什麽原因,盜賊一五一十告訴了她,妻子說:“你錯了,我聽說大恩無以為報,你有把柄抓在他的手中,即使把咱們的錢都給他,也不會滿足,如果不能滿足他,他要是把你以前的事播揚出去,你還有什麽面目做官?不若叫他死掉,把他的棺材運回,然後厚贈他的家人,這樣你的事情不會洩露,他也得到了報答。”盜賊恍然大悟,說:“你說的對,再過幾天,就這樣做。”夫婦二人在那裡謀劃的時候,不知道已經被一個姓樊的廚子偷聽到了。送上午餐的時候,樊姓廚子因為飯菜不可口被責打二十大板,懷恨在心就把夫婦倆謀劃的事告訴給了吳自修,吳大驚失色,行李也不要了,和樊姓廚子半夜逃走。第二天早晨,盜賊知道後,他們已經跑遠,追不上了。盜賊悔恨不已,派人送一千兩銀子到吳家,吳推辭掉,堅辭不受。後來,正逢皇帝加恩,吳自修原官起用,一直做到尚書。盜賊領兵征討西域,因贻誤戰機被斬首,這也是忘恩負義的報應。

  附:河南劉文正公,名劉理順,鄉試考中舉人後,參加會試,長期不能登第。一次,他在二郎神廟讀書,聽到有痛哭聲,就去打聽,鄰居說:“那家老人的兒子出遠門已經七年了,母親老邁而且貧窮,打算把兒媳婦嫁出去,以圖勉強活命,昨天從一個遠道而來的客商那裡得到十二兩銀子,今天晚上就要跟那客商走了,婆婆媳婦二人不忍分別。”劉公聽完這話,就對僕人說:“到家裡取十二兩銀子來。”僕人說:“家裡的錢也不夠用,只有准備交納的糧稅十多兩銀子,明天就要交給官府了。”劉公說:“快點取來,稅銀再另想辦法。”於是以那家兒子的名義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離開家後掙了五百多兩銀子,再有半個月就回家,先寄回十二兩這些話。婆媳二人得到書信和銀兩,急忙把這個消息告訴客商,把銀子退還給他。過了十多天,那家老人的兒子果然回家了,書信中的內容完全符合。老人的兒子聽說這件事,大吃一驚,感歎道:“難道是神明可憐我嗎?”全家拜謝天地。劉公當年參加會試,臨走前一天,夢見鼓樂喧天,有人手持火炬,二郎神親自把他送出廟門。等到發榜後,果然狀元及第。老人的兒子後來知道了這件事是劉公所做,登門拜謝,劉公並不承認。

  吳郡洞庭山席姓家族,他家的先祖有一位秀才也做了類似的善事,他所救的人家是木匠的母親和妻子。木匠回家後打聽,知道是席公所為,前去拜謝,公不承認。木匠說:“恩公行陰德事不求回報,小人我怎麼能忘記報答呢?聽說恩公將要娶親,小人親手造一張床,願恩公大吉大利,多生貴子,恩公不要推辭。”席公後來果然連生數子,到現在依然是科甲連綿,是洞庭的望族。

 

上一篇:太上感應篇圖說44:受寵若驚
下一篇:太上感應篇圖說46:與人不追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